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99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75西夏文化艺术研究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常红红 摘要:敦煌石窟群中的东千佛洞及榆林窟中,遗存三铺西夏至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壁画,这些壁画与藏传佛教在河西的传播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的藏文成就法,认为东千佛洞第二窟西夏救八难度母壁画,乃依据东印度阿底峡所传承的 圣度母救八难成就法 而绘,其图像则遵循了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救八难度母图像模式。东千佛洞第五窟及榆林窟第四窟中的救八难度母壁画,则具有复合性特点,体现了西夏晚期至元代,救八难度母信仰及图像在河西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关键词:救八难度母;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夏;藏传佛教 一、前言度母为佛教密宗(密教)女性尊神,其梵文名称为“tr”

2、,具有“救济”“保护”之意,唐宋汉译经典以音译称为“多罗菩萨”,藏文则以意译称“sgrol ma”(音“卓玛”,为“救度母”之意)。度母信仰约起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319550),信众相信度母可使众生免于灾难及利益众生,度母信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不同的修行法门,因而产生了多种度母形象,救八难度母即其形象之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的东千佛洞与榆林窟,均属敦煌石窟群。其中东千佛洞第二窟(以下简称“东二窟”)、第五窟(简称“东五窟”),以及榆林窟第四窟中,各遗存有一铺救八难度母壁画,年代跨越西夏至元代。三铺壁画在内容及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壁画风格均与东印度波罗(Pl)艺术有关,与藏传佛教在河西

3、地区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学术界涉及东千佛洞及榆林窟救八难度母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从绘画技法及艺术风格角度,对图像风格来源进行讨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东千佛洞西夏石窟研究(项目编号:20BZJ01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常红红(1979),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研究。相关研究参见刘永增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观音菩萨、多罗菩萨救济八难曼荼罗解说,收录于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年,第 219232 页;史伟西夏河西石窟壁画中的绿度母探源,西夏学第七辑,2011 年,第 100105 页。276276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

4、五辑论。对救八难度母图像的文本来源、教法传承,以及图像的发展与变迁等问题,学术界则鲜有讨论。本文拟从藏文文本出发,首先考察敦煌西夏、元代救八难度母的文本来源及教法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西藏及河西地区的相关图像遗存,考察救八难度母的图像渊源,以及传入河西之后产生的本土化反应,并为藏传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提供一些信息。二、东千佛洞第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东二窟位于东千佛洞西崖下层,为东千佛洞石窟群中体量最大、壁画保存最为完好的洞窟,属中心柱窟型:窟室平面呈长方形,前三分之二为宽敞的礼拜空间,中心柱占后方三分之一,中心柱正壁设佛坛(目前为清代改妆过的三世佛塑像),围绕的另三面凿出礼拜甬道。窟内壁面与

5、窟顶皆绘壁画,是西夏艺术的重要遗存。救八难度母壁画位于南壁东起第一铺(图 1-1、1-2)。画面采用左右对称构图,中央主尊为一面二臂绿度母,身体绿色,以半跏趺之姿坐于从湖中生出的莲座上,左手当胸持优钵罗花,右手五指上扬置于膝上。绿度母身后两侧共四位眷属,皆一面二臂,坐在从主尊莲座分枝而出的小莲座上。左侧两尊,前者蓝色身,身穿黄色上衣,愤怒相,三眼,双手分别持钺刀与嘎巴拉碗;后者橘色身,左手于腹前,掌心向上似禅定印,右手当胸,手中持物漫漶。右侧两尊,前者猪面,肉色身,半跏趺坐姿,身穿蓝色衣,双手当胸合掌;后者橘色身,左手于腹前,掌心向上似禅定印,右手当胸,手中持物亦漫漶。壁画两侧对称的八图1-1

6、东千佛洞第二窟南壁救八难度母壁画(12世纪)图1-2东千佛洞第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线描图(常红红绘)277西夏文化艺术研究个框格内各画一尊绿度母,从绿度母外侧的人物情节,可知为救八难题材,自上而下,左侧分别为水难、枷锁难、怨敌难、非人难,右侧为火难、蛇难、象难、狮难。此外,在主尊左、右下方各画三尊立姿尊像。在壁画最上层画大日如来等五方佛,在壁画的四角各画一尊护法神。从图像风格来看,该窟壁画对称的框格式构图、绿度母等所佩戴的楔形叶冠和臂钏、身着贴体短裙,以及掌心施红色等特点,可知其风格乃承袭自东印度波罗艺术。(一)东二窟救八难度母的文本依据有关度母的经典在唐宋之际被陆续译成汉文,但汉文 大藏经 中

