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253446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目录前言基础环境篇第一章“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任务目标篇第三章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第四章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产业发展篇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第七章繁荣发展服务业第八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第九章积极发展建筑业城乡区域篇第十章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格局第十一章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第十二章构建功能明晰的特色区域格局社会发展篇第十三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第十四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十五章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第十六章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十七章建设文明平安山东资源环境篇第十八章加

2、快建立节约型社会第十九章加快生态省建设改革开放篇第二十章深化体制改革第二十一章扩大对外开放支撑保障篇第二十二章增强自主创新的引领能力第二十三章增强投资的支撑能力第二十四章增强消费的拉动能力第二十五章增强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第二十六章增强规划实施的落实能力前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对于我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至关重要。编制和实施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3、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我省实际制定,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增强活力、加快建设,主要阐述政府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纲要是今后5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基础环境篇“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第一章“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时期是不平凡

4、的五年。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省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克服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主要计划指标提前一年完成。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于2002年和2004年连续登上1万亿元和1.5万亿元两个台阶,2005年达到18468.3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4

5、7美元。政府财力持续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2.7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2.5%。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和涌现了一大批优势产业群、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现代服务业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0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出口总值达到462.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出口结构进一

6、步优化,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29.3%,居全省出口产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1%,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规模、素质、经营水平迈上新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1.6%提高到48%。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民累计减负220多亿元,累计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6.3亿元。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开。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了新步伐。重点建设成就显

7、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298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93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6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3257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电力装机总容量3600万千瓦,分别增长58%、17%、124%和80%。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5%,山东半岛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聚集区之一。农村公路改造完成8.8万公里,村村通电、通车、通电话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社会事业繁

8、荣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五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万项,授权专利4.36万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更加巩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17.1万人,比2000年增长2.9倍。“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得到加强,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8.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9.6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2

9、.7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86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生态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4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省委、省政府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一是解放思想,推动加快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环节

10、,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确立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实施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打造制造业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三是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培植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突出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促强扶弱带中间

1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全省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执政为民,维护群众利益。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十大民心工程”,着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路水电医学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五是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平安山东”、“诚信山东”和“文明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全省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六是求真务实,提高工

12、作成效。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实施政府工作提速,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环环相扣抓实施,不间断地抓重点促全面,不断完善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全省上下思路清、工作细,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某些方面还存在不

13、稳定因素。对此,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我省处在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发展地位跃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跨越重要台阶的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跨越3000美元,经济发展迎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的重要时期。

14、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我省城镇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城乡恩格尔系数降低到0.5以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居民消费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消费从侧重量的增加向侧重质的改善转变,已进入住房、汽车等10万元级消费阶段,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投资建设集中回报阶段。“十五”期间,特别是后三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效益。预计今后我省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阶段。市场容量大,相对较低成本、多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使我省的综合优势

15、更为突出,制造业强省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对外开放水平加速提高阶段。我省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和中日韩东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将更大规模地承接国际产业、研发集群式转移,经济外向度将进一步提高,并促进开放层次和水平的快速提升。半岛地区经济地位迅速上升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重心向北扩展趋势明显。山东半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与引进资本、技术有机组合,大有希望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16、,追求更大比较利益,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我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向完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履行入世承诺,增强经济活力,必须冲破思想观念束缚,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结构由二元向统筹转变。我省正处于城市化水平30%70%之间的加速推进时期,产业和人口加速聚集、城市文明加速普及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良性机制

17、,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三)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省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临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世贸组织产业保护期结束后,将对我省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依赖于成本价格优势的低端出口,将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领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区域间将形成竞相发展态势。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省将面临更广领域和更加激烈的竞争。面临资源环境、人才科技、体制机制的瓶颈约束。我省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

18、材料短缺矛盾将日益尖锐,环境承载压力十分严峻。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适应,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适应,将制约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面临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繁重任务。“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入新的人口增长高峰期,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均占有水平的难度加大。“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稳定任务十分艰巨。从外部条件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转移,特别是在制造业和

19、现代服务业领域呈加快之势。国内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的加速转型,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中国制造”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也存在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全省上下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把握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20、任务目标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三章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确保“十一五”及今后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目标,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总的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增强自

21、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现代化半岛城市群、环境优美生态省和社会主义和谐山东,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避免大起大落,保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抓

22、住结构调整主线,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增加个人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

23、好局面,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要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引导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

24、国际资源,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有利于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更加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山东、平安山东,促进社

25、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第四章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任务,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新水平。主要目标确定为:经济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达到30000亿元,人均超过39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5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降低22%左右,

2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左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8%。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改革开放。行政管理、财税、社会事业、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制结构明显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40%。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亿美元左右。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发展局面,城

27、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60万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人、病床数2.5张。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和5500元,年均分别增长7%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民主法治。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8000亿元,比2010年再

28、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以上,全省提前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全面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充分展现“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崭新形象。产业发展篇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和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落实支农政策,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装备机械化、组织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和生产标准化,全面提

29、高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五项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配方施肥与沃土、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粮食产业等五项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五年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4500万亩和1500万亩,建设40个以上优质粮食生产县。实施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农业发展层次。以提升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倾斜、集约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争取“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较强市场竞

