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琵琶弹与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4878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琵琶弹与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琵琶弹与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琵琶弹与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0世纪之星琵琶的右手演奏技法比较繁多,归纳起来有两类弹挑类和轮指类。弹挑类技法包括“弹”、“挑”以及由弹挑演变而成的“双弹”、“双挑”、“扫”、“拂”、“滚”、“摭”、“分”、“摇指”等;轮指类指法除“半轮”、“全轮”、“长轮”之外,还包括由弹挑与轮指相组合而成的“弹轮”、“挑轮”、“扫轮”、“拂轮”等。由此可见,弹挑是最基础、最重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技法,它在琵琶演奏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一个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弹挑技能。这种技能源自正确的演奏方法,就是说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演奏方法,再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准。将规范正确的演奏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在感性上准

2、确运用之,而且在理性上也明白正确演奏方法的道理之所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在琵琶教学领域,人们对弹挑方法的认识并不一致,如果因流派的不同造成一些小的差别,尚属正常现象。然而,令人迷惑的是,这种不一致,已达到了截然相反的地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了。用正确方法教学,可引导学生顺利成长,少走弯路。为了琵琶艺术的健康发展,笔者愿就这一课题,与同行交流经验体会,共同探讨、提高。琵琶是一种木制弹拨乐器,它以琴弦的振动而发出悦耳的琴声。声音的优劣,除与琵琶自身的木质结构和琴弦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外,还与琴弦的振动方向有一定关系。这一点,可做如下实验加以证实:将手指指甲面同

3、琵琶面板呈平行角度地由外向里(即朝面板方向)触弦,让琴弦同面板做垂直方向振动;再将指甲面同面板呈垂直角度地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触弦,让琴弦同面板做平行方向振动。我们会清楚地发现,两种不同角度触弦所造成琴弦的两种不同方向的振动,其音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前者音质圆润饱满、宽厚结实;后者音质单薄虚飘、窄而不实。诚然,在演奏中不可能将指甲面同面板呈180的平行角度触弦;也不可能做到让琴弦同面板为90的垂直方向振动。但我们应尽量注意到手指的触弦角度,力求使琴弦同面板做接近垂直方向振动,以获取较好的音质。为了获取较好的音质,笔者以为,弹挑手型应为:食指弯曲与大指轻轻相搭以大指的指端部位搭在食指第三指节

4、的中间边侧部位,即食指在下,大指在上。大指的指关节微微隆起这是大指处于松弛状态的自然形状(如果指关节过于凸起,或呈凹陷塌直状,都不是松弛状态)。相搭后,大指与食指的第三指节所构成的角度为大于90的钝角。从外型上看,大指、食指和“虎口”部位成为近半圆状,俗称“凤眼”(亦称“鸡眼”)姿势。中指、无名指、小指呈松弛弯曲状,且自然并拢。大臂自然下垂,不外展也不内收。腕关节微微隆起,使手背与面板基本呈平行状。弹挑动作应为:与日常生活中的摇扇动作基本一致,即随着手指的下弹上挑动作,腕部连带小臂应辅以旋动。食指与大指相搭朝左下方弹,与琴弦形成大约45;大指与食指相离而挑,挑的方向是与琴弦形成大约45的右上方

5、。除此之外,无论弹与挑,手指均含有由外向里(即朝向面板)的运动方向。手指的弹挑动作实际是一种弧线运动形式,即有上下方向,又有纵深方向。当触弦时,大指和食指的指甲面与面板所构成的角度为相互对称的45左右,这样可使琴弦避免同面板成为平行振动。由于物体的运动即可产生“力”,“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因此当慢速“弹”时,食指本身不需额外用力,应保持自然放松弯曲状,依靠手指的向下运动所产生的力,足以达到“弹”所需的力的要求。这是因为食指与大指相搭,大指起着“立木顶千斤”的支撑作用,食指虽然放松,但仍可奏出坚实有力的声音,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如两指相离,失去了大指的支撑,食指所弹之声则虚弱无力。挑时

6、,大指主要依靠其自身力量,以掌关节为中心,稍做顺时针方向运动,与食指相离而挑,大指的用力只是在触弦的一瞬间,这时,大指的指关节呈凹陷塌直状这是大浅析琵琶弹与挑曲佳(晋中市艺术学校山西晋中030600)摘要:琵琶有着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在琵琶的演奏技巧中,弹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最常见的演奏技法。掌握好琵琶的这门演奏技法,对未来学好琵琶有很大帮助。关键词:琵琶弹挑运用71音体美教育指适当用力而相对紧张所致。触弦后大指随即放松,其指关节微微隆起,并与食指轻轻相搭。当连续快速弹挑(即“滚奏”)时,食指的运动幅度缩小,依靠手指运动所产生的力也相应减小,此时,食指应适当应用指力屈伸弹奏。大

