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97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0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杨磊磊(1998),男,穿青人,贵州织金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信作者:张娇(198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I:10.16675/14-1065/f.2023.15.005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杨磊磊,张娇*摘要:党的二十大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实现乡村振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主要内容。当前,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两者的逻辑关联,总结乡村振兴实施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以及现实困境,对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实现乡村振兴有着十分

2、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逻辑关联;经验与困境文章编号:1004-7026(2023)15-0021-04?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怎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

3、振兴的内在逻辑关联,总结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的历史经验,审视了当前乡村振兴所呈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1?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乡村发展中最为突出,迫切需要通过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1?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乡村振兴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我国人口基数大、民族多元化,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国家少数人的现代化,著名

4、“三农”领域专家温铁军教授曾用“广土巨族”来形容我国所推进的现代化。乡村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硬骨头”。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乡村生活富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乡村生态宜居,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需要厚植乡风文明。因此,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作为指引,不断夯基垒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好向善发展。1.2?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既是当前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农村只要没有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就是纸上谈兵之言、坐而论道之语。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

5、题最为繁重和艰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发挥压舱石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3。因此,要通过乡村振兴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堵点、难点,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中的物质基础,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1.3?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既同时推进,又同步实现。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文件指出:“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

6、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4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从时间跨度上呈现一致性和同步性,体现着党领导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路线,夯实了基础。2?乡村振兴实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

7、、开/?理论探索/21H MY K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新局的“压舱石”5。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在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新阶段谋划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但当前乡村振兴仍有较多复杂多变的问题亟须解决,全面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挑战。2.1?乡村振兴实施的历史经验2.1.1?坚持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只有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才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近年来,在各方政策、资源、资本以及技术等的加持下,始终坚持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在坚持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各地区始终坚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

8、农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农业专家的引进,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创新农业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2.1.2?坚持以农村为资源厚植传统文化农耕历史遗迹不仅为乡村增添了传统气息,还是当前找寻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乡村是当前最能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区域。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佳绩。一方面,得益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对文化遗址的挖掘和开发,以及对优秀家风的继承和弘扬,既丰富了传统文化元素,又提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互联网、大数据加持下,以其为载体,

9、既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渠道,又为建设乡风文明提供了新动能。2.1.3?坚持以农民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实施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依靠农民、相信农民,才能在新阶段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得益于坚持问计于民与问需于民相结合。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有着深刻的见解。应坚持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培养时代新农人。长期以来,各部门通过人才引进、输送农业科技特派员以及乡贤引领等方式向各地农户开展农业知识宣讲,解决了农户在农业方面的急难问题,为培育时代新农人奠定了基础。2.2?乡村振兴实施的现实困境2.2.1?

10、思想引领性不强,乡村振兴动力不足行动只要偏离了思想的正轨,做事只会事倍功半。近年来,乡村振兴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仍然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束缚乡村振兴的“紧箍咒”,认为乡村振兴和新发展理念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既要埋头苦干发展乡村经济,又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导致出现基层既不思发展也不谋发展的错误局面。二是未能将新发展理念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中进行探讨,对其进行片面理解和单个分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突出单个理念,存在顾此失彼、忽视全局的情况,并且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唯 GDP 论,未能发挥出新发展理念顾大局管长远的作用,只注重表面工夫、面子工程,严重偏离了思想的航向,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振兴进程滞

11、后。2.2.2?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遵循,乡村振兴主体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是一个渐进共享和共建共享的过程,邓小平曾提出“让一部分地区的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实施进程中避免不了利益不均等状况,乡村内部利益存在多元化,可以划分为 3 个群体。一是以资本为驱动在乡村投资建厂的群体。二是以返乡创业者、乡贤等致富带头人为主的群体。三是个体农户。前 2 个群体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对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最大、获利最多。相对而言,个体农户能力和资金有限,在乡村振兴中利益分配最少。因此,当国家下发项目资金时,前 2 个群体把控着绝大

12、多数利益,而人口数量最多的个体农户利益分配较少,导致个体农户参加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一步,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阶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将乡村振兴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进行深度把握。3.1?思想引领:持续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3.1.1?以创新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在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科学技术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想实现农业赶超,必须加强创新技术攻关。长期以来,

13、坐吃山空的旧思想制约着边远山区发展,不能引领农户实现农村好、农村美、农民富的追求。以创新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是“骨”,“五大振兴”是“血肉”。不仅要创新农业高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创新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还要创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塑造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3.1.2?以协调为发展新形态,推动乡村差异化协同发展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响应号召致力于22H MY K乡村发展,但各地区优势不一,发展形态也不一样。一方面,个别地区过度追求同质化发展,导致投入大、经济效益回报低等。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产业情况、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党建组织存在着不

