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47361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结(重点)超详细1单选题1、商鞅以医国圣手自居,在他看来,普通人不配参与商议决策,而且还不能议论变法,只能遵照执行。如果秦国百姓敢私下议论商鞅变法,不管是夸还是骂,马上发配边疆。由此可知,商鞅主张A隆礼重法B愚民之治C是古非今D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时为树立绝对权威以全面贯彻实行新法,商鞅采取了愚民政策。规定秦国百姓只能遵照执行法律,不准私下议论变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隆礼”,排除A项;“是古非今”指的是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

2、取否定的态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2、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

3、家的建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3、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主张变法和改革,属于法家观点,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仁政,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4、王震中在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认为:“商代的政区既然可以划分为内服与外服,即王畿与四土,商王对其的管理和支配也有着王畿和四土的区别。在四土范围内,侯伯领地由侯伯自己进行统治和管理,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据此可知商

4、朝时期A内外服制削弱了商朝的统治B四土地区不接受商王的统治C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王畿地区都是商直接控制区答案:C解析:从材料“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可知商王对地方没有实现垂直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商王通过内外服制来管理国家,体现不出削弱了商的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四土范围内,侯伯领地由侯伯自己进行统治和管理,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可知四土地区间接接受商王的统治,排除B项;商朝早期王畿地区都是商直接控制区,晚期出现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5、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得到周平王的许诺:“戎无道

5、,侵夺我歧、丰之地。染能攻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东征伐戎,攻至歧山,取得重大胜利。这反映A分封制得到发展B诸侯争霸空前激烈C周王室统治衰微D周朝疆域得以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平王在秦襄公的护送下东迁,许诺秦襄王代周天子伐无道即尊王攘夷的特权等,反映出周王室的统治衰微,C项正确;分封制得到发展与秦襄公尊王攘夷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春秋前期诸侯争霸“空前激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王室力量不及诸侯,并非周朝疆域得以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记载,自武帝崩后霍光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继位后亲信昌邑旧臣,在位二十七日,遣使

6、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霍光遂废刘贺。这说明刘贺被废主要是由于()A继位之事违背宗法传统B与权臣的权力斗争失败C诸侯国的势力再度膨胀D个人在位期间昏庸无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帝崩后霍光专权十余年,刘贺继位后亲信昌邑旧臣,霍光遂废刘贺,说明权臣威胁了皇权,刘贺被废主要是由于与权臣的权力斗争失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继位之事违背宗法传统,而是强调权臣废除刘贺皇位,排除A项;霍光是权臣,不是诸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刘贺统治时的情况,而是强调权臣废除刘贺皇位,排除D项。故选B项。7、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ABCD答案:B解析: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符合题意,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8、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这一时期最早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属于新时期时代,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9、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

8、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西汉司马迁为吕后设吕太后本纪,惠帝和吕后同传,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求实精神;东汉班固为惠帝作惠帝纪,为吕后作高后纪,舍吕后本姓从夫,且置于高后纪之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尊礼从礼等,是其影响班固著述,D项正确;材料客观陈述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但题干问题是解读其出现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的原因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增强,

9、且题干强调思想文化影响下引起的修史方式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战国时期各国金属货币分布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在经济领域的反映B各国经济有一定独立性C东方六国经济水平比秦国高D反映了各国的冶铁水平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说明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B项正确;货币形制差异不是百家争鸣在经济上的体现,排除A项;通过货币形制无法看出东方六国比秦国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大部分货币是青铜铸造,排除D项。故选C项。11、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这种现象能够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

10、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可知,孔子对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学生,推行无差别的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仁者爱人”的主张,排除B项;因材施教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排除C项。故选D项。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各国变法B铁器使用C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D商业兴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

11、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C项正确;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1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治安策”具体是指A封刘氏同姓王B行郡国并行制C设立刺史官职D颁行推恩令答案:D解析:根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可得出为了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贾谊的“治安策”具体是指颁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12、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小提示:1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但是,在时间较晚的遗址中,大型房舍四周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这说明A财产公有制强化B族长权威萎缩C原始社会解体D财产私有制萌芽答案:D解析:考古发掘发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聚落的大型房舍四周,小型建筑的类型、数量和

13、用途逐渐增多,说明原始社会后期,财产私有制萌芽,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财产公有制呈现弱化而非强化趋势,排除A项;原始社会末期族长权威逐渐加强而非日益萎缩,排除B项;仅有建筑类型的变化,不能说明原始社会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5、先秦一位思想家指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这些论述主要反映了A道家希冀无为而治的主张B儒家“为政以德”的主张C法家加强君主集权的主张D墨家崇尚“节用”的主张答案:D解析:“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指的是减少国家无用导致的财政费用,相当于增加了国家收入,这

14、是墨家节用的主张,D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去其无用之费”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德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集权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填空题16、商周时期的特征:_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答案:奴隶制解析:特征: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7、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_、_、_、_、_、_、_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256年被_吞并答案: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

