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29075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0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单选题 1、距今 5500 年左右开始,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距今 4500 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 3800 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据此可知,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中华文明 A起源星罗棋布与多姿多彩 B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 C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 D坚持独立发展与自成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文明

2、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可得,在不同时期中华文明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B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不同地区有不同文化,且多姿多彩,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不能提现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故选 B 项。小提示:2、阅读西周分封形势图,据此可知()2 西周分封形势图 A明显体现同姓封国监督异姓封国 B彰显“家天下”的核心政治理念 C中央集权的治国模式已基本奠定 D分封的主原则是嫡长子优先原则 答案

3、: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同姓诸侯国数量明显多于异姓诸侯国数量,并占据主要地理位置。说明分封制凸显了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姬姓宗族占据绝对优势,彰显“家天下”的核心政治理念,B 项正确;分封制没有规定同姓封国监督异姓封国,排除 A 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的治国模式尚未建立,排除 C 项;嫡长子优先原则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3、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周王室衰微

4、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 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AB 项;中国文明3 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公元前 717 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米)”。公元前 697 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宗法,完全崩溃 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 C井田瓦解,铁犁

5、牛耕 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宗的周天子求助于诸侯鲁国,这说明当时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子式微,不是分封宗法,渐趋崩溃,排除 A 项;材料的主旨是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材料没有体现井田瓦解,铁犁牛耕 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没有体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5、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 儒效 “用之所封四百

6、余,服国八百余”吕 氏 春 秋 观世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史记 周本纪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史记 殷本纪 A周初分封只包括王室同姓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是周朝唯一政治制度 D周王朝的分封制甚为发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武王、周公、成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因此周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D 项正确;分封制下,还有异姓诸侯王,如“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排除 A 项;根据材料“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可知,西周中期也实行了分封制,排除

7、B 项;西周还实行了宗法制和礼乐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4 6、西汉学者刘向用“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的文字概括中国某一时期的混乱局面,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之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都是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C 项正确;西周、春秋、两汉都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不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7、汉文帝曾说:“道民之路,在于务本联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

8、田租之半。”据此可知,汉朝统治者降低田租征收率是为了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C减少国家流民的产生 D践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统治者降低田租征收率是为了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民本思想的体现,B 项正确;降低田租征收率一定程度上会较少政府财政收入,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针对流民的措施,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经济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8、诗经 大雅 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 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

9、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 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 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反映出西周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D 项正确;诗经 大雅 生民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 A项;商鞅变法之后才提出重农抑商,排除 B 项;敬天保民主张既要敬从天命,又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

10、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 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 C 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0、有学者评论古代一位思想家,将皇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于是“承受天命”,就界定了中国皇权的基本理论。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将皇

11、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可知,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思想,C 项正确;孔子、荀子以及朱熹均没有君权神授思想,排除 ABD6 三项。故选 C 项。11、如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该制度,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皇帝制度起源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 B太尉是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民政 C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县令由郡守负责任免和考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 项正确;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12、,排除 A 项;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民政,太尉掌管军事,排除 B 项;县令由由皇帝任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B皇位世袭,传世万代 C借助神权,助力王权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可以看出为了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7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并不是神化王权、传世万代和

13、借助神权,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13、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可以说明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 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 C中央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 D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可知,殷墟青铜器的形制受山东和长江流域陶器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礼器受周边文化元素的影响,说明商朝时期积极借鉴周边地区文化,说明当时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A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朝时期受周边地区

14、文化影响,没有强调当时南方经济文化的优势,并且这时期南方经济文化不具有优势地位,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的体制还未建立,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商朝时期中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周围的文化,而不是强调中原文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4、“文”“质”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表现于外,“文”表现于外构筑起礼仪形式系统,“质”隐含于内,成为人心的道德规范。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主张外在仪节与内在仁义品质协调相配,而道家重质轻文、墨家尚质后文、法家尚质反文。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思想家 A力图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 B代表新兴地主阶

15、级的价值取向 C极力促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主张思想进步需借鉴他派主张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围绕先秦之争展开,依据“文”、“质”含义,可看出先秦诸子力图通过“文”、“质”主张重建社会秩序,A项正确;先秦学派不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 B 项;材料虽提到先秦诸子百家相争,但无法看出局面形成,排除 C 项;材料并非围绕思想进步展开,排除 D 项。故选 A 项。8 15、秦朝政府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 17岁(壮年)以上才有任官资格。这反映了 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奴隶制度的日渐没落 C儒家学者地位的上升 D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

16、答案:A 解析:根据秦朝政府关于担任官吏的规定可以看出,担任官吏要有一定的家资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A 项正确;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日渐没落,排除 B 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儒家学者的地位没有上升,排除 C 项;根据担任管理的规定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填空题 16、“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 年,西汉宗室_重建汉朝不久定都_,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2)统治措施:类型 内容 政治 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加强皇权,增强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_、户口数量 释放奴