7、并没有与救八难度母可对应的汉译经典。而迄今遗存的西夏材料中,与度母相关的文献资料亦极罕见,学界对西夏度母图像的文本来源、信仰内涵及教法传承已难窥全貌。所幸,有关救八难度母的文献材料在藏文典籍中有所保存,将这些藏文材料与西夏图像相互考释,可有助于了解救八难度母信仰在西夏的形成与发展状况,以及藏传佛教传入西夏之后所产生的变化。德格版 大藏经 收录五部与救八难度母有关的藏文经典。其中一部为经,其他四部均是作为密法观想的成就法,即:1.圣度母救八难经(phags ma sgrol ma jigs pa brgyad las skyob pa i mdo),佚名译,德格版 No.731;2.圣度母救八大

8、难成就法(phags pa jigs pa chen po brgyad las skyod pa i sgrol ma i sgrub thabs),佚名造,扎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译,德格版 No.3492;3.圣度母救八难成就法(phags ma sgrol ma jigs pa brgyad las skyob pa zhes bya ba i sgrub pa i thabs),月宫(Candragomin)造,阿底峡(Atia)与楚臣杰巴(tshul khrims rgyal ba)译,德格版 No.3672;4.救八难度母成就法(jigs pa br

9、gyad las skyob pa i sgrol ma i sgrub thabs),一切智友(thams cad mkhyen pa i bses gnen)造,八思巴(phags pa)译,德格版 No.3681;5.救度八难(jigs pa brgyad las skyob pa),燃灯智(mar me mdzad ye shes)造,佚名译,德格版 No.3687;为了对比图像与文本的差异,笔者将依次对这五部藏文经典中涉及主尊及其眷属,以及八难的内容,进行汉译并作比较分析。其中第 731 号 圣度母救八难经,与绿度母及救八难的相汉文 大藏经 所收录的度母经典均属密教部,包括:1.不空

10、译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2.不空译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之“观自在多罗菩萨经曼荼罗品第二”“观自在多罗菩萨经画像品”;3.法贤译佛说圣多罗菩萨经;4.法天译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5.天息灾译 圣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6.施护 圣多罗菩萨梵赞。在这些经典中,仅不空译本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对度母形象做简略描述,但未有其他眷属及救八难内容。“mar me mdzad ye shes”意为“燃灯智”,即阿底峡尊者的法号。278278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关内容汉译如下:(度母)左手持无染生死轮回的莲花,右手为有情众生作救施(印),坐在方便和智慧的日、月座上。皈依圣救度母,

11、保护我们免于轮回的深渊,当在六道中轮回时,以慈悲的罥索保护我们,当迷失在三恶道时,使我们不再有迷途。(使我们)免于狮难、象难、火难、蛇难、非人难、水难、疫病难、罗刹难。向你礼敬,在这个世界和其他的世界,保护我们远离八难。由该经可知,救八难度母信仰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使信众免于生死轮回,对已在轮回的众生(尤其是堕入三恶道者)进行保护和救度,另一方面可使众生免于世间八难。经文描述主尊度母双手分别持莲花与作救施印,在经文所述的八难中,其中“疫病难”在东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中并无描绘,经中也未有其他眷属及八位救难度母的记载。第 3672 号 圣度母救八难成就法,为古印度大乘佛教学者月宫(7 世纪)造,印度

12、高僧阿底峡(9821054)与西藏译师楚臣杰巴(10111070)翻译,完整描述了修习救八难度母法门的过程,兹将此成就法相关内容汉译如下:(前略)清净中出现薄伽梵母(度母),一面两臂,身体绿色,十六岁的样貌,右手结施胜印,左手持优钵罗花,以半跏趺之姿而坐。在湖上面的宝石窟中,下方有眷属在修行,其左右首要者,是从和生出的天女,积光佛母和随求佛母,身色均为金色,一面二臂,二者分别持无忧树和金刚杵;在右面较低位置是猪面的金刚亥母,身色肉色,结说法印;在左边稍低的位置是金刚忿怒佛母,持钺刀和盛着血的嘎巴拉碗。在这些尊神的间隙处,是八难的八个部分:罗刹难、怨敌难、象难、火难、蛇难、非人难、藏文转写:kh

13、or bai skyon gyis ma gos padma gyon/sems can don rnams mdzad phyir skyabs sbyin gyas/Thabs dang shes rab nyi zlai gdan la bzhugs/rje btsun sgrol ma la ni skyabs su mchi/khor bai gyang sa las bdag skyobs shig/gro drug rang khai gnas su khor ta re/thugs rje chen moi zhags pas bdag zung shig/ngan song

