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252749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一、承接良好发展势头,紧紧抓住发展机遇(5)(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5)(二)“十一五”时期宏观发展环境(8)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10)(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2)(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5)三、加强区域空间引导,优化空间布局框架(17)(一)加强空间分区引导(17)(二)优化空间布局(19)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1)(一)加快自主创新步伐(22)(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23)(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6

2、)(四)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28)五、全力推进滨海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30)六、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32)(一)加快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32)(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4)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增强体制机制活力(36)(一)继续深化改革(36)(二)坚持扩大开放(39)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42)(一)加强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42)(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4)(三)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45)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47)(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48)(二)加强能源设施建设(49)(三)加快信息化设施建

3、设(50)(四)加强水利及防灾设施建设(51)十、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52)(一)建设文化大市(52)(二)建设科技强市(54)(三)建设教育强市(55)(四)建设人才强市(57)(五)建设卫生强市(59)(六)建设体育强市(60)十一、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61)(一)切实抓好公共安全(61)(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3)(三)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64)(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65)十二、加强和改善政策调控,确保规划实施到位(66)(一)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66)(二)公共财政政策(67)(三)产业导向政策(67)(四)投资导向政策(67)(五)空间布局调控

4、政策(68)(六)人口调控政策(68)(七)完善民主监督(68)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是在我市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的重要时期编制的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并实施“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十一五”时期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承接良好发展势头,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5、展成就专栏1 嘉兴市“十五”计划纲要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五”计划“十五”实绩完成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9501155.7121.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34004222127.23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3566.8190.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亿元14002578184.15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599.2180.36出口总额亿美元3870.4185.37五年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3.536.927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0374.410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00016189134.9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8508007136.911初中升高中段入学率

6、%8594.1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3013年末总人口万人335334.314人口自然增长率4-0.215城镇登记失业率%43.816城市化水平%4550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经济总量、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全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前50强,各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强,全市经

7、济总量在全省位置前移。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5.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是2000年的2.1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13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3.5倍。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1.255.333.5调整为2005年的7.158.934,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从68.531.5转变为5941,都市型农业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进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构筑了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国有

8、企业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民营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级行政审批、核准事项减少68.3%,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良好,2005全市进出口总额99.22亿美元,其中出口70.44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3.6倍和3.7倍,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5倍。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体系和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深入开展,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步形成,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85%。交通条件继续改善,基本形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市区城市道路骨架网,全

9、市通村公路实现“双百”,乍嘉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北岸连接线、杭浦高速和申嘉湖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嘉兴港建设步伐加快,内河航道改造进展顺利。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电网和信息化设施相继建成,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基本建成,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一期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年累计达到257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与转化中心落户我市,市及各县(市)连续两轮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成高中园区,初中毕业生

10、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4.1%,嘉兴学院实现专升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以江南文化节为载体,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每千人拥有医生和床位数分别达到1.8人和3.3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4.5万个,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6.5和61.6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89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

11、均为2000年的1.8倍。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控制在103以下。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五县(市)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水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产业层次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仍需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还不够强,在网络型大城市中的首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

12、完善,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较为困难,社会治安、市场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制约加剧,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宏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市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重点要把握五大发展机遇,努力化解四大挑战。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机遇。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为我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13、明确了更进一步的奋斗目标。 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新飞跃的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将进入升级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我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为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升级的机遇。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国家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为我市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优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加明确,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和社会主义

14、新农村,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提供了机遇。 五是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的机遇。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互动合作将更加密切,尤其是随着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为我市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深入接轨上海、加快滨海开发带来了机遇。 我们在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认识到面临的新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磨擦和保护主义盛行,石油等资源价格和货币汇率起伏不定。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十一五”时期我市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依然较大,而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相对供给不足,转

15、变增长方式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仍要进一步完善。四是公共安全、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增多,由征地、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增加,疾病预防等公共安全问题需更加重视。 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我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全面转型时期。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发挥临沪的区位优势、滨海的空间优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均衡优势等三大特色优势,把握机遇,化解矛盾,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

16、貌,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

17、战略,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长三角经济强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于长三角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位置前移。产业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部分产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基本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杭州湾滨海新市。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市能级日益突出,功能不断完善。区域整体联动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

18、挥,临港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滨海新区成为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滨海新市特色更加鲜明。 江南水乡文化大市。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生活丰富,文化地方特色鲜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有长足发展,公民素质优良。嘉兴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显现,水乡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现代文化特色彰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城市定位,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专栏2 “十一五”国民经

