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09129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1单选题1、在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牙侩)也”。史记也写道“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其中“驵会”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由此可知A秦国重视商业发展B经济形态适应发展需求C汉代抑商政策松弛D中介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牙侩、驵会都是指交易的中间人;战国时期、汉朝都存在买卖交易行为的中介,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形态适应发展需求,B项正确;秦国以农立国,排除A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中介不能成为商业的主流,中

2、介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B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C确立察举制选拔官吏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思想上的统一,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地方管理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价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选举官员的方式,

3、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3、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部落语言方言黄帝万国万语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春秋战国列国几十秦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4、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

4、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推行郡县制D连坐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的限定语,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D项正确;A项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5、甲骨文中的“田”字,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划不定,有些还在方框外又凸出几块方格田;而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与今天使用的田字没有区别。这一变化源于

5、A土地井田制度瓦解B农业生产显著进步C国家统一局面出现D文字使用频率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划不定”“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生产的进步和井田制的推行使“田”字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字使用的规范化,D项正确;井田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依然处于原始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并未出现显著进步,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只能间接管理地方,并未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6、西汉时期,太学设在京师,五经博士实际就是“教授”,博士弟子有开始的几十人主键增至数千人,其课程有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

6、左传周官尔雅等。这反映出A儒学地位逐步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开始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博士弟子数量逐渐曾加,反映了儒学地位逐步上升,A项正确;太学是官学,并不能体现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排除B项;官立学校在周朝就有了,并不是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排除C项;太学是中央学校,材料没有地方教育系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可以说明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C中央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D中原文明的辐

7、射力与日俱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可知,殷墟青铜器的形制受山东和长江流域陶器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礼器受周边文化元素的影响,说明商朝时期积极借鉴周边地区文化,说明当时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朝时期受周边地区文化影响,没有强调当时南方经济文化的优势,并且这时期南方经济文化不具有优势地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的体制还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商朝时期中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周围的文化,而不是强调中原文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排除D项。故选A项。

8、8、诸侯骄横不法,豪强地主兼并不轨,匈奴人不时入寇等是对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描述。材料可用来说明A汉武帝积极吸收道家无为思想B汉初统治思想的破坏性极大C汉朝调整统治思想的必要性D汉代前中期社会矛盾激烈化答案:C解析:“诸侯骄横不法,豪强地主兼并不轨,匈奴人不时入寇”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矛盾较为突出,说明汉武帝时期调整统治思想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所述的现象正是长期无为而治思想导致的,排除A项;B项对汉初统治思想的评价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汉中期,排除D项。故选C项。9、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后,商朝的贵族庶民隆重欢迎武王进入商都。武王一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巨桥的粮

9、食,以赈济贫苦百姓。此举意在A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B削弱殷商的经济实力C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D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武王一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巨桥的粮食,以赈济贫苦百姓”,可知,周武王通过此举以解百姓受盘剥之苦,从而达到安顿民心、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的目的,D项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项;牧野之战后,殷商已经亡国,“削弱殷商的经济实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且夏启时期就实行世袭制,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10、春秋时期卿大夫虽是诸侯的臣属,但对本宗族全体族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卿大夫的

10、家臣只把卿大夫当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这有助于A消除诸侯争霸战争的危害B推动宗法关系不断强化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卿大夫对于族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卿大夫的家臣只效忠于卿大夫,这表明卿大夫阶层突破了宗法制的限制,强化了对臣属的控制,这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关系处于瓦解过程中,排除B项;专制统治秩序在当时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11、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

11、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据此可知,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中华文明A起源星罗棋布与多姿多彩B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C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D坚持独立发展与自成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可得,在不同时期中华文明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不同地区有不同文化,且多姿多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提现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

12、发展自己的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1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与交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实际上是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最终由庶民和奴隶耕种,C项错误,符合题意;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与交换,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其他三项均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3、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

13、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A伦理道德和品行B思想主张和成就C爱国情怀和壮举D聪明才智和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可知班固在评价中受主流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品行,将孔子奉为圣人,同开天辟地的圣人尧、舜相提并论,A项正确;思想主张和成就是其中一个依据但不是不主要依据,排除B项;爱国情怀和壮举是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项;聪明才智和影响是评定

14、等级的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例如,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被评定为中下,排除D项。故选A项。14、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与实践相应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可知,荀子认为人出现主观武断的错误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认识片面,由此

15、可知他主张吸收各家思想,扩大认知的范围,C项正确;荀子探讨了认知片面的原因没有体现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排除A项;荀子认为应该吸收各派思想精华,而非不同学派应该相互竞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史记殷本纪A周初

16、分封只包括王室同姓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是周朝唯一政治制度D周王朝的分封制甚为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武王、周公、成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因此周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D项正确;分封制下,还有异姓诸侯王,如“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排除A项;根据材料“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可知,西周中期也实行了分封制,排除B项;西周还实行了宗法制和礼乐制,排除C项。故选D项。填空题16、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不仅为新兴的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影响十分深远。答案:思想解放