14、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例如一个乡村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在发展的同时以文化为招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形成顾此失彼的发展状况。因此要协调发展,推动各地区在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组织保障上相互协调、互促互进。3.1.3?以绿色为底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资源情况相比之前有了较大改善,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状况仍有发生,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建设和美乡村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切实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兴路,又要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新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兴路,要统筹好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保上的嘱托,

15、用实际行动切实守住生态屏障底线,进而走生态环境兴盛之路。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新路,要固根本守底线,对于经济效益回报高的产业要继续深化发展,对于落后时代的传统产业要以产业绿色转型对标市场需求,走绿色转型的新路。3.1.4?以共享为核心,搭建乡村振兴新平台乡村振兴要搭建共享平台,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社会资源参与的平台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多地区立足自身资源产品优势,以平台为载体促进当地与外界在资源共享、产品共销、人才共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相关学者在平台经济相关研究中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得益于自身的资源、政策、地理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独特优势,其平台经济发展迅速,具有较大优势6。实践和经验表明,在共建平台

16、的同时也在共享发展成果。因此,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构建平台经济,不断在共建共享的同时实现渐进共享,从而达到全面共享和全民共享。3.2?价值遵循: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2.1?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为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如同支撑木桶的短板和整体,短板问题无法解决,即使装再多水也无济于事。因此,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满足

17、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乡村振兴福利落实到人民,切实解决好农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既要依靠广大农民主动担当作为,又要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打好乡村振兴的主动仗,让广大人民更有保障地共享乡村振兴的胜利果实。3.2.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美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向好向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一切不适宜发展因素的主力军。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实施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切实、全面提高新时代农民的专业素质,持续向农村输入农业科技特派员,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育一支懂“三农”、爱“

18、三农”的新农人队伍。另一方面,各地区农民特别是地区致富带头人、新乡贤等要主动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敢于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不断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台,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3.2.3?坚持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不断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守好 14 亿中国人民心系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党支部是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的“交通枢纽”,既要“承上”又要“启下”,既要做好广大农民的宣传兵,又要做好乡村振兴的实干兵。一方面,农村党员要主动担责,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悟好、落实好、宣传好,将理论深入基层与广大农民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

19、,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与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住在一起。要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发挥好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更好地将大众的智慧和精力集中到乡村振兴过程中,进而持续做好相关工作。3.3?实践导向:将乡村振兴战略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乡村振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将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3.1?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指向,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和基层治理建设乡村生态宜居以及基层治理有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先行条件。推进乡村生态宜居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生态环保问题,坚持靶向治理。一方面,要

20、以“两山理论”为遵循,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乡村资源,盘活乡村的内生动力,使乡村资源变资产。另一方面,各地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在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理论探索/23H MY K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3.3.2?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指向,推进产业发展,促进生活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促进生活富裕的“牛鼻子”。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既要在思想引领上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又要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特色产业是产业兴旺的“尖刀队

21、”和“排头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遗弃资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流转农村土地,实行规模化片区种植,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助推农户生活富裕富足,进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3.3?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指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局限性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滞后性,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弱势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7。当前,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融入广大村民生产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为生产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现存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弘扬优秀家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三是创新农村文化,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去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文化。四是开展教育活动,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不断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4?结束语当前要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总结好当前乡村振兴发展取得的历史经验,坚持靶向治理,对标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在急难险重

23、任务中育先机、开新局,不断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2(12):47-56.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年 1 月 2 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4-16.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

24、2.6吕杰,刘传明.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39(3):116-120.7人民网.人民网评:树立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EB/OL.2022-09-30.http:/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和秋粮生产工作。会议指出,进入主汛期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台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草地贪夜蛾等虫害较 2022 年都明显偏重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测,89 月旱涝等极端天气可能多发,必须把农业抗灾救灾和秋粮生产作为当前“三农”工作中的压倒性任务,采取超常超强措施打法,聚焦

25、防灾减灾、单产提升等重点任务,紧盯不放、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会议强调,持续强化下沉一线包省包片指导服务,牵头部领导和司局单位要与地方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加密动态跟踪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专家组和科技小分队要长期蹲守,开展巡回服务。进一步加密与有关部门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灾情预警信息,指导各地提早做好防御准备,分区域组建抗灾救灾应急工作队,加强病虫害跨区联合监测、分区协同治理,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损失。会议要求,要扎实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紧盯大豆、玉米、水稻等关键作物生育期,环环紧扣落实好稳产增产措施,夯实丰收基础。务实组织观摩交流,深入主产省、重点县,了解各地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情况,把大面积提升单产的理念、方法、机制等推广开来。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指导各地明确大面积提升单产的目标任务,确保取得实效。(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和秋粮生产工作24H MY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