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32023 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题方法技巧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题方法技巧 单选题 1、司马迁史记中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该记载反映了 A历代秦朝统治者都穷兵黩武 B郡县在统一全国前就已出现 C秦朝对外战争致使民不聊生 D秦灭六国得益于正确的战略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设立郡县制,这说明郡县在统一全国前就已出现,
2、B 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不能体现“穷兵黩武”,排除;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还没有建立,而且材料没有体现秦对外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秦国的战略战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陶寺遗址(约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的城址遗址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城内有应不同社会功能而设置的平面区分,如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平民居住区、有可能用于手工作坊或墓地的区域等。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B社会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C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D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陶寺遗址中已经有了功能分明的分区,这是早期城市形成的表现,
3、而且城市里面还出现了王权和贵族,这说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 项正确;仅根据一个陶寺遗址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 A 项;“开始”2 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B 项;人类的定居早于陶寺遗址的时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下图中,皇帝之下所设制度被称为 A三公九卿 B内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二府三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皇帝”、“太尉”、“丞相”、“御使大夫”等相关信息可得,这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A 项正确;内外朝制度是汉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二府三司指的是宋
4、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4、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C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乐之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答案:C 解析: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出现在唐朝;“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出现在明清时期;“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乐之”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5、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出现在西周;故出现最早的是 C 项;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5、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邯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穴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恶处。设司求校尉,监察除一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水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A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答案:A 解析: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吏治腐败;第二,地方豪强势力严重干扰中央
6、政令实施;第三,时刻觊觎皇权,扰乱地方社会的诸侯王势力仍然没有彻底清除。为解决诸多危机,西汉中期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强化监察机制,设置刺史、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监察的准确高效,又不至于干扰正常的行政工作,这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A 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创立,排除 B 项;C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因形势变化完善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另外,科举制创立使国家将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排除 D 项。故选 A 项。6、公元 39 年,光武帝下诏“度田”,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
7、武帝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旨在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淡化宗法文化的影响 C铲除豪强势力的根基 D限制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光武帝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可得出通过“度田”,可以把隐藏4 的土地统计出来,增加税收,A 项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 B 项;豪强势力的根基是封建土地私有,并不能铲除,排除 C 项;D 项不是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7、如图是商代第一座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护城壕、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王城、府库、兵营、城门排列井然有序。这
8、主要反映出,商王朝 A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 B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 C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描述和图示内容可知,偃师商城分区明确,功能区排列有序,这说明商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较高,A 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没有单独体现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能说明政治制度的相关情况,排除 BC 项;偃师城并不是中轴对称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8、商代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木耜,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翻起土块通常三人一组,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而周代完成翻土工作只需要两个人,于是协田就变成了“耦耕”。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形成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生产关系的变
9、革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协田”被周代只需要两人即可实现“耦耕”代替,劳动效率得以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D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形成,排除 A 项;小农经济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产生,排除 B 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工具革新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商周时期生产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三星堆遗址考古相继发现两个“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等;发掘并确认了东、西、南三面城墙;发现了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象牙微雕、丝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等遗物,其中青铜
10、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表明,三星堆文化 彰显了古蜀文明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体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些特征 实证了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起源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ABCD 答案:D 解析:材料其中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体现了古蜀文明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正确;根据材料“发掘并确认了东、西、南三面城墙丝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等遗物”可分析出体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些特征,正确;材料无法证实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起源地,排除;材料“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等其中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正确。综上,正确的有,D 项正确;排除 A
11、 项、B 项、C 项。故选 D 项。10、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 30 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6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答案:B 解析: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 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良渚文化已经确立君主制,排除 A 项;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 C 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
12、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下图为秦朝开辟驰道示意图。驰道的开辟 A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实现了秦朝的持久统治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D击退了匈奴对边境的进攻 答案:A 7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驰道的开辟有利于秦朝各地之间的往来,从而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 项正确;驰道的开辟没有使秦朝实现长治久安,排除 B 项;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排除 C 项;秦朝北击匈奴击退了匈奴对边境的进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据汉书记载,
