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070524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的建立与巩固名师选题 单选题 1、墨子指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据此可知,墨子主张 A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救济 B建立“大同”和谐社会 C政府要赈济贫困的人口 D社会财富为人民所共有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墨子在强调有余力的人去帮助他人,所以他主张社会成员之间要相互救济,A 项正确;墨子主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救济,并不能体现建立“大同”和谐社

2、会和社会财富为人民共有,排除 BD 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主张,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秦朝的郡县制史实得出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和考核,C 项正确;世代相袭是先秦的选官制度,排除 A 项;考试选拔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排除 B 项;地方推举是汉代的察举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 3、商代的“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子,商王只是“诸侯之长”。西周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王”

3、,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 A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C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 D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士,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C 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不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 B 项;拱卫周王室的目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C项。4、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4、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句话主要蕴含了老子的 A官僚驾驭术 B道德修养观 C朴素辩证法 D历史唯物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老子说的话是强调君子应该无为而治,以身作则,不居功自傲,这都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观,B 项正确;老子的思想中没有官僚驾驭术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道德修养观,朴素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无从体现,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5、继汉武帝削藩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再次恢复古代分封制,大封司马宗室二十七人为王,然而到晋武帝的儿子惠帝统治的晚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统一局面再次崩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晋武帝恢复分封制目的是为了保持司马氏一统天下 B汉

5、晋的分封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西周的分封 C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反复上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 D历史证明分封制始终不利于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所以“历史证明分封制始终不利于维护统治”的说法错误,D 项符合题意;晋武帝恢复分封制目的是为了保持司马氏一统天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 A项;汉、晋时期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这与西周在奴隶主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排除 B 项;汉、晋政权为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反复上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6、井田制下,私田是

6、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土地买卖非常频繁 B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D收获物全部缴纳贵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井田制下,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经营单位情况,排除 C 项;公田的收获物全部缴纳贵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易中天的从春秋到战国中讲述,公元前 9 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7、。”这一变化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楚国实力最为强大 C华夏认同感逐渐增强 D战争利于文化交流 答案:C 4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 项正确;此时并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 A 项;“楚国实力最为强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战争会造成对经济文化的阻碍,排除 D 项。故选 C项。8、吕氏春秋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这反映了 A秦朝已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吕不韦在

8、大力推行以德治国 C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 D吕氏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可知,反映的是尧、舜、汤、武因为顺从民心、民欲,获得人民支持,最终成就斐然,这说明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C 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因此 A 项中的“秦朝”错误,排除;当时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排除 B 项;吕氏春秋属于杂家,不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排除 D项。故选 C 项。9、司马迁史记中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秦

9、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该记载反映了 A历代秦朝统治者都穷兵黩武 B郡县在统一全国前就已出现 C秦朝对外战争致使民不聊生 D秦灭六国得益于正确的战略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设立郡县制,这说明郡县在统一全国前就已出现,B 项正确;A 项说5 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不能体现“穷兵黩武”,排除;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还没有建立,而且材料没有体现秦对外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秦国的战略战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发生了一定变化。该变化说明 时间 主题

10、 西周初期到中期 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 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 A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 B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 C文献表述呈世俗化倾向 D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由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到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反映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排除 B 项;王臣、诸侯、贵族等事迹,也是属于统治上层,不是呈世俗化倾向,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排除 D 项。故选 A

11、 项。11、下图中,皇帝之下所设制度被称为 A三公九卿 B内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二府三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皇帝”、“太尉”、“丞相”、“御使大夫”等相关信息可得,这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A 项正6 确;内外朝制度是汉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二府三司指的是宋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12、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A是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B直接开辟了中欧交通道路 C为河西走廊设四郡作准备 D与西域都护府的设

12、置同步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心改变此前的“和亲”政策,反击匈奴,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A 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后,为开辟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但不是直接开辟了中欧交通道路,排除 B 项;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 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后,西汉政权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即河西四郡,排除 C 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是在汉武帝之后的汉宣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3、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邯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穴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恶处。设司求校尉

13、,监察除一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水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A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答案:A 解析: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吏治腐败;第二,地方豪强势力严重干扰中央政令实施;第三,时刻觊觎皇权,扰乱地方社会的诸侯王势力仍然7 没有彻底清除。为解决诸多危机,西汉中期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强化监察机制,设置刺史、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监察的准确高效,又不至于干扰正

14、常的行政工作,这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A 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创立,排除 B 项;C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因形势变化完善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另外,科举制创立使国家将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4、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可知,材料中的封建

15、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夏商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家国同构,C 项正确;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正式确立与秦朝时期,排除 A 项;秦朝才建立皇帝制,皇权表述错误,排除 B 项;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是在西汉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5、公元 39 年,光武帝下诏“度田”,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旨在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淡化宗法文化的影响 C铲除豪强势力的根基 D限制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

