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539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4世纪之星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王劲(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巴山背二歌是川东大巴山上劳动者们的休闲娱乐模式,“背二哥”指的是从事背运劳动的人,因此歌曲的演唱内容主要为从事背运劳动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场景以及情感。体现出背二哥在劳动中的勇敢和坚毅。巴山背二歌当前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现实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存在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老去,新一代年轻人受时代的影响,对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兴趣不足,造成传承文化的消沉。本文主要对巴山背二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阐述歌曲的音乐特点和传承方式,以及当前存在的传承困境,最后提出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

2、与融合策略。关键词:巴山背二哥传承融合发展传承困境策略巴山背二歌主要流传在四川东部的大巴山巴中地带,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因此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背运的方式运输山里的货物,这些背运的人被称为背二哥。背送的路途远,活动枯燥,路途疲劳,因此背运人在途中会通过唱山歌的方式歇气,缓解疲劳,这种演唱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在当地流传。背二歌没有固定的体系,往往是在途中劳累后吼上几句,起到鼓舞大家士气的目的,提升大家的劳动动力。因此在发展中并没有特殊的传承方式,往往是队伍中互相交流和学习。歌曲语言通俗风趣,曲调高亢随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人工背运行业消失,巴山背二歌的演唱人也极具

3、减少,虽然未完全消逝,但是传承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需要加强对巴山背二歌当前存在的传承困境进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歌曲的传承和发展。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与发展巴山背二歌的起源尚未确定具体的时间,因此现有的资料中都是根据巴山背二哥行业出现的时间进行推算。秦汉时期巴中境内的古道已经开始有背运货物的行当,说明背二哥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当前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时通过考古陕西省慈恩塔院的石碑发现玄奘取经途中玄奘采用的经书背运工具即为背二哥的运送工具,也就是唐朝以前背二哥的行业已经比较成熟。背二哥主要发展于巴陕渝贵交界处,该地多为山区,蜀道难的艰险即为此处。周边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频繁

4、,主要的物资运送都是通过背二哥用木质背架运送。他们行走在最艰险的蜀道上,攀援在悬崖边,十分艰苦。在行进的过程中常遇猛兽,为了降低风险,大部分都采用成群结队的方式。在艰险的道路上不断行进,背二哥们很容易精疲力尽,因此在中间歇脚的过程中为了疏解精神压力和身体的疲乏,往往会通过唱山歌的方式释放情绪,通过几千年的传承,逐渐形成固定的调式1。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蜀道也从天堑变通途,背运行业从长途背送发展到短途背送,最后已经完全消失殆尽。背二哥从业人数的减少,使背二歌的传承失去载体和空间,当前已经面临灭绝的危机。传统的传承中大部分背二哥都是时代传承,下一代不仅要跟随上一辈在背运的路上行走历练,同时也继承

5、了路上的背二歌。随着载体的消失,传承方式也形成不同的模式,从最开始师徒制的方式,徒弟在学习后可以跟随师傅外出表演或者自立门户,成为一种营生的手段。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背二歌不再符合当代的审美,传承人数量锐减。当前政府带头不断尝试对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逐渐向融媒体、旅游等行业融入。二、“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特点1.体裁归属巴山背二歌在音乐表现上与山歌相似,同时融入了劳动号子,起源于劳动中鼓舞人们精神的曲调,一般以一个人领唱其他人跟唱为主,也存在一众合唱和对唱等方式。歌曲一般是在背运劳动途中休息所唱,并不是为了在劳动中保证众人保持劳动动作的协调和统一性,主要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情感,在节奏和曲调

6、选择中自由。演唱时会有一段甩腔的动作,利用一段长长的吆喝作为开端。通过对*项目名称:*新时代“巴山背二哥”的传承与融合发展BYMY22B25。95文学与艺术巴山背二歌的特点分析,更趋向于山歌的范畴,因此该歌曲的体裁为山歌,而非劳动号子。2.歌词即兴巴山背二歌在歌词上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即兴性比较强,大部分以七言格律为主,与南方大部分民歌的格律特点相符。比如“何从有个快乐处,背起背子难上坡”背二哥在背运过程中一般要常年穿梭在川陕地区,因此在背二歌的歌词中很多自由性的口语化内容比较多,在南方格律的基础上也融入一些北方的格律。比如“通江河来,南江河呦”总体来说,巴山背二歌的歌词中以南方的格律为主,又不

