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到整个地球,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特征主要通过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来反映。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的地形和气候是怎样的作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但对比较抽象的气象知识,教材特别注重图文的配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总结规律,降低了难度。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体现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和“风光迥异”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最后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总结和延伸。本课时主要学习前两部分。
■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
(3)通过阅读相关的数据、地图等资料,理解世界各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从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
■ 教学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地图主载,发展主旨”的教学思想。
■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等资料,如《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自然环境”的话题。说到自然环境一般会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地形和气候。
【板书】第二课 自然环境
【叙述】我们说的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陆地表面依据海拔高低、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等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地形。
【提问】你已知道哪些类型的地形?
学生思考,并把知道的地形类型名称填在课本上。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新课教学)
【展示】五种地形的五幅图片。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分别选择五种地形中的一种,介绍它的特点。教师随机插入多媒体直观演示海拔的计算方法。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对山脉加以说明。
【提问】山脉、山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承转】用这种方法我们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些世界著名的山脉,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学生练习活动,请一两个学生说一说。
【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了山脉、山地的特点,也知道了世界的一些著名山脉,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提问】下面谁来介绍其他的地形类型?
学生分别介绍平原、高原。教师出示内蒙古草原的图片请学生辨认,以说明高原和平原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提问】下面谁再来介绍其他的地形类型?
学生分别介绍山地与丘陵。教师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等的图片请学生辨认,以说明山地与丘陵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提问】有关地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练习】请学生观察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并完成课本第29页自我测评l。
【提问】谁能说说世界地形的总特征?
【小结】世界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占的比例大,平原占的比例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