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28520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五”时期,思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地委、行署和一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三个三”的发展思路和“两大一枢纽”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城镇化战略、科教兴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克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确保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各项社会

2、事业明显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加强。“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依托资源优势,以大项目、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思茅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浪

3、潮,将使全市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有望如期建成,澜沧江一涓公洞次区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贯穿我市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都将为思茅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地处中国、东盟两大市场对接点和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思茅“十一五”就能实现大投资、大开发、大开放和大发展二是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日愈加快。国家特别重视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要素和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这为思茅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深

4、化改革、扩大开放,思茅市“十一五”就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三是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呈现良好势头,围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省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这为思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只要全市上下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奋力拼搏,“十一五”时期就有可能争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前移,

5、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思茅正处于资源大开发、项目大投资、沿边大开放、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五”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好时期;各种优势资源开发不断掀起热潮,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撤地设市赋予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职能,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以及坚定信心、求真务实、知难而进、万众一心、奋发有为的开拓精神,已经成为思茅进一步发展的巨大财富和不竭动力。这些积极因素,十分有利于继往开来、创造思茅新的辉煌。“十一五”时期,思茅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思茅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薄弱,发展较

6、慢,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十一五”时期要全面缩小差距还比较困难。二是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工业规模小,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总量小。四是财力薄弱,生产建设资金困难。五是科技教育落后,技术、管理人才匾乏。六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七是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八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共思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全省发展悠体部署,从思茅实际出发,制定思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7、纲要是思茅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第一节 发展思路思茅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兴农稳基础,项目推动促工业,发挥优势建支柱,突出生态创特色,解放思想优环境,自主创新谋发展,统筹兼顾建和谐。打牢农业、交通、科教三个基础,调整产业、城乡、所有制三个结构,培植壮大茶叶、林产、水电、矿产四个支柱,加快建设“绿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着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促进经济社会又快

8、又好发展。贯彻上述思路的核心是:突破三大制约。突破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人才严重不足三大制约。这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建设四大支柱。做强做大茶叶、林产、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烟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畜牧水产养殖、流通服务等骨干产业。这是加快发展的根本。转化五大优势。把“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优势、相亲共融的多民族文化优势、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优势。这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建设六大基地努力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水电开发基地、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墓地、矿产业开发基地、文化生态旅游胜地和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加工贸

9、易和物流基地,这是加快发展的基础。第二节 发展原则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把富民和强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不断增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又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区位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替代经济,扩大互利合作。大力引进资

10、金、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重。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项目带动和中小项目配套发展并重。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战略,积极策划、包装大项目、好项目,争一取国家、一省以及战略合作伙伴投资建设。保持项目连续不断地贮备上马、建成投产,滚动开发。同时要配套发展就业带动强、专业化水平高、对大项目服务支撑明显的中小项目。坚持区域统筹与重点开发并重。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强化中心城市的

11、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第三节 发展目标1. 2006一2020年总体目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5亿元以上,人均超过800美元,纂本消除贫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达到430亿元左右,人均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十一五”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10年达到13亿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以上,耕

12、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25%,电话普及率达到45部百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200元。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65万人左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明显改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4:37: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3、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五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以上;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达到3叫左右,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左右,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消灭宜林荒山,实现森林资源的消一长平衡,水上流失面积逐步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继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10年,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则政

14、支出的1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职业技术教育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广播、电视基本覆盖自然村。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市基本建立起县(区)、乡、村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85以上的农村居民,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拥有3.8人,全市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防治艾滋病、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累计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数32万人。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5、“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亿美元,年均增长2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及境外投资明显增长。社会进一步平安和谐。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边疆更加安宁。第二章 加快经济建设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一产,主攻二产,繁荣三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第一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

16、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思茅实际出发,尊重农民利益,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路的办法,打实基础、培育产业、抓好基层、整村推进,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抓紧实施全市公路建设规划,抓住国家实施畅通工程机遇,以哀牢山、无量山两条经济干线为重点,加快县乡公路路纂改造和硬化路面建设,实现县(区)到乡镇公路100路面硬化;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乡村公路改造,重点进行桥涵配套和部分路基改造,基本实现晴雨通车。抓紧完成农网改造,加快农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力争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提高农村科技、经济信息的覆盖

17、面,引领农村经济发展。认真搞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好坡改梯、旱改水及高产稳产农田地建设,抓好小水库、小坝塘、小水池、小水渠、小水窖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按照全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或“公司协会十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2努力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抓紧人畜饮水、沼气池、清洁厕所、村民住房等生活设施建设,让村民都能喝上清洁水,用上沼气等清洁能源,住上舒适房子;搞好村卫生室、文化室、娱

