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1单选题1、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的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而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种宗法和政治制度结合的格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宗教的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2、C项;材料是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而不是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2、史载,东汉章帝时大旱,侍御史孔子丰上疏说,皇帝像照顾伤病的人一样关心百姓,“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耳,非政教所致也。”建议皇帝像当年商汤遇到灾年时那样“因自责,省畋散积,减御损食”,“天子纳其言而从之,三日雨即降”。孔子丰的上疏A理清了时运与政教的关系B反映出统治集团重视民本思想C印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意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孔子丰认为只要皇帝能够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就能化解干旱,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和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孔子丰的上疏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不是理清时运和政教的关系,也不是
3、在印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更不是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排除ACD项。故选B项。3、商鞅以医国圣手自居,在他看来,普通人不配参与商议决策,而且还不能议论变法,只能遵照执行。如果秦国百姓敢私下议论商鞅变法,不管是夸还是骂,马上发配边疆。由此可知,商鞅主张A隆礼重法B愚民之治C是古非今D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时为树立绝对权威以全面贯彻实行新法,商鞅采取了愚民政策。规定秦国百姓只能遵照执行法律,不准私下议论变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隆礼”,排除A项;“是古非今”指的是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4、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4、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排
5、除D项。故选B项。5、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主张变法和改革,属于法家观点,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仁政,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6、西汉初年,由丞相随时委派的“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在全国十三个监察区(当时称十三州部)设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为准则进行监督。这些史实表明,西汉A已建立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B地方监察官的职权不断扩大C注重对地方军政的监督控制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
6、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建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一方面监督了百官的行为,有利于吏治清明,另一方面也制衡了地方军政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说明西汉建立了监察体系,但是并不能反映这个体系很严密,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汉地方监察官的职权范围,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官职权的扩大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监察机构是皇权制衡地方的工具,但皇帝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7、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得到周平王的许诺:“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染能攻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东征伐戎,攻至歧山,取得重大胜利。这反映A分封制得到发展
7、B诸侯争霸空前激烈C周王室统治衰微D周朝疆域得以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平王在秦襄公的护送下东迁,许诺秦襄王代周天子伐无道即尊王攘夷的特权等,反映出周王室的统治衰微,C项正确;分封制得到发展与秦襄公尊王攘夷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春秋前期诸侯争霸“空前激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王室力量不及诸侯,并非周朝疆域得以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8、据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记载,自武帝崩后霍光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继位后亲信昌邑旧臣,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霍光遂废刘贺。这说明刘贺被废主要是由于()A继位之事违背宗法传统B与权臣的权力斗
8、争失败C诸侯国的势力再度膨胀D个人在位期间昏庸无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帝崩后霍光专权十余年,刘贺继位后亲信昌邑旧臣,霍光遂废刘贺,说明权臣威胁了皇权,刘贺被废主要是由于与权臣的权力斗争失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继位之事违背宗法传统,而是强调权臣废除刘贺皇位,排除A项;霍光是权臣,不是诸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刘贺统治时的情况,而是强调权臣废除刘贺皇位,排除D项。故选B项。9、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实质上反映了A周天子的权威被诸侯架空B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战国七雄的格局已初见雏形答案:
9、C解析:根据材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三家分晋”的史实,表明卿大夫取代了诸侯而自立为诸侯,这实质上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被破坏,即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天子的权威被诸侯架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排除B项;“战国七雄的格局已初见雏形”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10、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这一时期最早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
10、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属于新时期时代,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11、汉文帝有次在朝会时问丞相陈平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陈平说:“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文帝问:“那你负责什么呢”。陈平回答:“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据此可知,汉代A官员人数众多B实行内外朝制度C君相矛盾尖锐D政府分工专业化答案:D解析:材料的总体信息是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关于具体的政事,陈平回答应该问相应职位的官员,而丞相有丞相的职责,这反映汉代的官员的分工细化,呈现专业化的趋势,D项正确;
11、材料没有体现官员人数多,排除A项;也不符合内外朝制度的概念内涵,排除B项;丞相提出要辅佐君主,不能体现君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战国时期各国金属货币分布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在经济领域的反映B各国经济有一定独立性C东方六国经济水平比秦国高D反映了各国的冶铁水平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说明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B项正确;货币形制差异不是百家争鸣在经济上的体现,排除A项;通过货币形制无法看出东方六国比秦国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大部分货币是青铜铸造,排除D项。故选C项。13、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这种现象能够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12、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可知,孔子对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学生,推行无差别的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仁者爱人”的主张,排除B项;因材施教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排除C项。故选D项。14、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各国变法B铁器使用C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D商业兴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
13、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C项正确;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15、下图展示了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状况,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察举制B尊崇儒家学说C颁布推恩令D实行盐铁官营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实力,实行推恩令,C项正确;察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不能打击诸侯国,排除A项;推崇儒学是思想举措,不是直接打击
14、诸侯王的举措,排除B项;盐铁官营主要是打击豪强,并不针对诸侯王,排除D项。故选C项。填空题16、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_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_时代和_时代。答案: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解析:根据所学,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7、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有:距今170万年的_和距今约70至20万年_。他们已经学会_答案:元谋人北京人用火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已经学会用火。18、秦朝地方推行_制。答案:郡县制解析:结合所学
15、内容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19、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_、_两个阶段。答案:春秋战国解析:根据所学,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20、“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思想,采取“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答案: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文景之治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
16、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小提示:2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答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北京人。解析:元谋人北京人22、策略:秦国采取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答案:远交近攻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23、(1)背景:_日趋剧烈。(2)目的:_。(3)代表:_。
