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018518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70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的建立与巩固典型例题 单选题 1、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

2、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 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 B 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 C 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

3、,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2、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2 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可知,孔子认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百姓却缺衣少吃,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即强调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夫征天下者,

4、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可知,管仲强调的是人口增长有利于争霸;依据材料“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可知,商鞅强调人口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国的战争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三人主张增加人口是站在各自阶级立场上,要求对当时政治秩序的重建,C 项正确;“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 A 项;材料中的主张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无关,排除 B 项;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且思想趋同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真孝子”。“仁为宅,义为路,浩然正气大丈夫

5、。”该对联的作者崇尚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孝、仁、义”,符合儒家思想的主张,A 项正确;法家崇尚严刑峻法,排除 B 项;道家主张自然无为,排除 C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 D 项。故选 A 项。4、诸侯骄横不法,豪强地主兼并不轨,匈奴人不时入寇等是对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描述。材料可用来说明 A汉武帝积极吸收道家无为思想 B汉初统治思想的破坏性极大 C汉朝调整统治思想的必要性 D汉代前中期社会矛盾激烈化 答案:C 解析:3 “诸侯骄横不法,豪强地主兼并不轨,匈奴人不时入寇”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矛盾较为突出,说明汉武帝时期调整统治思想的必要性,C 项正

6、确;材料所述的现象正是长期无为而治思想导致的,排除 A 项;B 项对汉初统治思想的评价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汉中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秦北征匈奴以后,在新开拓的黄河两岸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分属各郡管辖,陆续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些措施 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关系 B有利于秦灭六国最终实现大一统 C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兴起 D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新开拓的地区设立郡县并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样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 A 项;材料强调这些措施有利于

7、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此时秦已实现大一统,排除 B 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兴起,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东汉时,刺史在其所监察之州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刺史本人“不复自诣京师”,而是遣吏向司徒府汇报,并改变西汉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称职者,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之制,使黜退之权归于刺史。上述变化 A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B冲击了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C为地方势力膨胀埋下隐患 D表明中央对地方监管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刺史在其所监察之州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刺史对“二千石长吏不称职者”不可以直接黜退,而东汉时期,刺史可以直接黜退“二千

8、石长吏不称职者”,这反映了刺史权力的扩大,为东汉地方势力的膨胀埋下了隐患,C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了,排除 A 项;刺史制度一开始是监察制度,后来演变成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 7、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这一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西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形成中朝;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成为外朝。这就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B 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

9、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8、下表是某位皇帝在位期间分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采取的措施,他励精图治使得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据此可知,这位皇帝是 措施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上增强尚书台的权力,严控外戚干政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及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C 项正确;排除 A 项、

10、B 项、D 项。故选 C 项。5 9、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与实践相应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可知,荀子认为人出现主观武断的错误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认识片面,由此可知他主张吸收各家思想,扩大认知的范围,C 项正确;荀子探讨了认知片面的原因没有体现倡导独立思

11、考的精神,排除 A 项;荀子认为应该吸收各派思想精华,而非不同学派应该相互竞争,排除 B 项;材料并未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种思想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可知,反映的是事物具有两方面,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B 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礼等思想,没有辩证法思想,排除 A 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没有没有辩证法思想,排除 C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没有辩证法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有研究发现,汉高祖刘

12、邦虽不喜儒家,但对叔孙通制定的宫廷礼仪十分满意;久已断绝的大射礼、乡饮酒礼,讲习传统礼乐之风也已蔚然兴起。文帝、景帝时期,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化正悄然进行。这表明,汉初 A黄老之学受到冲击 B尊崇儒学渐成风气 C指导思想已多元化 D实行内儒外法政策 答案:B 6 解析:西汉初年,汉高祖肯定儒生制定的宫廷礼仪、民间出现讲习传统礼乐风气,以及文景之治中体现的“无为”向“有为”转化等,反映了汉初儒学逐渐受到推崇,为汉武帝正式尊崇儒学奠定了基础,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黄老之学受到儒学冲击,排除 A 项;指导思想已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内儒外法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正式推行的治国政策,