13、武帝时,派黄门译长率领贸易船队,由南海出发,远航南亚诸国,提到黄支国出明珠、璧流离。在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玻璃珠和琥珀雕饰品,所含的铅和钡成分极低,与当时国产铅、钡玻璃成分截然不同,而与西方玻璃相类似。这可以印证 A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是从国外传人 B汉代对东南沿海的治理较为有效 C中外之间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 D广东地区民间与海外的贸易往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贸易船队远航到了南亚诸国,而在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玻璃珠和琥珀雕饰品,所含的铅和钡成分极低,与当时国产铅、钡玻璃成分截然不同,而与西方玻璃相类似,这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的远航促进了中外之间贸易、技
14、术和文化交流,C 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是否是从国外传入,排除 A 项;材料无法说明汉代对东南沿海的治理情况,排除 B 项;材料是官方贸易,不是民间贸易,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3、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氏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 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 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 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 答案:D 8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
15、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D 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 A 项;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 B 项;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4、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主张变法和改革,属于法家观点,D 项正确;儒家主张仁、
16、仁政,排除 A 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B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15、阅读下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376年 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公元前 354年 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公元前 303年 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公元前 284年 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上述历史事件 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B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 D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9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以来,晋国被瓜分,魏国和楚国、齐国的
17、实力不断被削弱,秦国独强,有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C 项正确;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排除 B 项;材料是战国时期,故 D 项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 C 项。小提示:填空题 16、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的初始形态。答案:龙山文化 国家 解析: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7、史学: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_与_。史记叙述了上起_、下至_年间约
18、3000 年历史,首创了_题材。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_ 答案:史记 汉书 黄帝 汉武帝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 3000 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题材,同时史记也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以空白处依次为史记、汉书、黄帝、汉武帝、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18、原始社会分为_、_、_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成果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
19、始出现。_已经产生,_日益明显。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此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0 答案: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 阶级分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这三个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同时也产生了等级分化的现象。19、史学成就(1)史记 作者 西汉的_ 内 容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 3000 年的历史,首创了_体裁。评 价 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_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答案
20、: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班固 解析: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东汉的班固撰写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0、战国(1)时间:_-_。(2)开始标志:_、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11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答案:前 475 年 前 221 年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是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秦朝的统一。(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纷争,
21、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1、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_、_、_、_、_、_、_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 256 年被_吞并 答案: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秦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 256 年被秦国吞并。所以,处为齐;处为楚;处为燕;处为韩;处为赵;处为魏;处为秦;处为秦国。22、西周灭亡(1)公元_,爆发“_”,_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
22、。12 (2)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_攻破镐京,杀死_,西周灭亡。(3)公元前 770 年,_东迁_。答案:前 841 年 国人暴动 周厉王 共和行政 犬戎 周幽王 周平王 洛邑 解析:(1)根据所学,公元前 841 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根据所学,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根据所学,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23、人与历史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进程中往往留有杰出人物的印记。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1)周公 颁布
23、“推恩令”(A)(2)秦始皇 挟天子以令诸侯(B)(3)汉武帝 制礼作乐(C)(4)曹操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答案:(1)C;(2)D;(3)A;(4)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制礼作乐的是周公,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是秦始皇。所以 A 对应(3),B 对应(4),C 对应(1),D 对应(2)。24、秦暴政表现 13 (1)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_”。(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答案:焚书坑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文化方面
24、采取焚书坑儒的举措。25、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_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_时代和_时代。答案:原始社会 旧石器 新石器 解析:14 根据所学,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因此“筑冀
25、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成为大良造商鞅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公元前 350 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 343 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咸阳不但成为当时秦国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摘编自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1)据材料,概括商鞅推动秦国迁都咸阳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营建都城咸阳的深远影响。答案:(1)主观动机:摆脱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深化改革;进一步与东方诸侯国争霸天下。有利条件:对外战争的胜利;商鞅变法初现成效;咸阳优越的地理条件;秦孝公的支持。(2)深远影响:营造了
26、良好的变法环境;控制东进争霸的战略要地;有助于提升秦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也对以后中国都城和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出 3 点即可)解析:(1)主观动机:根据材料“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可分析出摆脱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深化改革;根据材料“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可分析出进一步与东方诸侯国争霸天下。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可分析出对外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