14、gsum gyi gnas su shor ra re/khyams med pa yi las du bdag chug shig/seng ge glang chen me dang sbrul/mi rgod chu dang rims rnams dang/sha zas jigs pa brgyad po las/skyob mdzad khyed la phyagtshal lo/jig rtendi tang gzhan dag tu/jigs pa brgyad las bskyab tu gspl/参见:德格版大藏经No.731。279西夏文化艺术研究枷锁难、水难,有八位度母

15、前往救度。此部成就法描述了主尊绿度母和四位眷属,以及八位度母救八难的内容,文本的描述几乎与东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完全对应。在东二窟壁画中,主尊身后两侧的四位眷属,分别是成就法中的积光佛母、随求佛母(漫漶的持物应该分别是无忧树和金刚杵),以及金刚亥母与金刚忿怒佛母。主尊两侧对称的八个框格,乃表现八位度母前往救度八难,八难与文本多可对应,惟成就法中的“非人难”改为“狮难”。事实上,罗刹与非人皆指鬼怪,并无差别,东二窟此璧八格的配置,与其相对的东二窟南壁“救八难观音”壁画相同,画师于此做的改动,除了调整“罗刹难”“非人难”重复出现的情况外,可能也有与此铺壁画对称的“救八难观音”壁画对称的考虑。此外,主

16、尊度母坐在从湖中生出的莲座上,湖水周边的岩石以刀刃状的几何线条构成,这是印度及西藏佛教艺术中表现山峦的常见作法,乃表现成就法中描述的“湖中的宝石窟”之意。在主尊及四位眷属的两侧,尚有六尊站姿的神祇,此六尊在成就法中没有详细描述,或是成就法描述的“前来集会的圣众”。壁画最上端一排画五方佛,从左往右分别是不空成就佛、阿閦佛、大日如来、宝生佛、阿弥陀佛。此处五方佛在成就法中没有作具体的描述,他们被画在主尊上方及左右两侧的位置,应被看作是成就法文本中提到的修行者“观想获得佛的加持,为自己传授灌顶”。德格版 大藏经 中的另外三部“救八难度母成就法”,在内容上与东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 3

17、681 号 救八难度母成就法,其主尊度母为“一面八臂”,与东二窟壁画中“一面二臂”的主尊形象不符;第 3492 号 圣度母救八大难成就法 及第 3787 号 救度八难 成就法,文本中均没有提及度母两旁的四位眷属,也并未描述八难的具体内容。由以上讨论可知,东二窟救八难度母壁画乃是依据藏传佛教仪轨文本所绘,此铺壁画的存在,藏文转写:sbyangs nas yongs kyur bcom ldan ma/zhal gcig phyag gnyis dur bai mdog/bcu drug na tshod rgyan rnams rdzogs/mchog sbyin pa dang utpa la

18、/gyas dang gyon du shes bya ste/phyed krung gis bzhugsdzum pai bzhin/mtsho steng rin chen brag phug nang/ltosjgros zhabs brten bsgol par bya/gyas dang gyon gyi tang po ni/aM dang praM las lha mo ni/od zer can dang so sobrang/gser mdog zhal gcig phyag gnyis ma/rgyan mdzes gyon na shing lo ni/mya ngan

19、 med fang rdo rje bsnams/gyas padud pai tshul duo/gyas kyiog mar phag gdong ma/pA la sha mdog rgyan gyis mdzes/choschad pa yi phyag rgya can/gyon gyiog mar khro gnyer ma/mig sman mdog can moi tshul/gri gug thod khrag bsnams pai/de dag rnams kyi phyogs mtshams ni/brgyad najigs pa rnam pa brgyad/bgegs

20、 dang dgra dang gmang chen dang/me dang sbrul dang mi rgod dang/lcags sgrog gis bcing chu rnms las/skyob byed sgrol ma brgyadphro ba/参见:德格版大藏经No.3672。东二窟南壁东侧画一铺“救八难观音”壁画,其中八难内容、布局及绘画技法,均与北壁“救八难度母”中的八难一致。参见:常红红东千佛洞第二窟救八难观音图像研究,藏学学刊第 14 辑,第 3050 页。在此部成就法中,主尊度母与八位救难度母的相关内容,如下:“度母身绿色,一面八臂,右面诸手分别持念珠、施与愿印

