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课题藤野先生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3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明暗两条线索,从而学习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重点上“3”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课(2分)二、出示目标(1分)三、检查预习(9分钟)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30分钟)五、课堂小结(3分钟)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
2、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二、教学目标(ppt)三、检查预习(出示PPT)、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绯红烂熳芦荟解剖不逊匿名诘责瞥见、解释词语。匿名: 不逊: 标致: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3、作家作品4朝花夕拾5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1、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2、 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3、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4、作者写哪些与藤野有关系事件?5、由上可见,本文以什么为叙事线索,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
3、一中心的。师过渡:读到此处,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下面让我领着同学们感受作者的情感。6、从匿名信和看电影两事件中知道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情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内容。7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总结:本文除回忆藤
4、野先生这条明线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就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齐读做在练习本上,之后出示PPT展示答案绯红(fi) 烂熳(mn) 芦荟(hu) 解剖(pu)不逊(xn) 匿名(n) 诘责(ji) 瞥见(pi)小组代表抢答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小组代表介绍3.4.5题,PPT展示,学生整理笔记独思: 回顾 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讨论回答: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小组讨论归纳:三部
5、分()东京所见所感;()仙台学医生活;()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小组讨论归纳一)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藤缘由) 5段: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 6-10:相识二)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添改讲义1123:相处 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 24-35:离别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三)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适当点拨例如:(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
6、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师生共同总结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四板书设计一)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藤缘由) 5段: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 6-10:相识二)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添改讲义 篇幅虽长,脉络分明1123:相处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材料虽多,井然有序 了解女人裹 24-35:离别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三)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暗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