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 文 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中 国 特 色 大 国 外 交 的 话 语 构 建、翻 译 与 传 播 研 究”(1 7 Z D A 3 1 9)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胡开宝,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语料库翻译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李 翼,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胡开宝1 李 翼2(1.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料库研究院,上海 2 0 1 1 6 0;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 0 0 1 2 4)摘 要:
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 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建构积极开放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面临着优秀译者匮乏、传播形式单一、出版发行渠道不畅、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我们今后应当通过柔性传播、多形式传播、多主体传播等策略的运用,努力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努力扩大中国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对外传播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t h eE n g
3、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S t a t u sQ u o,P r o b l e m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HUK a i b a o L IY iA b s t r a c t:S i n c e t h e f o u n d i n go f 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4、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h a s a c h i e v e dr e m a r k a b l ep r o g r e s s.I t h a sp l a y e d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p o s i t i v e i m a g eo fC h i n aa n ds t r e n g
5、 t h e n i n gt h e s o f tp o w e r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H o w e v e r,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i sc o n f r o n t e d w i t han u m b e ro f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l a
6、c ko fe x c e l l e n t53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t r a n s l a t o r s,m o n o t o n y i n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f o r ma n da p p r o a c h,l a c ko fu n o b s t r u c t e dp u b l i c a t i o n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n n e l s,a n du n s a t i s f a c t o r y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e f f e
7、c t s.T h e r e f o r e,w ea r es u p p o s e dt op r o m o t et h ee f f e c t i v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 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t h e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n de n h a n c e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w
8、o r k sb ya d o p t i n gt h es t r a t e g i e so ff l e x i b l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m u l t i m o d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m u l t i a g e n t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K e yw o r d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9、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0.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家实力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上,也体现在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博弈(刘明东、陈圣白,2 0 1 2:9 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2 0 1 7)。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在海外的成功
10、传播对展现积极进取的当代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取得的成绩,反思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助力中国当代文学平稳、顺畅地“走出去”,推进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的现状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指1 9 4 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按照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2 1
11、世纪初,第三阶段为2 1世纪初至今。1.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开辟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与传播的第一份功劳应属于英文版杂志 中国文学(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中国文学 于1 9 5 1年创刊,至2 0 0 0年停刊,主要刊载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文。这本期刊5 0年间共出版了5 9 0期,介绍中国作家、艺术家20 0 0多人次,翻译刊载文学作品32 0 0篇(徐慎贵,2 0 0 7:4 6)。有关这一杂志的创刊缘起,有学者提及,“1 9 5 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有些外国朋友想了解中国2 0世纪4 0年代初至新中国成立这十年间的文学。那
12、时候,赵树理、李季、丁玲等作家反映新的社会面貌、新的人物的作品,确实很少为外国读者所知晓。中6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国文学 的创刊由时任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的洪深倡议,并得到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支持。1 9 5 0年,刚刚从英国回来的作家叶君健负责筹备创办英文版 中国文学 杂志,以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徐慎贵,2 0 0 7:4 7)中国文学 杂志的创立,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鲁迅选集 鲁迅短篇小说选 等5 0余部作品得到翻译,使得鲁迅成为当时西方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被称为“中国的伏尔泰”。新儿女英雄传 王贵与李香香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谁是最可爱的
13、人 结婚 白毛女 活人塘 早晨六点钟 艳阳天 小兵张嘎 等大量反映新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得到了翻译与传播,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除了以 中国文学 杂志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外宣活动”(刘洪涛,2 0 2 1:6 1),也有一些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主动进行的译介,代表性作品包括英国汉学家詹纳(W.J.F.J e n n e r)翻译的 中国现代小说选(M o d e r nC h i n e s eS t o r i e s),美国汉学家白志昂与胡志德(J o h nB e r n-i n g h a