21、、无畏印、持珍宝;左边诸手分别持优钵罗花、净瓶、经函、作施依印。(中略)救八难度母们陆续出现。”藏文转写:sgrol ma sku mdog ljang gu zhal gcig ma/phyag gyas rnams kyis bgrng phreng dang mchog sbyin dang/mijigs pa sbyin pa dang/rin po chetshin pa/gyon pa rnams kyis utpa la dang/skyabs sbyin pai phag rgya dang/po tidzin pa/de nyid kyi tshejigs pa brgyad

22、 las skyob par byed pai sgrol ma rnams mngon par/参见德格版大藏经No.3681。280280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证明了月宫所造的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11 世纪由阿底峡传入西藏并译成藏文后,于 12世纪传入河西地区的西夏王朝。(二)东二窟救八难度母样式的来源度母信仰约起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319550),兴盛于波罗王朝(约7501200)。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古印度寺院中的度母像,以及印度民众举行度母法会时的盛况。度母信仰在印度东北部尤为兴盛,著名的那烂陀寺和超戒寺也遗存有为数不少的度母像。度母信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不同的

23、修行法门,并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多种度母形象。前述阿底峡藏译本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由 7 世纪印度学者月宫造,可知最晚至 7 世纪时,印度已有了救八难度母的修行仪轨。依据现存的印度图像遗例来看,救八难度母信仰曾兴盛于东北印度的波罗王朝。一件出土于印度东部奥里萨邦(Odisha)的救八难度母石雕像,年代 89 世纪,中央为立姿的度母,其两侧各有四幅度母救难的浮雕,组成度母救八难的场景,左侧依次为怨敌难、枷锁难、水难、罗刹难,右侧为狮难等其他诸难,在雕像最上层刻五方佛(图 2)。此外,在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以及孟加拉地区,也遗存有此种样式的救八难度母造像(图 3)。“中精舍佛立像高三长,左多罗

24、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凡斯三像,鍮石铸成,威神肃然,冥鉴远矣。”参见玄奘著,董志翘译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2 年,第 476 页。“满胄王铜佛像北二三里,砖精舍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每岁元日,盛兴供养。邻境国王、大臣、豪族,赍妙香花,持宝幡盖,金石递奏,丝竹相合,七日之中,建斯法会。”参见玄奘著,董志翘译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2 年,第 566 页。Kurt Behrendt,Tibet and India:Buddhist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4,p34.在印

25、度密教成就法集成就法鬘中,收录有二十余种度母,为不同度母修行法门的人格化表现。参见:Benoytosh.Bhattaeharyya,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Mainly Based on the Sdhanaml and Cognate Tntric Texts of Rituals,Publisher:Firma K.L.Mukhopadhyay,1968,p225-231.图2救八难度母雕像,89世纪,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出土(图版来源:星云大师总编修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雕塑1,佛光山宗委会,2013年,页380)图3救八难度母木雕像,1011世纪,印

26、度喜马偕尔邦出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图版来源:Kurt Behrendt,Tibet and India:Buddhist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Publisher and Editor in Chief:Mark Polizzotti,2014,pl33)281西夏文化艺术研究约 10 世纪之后,主尊为半跏趺坐姿的救八难度母图像逐渐流行,进而形成固定的图像模式。主尊度母通常坐在中间,两侧各均衡排列度母救八难场景,图像上方有时会安置五方佛,此种图像模式被后来的印度画师所遵循。一部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所出的梵文写经 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书写于 1015

27、 年,其中有一幅救八难度母插图,画面中央是半跏趺坐姿的主尊度母,两侧对称的方形画幅内共画八位救难的度母(图 4)。此幅插图遵循了印度早期救八难度母的图像模式,但主尊半跏趺坐姿,结构更趋对称均衡。救八难度母信仰及图像起源于印度,但与月宫造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 契合救八难度母图像,笔者却未见于印度美术遗品,但在西藏却遗存有据此成就所绘的救八难度母图像。度母信仰约7世纪经由尼婆罗(今尼泊尔)传入藏地吐蕃王朝,至9世纪时,吐蕃统治者朗达玛实行灭佛政策,西藏佛教遭受重创。直至 11 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受古格王朝智光王(意希沃)的邀请赴西藏弘法,他重建藏传佛教僧团并创建噶当派,对西藏佛教的复兴做出了