18、乐室、小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为村民看病就医、文体活动、学文化学技术提供基本条件。3深化各项改革,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搞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合理的上地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集镇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搞好农村科技、教育、卫生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科技、

19、教育、卫生事业发展。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乡、村政权建设和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先进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搞好农村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设施,构建网络,健全体系,提升功能”的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1交通基础设施(1)公路建设。以国道、省道和对外通道为重点,不断提升逐步实现通边达省公路高等级化,公路技术等级和路

20、面等级乡公路等级化、油路化,县乡村公路畅通化,配合协调完成思小高速公路建设;抓好磨思高速公路、思茅至澜沧、澜沧至惠民、景东至臭水、景谷至临沧高等级公路建设。做好思茅至江城、澜沧至双江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县乡村公路桥涵配套、路面硬化工程。完善公路运输站场设施,实现每个乡镇都有客运站。(2)民航建设。以建成快捷、舒适、安全的对内、对外空中通道为目标,争取搬迁建设思茅新机场。(3)水运建设。加强电站库区码头建设,为库区旅游和水上运输创造良好条件。(4)铁路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做好从玉溪经思茅至磨憨出境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开工。2农业基础设施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农田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30万公项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占补平衡。抓好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地建设。加快“沃土二程”建设,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到2010年,在不断提高已建成的240万亩高稳产农田地的基础上,再完成25万亩高稳产农田地建设。(2)水利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防洪抗旱、节水和综合利用并重的原则,继续加强防洪治旱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治理水源地水质,保护水环境,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

22、系。加快灌区设施建设和改造,确保翠一云大中河、墨江常林河、江城营盘山及翠云箐门口4座中型水库建设工程竣工;确保镇沉县五一水库开工,争取澜沧县小坝子水库、景谷县曼转水库开工,完成景东县青龙水库、普洱县温泉河水库、江城县新山水库的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西盟富母乃水库等7座小(一)型水库开工。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到2010年,新增蓄水0.9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3城镇基础设施以翠云城区及9个县城为重点,加快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治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发

23、展的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公用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格局。力争到2010年,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8.7万立方米,供水保障率达到95以上;新建城市道路2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左右;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9个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在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4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各类专业批发零售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新

24、型流通方式,鼓励有实力的市内外零售企业、新型零售商进入农村商品市场,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生产生活消费品零售网络。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实行无害化处理制度。5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乡计算机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邮政网四大信息网络。提高计算机网络覆盖率,扩大互联网的运用,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程,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采用卫星、光纤等先进传输手段,加强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建设,提高通信水平,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条件。搞好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广播电J视数字化进程,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加强邮政网络建设,提高农村通邮率和邮件传递速度。第三节

25、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技术进步为动力,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做强做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培植壮大茶叶、林产、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1)茶产业。以品质提升和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普洱茶和名优绿茶为载体,实施良种、技术和品牌三大工程,抓好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加强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有效引导,培植壮大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普洱茶种植加工综合技术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

26、际标准。力争“十一五”期末,现代茶园种植面积达1的万亩、有性系茶树林面积1的万亩,工业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2)林产业。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林业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为基础,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全面实施林纸、林板、林化、林下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加快发展林产工业。大力培植后续资源,加快林纸原料林墓地建设。加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利用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整合现有林业加工企业,加强林纸、林板、林化、林特四大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林权管理;积极探索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管好生态公益林,放

27、活商品林经营。力争“十一五”期末,把思茅建成全省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全国珍贵用材林基地和重要的林纸基地,实现林业总产值70亿元、工业产值40亿元。(3)水电产业。抓住国家加快能源建设和澜沧江水电开发的机遇,大力支持、配合国家做好糯扎渡大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发展中小水电,抓紧李仙江、泅南江、威远江、阿墨江等流域12个中型及其它小型电站建设,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扩大电网覆盖面,完成墨江、思茅两个500千伏变电站和西盟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与省网相连,110千伏电网覆盖全市1区9县。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40万千瓦,年发电量170亿度,产值34亿元。(4)矿产业。按照“探、

28、采、选、冶”相结合的原则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贵金属、有色金属和其它矿产资源开发的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对邻国矿产资源的互利开发。把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放在矿业开发的首位,以金、铜、铁、铝、锌为主体,发展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探索矿电结合的新路子。力争“十一五”期末,黄金产量达到1.5吨,产值1.5亿元;铅产量2.5万吨,产值2亿元;锌产量2万吨,产值2亿元;铜产量5万吨,产值12.5亿元;铁矿石产量250万吨,产值7.5亿元;煤产量160万吨,产值2.4亿元。矿业产值达到30亿元。2积极培植骨干产业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烟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畜牧

