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5938795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归纳 单选题 1、战国时期,诸国将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故地设定为中原一带,各自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对这些地方享有正当的统治权。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B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C宗法制度被广泛认可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可分析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A 项正

2、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矛盾基本解决,排除 B 项;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 C项、D 项。故选 A 项。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相生相胜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大变革,诸子百家中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法家,最能适应时代变革需要,D 项正确;主张“尚贤”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不是最适应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学派,排除 A项;主张“相生相胜”的道家学派代表旧贵族,不适应社会变革,排除 B 项;“

3、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儒2 家思想,该学派并不适应当时的动荡局势,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夏商时期的都邑很少,到了周代则数量巨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 宗法制成为典型特征 官僚体制成为社会主宰 以崭新风格实行统治 ABCD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代都邑数量巨增,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崭新风格实行统治,同时推行宗法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正确;长城的修筑开始于战国时期,错误;官僚体制成为社会主宰是在秦朝后,错误。由此可知,D 项正

4、确,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4、据仪礼 燕礼记载,燕礼是贵族上下级间的大规模宴饮之礼,并有“祭脯醢”“祭酒”等祭天祀祖的程序,在燕礼上醉酒是失礼的表现。周公认为,纣王多次在燕礼上醉酒是殷商衰败之因。这本质上反映了商周之际()A祭祀是维系统治的工具 B燕礼醉酒加速了王朝更替 C君主权威富有神秘色彩 D王权借助神权和人伦维系 答案:D 解析:材料“燕礼是贵族上下级间的大规模宴饮之礼”体现了王权通过燕礼强化人伦等级秩序,材料“祭脯醢祭酒等祭天祀祖的程序”则体现了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的特点,综上可知,商周之际的王权借助神权和人伦来加强统治,D 项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了祭祀的作用,排除 A 项

5、;B 项夸大了燕礼的影响,排除 B 项;C 项和材料“燕礼是贵族上下级间的大规模宴饮之礼”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5、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伍子胥被迫奔吴“而耕于鄙”,吴国贵族寿梦子季札拒不从政“而耕于野”,楚国贵族狂人接3 舆“躬耕以食”。据此可知当时 A贵族阶层基本没落 B新生产关系在滋长 C井田制度完全瓦解 D土地私有制被确认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但有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所有权,成为自耕农,还要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也转化为自耕农,如材料所述,这

6、种自耕农,随着奴隶制的瓦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在滋长,B 项正确;A 项表述绝对,排除 A 项;C 项表述绝对,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到土地私有制被确认,排除 D 项。故选 B 项。6、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奖励军功 B废井田开阡陌 C推行县制 D什伍连坐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

7、体,C 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十五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7、秦朝的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行了 4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分封制会因血缘关系疏远,不利于中央集权的问题,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C 项

8、正确;“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说明皇帝制并不能解决诸侯纷争,排除 A 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排除 B 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政治制度,秦始皇时废除分封,地方不再存在诸侯国,排除 D 项。故选 C 项。8、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A无为而治 B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当时

9、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 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 A 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不适合治乱世,排除 B 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对这些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 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 形

10、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 ABCD 5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认识,说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理解正确,B 项正确;材料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观点,未体现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

11、理解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10、我国考古学家近年来加强了对良渚、龙山、河姆渡、大汶口、仰韶等文化遗址的考察,发现了这些遗址都有大量的加工石器,个别遗址还有青铜器、陶器和连间房屋。据这些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或更高的发展阶段 B证明我国各地制陶技术普遍出现较早 C各地普遍出现了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性并存 答案:A 解析:“这些遗址都有大量的加工石器,个别遗址还有青铜器、陶器和连间房屋”可知,这些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或者更高的发展阶段,A 项正确;并非每个文化遗址都有陶器,排除 B 项;C 项错在“普遍”,排除 C 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反

12、映出统一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1、汉官解诂对某一官职做了如下记载:“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空格处官职应为 A太守 B郡尉 C刺史 D司隶校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官职职能的描述可知,该官职负责管理地方治民、决讼、检奸、进贤,除恶扬善,讨伐残暴,集6 地方行政、司法、监察、治安、选举考核与一身,结合所学知识,这应属于太守的职能,A 项正确;郡尉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排除 B 项;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是监察职能,排除 C 项;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督官,材料中的官职是针对地方的,排除 D 项。故选

13、 A 项。12、“生民”一词,在先秦时保留最多的是儒家典籍,而在同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那里,“生民”政治思想对于构建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无所帮助,甚至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两者对待“生民”态度的分歧 A源于政治选择的差异 B反映出思想家所属阶层的不同 C体现了文化间的对立 D表明先秦诸子学说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建立大一统制度的需要,尊君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各诸侯国的改革都纷纷加强君主权力,而加强君主权力就意味着“君”的地位上升和“民”之地位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民”及其代表的政治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韩非子没有提到“生民”甚至认为“生民”

14、“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的重要原因,A 项正确;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都代表的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 B 项;材料只是提到儒家和法家对待“生民”态度的不同,并未涉及文化间的对立及诸子学说的多样性,排除 C、D 两项。故选 A 项。13、太史公曰:“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皆兄弟也。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该材料反映出司马迁 A撰写史记开创纪传体体裁 B认同尊王攘夷的思想 C指出夏朝奠定中华民族之基础 D认可同源共祖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司马迁认为