15、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所以,处为齐;处为楚;处为燕;处为韩;处为赵;处为魏;处为秦;处为秦国。18、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_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答案:百家争鸣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19、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_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_时代和_时代。答案: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解析:根据所学,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

16、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0、秦朝地方推行_制。答案:郡县制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1、“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思想,采取“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答案: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文景之治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

17、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小提示:22、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_;_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_,掌握了_技术。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_时期,代表器物是_。在北方_上游有_。_下游有_。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多元一体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水

18、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黑陶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解析: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23、东周分为_、_两个阶段答案:春秋战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所

19、以处为春秋,处为战国。24、策略:秦国采取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答案:远交近攻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25、生平:孔子是_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答案:中国儒家学派解析:根据所学,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以拱卫朝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王的势力迅速发展,至文帝时,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国为七国,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

20、,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遂爆发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之乱。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别属汉郡。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贾谊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贾谊身上也可看到他同代人最普遍的政治观念的徘徊:言称向往周制,行却效仿秦法;言必称仁政爱民,却不遗余力为皇权计。贾谊的时代,皇权政治基本稳固下来,早期藩国的存在,并未能改变郡县制的基

21、本特质,天下一统成为基本模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被重新定义,士人阶层失去独立生存的政治空间;经过法家农战政治的打击,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小农经济,社会层次简单化,传统的士人阶层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失去生存空间的士人,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在朝为“官”,在野为“道”。以儒家思想本身积极的社会态度而言,在大一统时代“在野为儒”也就失去儒的存在感。摘自关万维贾谊与官儒时代的开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西汉朝廷在处理封国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西汉朝廷削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贾谊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时代背景。答案:(1)措施:文帝“众建诸侯”

22、景帝“削蕃入郡”武帝“推恩令”。原因:同姓王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2)思想特征:兼采儒法思想;强调为现实服务。时代背景:官僚政治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解析:(1)措施:根据“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国为七国,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得出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蕃入郡”;根据“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得出武帝“推恩令”。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同姓王势力膨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思想特征根据“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

23、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出是兼采儒法思想;强调为现实服务。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官僚政治得到发展;小农经济得到确立和发展。2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摘编自汉书等结合

24、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答案: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原因: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解析: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建设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

25、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可知,河间献王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时期,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孝公锐意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认为“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商鞅推行“壹刑”“壹赏”,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至大夫庶人,不从王令犯国禁者,罪死不救。去刑以刑,施行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均要设置法官,他们是法令的执行者,同时又是教育者。为了保证法令的统一,中央政府还要做好法令的保护工作

26、,设立一个标准法令版商鞅确立的法令改变了中国政治历史的统治模式;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唐国军商鞅变法与传统中国平民政治模式的建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法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君权至上,除君主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奖轻罚重,严刑峻法奖赏制度与军功挂钩设立专门的法官重视法制的教育宣传法令统-。(2)影响:司法上,法令统一,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构建秦国法治社会政治上,强化了君主权力,推动了秦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军事上,奖励军功,推动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但严刑峻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商映

27、的法制改革是强化君主权力的产物,君主本身不受法律约束。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可分析出君权至上;根据材料“,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至大夫庶人,不从王令犯国禁者,罪死不救。”可知商鞅法制改革除君主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奖轻罚重;根据材料“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可知严刑峻法奖赏制度与军功挂钩;根据材料“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均要设置法官,他们是法令的执行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可分析出设立专门的法官重视法制的教育宣传法令统。(2)影响:根据材料“商鞅确立的法令改变了中国政治历史的统治模式;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商鞅法制改革的影响有:司法上

28、,法令统一,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构建秦国法治社会政治上,强化了君主权力,推动了秦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军事上,奖励军功,推动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但严刑峻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商映的法制改革是强化君主权力的产物,君主本身不受法律约束。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

29、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材料二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1

30、)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动;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

31、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的不同主要是他们在对待县的措施上存在差异。其中,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根据“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得出实行兵役制度;根据“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得出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始皇把

32、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得出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根据“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得出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具有创新性和深渊印象里的是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

33、和完善。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是诸侯国中最晚崛起的,起初只有雍这块很小的地方。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愎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

34、益加重,“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摘编自郝建平秦始皇用人之道刍议(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扫六合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并分析其用人方针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及其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方针:求贤若渴,不拘出身,任人唯贤。原因:受秦国重视人才的历史传统影响;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秦始皇个人素质使然。(任答两点)(2)变化:从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到专制独裁,不亲士民。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认识:广纳贤才,公正选人,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使用人才要量才适用。解析:(1)方针:由材

35、料“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可知,统一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是求贤若渴,不拘出身,任人唯贤;原因:由材料“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可知,统一前秦始皇用人方针形成的背景是受秦国重视人才的历史传统影响,也是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由材料“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可知,是秦始皇个人素质使然。(2)变化:由材料“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可知,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是从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到专制独裁,不亲士民;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广纳贤才,公正选人,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使用人才要量才适用。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