30、争力的8个优势产业带(区)、11类优势农产品和100个名牌产品。种植业,稳定布局,提高品质效益,壮大园艺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优质林果苗木花卉基地。畜牧业,突出规模饲养和疫病防治,规划建设一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提高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水产业,重点发展一批种苗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创新

31、农机服务模式,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到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000万千瓦,农机化水平达到75%。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一是继续加大对500家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二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市场开拓、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发展规模农户,带动基地发展,组织带动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80%以上。三是依托优势产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

32、的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向农业综合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领域延伸,向引进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延伸,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达到120亿美元以上。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一是率先完成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安全标准的制定,胶东沿海地区、胶济沿线基本实现农业标准化,全省瓜菜果茶等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职

33、能明确、运行高效的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三是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和终端产品质量认证,逐步实现与国际认证标准的接轨,扩大我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落实农业农村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积极探索农资直接补贴办法。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完善化解乡村债务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机制。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34、三是健全农业投入政策。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强化科技兴农政策。增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重点研发100项重大科技课题。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投入,推行实用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化运作,重点推广100项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科技普及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六章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建设

35、制造业强省,是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突出“三个一批”、完善拉长七个产业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突破重点装备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抓好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区域布局五个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强与跨国集团合作,实行集约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拉

36、长产业链,建设产业群,培育160个以上中国名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格局,带动全省工业实现新的突破。(1)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充分发挥名牌企业和地域优势的聚集效应,以济南国家软件基地、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海尔、海信、浪潮、中创、鸿富泰、浪潮LG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和软件、数字家电和汽车电子产品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海信“信芯”、东营液晶显示屏等高端技术项目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并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家电产业重点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和配套产品,加

37、快开发数字影视新产品,放大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2)机械设备产业。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和关键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着力建设重型车、轿车、微型乘用车、越野车、改装车、特种车等整车生产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中心。船舶,依托青岛、烟台、威海造修船中心和济宁内河造船,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2010年整车生产能力180万辆,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机械设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3)化工产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加快

38、实施齐鲁石化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加快青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项目建设,争取把东营、淄博、青岛和烟台建成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2010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万亿元。(4)食品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推广绿色化,实现标准化,提升竞争力。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5)纺织服装业。突出原料、面料和服装三个环节,以优势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努力开发差别化、异型化、功能化纤维,加快印染工艺改造、技术装备更新和新型面料开发,不断提高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打造知名品牌。2010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

39、6)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冶金、造纸等应用领域,实施全氟磺酸树脂及离子膜、碳素原丝及制品、二甲醚、新型保水剂等一批高技术项目,加快青岛纳米新材料、淄博和临沂工程陶瓷、东营有机高分子材料、泰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烟台和潍坊电子新材料等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鼓励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高效钢材,巩固大型钢铁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2010年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600亿元。突破重点装备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以信息化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提高产

40、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重点突破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环保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农业机械、大型化肥装置关键设备等20类重大装备,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

41、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大力支持知名品牌,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改造造纸、塑料、新型包装材料、化肥、轮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等10个行业。到2010年,造纸能力达到1500万吨,水泥产量控制在1.5亿吨,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60万吨,高档浮法玻璃3200万重箱。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产业聚集意识,立足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支柱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龙头带动、企业集群协作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经济园区、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形成一批零部件配套半径小、特色鲜明、规模强大、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聚集

42、区。以省级以上园区为重点,突出搞好百余个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力争到2010年经济园区GDP、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40%、55%和85%以上,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10年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达到50家,进入全国工业1000强的企业达到150家。促进工业布局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提高骨干行业、重点产品的配套能力,培育全省集成制造优势,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七章繁荣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面

43、临入世挑战最严峻的产业,也是改革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努力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1)金融保险业。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银行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加快观念创新

44、、管理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提升金融层次,增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积极支持恒丰银行在全国设立分行,不断膨胀规模,增强实力;加快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提高核心竞争力。规范发展典当业,发挥其在社会小额短期融资方面拾遗补缺、调余济需的积极作用。加快组建在我省注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发展互助型商业保险公司,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拓展大众保险市场。(2)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重点建设10个物流园区、20个物流中心和2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壮大市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散能力,拓展辐

45、射范围。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构筑起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3)中介服务业。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要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房地产、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旅游会展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鼓励社会参与投资

46、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食宿、娱乐条件,为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档次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巩固提高山水圣人、齐文化、黄金海岸、民俗文化等传统优势线路,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打造沿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网络。到2010年,年接待海外游客310万人次,国内游客2.6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10亿元。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会展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会展基地,提高承办大型综合性会展的能力。(2)文化传媒业。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视听、广告、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体系,

47、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化运作方式和集团化管理体制,尽快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中度、知名度和对外宣传力度,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实施名牌精品工程,培育特色剧节目、名牌剧节目,形成一批名牌文化产品。(3)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形成“梯级消费”的良性循环。(4)信息服务业。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完善核心政务信息系统及金关、金税、金卡、金保等金字号工程业务系统。加快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完善全省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