17、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_;“废井田,开阡陌”;实行_;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_。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奠定了基础。答案: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小家庭什伍连坐任免统一解析:根据所学(1)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日趋剧烈。(2)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3)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特点
18、: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统一。24、意义: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_,西至_、_,南至_,北据河为塞,并_至_”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_,推动了_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海暨朝鲜临洮羌中北向户阴山辽东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处为海暨朝鲜;处为临洮;处为羌中;处为北向户;处为阴山
19、;处为辽东;处为交往交流交融;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25、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和“_”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提出不再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答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即“春秋大一统”为依据,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两处对应的分别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
20、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次政治设计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在英国的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契合点。据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21、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2)变化: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解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知,皇帝制度;根据“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根据“建立地方行政制
22、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性质、元首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代替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综合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中英两国制度创新的意义可知,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
23、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唐)赵蕤著;周苏平注
24、译:反经(1)材料中荀悦认为“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作用。(3)材料中,历代王朝都在吸取前朝教训,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参考一:符合史实。说明:汉武帝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荀悦是东汉人,东汉未实行分封制。参考二:符合史实。说明:秦汉以后,历朝均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偶有分封,但也和西周分封制有本质的不同。参考三:不符合史实。说明: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酿成“八王之乱”;明初统治者封建藩王,导致“靖难之役”的叛乱。(2)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
25、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看法:在历史进程中,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值得后人吸取;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认为符合史实,可结合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事实来证明;还可结合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来加以证明;认为不符合史实,可结合西晋时分封藩王,明初朱元璋分封藩王造成政局动荡的史实加以证明。(2)作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而秦朝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26、,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看法:本题是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材料二秦
27、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
28、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动;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
29、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的不同主要是他们在对待县的措施上存在差异。其中,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根据“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得出实行兵役制度;根据“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得出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
30、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得出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根据“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得出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具有创新性和深渊印象里的是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之后,
31、便发现了海洋的便利之处,海上交通无远不至,运载的货物更多,并且费用低廉。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沿海各国的这些海上交通线,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些航道,远洋船队从中国的南海、东海,乃至黄海出发,通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11世纪之前,中国人在漫长的航海实践中,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已经掌握了季风规律,海洋、潮汐规律,和利用日月星宿定位的天文导航技术。到11世纪的时候,一项重大的发明在中国诞生了,它使得真正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它就是指南针。材料二“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19世纪中叶,李希霍芬想到中国去,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他无法从海路靠岸,随后,他就沿着古代东
32、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旅行,他在游记中把这条通路叫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这种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及其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意义。答案:(1)历史条件: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长距离大宗货物贸易需求的增长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古代中国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探索。(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背景
33、:地理大发现走向深人欧洲海上来华通道一度受阻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深人亚洲腹地中国传统丝织业仍有一定优势。意义:促进了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学术研究客观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为“一带一路”构想提供了启发。(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之后”得出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材料“远洋船队从中国的南海、东海,乃至黄海出发,通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得出长距离大宗货物贸易需求的增长;根据材料“中国人在漫长的航海实践中,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已经掌握了季风规律,海洋、潮汐规律,和利用日月星宿定位的天文导航技术”得出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发展;根据材料“
34、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沿海各国的这些海上交通线,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得出古代中国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探索。(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他无法从海路靠岸”并结合所学地理大发现的史实得出地理大发现走向深人,欧洲海上来华通道一度受阻,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深人亚洲腹地;根据材料“他就沿着古代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旅行”得出中国传统丝织业仍有一定优势。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这种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学术研究,客观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为
35、“一带一路”构想提供了启发。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
36、途。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高峰:儒家和道家。地位:“百家争鸣”局面,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意义:(当时)重建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长远)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2)途径: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
37、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影响: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统治者重视思想、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解析:(1)高峰:由材料“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座文化高峰”是指儒家和道家;地位: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在当时重建了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思想文
38、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2)途径:由材料“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可知,传承先秦儒家经典;由材料“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摩然向风”得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材料“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得出,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统治者重视思想、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