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649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76 卷第 5 期 2023 年 9 月Vol.76 No.5 Sept.2023 109 124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邹薇 程小佩 樊增增摘要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重要的历史任务,从多维视角开展相对贫困人群的识别与分解是防范出现规模性返贫、提升帮扶精准性和时效性的基础。采用改进的AF方法,能够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化进行有效的测度与分解。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呈现波动状态,2011年后有上升趋势。多维相对贫困群体在教育、收入和就业等维度遭受的相对剥夺最为突出,其次是健康和生活水平维度。中西部地区人口、农村地区人口、女性群体以及老年

2、群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更加严重。贫困发生率效应是多维相对贫困变动的主要内因,其影响远高于被剥夺程度效应。因此,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应从收入、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键词 共同富裕;相对贫困;多维贫困;贫困测度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20(2023)05-0109-16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6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73102)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县摘帽,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刚刚脱离绝对贫困的

3、人群生存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无法满足基本营养和生活需要,包括食物、住所、安全饮用水、教育、医疗保健等。相对贫困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比较,是指一部分人群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虽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是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外,应有的条件和机会被相对剥夺,从而处于贫困的状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过去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

4、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如何缓解相对贫困是一个新的议题,然而当前人们对相对贫困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相对贫困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如何从多维度视角揭示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化?如何进行多维相对贫困的分解?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瞄准相对贫困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中国是第一个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基于中国微观数据就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减贫事业也具有启示意义。一、文献综述关于贫困的认识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个是从单维扩展到多维,另一个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多维视角开展相对贫困的研究是当

5、前文献的探索方向。DOI:10.14086/ki.wujss.2023.05.01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一)多维贫困的界定在贫困问题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识别贫困人口,这涉及贫困标准的确定1(P130-137)。二是建立贫困指标。常用的指标是贫困人口比,即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但是其违反了单调性公理和转移性公理。另一个指标是贫困缺口,即收入与贫困线的差距,但是其也不满足转移性公理。Sen基于“可行能力”视角定义贫困,提出“识别加总”方法,贫困指标是穷人收入缺口的标准化的加权和2(P219-231)。然而,Sen的方法不具备可

6、分解性,因此学者提出将贫困指标表示为贫困人口比、不平等以及收入差距比的组合3(P761-766)。Tsui将贫困由一维扩展到多维,阐述多维贫困对称性、复制不变性、单调性等理论基础4(P69-93)。Bourguignon和Chakravarty考虑给每个维度分别设置贫困线,一个人的状况如果低于至少一个维度的贫困线就是贫穷的,并使用收入和教育定义多维贫困5(P25-49)。Alkire和Foster提出了“双界限方法”(以下简称“AF方法”)识别多维贫困6(P476-487),这个方法满足一系列公理性质,Alkire 和Santos在其基础上对104个发展中国家的多维贫困进行测算7(P251-2

7、74),随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每年公布全球多维贫困指数。之后,AF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8(P50-79)9(P447-472)。国内主要从健康、教育、生活等维度选取指标进行多维贫困分析10(P4-10,23)11(P49-59,111)12(P90-104),在减贫实践中,扶贫政策由解决“吃、穿、住”基本生存目标扩展为“两不愁、三保障”多维目标13(P98-113)。(二)单维相对贫困的测度当前主要采用收入或消费单一维度来测度相对贫困。Fuchs最早使用中位数收入的50%设定相对贫困线14(P88-95),还有使用平均值收入的40%、50%、60%测算相对贫困15(P132-146

8、)。Zheng认为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分为收入平均值的百分比和收入分位数(中位数是分位数的一种特殊情况)的百分比,并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16(P337-356)。Ravallion和Chen将上述贫困线命名为强相对贫困线,并放松相关假设,提出了弱相对公理17(P1251-1261)。Ravallion和Chen进一步提出包含基尼系数在内的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的弱相对贫困线18(P1-13)。当前关于弱相对贫困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19(P72-90)20(P58-73),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国家仍旧采用强相对贫困。(三)多维相对贫困的发展随着我国进入解决相对贫困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国内学者

