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1单选题1、下图是商代晚期青铜器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由此可知,商朝A青铜器体现身份等级B有效管理了湖南地区C青铜铸造较为普遍D青铜铸造技术高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体现了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D项正确;青铜器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四羊方尊的铸造技艺不能说明商朝实现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
2、项;一件青铜器无法得出当时青铜铸造较为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某大河流域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这个文化遗存大致位于下图中的AABBCCD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制作彩绘陶器和栽培作物粟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即图中的C处,C项正确;图中A处为红山文化遗存,并非仰韶文化分布范围,排除A项;B处并非仰韶文化遗存分布地区,而是龙山文化所在地,排除B项;D处即良渚文化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3、汉武帝通过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下列
3、不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举措的是A颁布“推恩令”B建立刺史制度C推行科举制D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独尊儒术。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4、东汉灵帝时,太常刘焉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皆以本秩居职”,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军政大权。这一举措客观上A弱化了中央监察权力B助推了地方势力膨胀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答案
4、:B解析:东汉时期,鉴于刺史太守盘剥地方,形成割据之势,因此设置州牧,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结合这一时期中央权力式微的历史背景可知,州牧设置之后,更加助推了地方势力的膨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监察无关,排除A项;州牧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其不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州牧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5、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父”的
5、称谓变化经历了由血缘长辈亲属间到非血缘长辈间,这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团结,C项正确;材料与学在官府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此时已经是父系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6、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
6、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十五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7、古代中国较早就形成一种用空间定位疆域的世界观,因而出现“天下”“九州”等说法。战国时期,不少思想流派都在自己的学说中融入这种观念。如孟子认为天下一家,韩非多次强调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这种观念()A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提供理论来源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C受西周分封和宗法制度影响而形成D造成了古代中国民族观念相对模糊答案:B解析:题干
7、“用空间定位疆域的世界观”“天下”“九州”“天下一家,韩非多次强调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强调了国家的整体性,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B项正确;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理论来源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并非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排除C项;题干强调国家的整体性,虽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相对模糊,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8、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
8、者的重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战国时期法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与儒、墨等学派抗衡甚至占据优势,主要在于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比法家思想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项;受到最高统治者重视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观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A无为而治B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以法
9、治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不适合治乱世,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10、陕西西安姜寨村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不可能出土A神庙遗址B石器农具C铜质钱币D精美玉器答案:C解析:铜质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最为普及、流通最为广泛的钱币,所以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C项正确;神庙遗址符合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10、,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农具是石器农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精美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汉代诸侯王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据此可知A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B诸侯的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C宗法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可知,汉代在诸侯王继承问题上,改变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11、,规定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王位,没有嫡子无法继承,这实际上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不是强调“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宗法制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和南方都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主要代表有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其中下列图示中表示的是良渚文化的是ABC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
12、、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符合题意,C项正确;黄河中游的应该是仰韶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是位于长江下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13、汉官解诂对某一官职做了如下记载:“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空格处官职应为A太守B郡尉C刺史D司隶校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官职职能的描述可知,该官职负责管理地方治民、决讼、检奸、进贤,除恶扬善,讨伐残暴,集地方行政、司法、监察、治安、选举考核与一身,结合所学知识,这应属于太守的职能,A项正确;郡尉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排除B项
13、;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是监察职能,排除C项;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督官,材料中的官职是针对地方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生民”一词,在先秦时保留最多的是儒家典籍,而在同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那里,“生民”政治思想对于构建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无所帮助,甚至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两者对待“生民”态度的分歧A源于政治选择的差异B反映出思想家所属阶层的不同C体现了文化间的对立D表明先秦诸子学说具有多样性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建立大一统制度的需要,尊君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各诸侯国的改革都纷纷加强君主权力,而加强君主权力就意味着“君”的地位上升和
14、“民”之地位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民”及其代表的政治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韩非子没有提到“生民”甚至认为“生民”“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都代表的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儒家和法家对待“生民”态度的不同,并未涉及文化间的对立及诸子学说的多样性,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5、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这一时期最早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
15、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属于新时期时代,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填空题16、西周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_史称西周,西周实行_与_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_”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_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_,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_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答案:镐京分封制宗法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地方相互补充公元前841“共和行政”解析:根据所学,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士大夫”金子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
16、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17、意义: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_,西至_、_,南至_,北据河为塞,并_至_”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_,推动了_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海暨朝鲜临洮羌中北向户阴山辽东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
17、展。所以,处为海暨朝鲜;处为临洮;处为羌中;处为北向户;处为阴山;处为辽东;处为交往交流交融;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18、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_所代替,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龙山文化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
18、庙。19、国家机构:_是最高统治者,下设_及各类事务官;实行_制的国家管理结构。答案:商王尹内外服解析:商朝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20、开疆拓土(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_、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
19、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4)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答案:卫青张骞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21、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答案:火解析: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2、约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