28、重大贡献。阿底峡对度母尤为崇奉,将度母奉为其本尊神,还撰写过度母修行法,并将多部度母经典与修法仪轨传入西藏。阿底峡在西藏阿里驻锡三年之后,受仲敦巴(brom ston pa,10051064 年)之邀赴卫藏弘法,阿底峡的卫藏之行,对度母信仰在卫藏的传播必然起到了推动作用。依据西藏史书汉藏史集记载,尼婆罗赤尊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50)时,陪送的嫁妆中有一尊旃檀度母像,藏人将文成公主与赤尊公主分别视为度母与忿怒母的化身。参见达仓宗巴版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6688 页。另外,据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在巡视逻娑(大昭寺)净殿时,看到净殿左边为结转法沦

29、手印的弥勒像,周围环绕着八度母。参见明巴卧祖拉陈瓦著,黄灏、周润年译贤者喜宴吐蕃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131132 页,第 159 页。布顿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 年,第 346 页。图4梵文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插图(尼泊尔地区出土,11世纪,剑桥大学图书馆藏)28228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西藏热振寺所出一幅 12 世纪的救八难度母唐卡,与西夏救八难度母壁画有着密切关系(图5)。此幅唐卡与前述阿底峡译本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 完全对应。唐卡中央为主尊绿度母,其身后两侧的两位眷属,前方两位分别是手持无忧树枝的积光佛母,以及持金刚杵的随求

30、佛母;主尊身后稍低位置的两位眷属分别是猪面的金刚亥母,以及手持钺刀和嘎巴拉碗的金刚忿怒佛母,主尊两侧共画八幅度母救八难的内容。此外,此幅唐卡以红、绿、黄色组成的风格化岩山为背景,度母与其他神祇均置身其中,亦符合成就法中所记载度母与眷属修行之地“湖面上的宝石窟”之意。此幅救八难度母唐卡背面有“热振寺本尊神”的藏文题记,可知是专门为热振寺绘制的唐卡。热振寺是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于 1056 年所建,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第一座寺院。救八难度母是早期噶当派的主神之一,其四位眷属积光佛母、随求佛母、金刚亥母、金刚忿怒佛母,也被称为“噶当四神”。噶当派的传承祖师阿底峡与该派创始人仲敦巴,分别被画在唐卡主尊绿度

31、母上方两侧位置,右侧身穿红色僧衣、头戴班智达帽者为阿底峡,左侧穿红色俗装者是仲敦巴。此幅救八难度母唐卡是西藏佛教绘画中很早出现传承祖师像的作品,也展现了藏传佛教噶当派早期绘画的面貌。唐卡的施主为热振寺僧人,其形象亦出现在画面左下角,依据题记可知,此唐卡是施主个人“修行的圣物”。以热振寺唐卡为代表的救八难度母图像,很可能是在卫藏地区形成的新样式,由西藏早期噶当派寺院委托西藏或印度画师,以该派祖师阿底峡所传成就法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为文本依据,并参照东印度流传已久的救八难度母图像模式,新创了此种具有噶当派特点的救八难度母图像。此种救八难度母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形成一种定型化的图像模式,约

32、12世纪以后从卫藏地区传入了西夏,被绘在西夏时代的石窟寺中。将东二窟西夏救八难度母壁画与西藏热振寺唐卡进行比较,二者在内容及风格上具有相当一致性。二者均依据阿地峡所传 圣救度母八难救脱成就法 所绘,画面主体是主尊绿度母与David.P Jackson,Mirror of the Buddha:Early Portraits from Tibet,Publisher:Rubin Museum of Art,2011,pl.67-68.David.P Jackson,Mirror of the Buddha:Early Portraits from Tibet,Publisher:Rubin Mu

33、seum of Art,2011,pl.67-68.图5救八难度母唐卡,12世纪,西藏热振寺所出,私人收藏(图版来源:Steven M.Kossak,Jane Casey Singer,Sacred visions:Early Paintings from Central Tibet,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8,pl3.)283西夏文化艺术研究四位眷属、八位度母救八难的组合。在图像风格方面,主尊及其眷属的楔形叶冠和臂钏、轮状耳铛、贴体短裙、掌心施色,以及眷属的描绘均采用四分之三侧面等特点,也都呈现了相同的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此外,二者在图像细节上也有

34、诸多相似之处。如两幅作品中主尊的左手均是掌心向上朝外的手印。东二窟壁画中的主尊及四位眷属都穿着紧身上衣,而热振寺唐卡中除主尊之外的四位眷属也都穿着紧身上衣。可知,东二窟的救八难度母壁画,无论是文本还是图像,均承袭了藏传佛教噶当派救八难度母的传统。西夏王朝与噶当派寺院热振寺于 12 世纪就已有了宗教上的交往。依据日本学者井内真帆的研究,热振寺第五任堪布祥沃觉(zhang od jo ba?1150)在任期间,其弟子们与西夏王室建立了供施关系。由此可推知,最晚 12 世纪中期之前,热振寺僧人已到西夏弘法,并与西夏皇室建立了宗教联系。此外,黑水城所出的藏文材料中,有相当部分佛教文书属于噶当派,其中还