9、开始关注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仍旧是以AF方法为主。王小林和冯贺霞提出当设置5个维度来衡量多维贫困时,任意3/5及以上的维度贫困为多维绝对贫困,任意1/5和2/5的维度贫困为多维相对贫困21(P2-21),相对性体现在第二个临界值的判定上,但是未开展实证测算。汪三贵和孙俊娜分析多维相对贫困时,将城乡分设收入中位数的40%作为收入维度相对贫困线22(P2-23),不足之处是只有一个年度的数据且其他维度是绝对标准。还有学者选用了样本家庭均值来分析23(P68-72),但是平均值可能会高估贫困状况。方迎风和周少驰对两个临界值选取30%定义多维相对贫困24(P21-30),但是这个比例的

10、设置也存在主观性强的缺陷。这些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家庭,部分文献聚焦县域单元,从经济发展机会、潜在发展机会、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选取指标进行多维相对贫困分析25(P1-14),以及使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和可持续生计模型识别县域多维相对贫困状况26(P1455-1470)。纵观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关于贫困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由以收入为核心的一维视角逐渐转向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等多维视角,由固定的绝对贫困线发展到随时间变动的相对贫困线。当前研究多维贫困主要在绝对框架下,研究相对贫困也是以收入贫困居多,多维分析较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不论多维绝对贫困、还是单维相对贫困都已经不能满足贫困研

11、究需要,将多维和相对结合起 当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收入减少时,贫困指标增加。将贫困线以下个体的收入转移给任何富有的人,贫困指标增加。110邹薇 等: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来是探讨贫困变化的重点方向,而当前关于多维相对贫困的文献还不充分。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改进AF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进行识别与分解,进一步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导致贫困变化的原因。首先,针对当前多维相对贫困研究使用的数据年限偏短、样本偏少的情况,本文选取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简称CHNS)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

12、析,该数据涵盖家庭收入、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信息,跨越时期长、微观样本丰富,能较好地反映中国1990年以来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变化情况。其次,针对已有文献在研究视角上对相对贫困的测度集中体现在收入维度而缺少对非收入维度的分析,以及在考虑多维贫困时更多从绝对角度出发而缺少相对性分析的不足,本文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和分解。再次,现有文献使用AF方法分析多维相对贫困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相对性通常体现在第二个加总维度临界值上,第一个指标被剥夺临界值绝对标准不统一,且第二个加总维度临界值的相对性是主观定义的;二是一些学者使用平均值设定第一个指标被

13、剥夺临界值,但平均值易受到极值影响,且标准较高可能会高估贫困状况。本文对AF方法进行了改进6(P476-487),将中位数作为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确定原则,这种测算方法更加客观和接近实际贫困状况。另外,以往文献对多维贫困进行子群分解时,分解类别较少或者仅对某一年度进行分解,而本文根据不同特征对多维相对贫困的不同时点开展地区异质性、个体异质性分解。最后,现有文献很少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本文将多维相对贫困的变动分解为贫困发生率效应和被剥夺程度效应,并测算其贡献度,结果表明多维相对贫困的变动内因主要源于贫困发生率效应。二、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本文通过使用改进的AF方法测度多维相对贫困,构建中国多

14、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一)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测度方法AF方法有两个临界值,指标被剥夺临界值和加总维度临界值。多维相对贫困其相对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指标被剥夺临界值的相对性,二是加总维度临界值的相对性。对于第二种方法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加总维度临界值的相对比例没有统一共识,有设置1/5或2/5的21(P2-21),也有设置30%的22(P2-23);二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指标被剥夺临界值仍是绝对标准,可能会出现即使同样的指标不同学者的绝对标准也不一致的情况。也有学者采用第一种方法,将指标年度平均值作为指标被剥夺临界值23 (P68-72)24 (P21-30)2

