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5858507 上传时间:2024-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集锦1单选题1、史载,东汉章帝时大旱,侍御史孔子丰上疏说,皇帝像照顾伤病的人一样关心百姓,“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耳,非政教所致也。”建议皇帝像当年商汤遇到灾年时那样“因自责,省畋散积,减御损食”,“天子纳其言而从之,三日雨即降”。孔子丰的上疏A理清了时运与政教的关系B反映出统治集团重视民本思想C印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意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孔子丰认为只要皇帝能够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就能化解干旱,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和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孔子丰的上疏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不是

2、理清时运和政教的关系,也不是在印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更不是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排除ACD项。故选B项。2、商鞅以医国圣手自居,在他看来,普通人不配参与商议决策,而且还不能议论变法,只能遵照执行。如果秦国百姓敢私下议论商鞅变法,不管是夸还是骂,马上发配边疆。由此可知,商鞅主张A隆礼重法B愚民之治C是古非今D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时为树立绝对权威以全面贯彻实行新法,商鞅采取了愚民政策。规定秦国百姓只能遵照执行法律,不准私下议论变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隆礼”,排除A项;“是古非今”指的是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取否定

3、的态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3、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

4、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4、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对这些观点理解正确的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A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

5、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认识,说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理解正确,B项正确;材料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观点,未体现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理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西汉初年,由丞相随时委派的“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在全国十三个监察区(当时称十三州部)设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为准则进行监督。这些

6、史实表明,西汉A已建立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B地方监察官的职权不断扩大C注重对地方军政的监督控制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建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一方面监督了百官的行为,有利于吏治清明,另一方面也制衡了地方军政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说明西汉建立了监察体系,但是并不能反映这个体系很严密,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汉地方监察官的职权范围,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官职权的扩大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监察机构是皇权制衡地方的工具,但皇帝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6、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得到周

7、平王的许诺:“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染能攻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东征伐戎,攻至歧山,取得重大胜利。这反映A分封制得到发展B诸侯争霸空前激烈C周王室统治衰微D周朝疆域得以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平王在秦襄公的护送下东迁,许诺秦襄王代周天子伐无道即尊王攘夷的特权等,反映出周王室的统治衰微,C项正确;分封制得到发展与秦襄公尊王攘夷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春秋前期诸侯争霸“空前激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王室力量不及诸侯,并非周朝疆域得以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7、“生民”一词,在先秦时保留最多的是儒家典籍,而在同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那里

8、,“生民”政治思想对于构建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无所帮助,甚至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两者对待“生民”态度的分歧A源于政治选择的差异B反映出思想家所属阶层的不同C体现了文化间的对立D表明先秦诸子学说具有多样性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建立大一统制度的需要,尊君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各诸侯国的改革都纷纷加强君主权力,而加强君主权力就意味着“君”的地位上升和“民”之地位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民”及其代表的政治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韩非子没有提到“生民”甚至认为“生民”“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都代表的是新兴封

9、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儒家和法家对待“生民”态度的不同,并未涉及文化间的对立及诸子学说的多样性,排除C、D两项。故选A项。8、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实质上反映了A周天子的权威被诸侯架空B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战国七雄的格局已初见雏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三家分晋”的史实,表明卿大夫取代了诸侯而自立为诸侯,这实质上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被破坏,即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

10、材料未体现“周天子的权威被诸侯架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排除B项;“战国七雄的格局已初见雏形”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9、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西汉司马迁为吕后设吕太后本纪,惠帝和吕后同传,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求实精神;东汉班固为惠帝作惠帝纪,为吕后作高后纪,舍吕后本姓从夫,且置于高

11、后纪之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尊礼从礼等,是其影响班固著述,D项正确;材料客观陈述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但题干问题是解读其出现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的原因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增强,且题干强调思想文化影响下引起的修史方式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10、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gui),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铭文曰:“武征商,唯甲子朝,岁(岁即木星正当中天)鼎,克昏,夙有商”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2、”。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西周青铜器铸造技艺高超推算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ABCD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文字并不能看出青铜器的用途,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图片和利簋底部的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利簋有助于推算武王伐纣的时间,符合题意;利簋体现了商周青铜器造技艺的高超,也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符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D项正确;因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因为与题意不符,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11、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这种现象能够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为政以德

13、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等”可知,孔子对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学生,推行无差别的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仁者爱人”的主张,排除B项;因材施教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排除C项。故选D项。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各国变法B铁器使用C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D商业兴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

14、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C项正确;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中原与各族往来频繁,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1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的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

15、系起来,而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种宗法和政治制度结合的格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宗教的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而不是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14、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一)琱生方上诉,由司法官召伯虎出面调解(二)琱生方接受调解,并送礼物给司法官表示感谢(三)纠纷双方达成协议,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四)琱生作为胜诉方将事件经过铸刻在青铜器上A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B王室的权威开始

16、下降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答案:A解析:根据“西周晚期”“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可知,材料是有关土地纠纷的一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但西周中期以后,很多贵族开垦私田,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随之产生了许多土地纠纷,A项正确;凭此案例无法得出王室权威下降的结论,排除B项;经官方调解,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以文书形式封存官府,这说明土地转让是有制度约束的,不是随意买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贵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5、“气势充沛、波澜壮阔,大量运用连词、对偶、排句,

17、辞藻华丽,确立了大一统的时代特色。”与此相符的是A汉赋B通史C乐府诗D纪传体答案: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气势充沛、波澜壮阔;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A项正确,排除C项;通史是史学方面的成就,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编写体例,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D项。故选A选。填空题1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答案:富国强兵解析:结合所学知

