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56060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1单选题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星堆遗址考古相继发现两个“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等;发掘并确认了东、西、南三面城墙;发现了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象牙微雕、丝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等遗物,其中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表明,三星堆文化彰显了古蜀文明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体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些特征实证了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起源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开放性ABCD答案:D解析:材料其中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体现了古蜀文明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正确;根据材料“

2、发掘并确认了东、西、南三面城墙丝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等遗物”可分析出体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些特征,正确;材料无法证实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起源地,排除;材料“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等其中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正确。综上,正确的有,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2、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不少铜渣坩埚残片、陶范残片、陶制酒器和小件铜器凿、锥、刀、鱼钩、铜镞等,经化学分析,证明这些小件铜器已是青铜器。这说明此时A农业和手工业发展B已经是奴隶制社会C青铜铸造技术发达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不少铜渣坩埚

3、残片、陶范残片、陶制酒器和小件铜器凿、锥、刀、鱼钩、铜镞等,经化学分析,证明这些小件铜器已是青铜器”可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关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只是小件青铜器,不能说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发达,排除C项。故选A项。3、继汉武帝削藩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再次恢复古代分封制,大封司马宗室二十七人为王,然而到晋武帝的儿子惠帝统治的晚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统一局面再次崩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晋武帝恢复分封制目的是为了保持司马氏一统天下B汉晋的分封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西周的分封C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反复上演有其存

4、在的合理性D历史证明分封制始终不利于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所以“历史证明分封制始终不利于维护统治”的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晋武帝恢复分封制目的是为了保持司马氏一统天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晋时期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这与西周在奴隶主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排除B项;汉、晋政权为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反复上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4、易中天的从春秋到战国中讲述,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

5、顼高阳。”这一变化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楚国实力最为强大C华夏认同感逐渐增强D战争利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此时并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楚国实力最为强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争会造成对经济文化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5、吕氏春秋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这反映了A秦朝已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吕不韦在大力推行以德治国C先秦哲学方

6、面重视因果逻辑D吕氏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可知,反映的是尧、舜、汤、武因为顺从民心、民欲,获得人民支持,最终成就斐然,这说明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C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因此A项中的“秦朝”错误,排除;当时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吕氏春秋属于杂家,不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书籍的记载,能看出史籍内容史记(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者汉纪(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三国演义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

7、德A汉政权取胜的关键所在B西汉政府意图取信于民C统治阶级践行道家思想D小说没有史料研究价值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的书籍中都记载了刘邦通过约法三章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说明约法三章是汉政权取胜的关键所在,A项正确;约法三章是在西汉政府建立前提出的,排除B项;约法三章并不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小说也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商代晚期青铜器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由此可知,商朝A青铜器体现身份等级B有效管理了湖南地区C青铜铸造较为普遍D青铜铸造技术高超答案:D解析: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体现了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D项正确;青铜器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四羊方尊的铸造技艺不能说明商朝实现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项;一件青铜器无法得出当时青铜铸造较为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侯争霸战争B人民反抗斗争C铁制农具使用D分封制的推行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是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

9、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C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难以为继,排除D项。故选C项。9、东汉灵帝时,太常刘焉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皆以本秩居职”,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军政大权。这一举措客观上A弱化了中央监察权力B助推了地方势力膨胀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答案:B解析:东汉时期,鉴于刺史太守盘剥地方,形成割据之势,因此设置州牧,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结合这一时期中央权力式微的历史背景可知,州牧设置之后,更加助推了地方

10、势力的膨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监察无关,排除A项;州牧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其不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州牧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10、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夏商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

11、,家国同构,C项正确;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正式确立与秦朝时期,排除A项;秦朝才建立皇帝制,皇权表述错误,排除B项;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是在西汉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1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D项正确;奖励军功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奖励耕织是鼓励农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烧诗书

12、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战国时期法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与儒、墨等学派抗衡甚至占据优势,主要在于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比法家思想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项;受到最高统治者重视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

13、观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3、汉初文献将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区城的人称为“汉民”。其他诸侯国人则称“吴人”“楚人”“齐人”等。这一不同称谓A有利于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B表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C说明国家统一观念尚未出现D反映了疆域规模的扩大答案:A解析:汉初文献中用不同的国号区分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区域居民和分布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体现了当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有利于我们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排除B项;国家统一观念在西汉之前已经出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疆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

14、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B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C扩充农户,增加财政收入D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商鞅两度颁布分户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要把人力挖掘出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充农户数量来增加国家赋税征收单位,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分户令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领域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15、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汉代诸侯王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

15、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据此可知A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B诸侯的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C宗法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可知,汉代在诸侯王继承问题上,改变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规定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王位,没有嫡子无法继承,这实际上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不是强调“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宗法制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儒家思想

16、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填空题16、思想主张核心观念是“_”,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_”,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_。答案:仁为政以德礼乐制度改良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17、对边疆地区:征服_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_的进攻,修筑了_。答案:南方越族匈奴万里长城解析:秦朝建立后,逐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西南地区征服了南

