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欧盟碳排放交易与《责任分担条例》对北京市碳排放管理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1658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盟碳排放交易与《责任分担条例》对北京市碳排放管理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欧盟碳排放交易与《责任分担条例》对北京市碳排放管理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战略欧盟碳排放交易与责任分担条例对北京市碳排放管理的启示薛浩晨1 李舟2 李晓丹21 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The implications of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nd 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 for Beijing carbon emission managementX U E H a o-c h e n L I Z H o u L I X i a o-d a nK e y w o r d s: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

2、ffort Sharing Regulation;Control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European Union欧盟在探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机制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并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密切配合,建立起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 责任分担条例互为补充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上述机制对北京市深入开展“双碳”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 欧盟碳减排机制发展历程和特点1.1 欧盟碳减排整体设计工业文明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逐渐成为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欧盟逐渐形成以碳排放交易体系和 责任分担条例为核心的碳减排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互配合,有效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涉及电力生产、工业、摘要: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建立起碳排放交易体系与 责任分担条例 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成熟机制,取得了 良好效果。本文梳理了欧盟碳减排机制整体框架,重点分析了 责任分担条例 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在分配方法、考核评估、弹性履约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转变等方面的特点。以此为借鉴,提出对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碳排放交易体系;责任分担条例

4、;碳排放“双控”;欧盟A b s t r a c t:The EU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gradually establishing a mature mechanism of EU-ETS and 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This paper outlin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EUs carbon reduction mechanism,with

5、a focus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in distribution method,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flexible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change towards climate change.Taking this above as a reference,we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arb

6、on neutrality work in Beijing.14战略航空运输等高耗能行业,覆盖了欧盟约 45%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核心是“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欧盟委员会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为各成员国分发碳排放配额,以碳排放配额的形式设置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同时允许各成员国间交易碳排放配额,各成员国每年须上缴与排放量相当且被核定的碳排放配额,不足部分则需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购买,因使用清洁能源或技术创新而盈余的碳排放配额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出售而获利。责任分担条例主要针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外的行业,如建筑、农业、交通运输、废弃物处理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碳排放源通常是分散的,但总排放量占到

7、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 60%。责任分担条例规定了成员国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行业之外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这些限额逐年下降以确保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实现自己的承诺。欧盟成员国需要制定和实施各自的国家减排计划,以确保其非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超过规定的限额,各成员国在国家减排计划中需明确具体的减排措施和政策,以实现其减排目标。欧盟委员会对成员国的国家减排计划进行评估和审核,以确保其符合 责任分担条例规定的标准和要求。1.2欧盟 责任分担条例发展历程早期,欧盟 15 国根据 1997 年签订的 京都议定书,提出在 20082012 年期间减少 8%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为此进行了

8、广泛的内部讨论和协商,以“三部门法”为基础将减少的 8%温室气体排放量,依据15 个成员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差异化分配和分解。最终,经多轮谈判,1998 年 6月达成并签署了 负担分担协议,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承诺在第一个周期(即 20082012 年)减排 8%(相较于 1990 年),15 成员国确定了各自承担的具体减排任务目标,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2002 年 4月,负担分担协议正式成为欧盟法律。此后,欧盟组织的扩大(15 成员国扩大到 27 成员国)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都对 负担分担协议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欧盟成员国数量的增加还带来了欧盟国家国情的多样性,拉大了

9、各成员国间业已存在的差异性,部分新成员国还属于化石能源密集型的能源结构,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快速上升期。此外,2007 年通过的 巴厘行动计划和 2009 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使得先前签订的 负担分担协议不再适用。2009 年 4月,欧盟委员会官方发布了责任分担决议,将欧盟 202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调整为较 1990年减少 20%以上,在原有 负担分担协议基础上,鼓励更多企业、政府部门、组织及个人参与进来并采取减排措施。责任分担决议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外部门在20132020年期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目标以各成员国人均 GDP 为主要依据,采用“自上而下”的

10、方式分配给各成员国。2014 年 10月,欧盟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将欧盟 2030 年整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设定为较 1990年减少 40%以上,并在 2018 年针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外各部门到2030 年的整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出台发布了 责任分担条例。责任分担条例沿用了 责任分担决议以人均GDP 为主要依据“自上而下”的目标分配方式,并对部分成员国的减排目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以体现更高的成本效益。巴黎协定后,欧盟作为缔约方提出了目标更高的“2030 气候目标”,即“到 2030 年欧盟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较 1990 年减少 55%以上”,并于 2021年根据新目标发布了 责任分担条

11、例修正案。综上,欧盟形成了碳排放交易体系与 责任分担条例相互配合,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双轮驱动”的温室气体减排模式。1.3欧盟 责任分担条例的特点1.3.1 从“负担”到“责任”的转变从欧盟 责任分担条例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欧盟国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态度经历了从“负担”15战略到“责任”的较大转变。早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欧盟更多的将减排看作“负担”,进而达成的是负担分担协议;此后为应对新的内外挑战,将被动的“负担”上升为主动的“责任”,多次提高目标,出台了更加积极、更体现雄心和更加团结的 责任分担条例。字面来看,“努力分担”还体现出欧盟国家在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时,团结协