18、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变法成果最为显著的是商鞅变法。17、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_、_两个阶段。答案:春秋战国解析:根据所学,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18、大秦文明:大秦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史学界至今对它的兴起和消亡争论不休。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前1046年前770年前770前221年前221年前209年周朝建立后,创立了_体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平王迁都_,自此拉开东周的

19、序幕,秦襄公因迁都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先秦学派之一的_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国统治者开始关注此学派秦孝公即位后,任用_实行变法,秦国国力由弱变强秦国国君_完成了对天下的征服,自称始皇帝秦朝始皇帝为统一思想舆论,实行_领导的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答案:分封制洛邑法商鞅嬴政“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朝灭商后,创立了分封体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此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自此拉开东周的序幕,秦襄公因迁都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公元前770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学术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

20、学派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国统治者开始关注此学派。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由弱变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国国君嬴政完成了对天下的征服,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帝为统一思想舆论,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不久之后,秦朝就被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推翻。19、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答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北京人。解析:元谋人北京人20、东周分为_、_两个阶段答案:春秋战国解析

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所以处为春秋,处为战国。21、策略:秦国采取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答案:远交近攻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22、(1)背景:_日趋剧烈。(2)目的:_。(3)代表:_。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_;“废井田,开阡陌”;实行_;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_。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奠定了基础。答案: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小家庭什伍连坐任免统一解析:根据所学(1)背景:根

22、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日趋剧烈。(2)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3)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统一。23、意义: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_,西至_、_,南至_,北据河为塞,并_至_”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_,推动了_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海暨朝鲜临洮羌中北向户阴山辽东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

23、,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处为海暨朝鲜;处为临洮;处为羌中;处为北向户;处为阴山;处为辽东;处为交往交流交融;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24、商周时期的特征:_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答案:奴隶制解析:特征: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5、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和“_”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提出不再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答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根据所学

24、知识可知,董仲舒以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即“春秋大一统”为依据,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两处对应的分别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英

25、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次政治设计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在英国的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契合点。据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2)变化:资产阶

26、级掌握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解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知,皇帝制度;根据“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根据“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性质、元首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光荣

27、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代替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综合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中英两国制度创新的意义可知,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

28、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1)材料中荀悦认为“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作用。(3)材料中,历代王朝都在吸取前朝教训,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参考一:符合史实。说

29、明:汉武帝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荀悦是东汉人,东汉未实行分封制。参考二:符合史实。说明:秦汉以后,历朝均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偶有分封,但也和西周分封制有本质的不同。参考三:不符合史实。说明: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酿成“八王之乱”;明初统治者封建藩王,导致“靖难之役”的叛乱。(2)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看法:在历史进程中,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值得后人吸取;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是开放型

30、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认为符合史实,可结合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事实来证明;还可结合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来加以证明;认为不符合史实,可结合西晋时分封藩王,明初朱元璋分封藩王造成政局动荡的史实加以证明。(2)作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而秦朝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看法:本题是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深刻认识历史教训,不能停留于表面;要结合现实需要理性认识历史教训;吸取历史教训不能生搬硬套。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

31、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材料二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

32、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

33、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动;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的不同主要是他们在对待县的措施上存在差异。其中,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

34、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措施:根据“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得出实行兵役制度;根据“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得出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得出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根据“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得出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

35、反。(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具有创新性和深渊印象里的是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之后,便发现了海洋的便利之处,海上交通无远不至,运载的货物更多,并且费用低廉。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沿海各国的这些海上交通线,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些航道,远洋船队从中国的南海、东海,乃至黄海出发,通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11世

36、纪之前,中国人在漫长的航海实践中,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已经掌握了季风规律,海洋、潮汐规律,和利用日月星宿定位的天文导航技术。到11世纪的时候,一项重大的发明在中国诞生了,它使得真正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它就是指南针。材料二“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19世纪中叶,李希霍芬想到中国去,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他无法从海路靠岸,随后,他就沿着古代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旅行,他在游记中把这条通路叫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这种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1

3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及其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意义。答案:(1)历史条件: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长距离大宗货物贸易需求的增长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古代中国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探索。(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背景:地理大发现走向深人欧洲海上来华通道一度受阻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深人亚洲腹地中国传统丝织业仍有一定优势。意义:促进了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学术研究客观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为“一带一路”构想提供了启发。(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

38、可)解析:(1)根据材料“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之后”得出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材料“远洋船队从中国的南海、东海,乃至黄海出发,通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得出长距离大宗货物贸易需求的增长;根据材料“中国人在漫长的航海实践中,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已经掌握了季风规律,海洋、潮汐规律,和利用日月星宿定位的天文导航技术”得出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沿海各国的这些海上交通线,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得出古代中国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探索。(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他无法从海路靠岸”并结合所学地理大发现的史实得出地理大发现走向深

39、人,欧洲海上来华通道一度受阻,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深人亚洲腹地;根据材料“他就沿着古代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旅行”得出中国传统丝织业仍有一定优势。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这种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学术研究,客观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为“一带一路”构想提供了启发。30、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图B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至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柳治徽中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

40、和所学知识,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2)与图A相比,图B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变化?(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图B的历史影响。答案:(1)西周,分封制度。特点: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或以王族为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主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答三点即可)(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3)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材料一“封王室.封功臣姜尚”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对象为王室、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具有多样性(或以王族为主);分封主要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主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2)由材料“.郡”可分析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分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