17、方越族,逐步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地区派大军修筑万里长城,击退了北方匈奴的进攻,进一步稳定国家局势,巩固了国家的统治。18、_:禹死后,其子_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答案:世袭制启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19、过程:_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_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南征_,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拒_,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_答案: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朝越族地区匈奴万里长城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18、,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所以,处为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处为秦朝;处为越族地区;处为匈奴;处为万里长城。20、思想“大一统”(1)汉武帝接受_的建议,尊崇儒术。(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_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答案:董仲舒儒学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

19、会主流意识形态。21、宗法制是用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答案:父系血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2、开疆拓土(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_、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

20、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4)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答案:卫青张骞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23、政治统治(1)制度:实行_与_,形成了“_”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_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_在权力和_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答案:分封制宗法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地方内

21、部财产解析:西周的政治统治(1)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24、措施: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_答案: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国叛乱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所以,处为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处为七国叛乱。25、分封制与

22、_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答案:宗法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总体情况北方南方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山西朝鲜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湖北不详合计西汉人数27101864103800027104百分比25.969.6217.315.773.850.9602.S87.6900025.96名次1325681274999东汉人数3231171283111611669153百分比20.9220.2611.117.845.231.960.657.193.927.193.923.925.88名次12347111258588合计

23、人数5941351812411414116636257百分比22.9615.9513.627.004.671.560.395.455.454.282.332.3314.01名次12347111255899-摘编自曹道衡、周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概括汉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原因。答案:特点一: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原因:汉代锐意进取、开疆拓土,版图广阔。特点二: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原因: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南方相对比较落后。特点三:陕西、河南、山东等分布重心突出。原因:陕西、河南占据首都优势,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交通便利,文人往来频繁;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经济发达,文化基

24、础雄厚。特点四:分布重心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偏移、扩大的倾向。原因:西汉长安到东汉洛阳的政治中心迁移的完成;南方地区开发,经济政治地位提升。(每点4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共涉及12个省份或地区(尤其是甘肃及朝鲜),故可得出分布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原因方面,可以从汉代开疆拓土的角度进行分析。据表可知,汉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重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方,以黄河流域、淮河以北为主,南方数量相对较少;文学家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变化,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基本吻合的,故这一特点可以从两汉时期南北经济、政治、文化对比情况加以解释。据表可知,陕西、河南及山东的文学家数量及

25、占比优势明显,可得出分布重心突出的特点。原因可从国都地区对文化的影响、孔孟文化传统等角度进行分析。将西汉、东汉两个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文学家数量及其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山西、河北、安徽、甘肃、浙江、湖北、四川、河南等地域有所上升,而陕西、江苏、山东三省则有所下降,这可以得出分布重心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偏移、扩大的倾向的特点;原因方面可以从政治上国都的变化以及经济上南方的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

26、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材料二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中国”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内涵:周成王(或

27、王室或周天子)所在地;“天下中心”洛阳及京畿地区(雒邑或周代都城及周边;中原地区);相对西周四夷而言(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应)。(2)特点:起源早;多元一体(多元交融);文化认同为基础;具有阶段性;中原地区具有重要地位(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分裂时期也是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长期持续,不断发展)。作用:促进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有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1)内涵:根据“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得出周成

28、王所在地;根据“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得出是“天下中心”;根据“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得出洛阳及京畿地区;根据所学可得出相对西周四夷而言。(2)特点:根据“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得出起源早;多元一体;文化认同为基础;根据“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得出具有阶段性;根据“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得出中原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分裂时期也是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作用: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的开发;有利

29、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有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等方面概括。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

30、,而盗贼多有。”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3)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答案:(1)因素: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孔子: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子:无为而治,反对苛

31、政妄为。(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解析:(1)因素:依据材料“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可以得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依据“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可以得出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主张:孔子:依据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得出仁,爱

32、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以得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子:依据材料“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可以得出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妄为。(3)影响:依据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百家争鸣的意义可知,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29、丝绸之路。材料一丝

33、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达到巅峰。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丝绸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其兴衰变化,始终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精准反映。没有政治上的互信,没有某种军事机制的保驾护航,单纯的丝路贸易,也许只能停留在民间走私贸易的层面上。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材料二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

34、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一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概

35、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答案:(1)因素:国家实力;政治互信;军事保障;市场需求。(2)特征: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建立在已有合作平台基础之上;开放性更强,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各国利益共享为目标。积极影响: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

36、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解析:(1)因素:根据所学可从国家实力;政治互信;军事保障;市场需求等方面概括。(2)特征:根据“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得出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根据“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得出建立在已有合作平台基础之上;根据“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得出开放性更强,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各国

37、利益共享为目标。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可得出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30、中国古代的消费观念。材料一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

38、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材料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

39、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答案:(1)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若答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和攀比之风助长厚葬和奢靡等,可酌情给分)(2)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

40、习俗;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任意回答四层含义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得出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得出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吏民慕效,浸以成俗”得出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2)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得出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得出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维护统治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根据材料“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得出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2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