29、水产、流通服务等五大骨干产业。(1)烟草产业。按照“打基础,抓质量,创品牌,上规模,增效益”的墓本思路,大力推进烟叶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进程,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的道路,充分利用优良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以实施烟区三年轮作规划为重点,以发展国际型烤烟为方向,狠抓烟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思茅优质烟叶品牌。力争“十一五”期末,烟草产业产值达10亿元。(2)生物资源开发产业。这是思茅最有前途的后续产业之一。要围绕名、特、优产品开发,努力做好蔗糖、生物药业、橡胶、咖啡、水果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延长产业链,着力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蔗糖产业:要以巩固提升为重点,提高甘蔗单

30、产和含糖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甘蔗种植面积达(i0万一亩、产值10亿元。生物药业:大力发展石解、灯台叶、龙血树等优势药用植物种植,抓好生物药业GAP基地建设和制药企业GMP建没,形成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群体,把思茅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天然生物药材种植基地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化工开发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十一五”期末,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生物药业产值达到6亿元。橡胶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开发橡胶制品,逐步实现以原料型干胶产品生产为主向深加工型橡胶制品生产的转变。力争“十一五”期末,橡胶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产量达3.6万吨、产值达4.

31、5亿元。咖啡产业:加强管理,稳步发展,以开发有机咖啡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咖啡米等级,提升咖啡产业整体效益。“十一五”期末,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2.5亿元。水果产业:突出特色,规模化、标准化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在积极发展人工种植水果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水果,提高产业效益。力争“十一五”期末,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上亿元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紫胶、蚕桑、亚麻等产业。力争到2010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产值达到26亿元。(3)旅游文化产业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浓郁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高标准、高品位做好发展规划,推进民族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联动发

32、展。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茶文化为亮点,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市一场化运作,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开发一批以绿色生态、康体休闲、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等为重点的旅游项目,快打造、精打造、大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住宅业,利用思茅人居环境佳的优势,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吸引大中城市居民到思茅建休闲度假住宅到2010年,力争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25亿元。(4)畜牧水产养殖业。加快实施“常绿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生猪生产,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牛羊养殖,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禽养殖。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饲料工业,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形成区域化

33、、规模化养殖,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打好生态牌和特色牌,大力推进云南省重要的畜牧外销产品基地及配套工程建设、中老畜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稻田、水库养鱼等水产养殖业。力争到2()10年,畜牧水产养殖业产值达到17亿元,把思茅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畜禽水产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5)流通服务业。充分发挥面对东南亚,连接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以昆曼大通道和边境口岸建设为契机,把思茅发展成中国和东盟的商贸枢纽树立小商品、大市场观念,引进发达地区的小商品生产交易,加快小商品市场建设,辐射东南亚市场。积极支持建设思茅物流园区,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期末

34、流通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0亿元。第四节 积极拓展开放型经济坚持把扩大开放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与省内各区域的合作,形成互动开放、互动开发的格局。深化与上海等地的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提升开放与开发的层次和水平。1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将思茅建设成为东部加工业进军东南亚的加工基地。按照“一区多园”的形式,规划建设思茅进出口加工贸易区。以翠云、普洱为中心,向江城和孟连两翼展开,与现有城镇相对接,形成有区无界开放式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格局。优先引进、重点扶持一批

35、进出口加工和流通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换代升级。2.“走出去”开拓市场和互利开发资源。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市场开拓与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协议框架下,逐步建立起双边地方政府之间的农业合作、工业合作、资源利用合作、文化科技交流、争端解决等机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外贸和外经互促互动,鼓励、支持和组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互利开发周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在农业发展、林业发展、工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开发、加工贸易、旅游发展七个方面,努力形成境内外结合、双向互动的互利发展格局。3积极发展通道经济和口

36、岸经济。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为契机,加快沿边干线公路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以昆曼大通道和云南一老北经济合作机制范围内的墨江、普洱、翠云、江城四县(区)的城镇为节点,发展通道经济带依托思茅港口岸、昆曼大通道,以翠云区为中心,建立直通老挝和泰国、辐射东盟的对外经贸大通道;争取将孟连口岸、勐康和龙富通道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争取将省政府批准的18条通道列入全省边境通道管理办法中的指定通道。大力改善口岸通道基础设施,营造亲商、便商、富商、安商的氛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口岸经济。4加强省内合作。结合我省建设三条跨国经济走廊的发展布局,重点加强与昆明、玉溪和西双版纳等州市的合作,利用各自在资源、产业结构、产品