15、5 (P1-14),因平均值易受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且平均值一般会高于中位数,由平均值定义的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也会更高,这样导致贫困发生率高估,不切实际。基于此,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来确定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根据中位数来定义各指标被剥夺的相对临界值,测度结果更符合实际贫困状况,这也是本文与其他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的不同之处。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第一,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假定社会中有n个个体,个体i在维度j上的福利表示为xij,其中i=1,2n,j=1,2d。zj为维度j的被剥夺相对临界值,当xij zj时,个体在维度内被剥夺,gij=1,反之,gij=0。各维度指标的权重为wj(0

16、wj 1),wj=1。为避免各指标权重的不一而出现主观失误,设置各维度以及维度内各指标的权重相等。个体i在所有d个维度上的加权被剥夺综合指数为ci,ci=j=1dwjgij。设置k为加总维度临界值,当ci5米)”“水厂”“瓶装水/矿泉水或纯净水”中位数年度样本分布 “没有”“其他”“开放式土坑”“开放式水泥坑”“室外非冲水公厕”“室外冲水公厕”“室内马桶(无冲水)”“室内冲水”中位数年度样本分布(“其他”“木柴、柴草等”“木炭”“煤油”“煤”“液化气”“电”“天然气”)中位数年度样本 “三轮车”“自行车(包括电助力自行车)”“摩托车(包括三轮摩托)”“汽车”资产数量中位数年度样本 “彩色电视机

17、”“洗衣机”“冰箱”“空调”“缝纫机”“电扇”“DVD/VCD”“微波炉”“电饭煲”“高压锅”“电话”“手机(非智能)”“智能手机”“卫星接收器”“计算机”“平板电脑”资产数量中位数无工作(排除学生、退休、年纪太小而不能工作)特性相对相对绝对绝对绝对相对相对相对相对相对绝对11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将厕所类型、做饭燃料由差到好进行排序,将每年分布在中位数的值作为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将交通工具、家用电器资产的个数的中位数作为相应的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5.就业维度选用的指标是个体是否有工作,将没有工作的个体视为被剥夺的对象。(四)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表2为每个年

18、度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从中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的水平逐渐提高。家庭人均年收入临界值由1991年的1390元上升至2015年的8533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受教育年限由1991年的“6年小学”提高至2015年的“3年初中”,说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生活水平维度,饮用水水源由1991年的“大口井水(5米)”提高至2015年的“地下水(5米)”,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厕所类型也由1991年的“开放式水泥坑”提高至2015年的“室内冲水厕所”,做饭燃料指标临界值1991年的“煤”转变为2015年的“电”,家用电器的数量由1991年的2台(部)上升至2015年的9

19、台(部),交通工具的数量临界值未发生变化,保持在1辆。健康、就业维度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未发生变化。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多维相对贫困的标准也相应提高。三、实证结果与分析下文将从指标、城乡、东中西部地区、性别、年龄段等方面分析多维相对贫困的子群分解结果,研究多维相对贫困的变动内因,并对测度结果开展稳健性检验。(一)各维度指标的贫困发生率表3列示了1991-2015年多维相对贫困各指标的贫困发生率。首先,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变化方向表21991-2015年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临界值维度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指标家庭人均年收入受教育年限患病BMI医疗保险饮用水水源厕所类型做饭燃

20、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工作情况1991年1390元6年小学患病24无大口井水(5米)开放式水泥坑煤1辆2台(部)无工作1993年1433元6年小学患病24无大口井水(5米)开放式水泥坑煤1辆2台(部)无工作1997年1862元6年小学患病24无大口井水(5米)开放式水泥坑煤1辆3台(部)无工作2000年2318元2年初中患病24无大口井水(5米)开放式水泥坑煤1辆4台(部)无工作2004年2852元3年初中患病24无地下水(5米)室外非冲水厕所煤1辆6台(部)无工作2006年3167元3年初中患病24无地下水(5米)室内马桶(无冲水)液化气1辆6台(部)无工作2009年4706元3年初中患病24无

