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大全笔记1单选题1、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倡“农、虞、工、商”诸业并举;指出富家和富国并无二致,主张以商富国富家;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并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求富。这反映了A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汉政府对工商业的管控C汉初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D司马迁重商主义的思想答案:D解析:考查汉代的经济思想。从材料“农、虞、工、商”诸业并举主张以商富国富家并认为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且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求富,这些反映了司马迁重商主义思想,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司马迁的主张,没有反映商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汉
2、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汉初采取无为的政策,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但司马迁处于汉代中期,当时汉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B战国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C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D儒家逐渐放弃了夷夏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
3、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是从何时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与阶级关系的变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儒家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3、秦朝政府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壮年)以上才有任官资格。这反映了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奴隶制度的日渐没
4、落C儒家学者地位的上升D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秦朝政府关于担任官吏的规定可以看出,担任官吏要有一定的家资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A项正确;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日渐没落,排除B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儒家学者的地位没有上升,排除C项;根据担任管理的规定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4、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征发繁重。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由此可知A秦朝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B秦朝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C农民起义推翻了秦
5、始皇的统治D刘邦发动了大泽乡农民起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秦二世在位时期,推行严刑峻法,施行暴政,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秦二世而亡,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没有推翻秦始皇的统治,排除C项;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与交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
6、地,实际上是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最终由庶民和奴隶耕种,C项错误,符合题意;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与交换,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其他三项均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6、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A伦理道德和品行B思想主张和成就C爱国情怀和壮举D聪明才智和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可知班
7、固在评价中受主流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品行,将孔子奉为圣人,同开天辟地的圣人尧、舜相提并论,A项正确;思想主张和成就是其中一个依据但不是不主要依据,排除B项;爱国情怀和壮举是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项;聪明才智和影响是评定等级的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例如,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被评定为中下,排除D项。故选A项。7、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米)”。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宗法,完
8、全崩溃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宗的周天子求助于诸侯鲁国,这说明当时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子式微,不是分封宗法,渐趋崩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材料没有体现井田瓦解,铁犁牛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没有体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汉武帝允许诸侯将王国土地分给子弟,使“人人喜得所愿”。这种“上以德施,实分其国”的政策是为了A巩固边防B尊崇儒术C加强集权D增加赋税答案
9、: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推恩令的知识可知,汉武帝继位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最终诸侯国越分越小,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被解决,C项正确;推恩令体现不出巩固边防的目的,排除A项;“推恩令”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B项;增加赋税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9、在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牙侩)也”。史记也写道“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其中“驵会”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由此可知A秦国重视商业发展B经济形态适应发展需求C汉代抑商政策松弛D中介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B解析:
10、根据材料可知,牙侩、驵会都是指交易的中间人;战国时期、汉朝都存在买卖交易行为的中介,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形态适应发展需求,B项正确;秦国以农立国,排除A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中介不能成为商业的主流,中介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10、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反映出西周慎终追远
11、崇德尚贤的思想,D项正确;诗经大雅生民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商鞅变法之后才提出重农抑商,排除B项;敬天保民主张既要敬从天命,又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发展D封建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已经常态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比较频繁,A项正确;春秋时期使用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奴隶制的瓦解,排除B、C两项;战
12、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该制度,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皇帝制度起源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B太尉是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民政C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县令由郡守负责任免和考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项正确;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民政,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项;县令由由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13、汉武帝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
13、,设平准官、均输官贱买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政府收入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等控制市场、抑制私商的措施,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管控地方经济的主要目的不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增加政府收入并非西汉政府控制地方经济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是封建国家具体做法而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置郡,史称“河西四郡”。下列各项不属于河西四郡的是
14、A九原郡B武威郡C敦煌郡D张掖郡答案:A解析: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设置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酒泉郡,史称“河西四郡”,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小提示:15、下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A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B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D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该文物上绘有蚕纹,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该文物不是陶器,不能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排除A项;该文
15、物和农业生产无关,不能体现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C项;甲骨文是到商代才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填空题16、约_,_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_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答案:前2070年禹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夏朝,时间是在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继承王位。17、东汉的衰落(1)东汉后期统治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的局面。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_”。(2)黄巾起义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