7、失北方的地方格律特色。语言中具有比较浓郁的方言,风趣幽默,大部分都是即兴创作,通过双关的语句表现劳动者的内心。比如“河里涨水水浪沙,妹过跳蹬儿眼发花;你是哪家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通过比喻的方式,描绘了背二哥们在路上调侃小姑娘,同时也表现出背二哥们的浪漫和风趣。3.曲调自由巴山背二歌的曲调大部分以徵调式为主,在歌曲一般用一个上长音起调,从商音开始逐渐提高音调,最终达到徵调,形成先抑后扬的表扬风格。接下来的一句从宫音开始降调,到低八度的徵音,音域一般为一个八度。歌曲旋律主要采用二度上下晋级的方式,夹杂三度音程跳跃,同时里面还有较少的大音程跳跃模式。大部分旋律都以高音区为主,唱腔嘹亮,风格粗

8、犷。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具有非常浓郁的川东风格特点,演唱方式自由,大部分歌曲都采用小节线的方式进行划分2。巴山背二歌的节奏结构自由,大部分节奏都是从弱势起调,节奏感比较强。演唱的节奏具有即兴的特点,无法记录成固定的节拍。4.衬腔特点巴山背二歌中应用很多衬词,大部分衬词都是采用虚词的方式,也有少部分诗词。比如“背二哟哥哟哎,一年四季啥忙奔啰呵波”其中的衬词采用的都是虚词的方式。“(太阳儿)太阳落坡”中的衬词“太阳儿”则是实词的方式。在大部分的诗词中一般都以“情兄儿”“情妹儿”以及“贤友儿”等衬词为主,用于见面打招呼。此外,歌曲中衬词的应用比较多,一般一首歌曲的开始和结尾都会用到大量的衬词。通过衬词的

9、使用使巴山背二歌的表达更丰富,体现出巴山人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情感。衬词的应用不仅是为了迎合歌曲的曲调,同时其中也表达出背运人的愁苦和叹息,表达着劳动人民与生活和自然抗争中的喘息,体现出背运二哥们顽强的品质。三、“巴山背二歌”的传承方式1.家族式传承巴山背二歌的家族式传承是最常见的传承方式,大部分都是长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晚辈。这种传承方式可以避免技艺被外人偷学,通过大量考证巴山背二歌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家族传承。在古代背二哥的工作往往几代人传承,对背二歌的唱腔掌握的炉火纯青,世代背二哥工作的延续,也促进背二歌演唱技艺的传承3。比如,当前巴山背二歌的著名传承人袁吉芳,他的祖辈世代都从事

10、背二哥的行当,在家中父亲经常教他背二歌的曲调。现在他掌握的背二歌中大部分都来自于父亲的传承。当前袁吉芳对背二歌的演唱热情依旧,而且将这门歌唱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由此可见,家族传承方式对巴山背二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师徒式传承师徒式传承指的是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打破血缘关系,传承人与被传承人间构建明确的师徒关系,一般徒弟需要行拜师礼,师傅向徒弟传授自己的技艺。这种传承方式打破原来的以家族为传承方式的格局,扩大巴山背二歌的传承范围。袁吉芳老人在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中,不仅从父亲处进行家族传承,同时后期又拜了两位老师,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教会他如何处理演唱中的细节,包括如何发

11、声和如何进行转音处理等。比如,在最后的甩腔演唱中,为了保证甩腔的气势,符合演唱者的心境,需要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声调叹上去。这些专业的指导大大提升袁老的演唱技巧。同时为了推动巴山背二歌的发展,袁老也收了很多青年徒弟,教他们巴山背二歌的内涵和演唱方式,形成新一代的师徒传承。3.社会式传承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巴山背二哥的行业逐渐没落,背二歌原始演唱环境也随着消失,如何传承和发展背二歌文化是重要思考问题,并随着巴山背二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广泛的重视。为了扩大巴山背二歌的传承范围,逐渐建立起社会传承模式,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传承机制。而这种传承方式需要传承人具有强烈的传承愿望,同时还需要得

12、到群众的支持。当前在传承人和文化部门的呼吁下,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得到了社会和艺术界的扶持。在社会上建立了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场地,并免费招收社会上的青年人学习演唱方式和技巧,由传承人进行指导。在巴中地区形成良好的背二歌传承氛围,同时融入到旅游文化中,在景区设置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活动,扩大歌曲的影响面。四、“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困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山里的货物运输实现现代化,原始的人工背运方式消失,巴山背二歌不仅在山路上消失,在社会文化中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方面:1.缺乏有效发展环境巴山背二歌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包括歌曲的各种词牌、