14、u s e n&T h e o d o r eH u t e r s)选编的 中国革命文学选(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L i t e r a-t u r e i nC h i n a:A nA n t h o l o g y),许芥昱编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中国文学图景:一个作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S c e n e:A W r i t e r sV i s
15、i t t o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等。这些英译作品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相较于作品的文学性,其“社会资料性”和“政治功利性”更为突出(姜智芹,2 0 1 7:4 2),译者希望通过作品向西方读者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政治。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 1世纪初1 9 7 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日渐改善的文学环境激发着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兴起,从内容创作到表达形式较以往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中国文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 9 7 9年,中美正式建交,结束了中国与西方世界长达3 0年的对立,宽松的国际
16、环境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对外传播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最为活跃的翻译主体是国家外文局主导的 中国文学 杂志和1 9 8 1年启动的“熊猫丛书”(刘洪涛,2 0 2 1:6 2)。“熊猫丛书”由 中国文学 主编杨宪益倡议出版和主持相关翻译工作。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系统地将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和法语。据统计,自1 9 8 1年问世,到2 0 0 0年停刊,“熊猫丛书”在2 0年间共翻译出版了1 9 5部文学作品,包括小说1 4 5部,诗歌2 4部,民间传说1 4部,散文8部,寓言3部,戏剧1部(谢天振,2 0 1 4 b:2)。大量优秀的中国
17、当代文学作品被介绍到英语世界,包括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冰心、叶圣陶、沈从文、丁玲、郁达73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夫、李广田、闻一多、戴望舒、艾青、孙犁、萧红、萧乾、王蒙、玛拉沁夫、蒋子龙、谌容、宗璞、张贤亮、汪曾祺、高晓声、王安忆、冯骥才、贾平凹、张洁、韩少功、霍达、方方、池莉、凌力、铁凝、刘恒、舒婷、刘震云、阿城、刘醒龙、史铁生、程乃姗等人的作品。可以说,“熊猫丛书”涵盖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和诗人的重要作品,在海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吴自选,2 0 1 2:8 7)。除了中国官方主动的对外译介,这一时期也有越来越多的汉学家投身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研究之中。就翻译
18、的数量及影响力而言,最为知名的当属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 o w a r dG o l d b l a t t)。这一时期他翻译了多部萧红、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包括萧红的 生死场(T h eF i e l do fL i f ea n dD e a t h)、呼兰河传(T a l e so fH u l a nR i v e r)、萧红短篇小说选(S e l e c t e dS t o r i e s o fX i a oH o n g),张洁的 沉重的翅膀(H e a v y W i n g s),莫言的 红高粱(R e dS o r g h u m)、天堂蒜薹之歌(T h eG a r
19、 l i cB a l l a d s)、酒国(T h eR e p u b l i c o fW i n e),苏童的 米(R i c e)等。其他优秀汉学家也在推介中国当代文学方面作出了贡献,如杜博妮(B o n n i eS.M c D o u g a l l)对北岛诗歌及小说的英译、詹纳对阿城小说的翻译、金介甫(J e f f r e yC.K i n k l e y)对沈从文小说的翻译、金凯筠(K a r e nS.K i n g s b u r y)对张爱玲小说的译介等。1.3 第三阶段:2 1世纪初至今进入2 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对外传播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中国文化的
20、国际传播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来。2 0 0 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 0 0 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同年,中国外文局设立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外宣效果评估、受众调查及涉华舆情研究。2 0 1 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2 0 1 7)。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观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多个国家部门和机构推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
21、项目及国际营销渠道资助工程,旨在“构建涵盖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市场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对外传播格局”(谢丹凌、崔潇月,2 0 2 0:1 9),共同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比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起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国作协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国家汉办推出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在国家相关项目和工程的推动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从传统上长期由单一部门按部就班外推的模式,转变为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外推的模式”(刘洪涛,2
22、0 2 1:6 5),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8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度不断提高。首先,多位中国作家先后斩获国际大奖。2 0 1 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 0 1 4年阎连科凭借 四书 获得卡夫卡文学奖,2 0 1 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葛浩文翻译的贾平凹作品获得美国美孚文学奖,并助力姜戎、苏童、毕飞宇等人获得亚洲文学奖。这些奖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社会上的能见度,使得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同时也印证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声誉和影响力的提升。其次,翻译作品的选材更加丰富。除传统小说外,科
23、幻文学、谍战文学、网络文学等也开始进入西方视野。例如,2 0 1 4年麦加的谍战小说 解密 英译本由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和美国F S G出版集团推出后,便进入英国亚马逊图书销售总榜前50 0 0名、美国亚马逊图书销售总榜的前1 00 0 0名,创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文翻译的销售纪录,被评为2 0 1 4年全球十大小说之一。2 0 1 4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 三体 英译本于推出之日便一度位居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第一名,跻身“2 0 1 4年 度 全 美 百 佳 图 书 榜”,并 于2 0 1 5年 获 得 世 界 科 幻 文 坛 最 高 荣 誉“雨果奖”。最后,传播方式日趋多元。中国当代
24、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传统出版方式以纸质版图书为主。2 1世纪以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纸托邦(P a p e rR e p u b l i c)、武侠世界(Wu x i aW o r l d)、引力小说等中国网络文学英译平台开始出现,在数字时代它们作为民间组织成为翻译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生力量。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指将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出版,使之进入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去”,即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能有较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国外大众读者的认同与接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 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
