资源描述
课题: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 温故互查:
以二人小组叙述下列知识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底片相当于 。照相时,物距
像距。成像是 , , 。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成像时,物距 像距。成像是 , , 。 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 。
3.放大镜就是一个 它成像是 , , 。
二、设问导读:
生活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阅读教材66页至67页,完成下列问题: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设计实验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3.进行实验
(1)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三、自我检测
1.作出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所成的像。
2. 作出物体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
3. 作出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所成的像。
4.通过上图归纳结论.
物距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距
u>2f
2f>u>f
u<f
四、巩固训练;
1.在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则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凸透镜20cm,则物体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明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4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cm B、25cm C.20cm D、15cm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10cm B.15cm C.20cm D.30cm
5.把高2 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 cm高的 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 cm B.12.5 cm C.4.5 cm D. 10 cm
五、拓展探究:
1.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像(填“实”或“虚”)。
2.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4甲所示,会看到正立 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
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探究物体在焦点上和二倍焦距处的成像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