16、A 解析:根据“光武帝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可得出通过“度田”,可以把隐藏的土地统计出来,增加税收,A 项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 B 项;豪强势力的根基是封建土地私有,并不能铲除,排除 C 项;D 项不是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8 填空题 16、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_ 答案:旧石器打制、新石器磨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是石器的制作方法,如旧石器以打制为主,新石器以磨制为主。17、西汉灭亡(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_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王莽篡权:公元 9 年,外戚

17、_夺取皇位,改国号为_,西汉灭亡。答案:土地兼并 王莽 新 解析:西汉后期,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18、表现(1)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_、_、蚌等材质的工具,_农具极少。实行_,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_,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_土地国有制。9 (2)手工业:_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_文化。答案:木 骨 青铜 井田制 臣民 奴隶主 青铜铸造 青铜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主要使用木、木、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

18、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化。19、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_”。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_ 答案:华夏 华夏认同观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所以处为华夏;处为华夏认同观念。20、科技 项目 时间 成就 地位 医学 战国至西汉 _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时 _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

19、物学专著 数学 东汉 _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0 造纸 105 年(东汉)_改进造纸术 答案: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蔡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皇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以,处为黄帝内经;处为神农本草经;处为九章算术;处为蔡伦。21、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的研究

20、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答案:人类的起源 解析: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证据 22、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是“_”,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_”,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_。答案:仁 为政以德 礼乐制度 改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3、夏朝的统治 中央:_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_统治外,

21、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11 答案:夏王 直接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夏王,其下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在地方上,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24、农业 冶铁技术的出现,_开始使用,_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率提高。答案:铁制农具 牛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25、过程:_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_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南征_,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拒_,

22、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_ 12 答案: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 秦朝 越族地区 匈奴 万里长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 214 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所以,处为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处为秦朝;处为越族地区;处为匈奴;处为万里长城。材料分析题 26、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

23、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内容 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国以为号”魏书 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徒潢河之滨”辽史 太祖本纪)“祀唐尧于平阳,舜禹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 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 熙宗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 百官志(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2)根据材料

24、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答案:(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可分析出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可分析出化认同;根据材料“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可分析出制度认同。(2)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13 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

25、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 地理志 材料三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汉书 艺文志 材料四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

26、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史记 大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始皇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并阐述其影响。(4)指出材料四“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月氏”的历史意义。(5)综上以上材料,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道路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能禁止)改变: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

27、)措施:郡国并行制 14 (3)境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5)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是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能禁止);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始皇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

28、(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可知汉高祖推行封建王侯,并且继承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3)境遇:根据材料“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可知秦朝儒学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即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根据材料“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可知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由材料“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可知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配

29、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5)结合所学知识,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 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15 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

30、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 年1873 年,中国进口大米 41.6 万公担(1 公担100 公斤),到 1909 年1911 年,进口大米猛增至 373.2 公担。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 1913 年的 0.012 万公担上升到 1922 年的 98.08 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 1864 年的 0.63 万公担增至 1900 年 16.91 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1912 年至 1918 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

31、 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摘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 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 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 20%人口的粮食需求。摘编自邱海峰1.3 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3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答案:(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2)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粮食需求增加: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攫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3)措施:守住耕地面积底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科技兴农。16 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

33、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根据材料“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可知,轻徭薄赋,保证生产;根据材料“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知,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根据材料“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知,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2)原因: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 1913 年的 0.012 万公担

34、上升到 1922 年的 98.08 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 1864 年的 0.63 万公担增至 1900 年 16.91 万公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粮食需求增加;根据材料“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1912 年至 1918 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 8 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攫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人口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

35、生产等方面分析。(3)措施:根据材料“中国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可知,守住耕地面积底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科技兴农。意义:根据材料“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材料“用全球 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 20%人口的粮食需求”可知,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中国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

36、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 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 87 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 81 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17 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

37、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摘编自西汉 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答案: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桑弘单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

38、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适时地反思与调整。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关于盐铁政策,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的观点争锋相对。谈认识时,首先写出概括性的观点,即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然后,根据材料分别简要阐述桑弘羊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的观点,根据“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得出桑弘羊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根据“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得出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

39、利于对民众的教化。然后,分别分析桑弘羊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观点的产生原因和实质,得出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最后,对该场争论加以总结,指出给我们的启示即可。30、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18 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40、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原因:

41、海外贸易的传统;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者优越的海洋条件);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发达或航海技术的提高或指南针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宋代财政危机需要开辟财源。(2)促进海外贸易;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培养国人海洋意识、国防理念。解析:(1)根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得出海外贸易的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者优越的海洋条件);根据材料二“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发达或航海技术的提高或指南针的应用);根据材料一“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

42、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得出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和宋代财政危机需要开辟财源。(2)根据材料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和所学知识得出促进海外贸易和推动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19 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得出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根据材料二“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得出培养国人海洋意识、国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