21、地下水(5米)室内冲水厕所液化气1辆7台(部)无工作2011年6524元3年初中患病24无地下水(5米)室内冲水厕所电1辆8台(部)无工作2015年8533元3年初中患病24无地下水(5米)室内冲水厕所电1辆9台(部)无工作114邹薇 等: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和程度不一。收入维度的贫困发生率由1991年的19.97%上升至2015年的26.65%,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有上升,但是相对贫困发生率也在上升,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扩大了。教育维度的贫困发生率由1991年的45.17%下降至2015年的35.7%,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仅普遍提高,而且教育被剥夺情况有较大的改进。在健康维度,

22、医疗保险的贫困发生率由1991年的68.87%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2.58%,但是患病和BMI贫困发生率在上升,说明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缓解了贫困人口看病问题,但是患病、健康不佳仍然是相对健康贫困的表征。在生活水平维度,饮用水水源、做饭燃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的相对贫困发生率都出现了上升,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厕所类型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这可能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厕所革命”的成效。就业维度近年来贫困发生率有上升之势,说明因失业遭受剥夺的群体有所增加。其次,各维度指标的变化有一定起伏。收入维度贫困发生率在2006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09年略有回调,随

23、后再次上升。其他维度的一些指标,在2000年之前贫困发生率逐年递减,在2000年、2004年之后发生了跳跃,然后又开始逐年递减,这与部分指标的被剥夺相对临界值在2000年、2004年发生了变化有关。最后,多维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而改变。1991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前三项指标分别是医疗保险、受教育年限、家用电器,到2015年为BMI、家用电器、做饭燃料,说明近年来相对贫困比较突出主要是个体健康、生活水平方面。(二)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多维相对贫困的测度结果见表4和图1,以k=2为例分析,当有两个维度被剥夺时,2015年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为0.191,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为0.321,

24、平均被剥夺强度(A)为0.596。结果显示,不同剥夺维度下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变动趋势总体比较一致。1991-1997年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平缓略有下降,1997-2004年指数出现较快上升,2004-2011年出现持续明显下降,2011年又开始呈上升趋势。与1991年相比,2015年多维相对贫困变得更严重,说明现阶段解决多维相对贫困任务艰巨。同时发现,当个体遭受的剥夺维度越多时,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越低。当k=1时,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20%-35%之间变动,即大约20%-35%的人群遭受一个维度的相对剥夺;当k=5时,即个体在5个维度全部遭受相对剥夺,此时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为0,未在表和图中展示。200

25、0年临界值变动的指标:受教育年限指标临界值由1997年的“6年小学”变化为2000年的“2年初中”;2004年临界值变动的指标:受教育年限指标临界值由2000年的“2年初中”变化为2004年的“3年初中”,饮用水水源由2000年的“大口井水(5米)”转变为2004年的“地下水(5米)”,厕所类型由2000年的“开放式水泥坑”转变为2004年的“室外非冲水厕所”。表31991-2015年多维相对贫困各指标贫困发生率(%)维度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指标家庭人均年收入受教育年限患病BMI医疗保险饮用水水源厕所类型做饭燃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工作情况1991年19.9745.1710.7428.9368

26、.8721.5533.0538.0717.3738.409.681993年20.8643.026.3229.9173.7619.0830.2639.2116.1532.8111.191997年20.0541.117.6433.8775.2810.1426.9437.5221.8339.2613.342000年24.1848.648.8139.0978.4412.8322.2528.8521.3240.0216.612004年24.4447.8816.7342.372.6148.9846.3725.2725.7847.0027.052006年26.3245.0713.6143.4350.1845

27、.1749.5049.8828.0238.3027.492009年23.5445.3615.6546.238.9142.9248.6934.3726.9938.5426.942011年24.2839.4017.5449.774.9133.8436.5445.5027.4636.2823.552015年26.6535.7014.0154.622.5834.4430.5844.0028.3642.1033.67115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三)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的分解1.按指标分解。表5分析在任意两个维度被剥夺时各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的贡献度。由表可知