7、指在滚奏时,由于连续用力,其指关节不再隆起,而始终是凹陷塌直状。关于弹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石城先生在他的琵琶教学法一书提出:“拇、食两指的指甲尖端要一般齐(拇指短些,食指长些,要使两指指甲端一般齐,食指须呈微弯);不要把食指放在下面而作向左下方弹,拇指放在上面,而作向右上方挑(这种姿势叫鸡眼,两指发音量与音色差异很大),而要把拇、食指端捏成凤眼,因为,用凤眼姿势演奏弹挑时,易于使拇、食两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点上触弹,横的角度、手指弹弦方向也易于相仿。”林石城先生在琵琶练习曲选一书中说:“初练时宜先养成食指作稍向左上方运动的方向,大指作向右平行的运动方向。”对上述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在此愿和

8、广大同行一起探讨。我觉得“凤眼”手形,拇指为伸直状,食指微弯呈近似伸直状,触弦时两指的指甲面与面板均为接近垂直角度,因此容易造成琴弦同面板做平行方向振动而音质欠佳。此外,由于拇、食两指处于伸直状,指关节的弹性力感大大减弱(这好像双腿近似直立地做立定跳远一样,膝关节缺乏弹力)。另一方面,将拇、食两指捏成一般齐,用食指弹时,拇指指甲往往发生被琴弦卡绊之现象而严重影响演奏。而“食指作稍向左上方运动的方向,大指作向右平行的运动方向”,则更加令人不可理解,也是难以做到的。如果食指仅以屈伸动作为弹,那么,当触弦时手指为前伸呈近似伸直状,其指甲面与面板为接近垂直角度,因此造成琴弦的振动与面板为接近平行角度。

9、而且,这种弹挑动作,手指的运动方向是与琴弦为垂直方向(两条平行线的最近距离是它们的垂直点),因此当食指弹里弦时往往会触及到相邻的外弦而发音混乱。同样,大指挑外弦时往往会触及到相邻的里弦而发音混乱(如果大指挑的方向是向右平行方向的话)。实际上,这种没有腕部及连带小臂部位的辅助性旋动,仅以指关节的屈伸做弹挑,将手指弹向左上方,将大指挑向右的平行方向的弹挑动作,是违背人体自然运动规律的,这样的演奏动作显得呆板,不协调,而且容易使手指疲劳,影响手指的灵活性和演奏速度。所谓人体自然运动规律,是指人们在做某一工作时有关部位的正常运动形式。比如跑步,除了双腿运动之外,还应有双臂的运动相配合,这样不仅给人以协

10、调、自然之美感,而且有助于提高速度,减轻疲劳。目前,在琵琶教学中,在力点与支点的运用问题上,都把手指笼统的称为大关节与小关节。我认为这是不科 学的。由于人的生理特点,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在掌外都有三节。而大拇指在掌外只有两节,人们通常把大拇指指端一节称为小关节,而把连接掌部的一节成为大关节。把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的连接掌部处一节称为大关节,而把其他两节均成为小关节。这是不确切的,很难使学生理解、体验,从而影响技能技巧的掌握与提高,也就随之而影响教学进度。笔者所提出的三节,就是要求每个习练琵琶者都懂得每个手指都有梢、中、根三个关节部分。即食、中、无名、小四指的指端一节为梢节,中间一节

11、为中节,连接掌部一节为根节。而大拇指同样有三节:即指端一节为梢节,连接掌部一节为中节,掌部连接腕部一节为根节。根据这个理论做解释。不仅可以使五个手指的三节得到统一,而且使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长短不一的矛盾也相应地得到解决。此外,在力点与支点的掌握与运用上也可获得协调。例如,一棵大树,当微风吹拂时,树叶树梢轻轻飘动;当六、七级大风刮起时,树身就会摇动;当22级台风袭击时,就会连根拔起。弹挑放松要领:弹后翻收,虎口面向上头;挑后收转,手心对着小嘴;弹挑阴阳,眼看耳听想想;弹挑用功,心里想着放松。弹挑后的放松,全在于虎口的圆形,故弹后必领做到(手腕)翻、(大、食两指)收;挑后必须做到(大、食两指)收

12、、(臂腕)转。如果在初学区慢速的弹挑时,过于强调指力而把指、腕、臂三者的运动关系加以割裂,则会造成僵硬、不协调的状况,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武术家有“出手不漏形,漏形不为能”的提法,我认为这种提法对于琵琶的演奏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弹挑手形动作要领要领:挑要收,弹要翻,虎口圆形梢节弯。大、食两指前后动,伸屈翻转要过关。在实际练习初步弹挑时,除了指、腕、臂三者的放松外,大、食两指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而以往,在琵琶教学中,有些老师让学生用大、食两指模仿“捻黄豆”的动作来训练弹挑(特别是夹弹),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如果大、食两指作捻转状,势必会使大指梢节瘪凹而成鸡嘴巴的形状,虎口也不成圆形,这就是

13、传统所称的“凤眼”。这种动作的缺点:一是两指的力点不统一而造成大指难以控制,最后终将影响演奏速度;二是大、食两指触弦点(高低)不一致,从而造成音量上的不平衡;三是由于大、食两指触弦 角度的(大小)差别而造成音质上的不纯。所以,当初学琵琶时,我主张在腕臂放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大,食两指梢节做到前后弯动。这种动作的好处,在以后的进程中必将得到深刻的体会。“弹挑手形动作要领歌”以及“弹挑指动配合歌,等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72世纪之星的而编写的。弹挑指动配合要领:食指弹,大指追,沿着皮肤不分开。大指挑,食指弯,9 字形状多看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须有个依靠。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工作上,均是如此。失去依靠,将