37、结构和市场要素的互补性,建立经济联合体,增强竞争力,逐步形成思茅“北靠昆玉连全国,南联版纳下东盟”的互动开放格局。5深化与上海等地的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积极主动、创新举措、拓展领域、提升层次,进一步健全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机制,争取项目和资金援助。继续推进“白玉兰”、“温饱试点”工程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来思茅投资,开发优势资源,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实现互利双赢。第五节 不断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按沿昆曼公路、思澜

38、公路、弥宁公路和澜沧江四条发展轴发展的布局,加快“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两个次级中心城市、六个县城和若干特色城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建设。1加快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翠一普”滇南特色城市建设,力争一进入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行列。整合翠云和普洱两地产业,翠云重点布局商贸和服务业,普洱重点布局工业,加强城市功能互补,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实现“翠一普”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我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和闻名中外的“中国茶城”二是扶持发展澜沧、景谷两个次级中心城市,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规范建设景东、镇沉、墨江、江城、孟连、西盟六个县城,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四是大力发展特色城镇。重点

39、抓好孟连娜允、镇沉九甲、墨江碧溪三个省级旅游特色城镇,糯扎渡、大朝山、漫湾等水电开发型城镇,以及劲阿、励康、龙富等边境口岸城镇的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要道、重要商品集散地中心集镇,加强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形成城镇问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强化产业培育,完善城镇产业支撑,建立健全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塑造“淳朴宽厚、文明开放、锐意进取、和谐发展”的城市精神,建设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牢固树立文化是城市灵魂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好彝、拉枯、哈尼、低、傣等少

40、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茶文化资源,认真做好娜允古镇、孟连宣抚司署等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适时启动思茅民族历史博物馆建设。3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坚持规划先行,改进规划方法和思路,推行城市总体规划公告和听证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断完善城市整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尽快完成各县城的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切实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依法保障规划的实施。加快“翠一普”及澜沧、景谷两个次级中心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各类市政建设和管理资源,加快市政设施市场化运作步伐,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第六节 大力发

41、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富民强市的目标,重点支持省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率先发展,扶持贫困县加快发展,形成1区9县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基础没施建设,打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和完善前瞻性科学、操作性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定位,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抓好项目策划和包装,强化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创造竞争优势,着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加快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

42、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和产品链,壮大工业规模,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1个县进入全省一县域经济十强县。1统筹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打破县级区划界限,统筹规划景景镇、翠普江墨和澜孟西三大经济区,形成全市1中2次3区域的发展格局。(1)景景镇经济区。以景谷为中心,依托龙头企业,整合景谷、景东、镇沉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产业,促进北部地区互动发展,加快区域内茶叶、水电、矿产、畜牧、烟草、蔗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2)翠普江墨经济区。以翠云、普洱为中心,整合区域内茶叶资源和普洱茶加工、销售,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同时发展水电、林产、矿产业,促进经济区内各县区联动发展。

43、依托通道经济带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对外贸易、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挥对景景镇和澜孟西两个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三大经济区有序、协调发展。(3)澜孟西经济区。以澜沧为中心,整合澜沦、西盟、孟连的林业资源,建设林浆纸一体化生产项目,大力发展林产业。巩固和发展茶产业、蔗糖业、畜牧业,大力发展矿产业、水电业。利用与缅甸接壤的地缘优势,加快发展出口加工、对外贸易业,发展以傣族、拉枯族、佤族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业和跨境旅游业。创新扶贫模式,实行全经济区整体推进,争取成为全省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积极发展移民经济抓住异地扶贫开发和水电建设移民的机遇,鼓励山区人口向坝区聚居,农

44、村人口向城镇聚居。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移民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做好过渡期内移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确保移民生活稳定。建立移民扶持机制,促进移民积极创业,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开发,带动移民脱贫致富和经济持续发展,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移民与安置地群众同步奔小康。第七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带动扶贫开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创新模式,整体推进,争取创立全省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直过区和边境地

45、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基本解决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扎实做好“兴边富民”与安居温饱、易地搬迁、移民安置、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科教扶贫、以工代赈等工作,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第三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思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深入实施“科教兴思”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和跨越能力,健全

46、和完善科技推广和运用体系,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迅速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完善市县科技投入保障制度,逐步增加科技发展资金。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科技投入,努力构造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到2010年,主要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面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属科研院所和市、县(区)、乡(镇)科技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

47、消除科技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配套措施完善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3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着力推进“茶产业科技平台”、“林产业科技平台”等7大科技平台建设。注重发挥科技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和科普推广中的桥梁作用,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培育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培养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

48、全市干部群众科技意识。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应用对策研究,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深化与市外、省外、国外特别是澜沧江一涓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科技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不断开创科技合作新局面。4突出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围绕茶叶、林产、水电、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矿产和畜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问题,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科技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增强自主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5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4.4万名以上,其中农村实用人才16万名以上。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