28、,收入维度的贡献1991年为20.6%,2015年上升至21.8%,居民的相对收入被剥夺变得更严重。教育的贡献逐渐在下降,1991年为32.8%,2015年下降至25.3%,说明教育的相对被剥夺情况在减表41991-2015年不同维度下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剥夺维度k=1k=2k=3k=4指标HAM0HAM0HAM0HAM01991年0.5780.4220.2440.2670.5470.1460.0730.6820.0500.0080.8560.0071993年0.5730.4170.2390.2480.5470.1360.0640.6780.0440.0050.8510.0041997年0.572

29、0.4170.2390.2500.5500.1370.0650.6940.0450.0080.8450.0072000年0.6360.4360.2770.3050.5630.1720.0940.6970.0660.0140.8510.0122004年0.7050.4730.3330.4100.5850.2400.1650.7190.1190.0250.8890.0222006年0.6710.4770.3200.3880.5980.2320.1710.7250.1240.0420.8630.0362009年0.6220.4500.2800.3120.5830.1820.1110.7210.080

30、0.0220.8590.0192011年0.5630.4520.2540.2850.5870.1680.1040.7270.0760.0210.8510.0182015年0.5800.4690.2720.3210.5960.1910.1240.7270.0980.0220.8430.019图11991-2015年不同维度下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注:横轴的时间对应CHNS数据库不同的调查轮次。下图同。表5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指标分解(k=2)维度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指标家庭人均年收入受教育年限患病BMI医疗保险饮用水水源厕所类型做饭燃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是否就业1991年0.206

31、0.3280.0210.0460.1160.0290.0410.0400.0240.0500.1001993年0.2130.3210.0140.0520.1180.0220.0360.0390.0220.0440.1181997年0.2020.3160.0160.0540.1120.0130.0330.0390.0280.0500.1362000年0.2110.3160.0180.0560.1120.0160.0280.0300.0230.0480.1412004年0.1720.2810.0250.0550.1050.0460.0460.0250.0230.0490.1742006年0.188

32、0.2720.0210.0550.0760.0420.0470.0480.0240.0420.1862009年0.2000.2910.0280.0610.0140.0400.0450.0340.0250.0430.2182011年0.2220.2810.0300.0640.0090.0350.0380.0420.0270.0430.2102015年0.2180.2530.0230.0650.0040.0320.0340.0390.0230.0450.265116邹薇 等: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缓,但是2015年教育的贡献仍然较高,超过收入、健康、生活水平等维度。健康维度患病和BMI

33、的贡献有所上升,但医疗保险的贡献逐渐下降,说明相关的医疗保险政策起到了减贫效果。生活水平维度的饮用水水源的贡献略有上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仍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厕所类型、做饭燃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的贡献均有所下降,说明居民生活水平在这几个方面得到了改善。就业维度的贡献逐渐升高,由1991年的10%上升至2015年的26.5%,说明居民的就业被剥夺情况在恶化。总结来看,历年间收入与教育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都较高,而到2015年就业被剥夺已成为多维相对贫困最主要的致因。可见,现阶段解决相对贫困,应多关注提高收入、教育以及提供就业等方面。2.按城乡分解。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城市和农

34、村进行分解,结果见表6和图2。当k=2时,2015年农村地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为0.265,城市地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为0.081,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约为城市的3.3倍,农村地区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为83%。随着被剥夺维度的增加,农村和城市地区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差异保持稳定。2015年,当农村地区遭受4个维度的剥夺时,其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度高达90.5%,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能够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但是这种成果却未能同样地惠及农村地区。尽管绝对贫困完全消除,表6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城乡分解剥夺维度k=1k=2k=3k=4地区城市(M0)贡献度农村