25、展,但“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被接受”(蓝诗玲,2 0 1 0),在传播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尚未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度跨越。2.1 文学翻译的复杂性与优秀译者匮乏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化,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谢天振曾指出在文学翻译上存在的偏颇认识。我们一直简单地认为翻译就只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行为,却忽视了翻译的任务和目标。我们相当忠实地、准确地实现了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或者说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译文”,然而如果这些行为和译文并不能促成两种文化之93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
26、研究(第十七辑)间的有效交际,并不能让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化典籍在译入语环境中被接受、被传播,并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转换(翻译行为)及其成果(译文)恐怕就很难说是成功的。(谢天振,2 0 1 4 b:5)尤其是相对译入行为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属于译出行为,目的语国家对我国“文学、文化尚未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遑论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接受群体和接受环境”(谢天振,2 0 1 4 b:5)。我们的文学英译活动不应仅仅考虑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还应考虑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影响及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如英语国家的文学观念、诗学传统、意识形态,目标读者的审美趣味、阅读
27、需求、阅读习惯等。真正“走出去”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技巧表达,更要考虑这些复杂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成功译介,首先需要有中英文造诣深厚、学贯中西的优秀翻译家,例如 中国文学 杂志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杨宪益、戴乃迭、沙博理(S i d n e yS h a p i r o)等大批优秀翻译家的辛勤工作。根据国籍归属,翻译家可划分为本土译者和海外译者。目前国外市场上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大多是由精通汉语、汉学底蕴深厚的海外汉学家翻译,“(国外的译介)甚至可以视为中国文学向外传播的主导力量”(姜智芹,2 0 1 1:1 0),例如莫言小说的译者葛浩文、北岛诗歌的译者杜博妮、麦家作品
28、的译者米欧敏(O l i v i aM i l b u r n)等。中国本土译者的身影在海外畅销译本市场尚不多见。前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外文局得益于一大批归国华侨专家,其中一些人的外文水平不亚于外国人。现在这种条件没有了,翻译队伍的缩小,也导致了出书慢。中国文学介绍不出去,主要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没有好的译者和出版者现在我国汉译外的需求空前增加,几乎各行各业都有需求,但翻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转引自石一宁,2 0 0 4)目前我国中译外人才较为匮乏,翻译质量不高。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必须有一支造诣深厚的翻译家队伍。在英语世界从
29、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译者数量毕竟有限,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需要更多优秀本土译者的参与。2.2 传播形式单一与出版发行渠道不畅话语传播形式包括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前者是指多边或双边会议或其他相关活动,如学术会议等;后者是指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内的文字形式和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仍以符号形式的文字介质为主,较少采用影像、图片等多模态形式。虽然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已被改编成影视剧,但这些影视剧的受众基本为国内观众。而且改编成影视剧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的数量不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海外影响力弱。专门面向海外受众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绘本、漫画本
30、以及相关影视剧则更为少见。此外,中04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当代文学英译的传播很少采用物质形式。虽然国内经常举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的相关学术会议,但参与者多为国内学者、译者、出版界和相关从业者,较少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参与,在英语国家也很少召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学术会议,很少举办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图书推介会和读者见面会等。目前政府资助的大部分中国文学外译项目在出版发行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由国内出版社翻译出版,再由中国的图书对外发行机构或少数几家海外经销商进行销售。以“熊猫丛书”为例,丛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在海外的发行则主要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前身为国
31、际书店)负责。这一出版发行模式的弊端较为明显,图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难以与英美图书发行商比肩,作品也因此难以实现有效的传播与推广。另外,在海外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渠道也存在问题。虽然莫言、韩少功、麦家、刘慈欣等一些作家的作品获得国外商业出版社的青睐,但大部分中国文学英译作品是由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出版,如夏志清主编的2 0世纪中国小说选(T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C h i n e s eS t o r i e s)、王安忆的 长恨歌(T h eS o n go fE v e r l a s t i n gS o r r o w:AN o v e l o
32、 fS h a n g h a i)、朱文的 我爱美元(IL o v eD o l l a r s)、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AD i c t i o n a r yo fM a q i a o)、叶兆言的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N a n j i n g1 9 3 7:AL o v eS t o r y)等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古华的 贞 女(V i r g i n W i d o w s)、余 华 的 往 事 与 刑 罚(T h e P a s ta n dt h eP u n i s h m e n t s)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等也出版了一些中国现当代
33、文学的英译作品。这些由学术出版机构推出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用于汉学研究,“归在学术化、专业化的小众类别”(吴赟、顾忆青,2 0 1 2:9 2),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并在大众读者中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拓展出版发行渠道,在西方主流市场进行有效推广是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必须思考的问题。2.3 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主体主要为国家机构和国外出版社,民间团体和学界也有所参与,但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作为国家机构译介的主要途径,中国文学 和“熊猫丛书”翻译了近千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出口至海外,但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很多译作往往无人问津。黄友义指出:“外文社出版的英译书,能有50