13、歌词,同时收录了部分比较著名的曲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文化的流失和传承的中断,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传承方式注定只能束之高阁,在生活中巴山背二歌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出卖体力的96世纪之星方式换取生存空间,同时交通的发达,也使背二哥的职业从社会上消失,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失去了载体4。特别是在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流行歌曲成为人们追捧的音乐对象,背二歌这种原始的歌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主流文化发展和审美,正在面临消失的结局。2.面临巨大文化冲击信息时代发展下,智能化手机、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发展,使

14、文化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中外文化快速融入,新生文化层出不穷,导致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巴山地区大量年轻人外流到山外务工、生活,居民的大量流失,导致地区的文化发展面临断层。大部分都需要通过查找文献和视频资料研究等方式对巴山背二歌进行研究,真正的传承人寥寥无几。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变更必然会带动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在潮流的引领下大众审美发生巨大的改变,背二歌这种原始的歌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审美要求,导致歌曲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3.民间艺术人才匮乏巴山背二歌在巴中地区具有非常强的影响作用,也是我国民间艺术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艺术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跟着哼唱就可以学会的技艺。需要通过长期的学

15、习和训练才可以熟练掌握。但是从当前的艺术发展形式来看,我国艺术院校发展逐渐实现与国际化接轨的模式,在艺术专业的开展中以电影技术、作曲等比较“洋气”的内容为主,促进中国艺术向高端化发展。导致学术界中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作用有限,缺乏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背二歌随着人工背运行业的没落,歌曲艺术也逐渐走向衰败,缺乏发展动力,这也是巴山背二歌等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五、新时代“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融合策略1.培养专兼人才,开设民间活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巴山背二歌的传承和发展中需要打破传统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构建新的传播渠道。针对当前民间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艺术院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的方式培养

16、专职人才。聘请传承人作为教材的编写顾问,并结合专业音乐人的音乐理念和国家化教育思想等打造巴山背二歌专业课程,从专业性方面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5。此外,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民间艺术内容,使学生从小接受背二歌艺术文化的熏陶。当前社会民族文化的断层更多的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青年人随大流放弃本族文化,追捧外来文化。这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主要表现,通过将背二歌进课堂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学生们的背二歌传承信念。形成专兼人才融合的培养方式,通过民间活动的开展,促进巴山背二歌的传承。2.加强学术研究,突出审美价值巴山背二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歌唱方式,但是具有

17、非常强的研究价值。因此加强对背二歌的学术研究,也是提升背二歌保护意识的关键。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创新的发展矛盾中,更需要加强对地方特色的研究。首先,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准确找到传承特色的定位,保证传承意义。在确定传统特色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发展,保留艺术的特色。利用艺术特色唤醒历史技艺,产生更强烈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在社会快节奏发展下,人们的追求开始从繁华转向为原始与怀旧。这也为民间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通过学术研究挖掘其中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后,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提炼,将无形的文化打磨成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传承艺术品,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潮流。并将这种潮流通过民间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形

18、成新的审美价值。3.构建传习场所,提升培养力度当前巴中地区对背二歌的传承重视度比较高,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背二歌现有的传承人中陈治华和袁吉芳是主要带头人,二位传承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设置了背二歌的传习所,并在文化馆设置了的传承办公室,专门用于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定期开展以背二歌为主的文化传习活动。构建宣传队伍,到老年大学、居委会以及文化馆举办各种活动中参加表演。针对学费问题,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年轻人学习背二歌可以减免学费,而且定期开展免费的义务培训活动6。此外,结合当前传承人年纪大,传承断层的问题。将背二歌的曲谱、影像资料等进行搜集、管理。为后续传承人的培养以及文化的发

19、展提供参考资料。4.扩大媒体宣传,艺术融入社会融媒体发展状态下,巴山背二歌也需要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艺术宣传,帮助背二歌走出地域限制,实现普及化。比如,将背二歌的歌曲进教材、进课堂,使学生们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学生们的家乡文化传承热情。同时通过青年歌曲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等方式,组建山歌队伍,进行巡回演出,加强对背二歌的展示。此外,充分借助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通过视频传送以及直播等方式进行背二歌宣传。讲解背二歌的发展历史和演唱方式,使更多人了解背二歌的文化和演唱特点。结语综上所述,巴山背二歌是巴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非常强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但是从当前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来看,被列入到非遗名录后并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审美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背二歌发展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加强资源整合,发挥文化优势,促进背二歌的传承和发展。参考文献1刘珊珊,杨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巴山背二歌的保护J.四川戏剧,2021(5):122-124.2陈娟.民族唱法在”巴山背二歌”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2(6):78-80,84.3张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以”巴山背二歌”为例J.大观,2021(12):83-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