35、(M0)贡献度城市(M0)贡献度农村(M0)贡献度城市(M0)贡献度农村(M0)贡献度城市(M0)贡献度农村(M0)贡献度1991年0.1470.1970.2910.8030.0750.1680.1800.8320.0230.1470.0630.8530.0040.1790.0080.8211993年0.1530.1870.2740.8130.0800.1720.1580.8280.0220.1480.0530.8520.0030.1670.0050.8331997年0.1630.1970.2690.8030.0900.1890.1570.8110.0290.1840.0510.8160.00

36、60.2490.0070.7512000年0.1870.1890.3120.8110.1050.1710.1980.8290.0370.1600.0770.8400.0060.1400.0140.8602004年0.2210.2040.3830.7960.1400.1790.2840.8210.0590.1520.1460.8480.0080.1060.0280.8942006年0.2180.2090.3660.7910.1430.1900.2710.8100.0760.1890.1450.8110.0230.1930.0420.8072009年0.1850.2050.3220.7950.11

37、40.1940.2120.8060.0520.2010.0930.7990.0120.1930.0220.8072011年0.1520.2510.3280.7490.0890.2220.2250.7780.0390.2150.1020.7850.0080.1860.0250.8142015年0.1450.2140.3570.7860.0810.1700.2650.8300.0320.1430.1290.8570.0040.0950.0280.905图2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城乡分解(k=2)117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但是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在相

38、对贫困的监测体系里,农村仍旧是贫困治理的重点帮扶地区。3.按地区分解。表7及图3报告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分解结果及各地区贡献度。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山东,西部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西。表7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地区分解剥夺维度k=1k=2k=3k=4地区东部(M0)中部(M0)西部(M0)东部贡献度中部贡献度西部贡献度东部(M0)中部(M0)西部(M0)东部贡献度中部贡献度西部贡献度东部(M0)中部(M0)西部(M0)东部贡献度中部贡献度西部贡献度东部(M0)中部(M0)西部(M0)东部贡献度中部贡献度西部

39、贡献度1991年0.2040.2510.2850.2970.3730.3300.1210.1480.1730.2950.3690.3360.0400.0500.0620.2860.3640.3500.0060.0080.0060.3010.4290.2711993年0.2080.2610.2480.3080.3940.2980.1130.1560.1370.2950.4140.2900.0380.0500.0420.3100.4140.2750.0040.0070.0020.2850.5700.1451997年0.2140.2340.2690.2180.4660.3160.1170.1350.

40、1600.2070.4670.3260.0380.0430.0530.2070.4590.3340.0070.0070.0070.2500.4810.2692000年0.2260.3020.2960.2520.4780.2710.1250.2020.1770.2240.5150.2610.0400.0860.0620.1880.5720.2400.0060.0170.0120.1410.6070.2512004年0.2720.3610.3700.2780.4570.2650.1700.2750.2770.2410.4840.2750.0710.1470.1380.2040.5200.2760.

41、0130.0300.0200.2070.5750.2182006年0.2610.3500.3540.2790.4500.2710.1660.2650.2670.2460.4720.2820.0790.1460.1470.2200.4890.2910.0220.0500.0330.2100.5690.2212009年0.2180.3010.3320.2680.4590.2730.1200.2040.2310.2270.4810.2920.0440.0960.1050.1890.5110.3000.0090.0220.0280.1700.4960.3342011年0.1720.3090.3250.

42、2930.3790.3280.0930.2170.2340.2390.4030.3580.0360.1030.1090.2060.4230.3710.0090.0230.0290.2040.3930.4032015年0.1870.3350.3290.2870.3950.3180.1150.2490.2410.2520.4180.3310.0520.1200.1150.2420.4250.3330.0110.0280.0200.2440.4810.275图3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东部、中部、西部分解(k=2)118邹薇 等: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由表7可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东部

43、地区最小,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偏高且大小接近。中、西部相对被剥夺程度比东部地区严重,这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相关联。中部地区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相对更严重,可能的原因一是样本未覆盖全部省份,二是中部地区内部不平等现象更严重。4.按分性别分解。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按性别进行分解,结果见表8和图4。当遭受两个维度的相对被剥夺时,2015年女性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为0.228,男性为0.148,女性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为64.5%,男性为35.5%。女性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高于男生,且女性的贡献度远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这种差异相