12、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积极态度。1.3.2 以人均 GDP 为核心的分配方法对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外的部门,责任分担条例以各成员国人均 GDP 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各成员国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减排目标上下限等因素,将欧盟总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配给各成员国。首先,以各成员国的人均 GDP 为基础依据,分配减排目标;考虑到部分高收入成员国家以人均GDP分配的减排目标远高于其减排潜力,会导致极高的减排成本,欧盟对爱尔兰、丹麦等国家的减排目标做了小范围调整,降低了部分国家的减排目标;最后结合欧盟总体的减排目标,将各成员国的减排目标框定在下降 10%50%。对于未受上述调整因素影响的成员国,

13、减排目标则统一提高 0.7%,以保证 2030 年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1.3.3 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对各成员国减排目标考核评估方面,责任分担条例采用线性轨迹方法,将各成员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细分为三个时间阶段,按阶段分别计算各成员国不同年份的减排量上限,经欧盟委员会审查核定后,分配各成员国在 2030 年前每年被允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大限额。同时,考虑到新冠疫情等可能对整个欧盟经济发展和排放水平造成影响,责任分担条例还决定在 2025 年对各成员国 20212023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视情况及时调整各成员国的年度减排目标。1.3.4 灵活的履约机制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与

14、 责任分担条例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灵活搭配。经欧盟委员会的综合评估,允许部分国家使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灵活用于 责任分担条例规定的减排目标中,但对每年可用于 责任分担条例履约的配额上限做了限制,通常为 2%7%。责任分担条例 还保留了使用碳汇吸收量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抵消机制,各成员国可将林业或土地碳汇吸收量的使用期分为两个五年期,每期最多可使用碳汇吸收量的一半来抵消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 责任分担条例自身来说,各成员国在确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可将不超过 5%的年度减排配额交易转让给其他成员国,为各成员国在完成履约途径上提供了变通措施。1.3.5 兜底储备为确保 2030

15、年欧盟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责任分担条例还设置了“额外储备”机制,各成员国以自愿原则将部分额外的碳汇吸收量放入“额外储备”中。2030 年履约期结束时,存在履约困难的成员国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额外储备”帮助其完成履约。2 欧盟 责任分担条例对北京市碳减排的启示及建议欧盟 责任分担条例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外领域的碳排放控制、碳减排目标责任分解以及机制间灵活履约和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为推进北京市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2.1 提升减排责任意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双碳”战略目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16战略要求。欧盟成员国面对气

16、候变化由“负担”到“责任”的态度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正向的借鉴。首都北京也应继续坚持首善意识,通过宣传培训,不断增强各单位节能减碳责任意识。各行政区统一认识,团结协作,主动承担,深挖减碳潜力,积极响应和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全市实现“双碳”目标承担相应责任。2.2 细化任务目标分解,明确减排措施和实施方案在全市碳排放“双控”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将碳减排目标横向分解到各区,纵向分解到排放单位,特别是针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外领域的重点行业、排放单位,合理扩展管控范围。市级层面,充分考虑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各区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布局、能源发展现状、节能减碳能力、

17、可再生能源要素禀赋等因素,在现有“十四五”减排责任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年度目标分解,并在具体碳减排的实施路径上对各区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出台差异化考核或评估细则,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区级层面,积极承接市级的分解目标,立足本区实际情况,对区级重点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乡镇街道等责任主体制定出台突显本区特色,更加细化、更加具体、更具效率的实施方案,明确实现碳减排的可行路径,并报市级相关主管部门评估和审核,以保证市区两级在碳减排工作中框架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周期的碳减排目标顺利完成。2.3 市级统筹,建立“额外储备”机制市级碳排放管理部门应以“十四五”时期全市碳排放总量为核心,

18、统筹各区“十四五”时期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各区年度分解目标、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重大活动保障等因素,建立全市碳排放总量预算,并设置“额外储备”,确保完成中长期碳减排目标及碳排放配额“总盘子”平衡。同时,积极开发外埠碳汇等资源,适当增加“额外储备”空间和弹性调节机制。2.4 探索建立区级内外灵活履约机制一是鼓励各区深挖减碳潜力,适度超前完成阶段性碳排放“双控”责任目标;二是探索在各区之间建立有条件的碳配额交易转让机制,对减碳条件较好的行政区,在完成年度分解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可将一定比例的超额完成量以合理的方式交易转让至其他行政区;三是探索各区使用一定比例碳汇吸收量用于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灵活机制。以

19、上措施既有利于完成全市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也为各区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变通措施。参考文献1 刘磊,周永锋,刘冬.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J.金融纵横,2021,No.515(06):42-48.2 万怡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兴起和困境 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05):68-71.3 胡斌.欧盟温室气体 减排分担决议研究 D.武汉大学,2016.4 刘季熠,张旖尘,等.欧盟减排责任分担条例修正案分析与启示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18(06):756-763.5 马亮.欧盟气候治理 减排分担条例研究及其借鉴意义以欧盟 2030 年减排目标为背景 J.鄱阳湖学刊,2021,No.71(02):77-91+126.6 姜华,李艳萍,高健,等.关于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12(01):1-5.7 姚金楠.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尽快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N.中国能源报,2021-12-27(002).作者简介薛浩晨(1991-),男,硕士,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从事能源转型、新能源及“双碳”领域、绿色电力应用的规划咨询、政策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