35、包括阿底峡的著作 菩提道灯论释难,以及该著作的西夏文译本,这些材料也印证了藏传佛教噶当派与西夏佛教的密切关系。东二窟西夏救八难度母图像粉本的来源,则很可能是由西藏噶当派僧人赴西夏弘法时传入。(三)东二窟救八难度母中的汉式元素救八难度母信仰及图像传入西夏之后,其中产生的变化也在图像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尽管在文本上严谨遵循成就法仪轨,以及在绘画技法上呈现出的波罗艺术风格,但东二窟救八难度母并不是对西藏绘画的完全临摹,而是融入了部分河西本地的汉式元素。首先,主尊度母被一圈由蓝、绿、赭色组成的祥云所环绕,祥云的画法为汉式的卷云纹,透露出度母所居之地为“神圣空间”的内涵。在 14 世纪之前的西藏佛教绘画中

36、,通常以植物纹作为背景装饰,并未见以云纹围绕主要神祇的作例。而云纹的概念与技法乃是源自汉地文化传统中的“云气纹”,约南北朝时期进入佛教图像中,至唐代成为定型化的“祥云纹”,表现佛教神祇在虚空中的状态以及神圣空间的内涵,在敦煌石窟绘画以及佛经版画中颇为常见。除主尊之外,主尊上方各有两位供养天女,天女的背后为西藏式火焰纹,脚下则添加了汉式卷云纹,与敦煌壁画中乘云起舞的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藏传佛教壁画中添加汉式卷云纹,无疑是直接受到河西本地汉传佛教图像的影响。Maho Iuchi,“A No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kagdams pa School

37、and Minyag/Xixia”,藏学学刊第 8 辑,2012 年,第 5862 页。日 武内绍人著,陈明迪、陆离译:黑水城和额济纳旗出土藏文文献简介,西夏学 第十八辑,2019年,第303305页。关于“云气纹”的讨论,参见肥田路美云气纹的进化与意义,载石守谦、颜娟英主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155175 页。28428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其次,在度母救八难的场景中,也添加了不见于西藏艺术的汉式图像元素。在度母“救枷锁难”中,画面左上角是一座表示牢狱的建筑,建筑下方画一副拘系犯人的枷锁,左下角画戴着枷锁的犯人(图6-1)。此处的牢狱、枷锁

38、以及 戴 枷 锁 犯 人 的 组合,是依据唐代以来敦 煌 绘 画 中 流 行 的“观音救难图”中“枷锁难”的组合,尤其是枷锁一边长一边短的画法,与敦煌所出“观音救难图”中的枷锁画法一致(图 6-2、6-3)。在度母“救怨敌难”中,画面左上角画一位身穿甲胄、持剑的汉式武官(图7-1),亦 是 敦 煌“观音救难图”之“怨敌难”中怨敌的常见画法(图 7-2)。在度母“救罗刹难”中,画面左上角画一个正在奔逃的罗刹,其身体黑褐色,鼓腹细腰,头顶两端有两团竖立的头 发(图 8-1),是 敦煌 佛 教 艺 术 中 表 现“鬼怪”以及观音救难中“罗刹”的典型作法(图 8-2)。图7-1:怨敌,东2窟度母救怨敌

39、难局部图7-2:观音救怨敌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绘局部,10世纪,敦煌藏经洞出,大英博物馆藏(图版来源:大英博物馆监修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夕2,东京:讲谈社,1982年,图9229)图8-2:观音救罗刹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绘局部,10世纪,敦煌藏经洞出,大英博物馆藏(图版来源:、秋山光和监修西域美术:美术馆,东京:讲谈社,19941995,图版72)图8-1:罗刹,东千佛洞第二窟度母救罗刹难局部图6-1度母救枷锁难,东千佛洞第二窟救八难度母局部图-2、-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局部,敦煌藏经洞所出,法国集美博物馆藏(图版来源:、秋山光和监修西域美术:美术馆,东京:讲谈社,19941995,图版94