44、对稳定。被剥夺维度越高,女性相对男性的多维相对贫困越严重。5.按年龄分解。表9和图5报告了18岁、18-64岁、64岁三个年龄段群体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的分解结果。从表9可以看出,64岁以上人群多维相对贫困最严重;在2000年之前,18-64岁人群多维相对贫困比18岁以下人群严重;2000年之后,18岁以下的人群多维相对贫困比18-64岁人群严重。从贡献度来看,18-64岁人群的贡献度最高,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个年龄段涉及的人群最多,其次是64岁以上表8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性别分解剥夺维度k=1k=2k=3k=4性别男性(M0)女性(M0)男性贡献度女性贡献度男性(M0)女性(M0)男

45、性贡献度女性贡献度男性(M0)女性(M0)男性贡献度女性贡献度男性(M0)女性(M0)男性贡献度女性贡献度1991年0.2020.2830.3950.6050.1080.1800.3560.6440.0330.0660.3150.6850.0030.0100.2380.7621993年0.1930.2820.3890.6110.0920.1760.3280.6720.0270.0590.3020.6980.0020.0070.1970.8031997年0.1950.2810.4000.6000.0990.1750.3530.6470.0270.0620.2960.7040.0030.0110.

46、2300.7702000年0.2340.3190.4160.5840.1290.2140.3700.6300.0460.0850.3430.6570.0060.0180.2600.7402004年0.2830.3780.4050.5950.1850.2900.3670.6330.0800.1540.3210.6790.0200.0440.2880.7122006年0.2700.3650.3960.6040.1770.2800.3600.6400.0870.1560.3310.6690.0250.0460.3300.6702009年0.2320.3220.3940.6060.1340.2250.

47、3490.6510.0550.1030.3230.6770.0110.0260.2700.7302011年0.2120.2910.3910.6090.1260.2040.3520.6480.0500.0980.3100.6900.0100.0250.2620.7382015年0.2310.3070.3900.6100.1480.2280.3550.6450.0640.1130.3230.6770.0110.0250.2810.719图4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性别分解(k=2)119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人群,18岁以下人群的贡献度最低。整体来看,缓解多维相对贫

48、困应多关注老年人群。(四)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变动的分解根据前文方法,以k=2为例,分析多维相对贫困的变动及其内因,具体见表10。1991-2015年,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平均每年上升0.013。其中,1991-1993年、2004-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1年多维相表9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分年龄段分解剥夺维度k=1k=2k=3k=4年龄分组18岁以下(M0)18-64岁(M0)64岁以上(M0)18岁以下贡献度18-64岁贡献度64岁以上贡献度18岁以下(M0)18-64岁(M0)64岁以上(M0)18岁以下贡献度18-64岁贡献度64岁以上贡献度18岁以下(M

49、0)18-64岁(M0)64岁以上(M0)18岁以下贡献度18-64岁贡献度64岁以上贡献度18岁以下(M0)18-64岁(M0)64岁以上(M0)18岁以下贡献度18-64岁贡献度64岁以上贡献度1991年0.2080.2300.4250.0620.7940.1430.1060.1310.3350.0530.7580.1890.0240.0410.1630.0360.6960.30500.0030.050-0.3760.6241993年0.1830.2250.4150.0460.8000.1540.0870.1200.3220.0390.7510.2110.0200.0350.1450.02

50、80.6770.29500.0010.036-0.2720.7281997年0.1810.2180.4290.0460.7620.1920.0830.1160.3310.0370.7050.2580.0200.0320.1560.0280.6010.3710.0020.0030.0440.0150.3260.6592000年0.2410.2540.4530.0510.7530.1960.1370.1460.3650.0470.6990.2550.0540.0460.2030.0480.5810.3700.0050.0050.0640.0270.3390.6352004年0.3260.30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