14、无所事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哲理。琵琶的演奏,同样如此。当大、食两指在作弹挑、夹弹和滚指等演奏时,指端必须相靠。否则会失去阳阳平衡,以致于难以控制。目前,有些人采用大,食两指分开练习指力的做法 是不恰当的。这样做,首先是造成大拇指指根节乃至虎口等部位的紧张;二是难以掌握指梢节的力点;三是造成上面所说的失去阴阳平衡。所谓“相靠”,全在于指端相靠,而不是指肚相靠。只有指端相靠,才能使虎口始终保持圆形而达到大、食两指三节的协调运动;只有指端相靠,才能做到大、食两指阴阳平衡,从而使力点集中并达到出音结实、清晰、颗粒点明朗;只有指端相靠,才能做到触弦面积小而缩短摆动距离,从而加速运动频率而胜任快速演奏;只

15、有指端相靠,才能做到大、食两指指甲中锋合适的吃弦深浅以及统一的触弦角度而避免指甲噪音。弹挑的吃弦深浅,对于出音的优劣有很大的影响。初学琵琶者,尤其要注意吃弦深浅的适度。太浅声音单薄,太深会接触胶布而发出噪音。当然,出音的优劣除了吃弦深浅外,尚有触弦角度的问题。弹挑的吃弦,一般来说,以半个指甲触弦为宜,只有指梢节主动才能控制适度。如果手腕用力,肯定会难于控制,这跟“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样的道理。而就运动的关系来说,则是:指三节为梢节起、中书随、根节追;指脱臂为手指起,手腕随,手臂追。弹与挑是一对孪生兄弟,笔者认为它是阴阳正反的两个方面:即弹为阳、挑为阴。因此,初学时就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到同步进行

16、。另一方面,当弹挑交替进行时,只有放松过程而无准备过程。这是因为:弹的放松即是挑的准备;挑的放松即是弹的准备的缘故。所以说,弹排应该是同时训练的。我国古代练功家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中医学有“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理论。任何单练弹或单练挑的做法都是有悖于“阴阳平衡”的。这不仅只会造成“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局面,而且还会影响教学进度。也有人主张初学弹挑时,手腕不宜动,只让手指动,曰“只有这样,指甲吃弦可浅显,手指能够控制。”笔者认为:练习弹挑时,必须手指、手腕、手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先练指动或先作腕动、臂动等情况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琵琶的演奏,全是“圆”形运动,只有指、腕、臂的有

17、机组合,才能完成这一“圆形”运动。我国古代武术家对于运动关系上有“起、随、追”的理论。我认为是非常科学的、非常实用的。所谓起、随、追即是指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练习弹挑时,我们可以把它衍变为:手指起、手腕随、手臂追。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部位的动作协调放松,从而才能避免某些部位的紧张状况。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的弹挑,动作大大了。其实不然。由于每一弹或每一挑时,均为大、食两指的梢节“起”发,同时弹挑后又略有停顿,因此,在触弦的一刹那,动作是极小的。至于弹挑后的放松动作,全在于顺应运动的惯性,故有百利而无一弊。即使这种动作再大,也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这种动作,以后夹弹时就不可能使指、腕、臂各部位做到

18、协调放松。这好比书法练习之笔法,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都有起笔、收笔的道理一样。至于指甲触弦的深浅,只要练习时多加控制,完全可以达到要求。还须说及一点:在任何运动中,紧是绝对的,松是相对的。为此,在琵琶演奏中,必须处理好这相对的放松动作,否则,将会后患无穷。另外,在进行弹挑教学时,必领结合左手的按音乃至换把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否则,上述的诸多要领将无用武之地。根据上述理论进行琵琶教学训练。不仅能使出音结实清晰,而且还能加快速度,提高运动频率。同时又可避免常见的初学时的指甲噪音,而且可以使指三节手肘肩以及身体的活动协调统一。使指法技术与乐曲内容以及外部形态得到有机的结合,因而它具有很大的科学性与实用

19、性。也许有人认为,琵琶这件乐器的不足之处是音量较小,对初学者就应该强调指力的训练和运用,以增大音量,因而主张其他部位不做任何运动,只以手指的屈伸来进行弹挑练习。笔者以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琵琶音量较小,这是乐器本身的缺陷,应在乐器制作、乐器改革方面下功夫,如果盲目追求力度,以致用力过大而超出了琴弦的承受能力,那么得到的声音将不是乐音,而是噪音。况且,任何乐器演奏,初学习阶段无不将正确的方法视为第一要求,指力的提高是以后的事情。对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如果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强调指力的运用,那么往往造成学生只知用力而不及其余,进而出现手指僵紧,动作失调等不良后果。这种主次不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苗栽的正,树大才能成才,其道理简单而深刻。参考文献1琵琶教学法林石城编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