40、、73)285西夏文化艺术研究另外,在度母居住地“湖面上的宝石窟”的描绘上,也融入了敦煌传统的汉式画法,石窟平面整体呈对称的“之”字,侧面以刀刃状的线条勾勒出岩石的形状,度母的莲座从宝石窟中间的水中生出(见图 1-2)。以刀刃状的线条及以黄、蓝、赭三色表现岩山的作法,为典型的东印度波罗样式。但此种岩山的“之”字形结构,并不见于印度和西藏绘画,而是典型的敦煌传统做法,在敦煌所出的“救难观音”以及“水月观音”作品中,常见以“之”字形的山、水组合表现观音所居之处“补陀洛迦山”(图 9)。最后,在度母莲座的表现上,也糅合了部分汉式莲花的画法。度母莲座的莲瓣宽扁,尖部有皱褶,为东印度波罗样式,但莲座下方

41、的莲茎左右画满缠枝莲花,细长的莲瓣及卷边的荷叶为典型汉式作法,其中还出现了并不见于印度、西藏绘画中的汉式并蒂莲花(见图 1-2)。关于东二窟藏传壁画中添加汉式元素的做法,笔者认为,当救八难度母信仰及其图像传入西夏社会时,西夏人对此也逐渐融入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藏传佛教救八难度母的基础上,吸收了敦煌流传已久的“观音救难图”中的部分图像元素,以及河西本地流行的部分汉传佛教装饰内容,使外来的西藏佛教更易于被当地的民众理解和接受,也使得西夏藏传佛教图像因吸收了部分汉式内容而区别于纯粹的西藏本土艺术。三、西夏晚期至元代救八难度母图像的变迁东五窟、榆林窟第四窟中也绘制了“救八难度母”壁画,二者在图像组合

42、、风格特征等方面所具有较多相似性,推知二者年代更为接近,属西夏晚期至元代作品。此时,伴随着经典及图 尽管东千佛洞第二、五窟属相同石窟群,但东五窟与榆林四窟的救八难度母在图像上则更具相似性,二者年代更为相近。首先,二者背景均为风格化的岩山,山中描绘了树木和成对的鸟兽。其次,二者均将八位救难度母简化成六位。其三,二者在装饰细节上具有较多相似性。如东五窟的主尊度母在腰间系一条绿色的裙带,裙带的下摆对称地从莲座上垂下来,榆林四窟主尊度母腰间也系相同的裙带,但东二窟主尊度母却未见此类画法。这种样式的裙带并不见于 15 世纪之前的西藏本土绘画,乃是西夏人在藏传佛教图像的基础上,借用了敦煌汉传佛教图像中流行

43、已久且定型化的观音的服饰元素,将其运用到藏传密教图像中,是西夏晚期发展出的一种地方性的图像样式。其四,相比东二窟壁画中浓郁的印藏波罗艺术风格,东五窟、榆林四窟救八难度母中的汉式元素更为明显,东二窟中严谨的方格式构图、以彩绘宝石装饰边框的做法,以及眷属神祇通常以四分之三侧面表现面部的特点,这些波罗艺术的典型特征均不见于东五窟及榆林四窟的壁画中。图9敦煌观音救难图,10世纪,敦煌藏经洞出,大英博物馆藏(图版来源:大英博物馆监修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夕2,东京:讲谈社,1982年,图925)286286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像的度母信仰传入河西地区已久,人们对度母信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或

44、将图像进行简化,或将出自不同成就法的度母图像进行重组,并融合更多河西本地的汉式元素,而创造出了新的救八难度母样式。(一)东五窟救八难度母中的“简化”与“错淆”东五窟位于东千佛洞石窟群东崖上层,洞窟型制与东二窟一致,属中心柱窟型,但体量比第二窟要小,壁画用笔粗简,内容更趋于简化,年代要晚于第二窟,属西夏晚期石窟,窟内壁画题材显密交融,有多铺属于藏传密教主题。该窟北壁中间位置画救八难度母一铺(较漫漶)(图 10),画面中间为主尊,绿色身,以半跏趺之姿坐于莲座上,左手持白莲花,右手施予愿印。在主尊的四周画满刀刃状竖条组合的岩山,山中点缀树、鹿、鸟等动植物。在主尊两侧的山岩中各画三尊女神,每尊坐姿与手

45、势均与主尊相同,为主尊化现的救难度母,主尊上方画五方佛。在西藏 大藏经及印度成就法集 成就法鬘中,均没有与东五窟壁画契合的经典文本。事实上,东五窟壁画并没有遵循某一部特定的度母经典,在图像上亦有简化与错淆之处。以中央主尊绿度母搭配两侧救难度母的作法,为救八难度母的常见图像模式,但东五窟壁画中的救难度母仅画了六位,而相关度母经典中并无度母救“六难”之记载,应被视为对度母救八难的简化。将八难简化为六难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当地敦煌观音救难图式的影响。敦煌石窟中的观音救难图像乃是依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所绘,最早出现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时期,观音与诸难的搭配并不固定,在图像上有观音与“四难”“六难”“八