13、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2、近年来,我国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 9 卷古纸。这 9 卷古纸的质地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经过碳 14 鉴定,这些纸要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 100 多年。这些发现说明了 A汉代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 C造纸术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今年我国的考古发掘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的 9 卷古纸,而经过碳 14 鉴定,这些纸要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 100 多年,这正处于西汉时期,故这表明了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B 项正确;汉代纸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 A 项;材料无法说明造纸术是否最早出现于秦汉时

14、期,排除 C 项;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表述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3、“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安定局面,其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西汉初年采取措施类似的是 A提倡儒学 B节省开支 C盐铁专营 D裁并郡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经济凋敞,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节省开支;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节省开支,下令释放奴婢,B 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黄老之学,排除 A 项;盐铁专营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排除 C 项;汉光武帝刘秀是合并州县,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 14、汉初文献将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统

15、治区城的人称为“汉民”。其他诸侯国人则称“吴人”“楚人”“齐人”等。这一不同称谓 A有利于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 B表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 C说明国家统一观念尚未出现 D反映了疆域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汉初文献中用不同的国号区分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区域居民和分布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体现了当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有利于我们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排除 B 项;国家统一观念在西汉之前已经出现,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到疆域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5、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

16、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B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 C扩充农户,增加财政收入 D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商鞅两度颁布分户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要把人力挖掘出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充农户数量来增加国家赋税征收单位,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项正确;分户令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到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领域的变革,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填空题 16、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的初始形态。答案:龙山文化

17、国家 解析:8 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7、汉武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 13 个州,分设_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_,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接受_的建议,_。公元前 136 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

18、学_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军事上 地点 措施 意义 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_三次北击匈奴,夺取了_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西域 丝绸之路:汉武帝派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_ 西域都护府:_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南西南 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答案:推恩令 察举制 刺史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董仲舒 尊崇儒术 独尊地位 卫青

19、 霍去病 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 张骞 丝绸之路 公元前 60 年 西域都护府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吏,通过设立刺史制度监察控制地方。所以是推恩令,是察举制,是刺史。在经济上,通过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通过盐铁官营实现了政府对盐铁经营的垄断,通过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所以是改革币制,是盐铁官营,是均输平准。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所以是董仲舒,是尊崇儒术,是独尊地位。在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所以是卫青,是霍去病,是阴山以南和河

20、西走廊。同时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9 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是张骞,是丝绸之路。汉朝在公元前 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所以是公元前 60 年,是西域都护府。18、约_,_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_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答案:前 2070 年 禹 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夏朝,时间是在公元前 2070 年,其子启继承王位。19、农业 冶铁技术的出现,_开始使用,_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率提高。答案:铁制

21、农具 牛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20、史学成就(1)史记 作西汉的_ 10 者 内 容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 3000 年的历史,首创了_体裁。评 价 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_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答案: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班固 解析: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东汉的班固撰写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1、原始社会分为_、_氏族社会和_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答案:原始人群 母系 父系 解

22、析: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2、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 学派 时间 代 表 人物 学说 道家 春秋 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战国 庄子 逍遥自由 儒家 春秋 孔子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战国 荀子 隆礼重法、“性本恶”墨家 战国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战国 韩非子 积极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11 家 益)阴阳 战国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答案:孔子: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中庸;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3、;因材施教;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孔子在教育

24、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孔子的学说是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中庸;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因材施教;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

25、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3、陈胜吴广起义(1)直接原因:法律严酷,逾期处死。(2)公元前 209 年,_、_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战败。12 答案:陈胜 吴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 900 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24、人与历史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