16、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概况:184年,_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答案: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议党锢之祸张角太平道军阀割据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
17、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18、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不仅为新兴的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影响十分深远。答案:思想解放地主阶级源头活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9、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
18、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_;_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_,掌握了_技术。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_时期,代表器物是_。在北方_上游有_。_下游有_。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多元一体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黑陶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解析: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
19、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20、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_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_石器。答案:打制磨制解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2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_”。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_答案:华夏华夏认同观念解析:根据所学
20、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所以处为华夏;处为华夏认同观念。22、势力范围:东到_,西及_,南跨_,北至_。答案:大海陇山江汉燕山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3、生平:孔子是_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答案:中国儒家学派解析:根据所学,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24、_和_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答案:农业畜牧业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畜
21、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小提示:25、汉初政治统治(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_”。(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与_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_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_”: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答案:汉承秦制郡县分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解析:(1)汉初沿袭了很多秦朝的基本制度,称之为“汉承秦制”。(2)、考查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国并行制,所以为郡国,
22、为分封;是对郡国并行制影响的考查,结合图片及文字,得出中央集权。(3)结合图片信息及文字,可得出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汉文帝刘恒第四子,汉高祖刘邦孙,谥号孝景皇帝,史称汉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
23、,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摘自汉书食货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汉初“文景之治”。答案:评述:汉初,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盛世的局面。秦王朝横征暴敛,赋税和劳役非常繁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西汉开国以来。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政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逐渐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不稳的局
24、面。“文景之治”是古代中国最为著名的盛世之一,为武帝时期汉王朝内外政策的调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解析:评述:可以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效果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可知,秦的赋税过半,劳役繁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体现人民生活困苦;从材料“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可归纳出汉朝采取轻徭薄赋政策,从“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
25、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可总结出汉朝的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除轻徭薄赋政策外,还能从材料“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总结有放宽刑罚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为国家强盛奠定基础,故可概括“文景之治”的各项措施有以上三点。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促使秦国富强。在宋代,商鞅受到士人的不断议论。北宋思想家张耒认为从短期来看,商鞅变法促使秦兵强民壮;但从长期来看,却导致下情难以上达,遂招致“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苏轼在商君功罪中指责商鞅论功行赏的措施使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使秦人只“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26、义”。除此之外,苏轼认为商鞅变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严刑峻法代替了周公、孔子的平易近民与忠恕之道。宋代君王认为儒家思想利于士大夫道德意识的培养。宋代统治者提倡以儒治国,反对商鞅的“重刑轻赏”的法治观念。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在宋代受到批评的原因。答案:(1)看法: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使君民离心;严刑峻法违背了儒家的仁义主张;文化专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2)原因: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统治者以儒治国,注重道德教化;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解析:(1)由材料
27、“从短期来看促使秦兵强民壮”“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可得出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但长期却使君民离心;由材料“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可得出违背儒家仁义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由材料“知利而不知义”等可得出功利主义色彩。(2)由宋人在批判商鞅时都认为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可知,宋代理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以儒治国、重文轻武政策也是重要的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
28、使卒为之。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答案:(1)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2)目的:吸
29、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企图:根据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是“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根据材料一“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等方面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
30、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2)目的:根据材料二“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是“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方面对秦王嬴政废逐客令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两次颂布分户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公元前359年规定,“民有
31、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属违法行为。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影响。答案:(1)春秋战国时,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铁犁牛耕开始应用推广,小农经济产生、发展;李悝变法提供了历史借鉴;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2)增加了税收收入和兵役来源,实现了富国强兵;革除了落后习俗;缓解了族权与政权矛盾
32、,有利于政权稳定;为后续编定户籍等改革创造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公元前359年”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历史借鉴、统治者支持等角度分析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税收收入和兵役来源,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得出革除了落后习俗;为后续编定户籍等改革创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缓解了族权与政权矛盾,有利于政权稳定方面作答。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33、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完成:(1)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材料三: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
34、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2)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答案:(1)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答出2点)观点: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答出3点)解析:(1)过失:根据“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得出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答出2点)观点:根据“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得出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2)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