34、 0 0册的销量就是一个 持平点,能达到一万册就会被认为是巨大的成功,而且一般只有经典文学才能达到这个销量,英译的现代文学作品经常连这样低的指标都达不到。”(转引自M c D o u g a l l,2 0 1 4:5 6)国外通常销量较高的是“孟子 道德经 孙子兵法 等诸子的论述”(鲍晓英,2 0 1 3:6 5)。金介甫、葛浩文等汉学家也提道:“自8 0年代末以来,西方媒体和普通读者对中国小说普遍缺乏兴趣,英译中国文学常被看作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和社会的窗口,而作品的文学性则很少受到关注。”(转引自马会娟,2 0 1 3:6 9)尽管个别中国作家作品,如姜戎的 狼图腾、麦家及刘慈欣的作品在海
35、外受到一定关14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注,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尚未形成整体化效应”(谢天振,2 0 1 4 a)。因此,近年来中国文学虽然“走出去”声势浩大,但离“走进去”尚有不小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东西方迥异的文学传统有关。杜博妮曾指出,英美国家素有“反知性主义”(a n t i-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s m)的传统。这种思想在文学上体现为“反对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是为了启蒙大众”的观点,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无功利性。而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当代又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M c D o
36、u g a l l,2 0 0 3:3 8)。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原则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具备文学性之外,往往还有着较为突出的政治功能,这使得不少西方读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L o v e l l,2 0 0 5:6 7),从而对其心存抵触。另外,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受阻也和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因素不无关系。因为“西方读者根深蒂固的、历史形成的对中国的无知、误解与偏见”,国外出版社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往往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迎合主流诗学传统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出版涉及社会问题、灾难叙事等的“禁书”作品(胡安江,2 0 1 7:7 8),漠视作品本身的文学
37、价值,容易造成英语读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畸形解读。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上还有改进的空间,尤其是在译介内容的甄选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一些“被选择进行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本身不一定受目的语读者欢迎(尤其是英语母语读者);翻译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作品”(M c D o u g a l l,2 0 1 4:5 6)。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作品对外传播的策略根据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译介方式、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尚存在较大改善与提升空间。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传播策略。3.1 柔性传播策略柔性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译介作
38、品的题材选择及翻译策略上。在题材选择方面,应选择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优秀的文学作品除具备民族性外,还应具备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来拉近与西方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审美与观点等应具备世界性眼光,能够引起海外读者的共鸣,触及读者的灵魂,进而得到读者的认同与接受,这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走向了世界。麦家的小说 解密 之所以在海外大受好评,至为重要的一点是作品“讲述了中国英雄的故事,以意志的力量克服了人类弱点和人类局限,将 信仰 上升为一种沟通中西、超越时空的精神与品格”,这是“打动中西读者的最重要的力量”(季进,2 0 1 8)。小说 狼图腾 探讨了
39、“生态危机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相处之道”这一永恒主题。该小说创造的中国当代小说对外销售最高纪录的事实彰显出这一题材的文学艺术魅力及市场价值。另外,莫言的作品有着中国乡土24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精神气息,也有马尔克斯式(M a r g u e z-l i k e)的世界文学艺术表现;刘慈欣的作品关注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命运归途,他们的作品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受到了国际的关注与认可。在中国文学英译策略方面,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认为,“译介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也就是尽量保留源语文本的要素、原汁原味地移译成目的语的译介策略”(朱振武,2 0 1 5:5
40、7),一些学者则认为“不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任何的文化冲击”、“关注目标读者 可接受性、缩短对象国受众与翻译文本心理距离的 本土化 的归化翻译策略,实乃文学传播与接受环节之首选”(胡安江,2 0 1 7:7 9)。根据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文本具有历史性。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带有特定的时代、社会和历史特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时我们要考虑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程度、目的语读者的特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诉求等种种因素。就目前现状而言,谢天振教授认为:中国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也
41、就是最近这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罢了这种时间上的差别,使得我们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积累,我们的广大读者都能较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译自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而西方则不具备我们这样的条件和优势,他们更缺乏相当数量的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译自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读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当今西方各国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的普通读者,其接受水平相当于我们国家严复、林纾那个年代的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谢天振,2 0 1 4 b:8-9)因此,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要想获得英语世界读者的认同,必须在保留原作文学价值特色的同时,尽量减少翻译文本的异质性,避免过多的中文色彩的生硬表达,减轻译本为读者带来的文化陌生
42、感和冲击,增加译本的阅读友好性与亲密感。如果一味地遵循原文、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而忽视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必然会受到阻碍。当然,文本的历史性也意味着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历史是变化的、不稳定的。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目前文化接受的不平衡性必将有所改善,英语世界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阅读期待也会发生变化。正如张春柏(2 0 1 5:1 3)所言,许多在霍克斯时代(t h ee r ao fH a u s k e s)倾向于归化的东西,现在的异化翻译,译入语读者已经完全接受,甚至期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越来越“原汁原味”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会为英语读者所接受。