20、家_。禹死后,其子启即位,_代替了_。_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答案:2070夏朝世袭制禅让制二里头遗址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23、科技成就时间代表性成就意义战国至西汉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_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_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答案:黄帝内经九章算术蔡伦解析: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蔡伦改进了造纸术。24、分封制与_
21、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答案:宗法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25、战国(1)时间:_-_。(2)开始标志:_、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答案:前475年前221年三家分晋战国七雄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秦朝的统一。(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材料
22、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们为了争霸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活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十分频繁。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在诸侯国霸业迭兴,势力日益发展的同时,华夏族与周边数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融合过程。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材料二公元前222年,秦向百越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秦朝将50万罪犯谪庶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城、关、道路。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三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
23、贸也得到发展。唐人诗作中,博望候(张骞)已经成为英雄主义的一种文化象征。黎东方、王子今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在岭南的统治举措与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意义。答案:(1)战争:政治与经济交往:通婚。(2)举措:迁徙民众、修筑城关、开辟交通道路。意义: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3)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中外之间的贸易网络: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们为了争霸的需要,开
24、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活动”可知,战争是方式之一;根据材料“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十分频繁。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可知,政治与经济交往、通婚。(2)举措:根据材料“秦朝将50万罪犯谪庶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城、关、道路。”可知,迁徙民众、修筑城关、开辟交通道路。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举措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3)目的:根据材料“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可知,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根据材料“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
25、商贸也得到发展”可知,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中外之间的贸易网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倩出使西域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
26、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涵:仁,礼;时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
27、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解析:(1)根据“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仁,礼;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可知,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
28、内容本身具有优势。影响: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知,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西周分封示意图图2战国形势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图2与图1相比发生的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信息:诸侯国数量由多变少。原因:铁力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各主要诸侯国国力增强,周王式微;战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不断增强。(法家等统一思想的推动;人民渴望统一等言之合理即可)影响: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解析:信息
29、:由材料“图1西周分封示意图”和“图2战国形势图”对比可知,诸侯国数量由多变少。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力牛耕推广使用,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井田制崩溃,生产关系剧烈变动,周王室衰微,各主要诸侯国国力增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许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吞并;一些诸侯国进行变法,国力进一步增强,还有法家等统一思想的推动,统一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进一步减少,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兼并战争的频繁也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
30、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摘自商鞅修权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摘自商鞅错法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摘自韩非子五蠹是故诚有功,则虽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摘自韩
31、非子主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与韩非子共同的法治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答案:(1)思想:变法革新:维护国家利益:赏罚分明:严刑峻法:维护法律权威。(2)评价:积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转型有利于打破了贵族等级观念: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消极:忽视了道德作用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1)思想:根据“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可知商鞅主张进行变法,依法治国,赏罚分明,采用严刑峻法等;根据“是故诚有功,则虽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
32、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可知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赏罚分明。所以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主张变法革新;维护国家利益;赏罚分明;严刑峻法;维护法律权威。(2)对于商鞅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转型,有利于打破贵族等级观念,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从消极的一面来说,则是忽视了道德作用,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30、“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
33、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材料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
34、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
35、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都对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的都想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都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答出任意3点即可)不同之处:思想来源不同,孔子政德思想受西周礼制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政的侧重
36、点不同,孔子的政德思想重视百姓的作用,重民爱民教民等,柏拉图的政德思想以城邦利益至上;对为政者的标准不同,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条件是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而柏拉图认为智慧、知识和理性是为政者的首要条件;在德与政的关系上,孔子的政德思想具有德政交融、政治伦理化的特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侧重智慧而不强调人伦。(答出任意3点即可)(2)历史背景:孔子: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秩序混乱;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民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显,民主政体出现危机;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繁荣;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答
37、出任意2点)(3)现实启示: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廉洁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畏惧,毫不动摇。(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1)相同点:根据“哲学王”“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得出都主张“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根据“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得出都对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礼”及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工,可得是出目的都
38、想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根据“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得出都要求为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思想来源、侧重点、道德标准、影响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思想来源不同,孔子政德思想受西周礼制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政的侧重点不同,孔子的政德思想重视百姓的作用,重民爱民教民等,柏拉图的政德思想以城邦利益至上;对为政者的标准不同,孔子认为为政者的首要条件是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而柏拉图认为智慧、知识和理性是为政者的首要
39、条件;在德与政的关系上,孔子的政德思想具有德政交融、政治伦理化的特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侧重智慧而不强调人伦。(2)历史背景:孔子:根据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秩序混乱;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民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等。柏拉图:根据所学可得出雅典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显,民主政体出现危机;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繁荣;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3)现实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利国利民是政德的核心所在;为政者要始终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廉洁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无所畏惧,毫不动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