19、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实绩2010年目标值年均增长%(增长、下降)指标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55.7200012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45886000011.7预期性3、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401.2预期性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66.812313预期性5、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2578520012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74.466012预期性7、五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亿美元36.9 6512预期性8、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9.2 20015预期性9、城市化水平%50602预期性10、科研经费占GDP比重%11.5预期性11、高

20、等教育毛入学率%3050预期性12、五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24.522.54.5约束性13、城镇登记失业率%3.84.5约束性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189237008预期性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007120008预期性16、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6.580预期性1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090预期性18、人口自然增长率-0.21.5约束性19、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90.76-3约束性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万吨8.3 保持在2005年水平约束性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95预期性 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降

21、低消耗、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左右(按户籍人口计算);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左右;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投资消费更趋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10年,达到66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高技

22、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左右。 改革开放更具活力。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转变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民营经济、外资经济蓬勃发展,初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城乡一体化形成新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8%左右;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中等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城乡

23、二元结构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共享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大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 人,人才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表水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四类及优于四类比例提高十个百分点,城市污

24、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河道水质有明显改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新增22.5万个就业岗位,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居住、交通、工作、休闲等方面环境有较大改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法治嘉兴”建设成效明显,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

25、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能力进一步加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实现“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等六大战略。 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全方位参与周边城市合作,主动发挥在长三角中的独特作用。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内外资联动,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活力。实施滨海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滨

26、海资源优势,加快滨海开发,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建立统筹开发建设机制,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协调、统筹建设,形成滨海新区开发合力。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临港型产业。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配套功能,促进要素集聚,争创开发优势。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推进技术创新,扶持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功能布局,统筹城乡经济

27、和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城带乡、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强市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 实施和谐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与管理,更加注重推进充分就业,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大力发

28、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 全面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我们要着力构建活力嘉兴、人文嘉兴、生态嘉兴、法治嘉兴、平安嘉兴,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内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创立集约发展的新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滨海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

29、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区域空间引导,优化空间布局框架 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五副三带两翼”市域空间架构。 (一)加强空间分区引导 以市域空间开发管制理念为指导,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开发引导措施。 重点开发区域:具有较高的工业开发需求,适合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滨海地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是市域产业发展最精华的部分,是现在及未来的城市建成区和

30、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实现高起点的规划与建设,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口的有效集聚,力争形成若干新的产业高地和新兴城市。 优化开发区域:开发密度已经较大,环境容量已近饱和,不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市、县城市的中心发展区域。今后发展方向是调整优化现状用地结构,逐步减少工业用地,增加服务业用地,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限制开发区域:该区域具有较高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生态条件较为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包括湿地、湖泊水面、丘陵、生态绿地等生态保护区、景区等,主要任务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 景区。处理好开

31、发与保护的关系,遵循适度开发原则,确保项目建设对景区及文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主要包括南湖风景名胜区、湘家荡旅游度假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南北湖风景区和乌镇、西塘、盐官等古镇旅游区。 湿地水网保护区。重点保护秀洲区、嘉善县北部水网密集地带,杭州湾河口及海域湿地,杜绝新的污染源出现。严格控制开发类型和强度。 杭州湾孤山丘陵保护区。严格保护平湖、海盐、海宁沿海山地丘陵资源,严格控制开发与建设活动,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业。 河流湖泊。保持水域面积总量平衡,严格控制建设活动。 禁止开发区域: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安全保护作用,不宜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主要包括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基础设施廊道、基本农田

32、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不允许开发区域。 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有关规定,所有水厂取水口都必须严格分类保护,严禁从事任何可能污染水体的建设活动。 基础设施廊道。廊道两侧按相关规定,禁止从事与廊道建设无关的开发活动。 专栏3 实施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区域产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公共投资导向重点开发区域提高配套能力鼓励外来人口定居落户控制环境污染,适当扩大建设用地增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控制人口快速扩张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投入限制开发区域加快产业迁移,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加快

33、人口向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转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实行生态补偿,加强人口转业、就业培训禁止开发区域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加大人口转移力度强制性保护,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二)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我市地理空间分布和城市发展趋势,今后我市将实施“一主五副三带两翼”市域空间框架。 1、建设“一主五副”网络型大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五个县(市)级城市为依托的“一主五副”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 中心城市,不但是市域的行政服务中心,而且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人口集聚和科教文卫的中心,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到2010年,市区非农人口100万左右。同时依托乍浦,