17、地主阶级源头活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7、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学派时间代表人物学说道家春秋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战国庄子逍遥自由儒家春秋孔子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战国荀子隆礼重法、“性本恶”墨家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战国韩非子积极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阴阳战国邹衍五行间相互促

18、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答案:孔子: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中庸;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因材施教;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

19、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孔子的学说是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中庸;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因材施教;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百家争鸣的

20、历史意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8、陈胜吴广起义(1)直接原因:法律严酷,逾期处死。(2)公元前209年,_、_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战败。答案:陈胜吴广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是中

21、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19、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_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_石器。答案:打制磨制解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20、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崛起并受重用。答案:士阶层解析:根据所学,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21、势力范围:东到_,西及_,南跨_,北至_。答案:大海陇山江汉燕山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2、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_答案:旧石器

22、打制、新石器磨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石器的制作方法,如旧石器以打制为主,新石器以磨制为主。23、表现: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本人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_”答案:焚书坑儒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暴政在政治上主要体现为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以修建陵墓,甚至反复巡游和封禅,在思想文化上主要体现为实行文化控制“焚书坑儒”。2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_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答案:华夏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23、,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5、_和_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答案:农业畜牧业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小提示: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商君书去强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材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

24、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金且,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日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2)依据材料二,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答案:(1)主张:严刑峻法,慎用赏赐。背景: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解析:(1)主张:根

25、据“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得出严刑峻法,根据“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得出慎用赏赐。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有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根据“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得出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根据“秦俗日败”得出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根据“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得出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贾谊驳斥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司

26、马迁认为商鞅不重视道德和教化,其评价亦成为后人关注商鞅的标杆。宋代学者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因此批判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秦人风俗习惯的措施,而商鞅军事、耕战、“令出必行”等法律方面的思想在宋代则受到重视。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对商鞅态度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后世对商鞅不断“褒贬不一”这一历史现象。答案:(1)商鞅本人的才能;法家的推崇;变法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使秦国强大;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2)汉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宋代统治危机严重

27、,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评价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影响评价结论;应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解析:(1)根据材料“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可知商鞅本人的才能;根据材料“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可分析出法家的推崇、变法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使秦国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代表新兴地主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2)根据材料“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可分析出宋代统治危机严重,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

28、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影响评价结论;应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西”之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的河西,多指河西四郡地区,范围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得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众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

29、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如武帝时期筑居延。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敦煌境内,就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邮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据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等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汉代的河西治理,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则说明其史料价值。答案:(1)措施:军事打击,武力控制;设立地方管理机构;迁徙军民驻守充实;设置少数民族附属国;建立关塞亭障,设立邮置,保证交通顺畅。意

30、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推动汉朝对外交往;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的边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任4点)(2)史料1:敦煌汉简一手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高。汉简中反映了儒学教育的发展,可用于研究汉代在河西地区开展社会教化。史料2:后汉书是历史学著作,是二手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史料记载武威太守任延打击地方豪强,可用于研究汉代在河西地区的社会治安管理。但作为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使用。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霍去病夺得河西,”可分析出军事打击,武力控制;根据材料“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

31、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可分析出设立地方管理机构、设置少数民族附属国;根据材料“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可分析出迁徙军民驻守充实;根据材料“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可分析出建立关塞亭障;根据材料“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可分析出设立邮置,保证交通顺畅。意义: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推动汉朝对外交往;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的边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2)本题可以任选一则史料,进行说明。如史料1:敦煌汉简一手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高。汉简中反映了

32、儒学教育的发展,可用于研究汉代在河西地区开展社会教化。史料2:后汉书是历史学著作,是二手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史料记载武威太守任延打击地方豪强,可用于研究汉代在河西地区的社会治安管理。但作为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使用。29、材料古代中国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种族的区分标准。孔子都没有把夷当作异类,甚至认为,只要“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按:上古时代,炎黄族群和东夷族群长期竞争),而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可是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就都成了圣人。其一是,夷变夏和夏变夷的事例太多。其二是,夷夏之间的交往和

33、婚姻很多。晋文公的母亲无疑是夷狄,可是又姓姬,与周王和晋君都同姓,所以这一支戎在历史上可能与周有血缘关系。由于这两种情况,人们很难以种族或血统来确指谁为夷谁为夏。于是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历史纵横,理解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答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以文化认同为媒介,促进了中原与周边民族认同感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解析:理解:根据材料中“重文化而非重种族”“孔子都没有把

34、夷当作异类”,孟子认为舜和周文王虽为东夷人、西夷人,但因为其在中国行仁政,都成为圣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文化认同为媒介,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中“夷夏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很多”“晋文公的母亲无疑是夷狄,可是又姓姬,与周王和晋君都同姓,所以这一支戎在历史上可能与周有血缘关系”可知,文化认同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根据材料中“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30、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图B材

35、料二盖赢政称皇帝至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柳治徽中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2)与图A相比,图B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变化?(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图B的历史影响。答案:(1)西周,分封制度。特点: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或以王族为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主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答三点即可)(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3)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材料一“封王室.封功臣姜尚”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对象为王室、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具有多样性(或以王族为主);分封主要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主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2)由材料“.郡”可分析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分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1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