43、3.2 多形式传播策略多形式传播是指采取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相结合的传播策略向国外受众传播34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以多角度、立体式地扩大受众覆盖面。以往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传播以符号形式的纸质媒介为主,物质形式的传播进行得不够,而物质形式更为直观、生动,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影响。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与机构要积极参加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大力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在2 0 0 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担任主宾国,苏童、铁凝等作家有机会在展会上发表演讲,令世界出版界听到中国作家的声音。此外,我们还应主动筹办国际书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搭建重要平台。现在的北京国际图
44、书博览会、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海国际童书展等吸引着世界各国出版界的目光,是拓宽我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应积极举办相关学术会议、文学节、文化艺术节、汉语学习课堂等国际性活动,并鼓励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出席国际文学活动、读者见面会等交流活动,从而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符号形式上,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应改变以往依赖纸质传播形式的单一化局面,更多地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介质,加强影像、图片等多模态符号形式的传播。我们可针对不同英语受众群体,出版内容难度分级且生动有趣的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彩绘本和漫画本等。利用
45、国内外成熟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在F a c e b o o k、T w i t t e r、I n s t a g r a m、微博进行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模态形式的传播。同时,还可将传统纸质传媒与数字传媒结合起来,推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供英语读者选择与下载。如此,不仅可以减少出版成本,也可以降低读者的获取成本。另外,文学作品影视化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形式的转换,往往能进一步拓宽市场,扩展原来文字形式承载的传播范围(顾文艳,2 0 2 2)。借助影视传播,能使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更快、更广的影响力。我们可加强由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译制工作,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搬上英语国
46、家的银幕和荧屏;同时加强与英语国家媒体的合作,出品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的纪录片或采访影片,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3.3 多主体传播策略多主体传播策略是指发挥国家机构、民间团体、高校、企业、学者等多个传播主体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传播中作用的策略。国家机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影响力大,但与受众之间权力距离较大。民间团体和高校的政治色彩和官方色彩不浓,与受众之间权力距离较近,所做的宣传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致力于为国外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而且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均体现了所在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故而在国外民众当中拥有较大影响力。学者的权威性虽
47、然不及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和团体,但其宣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协调各主体的特点与优势,多管齐下,为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成功传播保驾护航。44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家层面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中国文学“走出去”。在依托国家机构组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与出版时,应注意建立与国外主流出版社的密切联系,借助国外出版社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营出版业更多地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事业中去。高校应积极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推广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师范大
48、学 与 美 国 俄 克 拉 荷 马 大 学 联 合 主 办 学 术 期 刊 今 日 中 国 文 学(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T o d a y),同时翻译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均为在英语世界推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尝试。再者,高校还可利用为留学生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课程,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交流活动,加深其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以培养潜在目标读者。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中的作用。从2 0 0 4年至今的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全球孔子学院无疑已经成长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为成功的文
49、化名片,其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海外推广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形象,已经日益清晰而稳固(姚建彬,2 0 2 0:9)。可考虑在孔子学院所在国设立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作家与翻译家见面会、新书发布会、图书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关注,增强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企业可以通过拍摄电影或电视剧或组织图书展销会等形式,积极参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可以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宣传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与魅力,而且还可组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就中国当代文学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进行宣传介绍,吸引更多读者。中西方学界的对
50、话与交流有助于世界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4.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跨时间的实践活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对外传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优秀译者的匮乏、传播形式的单一和传播效果的差强人意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柔性传播、多主体传播和多形式传播等策略,以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传播的广度、深度与效度,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参考文献1L o v e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