46、难”的组合,将救八难简化成救六难,或许受到敦煌较为随意组合的观音救难图像影响所致。另外,主尊绿度母左手所持优钵罗花应为青绿色,而东五窟则画为白色,主尊的青绿色莲座也被画成红色,六位救难度母的绿肤也被画成黄色。壁画上方的五方佛应为五种颜色,此处也全部画成黄色。东五窟壁画中有多处与绿度母图像志不符之处,与东二窟壁画严谨遵循成就法仪轨的做法大相径庭,这些图像中的错淆现象,应被视为画师对救八难度母图像的简化,以及对经典与原画本已不熟悉而造成图像上的差异。(二)榆林窟第四窟“朅地洛迦林度母”与“救八难度母”组合榆林窟第四窟中的救八难度母壁画,则体现出西夏晚期至元代初期,时人对度母信仰新的图10东千佛洞第

47、五窟北壁救八难度母壁画,1213世纪287西夏文化艺术研究理解与创造。榆林窟第四窟坐东向西,因窟口两侧画有元代贵族供养人,可较确定地判定为元代洞窟,窟内绘有多铺藏传密教题材的壁画。该窟北壁西侧画救八难度母壁画一铺(图 11),主尊为绿度母,以半跏趺之姿坐在须弥台座上的莲座上,左手持优钵罗花,右手作与愿印。在主尊须弥座的下方两侧各画一尊神祇,左下方神祇白色身,面有三眼,蹲坐姿,右手持竖条状物体,左手持物漫漶;右下方神祇蓝色身,蹲坐姿,面部已毁,左手上扬持金刚杵,右手持物漫漶。主尊的四周画几何竖条状的岩山,山中有树木及鸟兽。主尊两侧的岩山中共画六位救难度母,其身色、姿态均与主尊相同,应当表现度母救

48、八难的主题。与东五窟一样,榆林窟此处也将度母救八难画成救六难的模式。此外,主尊背龛上方中央画一座小型噶当式佛塔,佛塔两侧各画五尊乘云而来的五尊汉式坐佛,壁画顶端画五尊姿态一致的女性神祇。关于此铺壁画的经典依据,西藏 大藏经 成就法鬘 及与绿度母有关的成就法仪轨中,并未收录与之契合的文本。此铺壁画应是将两种出自不同成就法的度母组合而成。壁画中央主体部分,是绿度母与两位眷属的组合,此三尊乃是“朅地洛迦林度母”组合。朅地洛迦林度母(seng ldeng nags kyi sgrol ma),即居住于朅地洛迦山林之中的度母,属绿度母形象之一。西藏译师巴哩(bariba,10411111)传承的成就法集

49、 修行百法(sgrubthabsbrgyartsa),其中收录一部 朅地洛迦林救度母成就法(seng ldeng nags kyi sgrol ma zhes bya b i sgrub thabs),记载了主尊朅地洛迦林度母与两位眷属的形象,如下:(前略)随后变成具绿度母形象的修行者自身,度母右手结施胜印,左手持优钵罗花。在度母的左右位置,是无忧树的积光佛母和一髻佛母两位女神。度母为美丽少女 巴哩译师是 1112 世纪藏传佛教萨迦派的重要译师,在遍学印度密法的基础上翻译了百余种成就法,并编纂成就法集成就百法,曾担任萨迦寺的住持十余年,巴哩所传成就法曾一度在西夏流传。相关研究参见徐华兰巴哩译师

50、传略,中国藏学2012 年第 2 期,第 7686 页。图11榆林窟第四窟北壁救难度母壁画,1213世纪(图版来源: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文物出版社,2016年,页186.)288288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的形象,在朅地珞珈山林中,种种的萨埵有情利益众生。此部成就法描述的主尊与两位眷属积光佛母、一髻佛母的形象,以及度母所居之地朅地洛迦山林,与榆林窟第四窟救八难度母壁画主体内容吻合。主尊左下方是黄肤的积光佛母,右手持细长的无忧树枝,左手持物已漫漶;主尊右下方是蓝肤的一髻佛母,其右手上扬持金刚杵,左手持物已残损。此铺壁画以山峦作为背景,山中画树木和鸟兽,表现了度母所居住的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