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案(教师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新授课)【理论支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数学教学置身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置身于学生形式各异的探索经历中;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
2、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解决问题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培养在实际
3、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思考通过勾股定理的实验演示,发展自身对图形变换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运用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思考下列问题:(1)三角形三边关系(2)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3)分别计算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较小两边的平方和与较大边的平方有何大小关系?(4)猜想直角三角形中较小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的关系答案(1)略(2)略(3)锐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大于较大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小于较大
4、边的平方(4)相等设计说明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从感性上认识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数量关系二、预习思考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 2如图,要将楼梯铺上地毯,则需要 米长的地毯答案(1)13;(2)7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从而不由自主地用“勾股定理”来解题,同时又体会到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唤出勾股定理学生观看教材封面图形,大家对它有什么样的了解?设计说明使学生在上这节课时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
5、,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活动,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好机会,可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归类总结等能力二、探索新知问题: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地面 (2)你能找出图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吗?(3)图中正方形A、B、C所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答案(1)略(2)正方形A与正方形B的面积和等于正方
6、形C的面积(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说明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三、深入探究(1)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如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以格点为顶点,有一个直角边分别是2、3的直角三角形仿照上一活动,我们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2)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3)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何数量关系?答案(1)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具备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略(
7、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四、动手、观察、验证(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 (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设计说明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利用分组讨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加强了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五、检查预习情况:六、随堂练习1在RtABC
8、,C=90已知a=b=5,求c已知a=1,c=2,求b已知c=17,b=8,求a已知a:b=1:2,c=5,求a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答案1(1),(2),(3)15,(4)213或设计说明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最后一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第2题中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
9、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七、实际应用1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答案1不同意英寸应该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2由勾股定理可求得旗杆断裂处到杆顶的长度是:15(m),再加上断裂处到地面的距离9m, 所以旗杆折断之前高为24m设计说明问题1、2是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实例,学生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
10、系告诉我们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体验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课后提升1填空题(1)在RtABC,B=90,a=3,b=4,则c= (2)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3一根竹子高5米,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2米处,问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答案1(1)5;(2)6,8;(3)6,8,10;(4)4或;(5),24832.1米设计说明通过本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根据答题进行查漏补缺,使自身的一些模糊认识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