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河与扬子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学1、作家作品。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
2、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探究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精导1、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3、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4、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提升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2、迁移训练: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