15、周边的少数民族实际上都是上古五帝的后裔,说明他认可同源共祖的观念,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的民族观念,没有体现史记体裁和尊王攘夷的思想,排除 AB 项;材料体现的是司马迁同源共祖的观念,并不是说明夏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排除 C 项。故选 D 项。7 14、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gui),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铭文曰:“武征商,唯甲子朝,岁(岁即木星正当中天)鼎,克昏,夙有商”印证了尚书 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 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 西

16、周青铜器铸造技艺高超 推算武王伐纣的时间 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ABCD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文字并不能看出青铜器的用途,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图片和利簋底部的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利簋有助于推算武王伐纣的时间,符合题意;利簋体现了商周青铜器造技艺的高超,也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符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D 项正确;因为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B 项;因为与题意不符,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15、有学者评论古代一位思想家,将皇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于是“承受天命”,就界定了

17、中国皇权的基本理论。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8 解析:依据材料“将皇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可知,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思想,C 项正确;孔子、荀子以及朱熹均没有君权神授思想,排除 ABD三项。故选 C 项。填空题 16、约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禹死后,其子启即位,_代替了_。_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答案:2070 夏朝 世袭制 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可能是

18、夏文化的遗存。17、分封制与_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答案:宗法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18、春秋(1)时间:公元_-_。(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_”。(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9 答案:前 770 年 前 476 年 春秋五霸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1)时间: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19、,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19、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_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_,物质基础雄厚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励志较为清明 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答案: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地理位置优越 商鞅变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

20、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亡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处为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处为地理位置优越;处为商鞅变法。2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家之口()10 答案:韩非 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法家思想,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老子是道家人物,排除。21、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 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 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内容 内容 目的及作用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以法律形式废

21、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 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 加强社会控制 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 商鞅变法历史意义:答案: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1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

22、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处为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处按照目的及作用填写对应的内容,可知“发展农耕,富国强兵”所对应

23、的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所对应的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所对应的内容是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中央集权”所对应的内容是普遍推行县制;“加强社会控制”所对应的的内容是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所对应的内容是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处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2、五帝时代(1)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_部落联盟

24、,被后世尊为_。(2)_:根据推举和考察,由_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3)夏部族的_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答案:炎黄 华夏始祖 禅让制 舜 禹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所以处应填“炎黄”;处应填“华夏始祖”。12 (2)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所以处应填“禅让制”;处应填“舜”。(3)结合所学可知,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所以处应填“禹”。23、教育成就以“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

25、教育的局面,推动了_的发展。答案:有教无类 私学 解析:根据所学,孔子的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创办了私学。24、西汉建立:_年,刘邦建立_,定都_,史称西汉 答案:公元前 202 年 汉朝 长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得出:公元前 202 年汉朝长安 25、尧舜禹时期部落推选首领的做法称为_ 答案:禅让制 解析:根据所学,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材料分析题 13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

26、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27、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儒法两家对待

28、人民的不同态度。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2)孔子提出“德治”和“礼治”;孟子主张“仁政”;韩非子推崇法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3)态度:儒家正视人民力量,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重视人心向背,提出“民贵君轻”;法家忽视人民力量,主张严刑峻法,采取愚民和重赏重刑政策。影响:秦朝以法治国有利于震慑犯罪,但是因暴政而速亡;汉朝以14 儒家思想治国,重视教化民众,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稳定。解析:(1)根据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动荡

29、、大变革和分裂时期,这时期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极大提高,促进井田制的瓦解;政治方面,随着各诸侯国力量的壮大和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根据材料“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可知这时期私学兴起,士阶层逐渐壮大并受到重视。(2)根据材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可得出孔子提出“德治”和“礼治”;根据材料“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可得出孟子主张“仁政”;根据材料“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可得出韩非子推崇法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3)

30、态度,根据材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信息可知,儒家代表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调,重视人民,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重视人心向背,提出“民贵君轻”;根据材料“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等信息可得出法家忽视人民力量,主张严刑峻法,采取愚民和重赏重刑政策。影响,根据材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等信

31、息可知,汉朝时期采取儒学为治国思想,正视人民,重视对人民的教化,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而秦朝以法治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震慑犯罪,但是因暴政而速亡。2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引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

32、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15 答案:变化:由弱国变为强国。原因:商鞅变法。特点: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解析:变化:依据材料“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可以看出由弱国变为强国。原因:依据材料“卒用鞅法(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进行,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特点:依据材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及结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可以得出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

33、。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材料四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材料五 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2)根据材料五,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3)根据材料并结

34、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答案:(1)学派及人物:材料一出自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材料二出自道家代表老子;材料三出自墨家代表墨子;材料四出自法家代表韩非子。(2)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16 (3)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解析:(1)学派及人物: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材料一出自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根据材料“无为而无不为”可知,材料二出自道家代表老子;根据材料“兼爱”可知,材料三出自墨家代表墨子;根据材料

35、“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可知,材料四出自法家代表韩非子。(2)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3)评述:根据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述。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36、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次政治设计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在英国的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契合点。据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

37、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17 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2)变化: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解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知,皇帝制度;根据“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根据“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

38、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性质、元首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代替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贵族逐渐衰落,议会代替国王成为政治中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逐渐统而不治。(3)意义:综合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中英两国制度创新的意义可知,制度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智慧,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动力。30、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

39、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答案: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18 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解析: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