34、充分发挥港口和出口加工区优势,打造杭州湾临港产业基地、保税仓储物流中心、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嘉善,充分发挥无缝接轨上海的优势,力争成为江、浙、沪交界的制造业重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集聚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平湖,充分发挥临沪滨海的优势,努力打造临港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港口物流中心。 海盐,充分发挥“双桥”经济带优势,做足滨海文章,大力建设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基地。 海宁,充分发挥接杭临江优势,努力打造轻工制造业基地和观潮旅游、休闲购物基地。 桐乡,充分发挥市场和旅游优势,打造临杭特色产业基地和全国著名的古镇旅游景区。 2、构筑南部滨海城镇产业发展带、中部沿路城镇产业密集带、北部

35、特色农业和古镇旅游带等三大各具特色的功能带。 南部滨海城镇产业发展带。位于杭浦高速公路以南至杭州湾沿岸的狭长地带区域。依托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嘉兴港和国家级嘉兴出口加工区,充分发挥乍浦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的作用,以滨海新区、海盐黄沙坞围区、海宁尖山新区、海宁对外农业综合开发区以及乍浦镇、武原镇、澉浦镇、盐官镇等“四区四镇”为载体,突出滨海新区开发,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 中部沿路城镇产业密集带。位于杭浦高速公路以北和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南之间,是嘉兴市域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以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兴工业园区、秀洲工业园区、嘉善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桐乡经

36、济开发区为重点,整合一批邻近的乡镇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北部特色农业和古镇旅游带。位于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北至市域西北边界,该带靠近太湖,河网发达,是典型的水网地带。主要以原生态为特色,大力发展非工产业,重点发展蚕桑、水产、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以及乌镇、西塘的水乡古镇旅游,形成一个人口低密度、生态高标准、环境高质量的水乡特色产业带。 3、保护和合理开发南北生态两翼。 北翼主要由市域北部边界河网、林地的绿色生态组成,是我市北部的主要绿色屏障,对于我市环境治理和水

37、质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林地建设和湿地保护,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南翼由我市沿海海域蓝色生态组成,是我市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蓝色屏障。要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河口港湾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合理利用深水岸线和滩涂资源,加快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工业由低层次加工向高新技术应用转型,服务业由市域小服务向区域大服务转型,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 (一)加快自主创

38、新步伐 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努力打造省内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针对都市型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循环经济等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影响面广、关联度大的科技攻关项目,抓住优势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重点突破,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装备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积极支持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吸收实用技术。 加强品牌培育。引导企业由贴牌生产向创牌生产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各类企业和产业核心竞

39、争力。加大知名品牌、“老字号”品牌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鼓励企业和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到2010年,拥有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各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5个以上。 加强创新载体培育。积极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嘉兴)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36研究所、市农科院等科技研发力量,逐步构建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嘉兴本地科研院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尖端人才相结合的创新支撑体系,嘉兴科技城、科创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形

40、成的研发支撑体系,企业、园区技术研发中心为主的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等三个互动互补的层次,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市科创中心二、三期工程,加强各孵化器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增强向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等功能。到2010年,建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0家,区域(行业)技术服务中心30家。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强自有知识产权培育,建立健全研究开发和申报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无形资产评估、技术经纪、专利事务、技术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民营科技队伍,积极落实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加快培育风险投资机构,

41、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安排扶持资金和贷款贴息。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把我市建成为环杭州湾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规划,积极贯彻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实施工业产业集聚提升战略,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产业。临港工业以化工新材料、能源、造纸、新型建材、船舶修造业为主,高技

42、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机械标准件、电器成套设备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化纤、经编、家纺、家用电器和木业家具等为主。努力建成全国性的化纤、皮革、纺织、出口服装、经编、家纺、特种纸等行业制造中心和长三角的电子、石化、汽车配件、新型建材、船舶修造、木业家具等产业重要基地。 专栏4 重点培育的四大产业集群培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品引导布局的重点地区临港型工业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能源、造纸、船舶修造及配件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重点在嘉兴港区、平湖滨海区、海盐大桥新区高技术产业以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业,以玻纤及其下游产品为主的复合新材料,生

43、物医药产业以嘉兴出口加工区和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下设的六大产业区为重点,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嘉兴工业区、秀洲工业区、海宁尖山新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区为主要载体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汽配产业,机械标准件、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为主的设备制造业以嘉兴经济开发区、秀洲工业区、嘉善经济开发区、海宁尖山新区、海盐标准件城为主要载体特色优势产业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化纤、经编、家纺、家用电器、木业家具以嘉善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和全市主要工业功能区为主要载体 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