26、历史进程中往往留有杰出人物的印记。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1)周公 颁布“推恩令”(A)(2)秦始皇 挟天子以令诸侯(B)(3)汉武帝 制礼作乐(C)(4)曹操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13 答案:(1)C;(2)D;(3)A;(4)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制礼作乐的是周公,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是秦始皇。所以 A 对应(3),B 对应(4),C 对应(1),D 对应(2)。25、主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_”。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_,无为而治,

27、甚至退回到_的时代。答案:道 顺其自然 小国寡民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主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材料分析题 26、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14 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

28、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时代背景:大一统局面的出现。(2)内容:“三纲五常”。措施: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解析:(1)观点:根据“性比于禾,善比于米;”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根据“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重视教化。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2)内容:根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

29、礼”可得出是“三纲五常”。措施:根据“立太学以教于国”得出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等。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国的祖先活跃在汗水、渭水之间(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经常与西方的戎族发生战争。商鞅曾评价说:“始秦戎狄之救,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吕氏春秋 高义载:“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并无二致。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

30、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司马迁在史记 商君列传中称商鞅变法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社会风俗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和司马迁评价商鞅社会风俗改革的不同,并分析其共同目的。答案:(1)原因:社会转型剧烈,诸侯割据混战;秦国社会风俗落后,受到中原诸侯的鄙视;法家思想的推动;秦孝公富国强兵意识浓厚。(任答三点即可)(2)不同:贾谊认为商鞅抛弃仁义,败坏风俗;司马迁认为商鞅改善了社会风气,

31、利于社会治理。目的:以史为鉴,服务于现实需要。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经常与西方的戎族发生战争”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社会转型剧烈,诸侯割据混战;依据“始秦戎狄之救,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并无二致”可知,秦国社会风俗落后,受到中原诸侯的鄙视;依据“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可知,秦孝公富国强兵意识浓厚;结合所学从法家思想的推动角度进行补充。(2)不同:依据材料“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认为商鞅抛弃仁义,败坏风俗;依据“秦

32、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司马迁认为商鞅改善了社会风气,利于社会治理。目的:结合贾谊和司马迁的阶级立场和所处的时代特点从以史为鉴,服务于现实需要角度分析。28、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

33、近 20 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16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奧,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答案:(1)差异:春秋战国出现私人藏书,有一定的藏书规模,藏书多为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初步的文献

34、整理方法。隋唐私人藏书十分兴盛,规模更大,种类丰富,藏书整理方法更加成熟。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推动私人藏书的出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为私人藏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为书籍的刻印提供了技术支持。(2)保存了文献典籍,弥补了官府藏书的不足;推动了学术研究,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利于人才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解析:(1)差异:春秋时期: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可知,出现私人藏书;根据材料一中“其书五车”、“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可知,有一定的藏书规

35、模;根据材料一中“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孔子藏书于周室”可知,藏书多为诸子百家著作;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可知,形成了初步的文献整理方法。隋唐时期:根据材料二中“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 20 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可知,隋唐私人藏书十分兴盛,规模更大,种类丰富,藏书整理方法更加成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春秋战国与隋唐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36、,17 私学兴起,推动私人藏书的出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为私人藏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为书籍的刻印提供了技术支持。(2)根据材料三中“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可知,推动了学术研究,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中“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奧,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可知,保存了文献典籍,弥补了官府藏书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私人藏书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

37、,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

38、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3)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答案:(1)因素: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18 (2)孔子: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子: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妄为。(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39、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解析:(1)因素:依据材料“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可以得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依据“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可以得出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主张:孔子:依据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得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以得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子:依据材料“天下多忌

40、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可以得出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妄为。(3)影响:依据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百家争鸣的意义可知,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快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

41、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19 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1)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答案:(1)政治问题

42、: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2)补充解决措施: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解析:(1)政治问题:根据材料中“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概括得出,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根据“(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2)措施与说明: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两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对其做法和实质加以说明,如补充刺史制度,就要说明汉武帝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要补充“盐铁官营”,就要说明汉武帝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选择补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即要指出汉武帝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了政治大一统等;解题时注意史实正确,解释准确,逻辑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