17、婢 思想 重视_(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9 答案:刘秀 洛阳 尚书台 郡县 垦田 儒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刘秀建立,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并且裁撤了郡县,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方面清查全国的垦田;在思想方面重视儒学。1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家之口()答案:韩非 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法家思想,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老子是道家人物,排除。18、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

18、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_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答案: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10 19、东汉兴衰 建立:_年_重建汉朝,定都_,史称东汉 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_,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_,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_。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_”东汉后期出现_和_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

19、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 年张角率众起义,称_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答案:25 年 刘秀 洛阳 加强皇权 裁并郡县 整顿吏治 儒学 光武中兴 外戚 宦官 黄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25 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 年张角率

20、众起义,称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得出:25 年刘秀洛阳加强皇权裁并郡县整顿吏治儒学光武中兴外戚宦官黄巾 20、五帝时代(1)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_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_。(2)_:根据推举和考察,由_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3)夏部族的_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11 答案:炎黄 华夏始祖 禅让制 舜 禹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所以处应填“炎黄”;处应填“华夏始祖”。(2)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

21、“禅让”。所以处应填“禅让制”;处应填“舜”。(3)结合所学可知,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所以处应填“禹”。21、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1)新时期时代早期 距今约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长江下游出现_ 河姆渡居民种植_并且掌握了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 5000 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代表器物是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_,长江下游有_。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答案:1 万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

22、文化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 良渚 玉器 解析:根据所学,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12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 5000 年的新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长江下游有良渚。他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22、西汉建立:_年,刘邦建立_,定都_,史称西汉 答案:公元前 202 年 汉朝 长安 解

23、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得出:公元前 202 年汉朝长安 23、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不仅为新兴的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影响十分深远。答案:思想解放 地主阶级 源头活水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4、发展杜会经济 类别 措施 货币政策

24、改革币制,将_权收归中央 专卖制度 实行_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物价政策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13 答案:铸币 盐铁 解析: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25、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_;_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_,掌握了_技术。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进入_时期,代表器物是_。在北方_

25、上游有_。_下游有_。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14 答案:多元一体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水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 红山文化 长江 良渚文化 解析: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

26、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分析题 2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引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

27、布局特点。答案:变化:由弱国变为强国。原因:商鞅变法。特点: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解析:15 变化:依据材料“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可以看出由弱国变为强国。原因:依据材料“卒用鞅法(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进行,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特点:依据材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及结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可以得出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

28、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29、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任答 3 点)(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

30、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解析:16 (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

31、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

32、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强调,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依据

33、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17 答案:(1)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内涵:民族平等,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为一体。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可分析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春秋战国

34、,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可分析出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2)背景:根据材料“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可分析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内涵: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可分析出民族平等,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

35、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可分析出中华民族为一体。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摘编自闫春新礼乐思想新探 材料二 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

36、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18 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答案:(1)内容: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全民教育思想;把西周的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将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

37、;通过长期的养成,把“礼”最终达成“仁”。(2)原因:儒法思想皆有缺陷;儒家礼乐不具备结构和组织化的效力;法家的威权之法没有灵活弹性空间;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法的融合改造。积极意义:维护了汉代统治;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可知,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根据材料“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可知,提出全民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可知,把西周的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根据材料“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

38、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可知,将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根据材料“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可知,通过长期的养成,把“礼”最终达成“仁”。(2)原因:根据材料“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可知,儒法思想皆有缺陷;根据材料“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可知,儒家礼乐不具备结构和组织化的效力;根据材料“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可知,法家的威权

39、之法没有灵活弹性空间;根据材料“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法的融合改造。积极意义:礼法文明维护了汉代统治;礼法文明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礼法文明中,德法并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9 3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商萩变法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般认为,商鞍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第一,小家

40、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第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第三,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助长地方分裂势力。摘编自邢晨浅谈商鞅分户令(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户令”颁布的时代背景和目的。(2)据材料,归纳学者们质疑“分户令”的理由。为了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解释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答案:(1)背景:小农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富国强兵需要;法家思想推行;社会转型。目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税赋来源;保证充

41、足兵力;打击宗族势力。(2)理由:小家庭制在富国和强兵上不能兼得,铁犁牛耕并未普及,小家庭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小农会依附宗族,助长地方分裂势力。认识:从史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注重思辨、多角度的认识符合逻辑。解析:(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小农经济发展(铁犁牛耕);根据材料“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可知,富国强兵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推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转型。目的:根据材料“鞍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可知,促进农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增加政

42、府税赋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证充足兵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户令拆分大家族,打击宗族势力。(2)理由:根据材料“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可知,小家庭制在富国和强兵上不能兼得;根据材料“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可知,铁犁牛耕并未普及,小家庭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材料“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20 助长地方分裂势力”可知,小农会依附宗族,助长地方分裂势力。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史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注重思辨、多角度的认识符合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