27、。”可分析出咸阳优越的地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还有商鞅变法初现成效;秦孝公的支持。15 (2)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公元前 350 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可知营造了良好的变法环境;根据材料“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可分析出控制东进争霸的战略要地;根据材料“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 343 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可分析出有助于提升秦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结合所学也对以后中国都城和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28、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材料二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材料三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五 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柏拉图(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2)材料二、三中孔子和柏拉图都描绘了一种社会,各有其特点,其共性是什么
29、?(3)材料四、五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16 答案:(1)礼、仁。(2)都主张建立一种合理、有序和稳定的社会。(3)孔子: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4)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原因: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需要。解析:(1)根据材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得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2)根据材料“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得出共同点是都主
30、张建立一种合理、有序和稳定的社会。(3)孔子: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得出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根据材料“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得出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4)结合所学“孔子和柏拉图史实”得出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原因:结合所学“孔子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背景”得出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需要。28、“轴心时代”之文明 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山水阻隔,但它们在轴心
31、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1)轴心时代,从时间跨度看,大致相当于我国_时期 17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中华文明 E 古印度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2)轴心时代文明多元并存。按示例,将下列示意图字母所示范围与表格中的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写字母)(3)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是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依据提示填写表格。比较范畴 轴心时代的古代中国 轴心时代的古代希腊 地理环境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经济方式 商业、航海业、贸易业发达 政治特征 以雅典民主为代表的城邦政治 文化建树 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阅读下列轴心时代中西方思想家
32、语录,回答问题。“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樊迟问“仁”,孔子日:“爱人”;颜渊问“仁”,孔子日:“克已复礼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选自论语 问题:(4)概括上述中西方思想家的主张。结合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简析形成各自思想的原因。18 答案:(1)D(2)中华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A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埃及文明 B(3)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地理特征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岛屿众多、海岸线很长、土壤贫瘠 经济特征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商业、航海业、贸易业发达 政治特征 从封邦建国走向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
33、制 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城邦政治 文化建树 百家争鸣(儒、法、道等)三大哲人、史学之父、戏剧等(4)儒家主张“礼”“仁”(个体服从群体,把维护群体协调社会安定作为人生的最高宗旨。强调伦理纲常)希腊哲学强调个体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原因:儒家早期思想试图恢复西周礼制以求治希腊人文主义植根于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城邦政治的需要。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大致相当于东周时期。(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位于 A 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位于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B(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岛屿众多、海岸线很长、土壤贫瘠经济根
34、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中国从封邦建国走向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出现了三大哲人、史学之父、戏剧等(4)根据论语中的记载可知,儒家主张“礼”“仁”(个体服从群体,把维护群体协调社会安定作为人生的最高宗旨。强调伦理纲常)根据普罗泰戈拉言论可知,希腊哲学强调个体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早期思想试图恢复西周礼制以求治希腊人文主义植根于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城邦政治的需要。29、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35、,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19 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 地理志 材料三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汉书 艺文志 材料四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史记 大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始皇是如何改变
36、这一现状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并阐述其影响。(4)指出材料四“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月氏”的历史意义。(5)综上以上材料,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道路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能禁止)改变: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措施:郡国并行制(3)境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
37、形态。20 (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5)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是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能禁止);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始皇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可知汉高祖推行封建王侯,并且继承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3)境遇:根据材料
38、“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可知秦朝儒学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即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根据材料“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可知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由材料“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可知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5)结合所学知识,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巩固了统一多
39、民族国家。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汉文帝刘恒第四子,汉高祖刘邦孙,谥号孝景皇帝,史称汉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
40、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21 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摘自汉书 食货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汉初“文景之治”。答案:评述:汉初,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盛世的局面。秦王朝横征暴敛,赋税和劳役非常繁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西汉开国以来。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政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逐渐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不稳的局面。“文景之治”是古代中国最为著名的盛世之一,为武帝时期汉王朝内外政策的调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解析:评述
41、:可以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效果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可知,秦的赋税过半,劳役繁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体现人民生活困苦;从材料“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可归纳出汉朝采取轻徭薄赋政策,从“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可总结出汉朝的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除轻徭薄赋政策外,还能从材料“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总结有放宽刑罚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为国家强盛奠定基础,故可概括“文景之治”的各项措施有以上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