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内容·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417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内容·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内容·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内容·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内容意义*张鲜鲜王想平(宁夏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摘 要:意识形态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深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应运而生。就生成逻辑而言,道路自信是言之有物的现实基础,理论自信是言之有理的理论支撑,制度自信是言之有效的政治保证,文化自信是言之有信的精神滋养。在内容形态上,表现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实然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总结,对中国式现代化原则方法的应然明确。在功能导向上,作为相对独立的观念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反作用于“四个自信”,有助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道路认同,有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 建构逻辑 内容构成 建构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4.01新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关键阶段,话语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资源及国际力量较量的关键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拥有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武器,也意味着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

3、题,能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离不开中国具体实际,离不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因此,从“四个自信”维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生成逻辑、内容构成和重大意义,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性与超越性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只有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学理逻辑,才能更好发挥话语的价值引导和实践指导功能,更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服务。收稿日期:2023-06-15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

4、革命三维向度研究”(20NXRCB01)、宁夏医科大学2021年校级科研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规律研究”(XZ2021029)。作者简介:张鲜鲜,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想平,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2023年第4期总第293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4,2023General No.2935一、“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根植于现代化道路探索之中,酝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之中,滋养于中华文化历史

5、传统之中,具有深厚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文化逻辑。(一)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言之有物的现实基础言之有物是话语建构的基本要素和先决条件,没有真实可靠的言说对象,话语会陷入空洞无物的抽象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我国现代化实践为言说依据,生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程中,正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与成就,为理论层面的话语言说提供了现实素材,奠定了话语建构的实践基础。这种实践基础集中体现为道路自信,即对不同历史方位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把握。从话语叙事的历史演变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大致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

6、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这一出场顺序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探索进程是一致的。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1(P8)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我国提出了“一化三改”社会主义改造方案,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导向,农轻重工业为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形塑了以“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话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开创了一条有别于

7、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路径,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立场,又适当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正是基于这样的道路选择,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此成功推动“四个现代化”话语向“中国式的现代化”话语转换。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的成功突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五位一体”

8、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践抓手,倡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平崛起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是成功的,它“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2(P16)为形塑我国现代化话语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二)理论自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言之有理的理论支撑言之有理是话语建构的核心要素,即“在话语体系上,要具有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具有真理性、道义性、人类性,并符合规律性,富有创造性”。3只有建构起这种概念体系和理论范式,才能为外在的话语表达提供学理支撑。伴随百年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增强解释现实、指

9、导实践、引领未来的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信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事实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正确理论,也是回应人类共同难题的有效理论,更是引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和6民族复兴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中,这种能因时因地进行理论创新的自信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话语底气。首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概念表达摆脱了西方话语依赖,从学理上占据了真理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够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的学理内涵作出明确论断,为外在话语表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

10、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P22)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原创性概括,是主动建构中国理论的历史自觉,也是跳出西方现代化理论束缚的理论自信表征,为我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参考坐标。其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论断拓展了现代化理论的多样性,从学理上阐明了其特殊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又有基于本国国情的特有属性;既包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普遍共性,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既继承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又实现了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对这种

11、特殊性的学理探索正是理论自信驱动的必然结果。(三)制度自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言之有效的政治保证言之有效是话语建构的终极使命,话语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将话语样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理念转变为制度形态和社会规范,社会化为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支配权。要促成这一转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以“中国之制”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筑牢了制度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发展过程中,这种制度自信为话语软实力作用发挥提供了稳固的制度保障。首先,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方向的

12、根本保障。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是话语言之有效的重要前提,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我国现代化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进而为话语建构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其次,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障。一种话语能否成为主导话语与话语主体的权威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拥有制定话语标准的权力,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取得重要地位。最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掌握群众的可靠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作为主导意识形态话语,在价值层面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价值性需要通过政治权力的运行,将意识形

13、态及其话语制度化、政策化,转变为相对稳定的社会规则体系,4实现价值性向实践性转化,进而完成主导话语的社会化过程。我国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彰显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治理效能,可以有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贯穿到政策部署、法规制定、社会教育以及学术研究当中,促进话语承载的价值规范向实然事实转化,达成话语建构的终极目标。(四)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言之有信的精神滋养言之有信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精神底气,它贯穿于话语生成、发展、传播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规约着话语建构的信度和传播的效度。归根到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统一于文化自信,文7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精神升华和综

14、合显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中,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铺垫了鲜明的价值底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标注着我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立场。首先,中华文化绵延的思想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思想依托。在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5(P278)是支撑中国从过去走向现在最深厚的文化基底。今天,这种文化自信依然是走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诸如,关于以民为本、均贫富的思想构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话语的思想雏形,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1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提供了思想启迪,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话语的原初样态。其次,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中国价值。中华文化立场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标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意味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践行,是文化自立自信的重要体现。这种文化自立自信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根本价值取向,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社会属性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而不是走向霸权

16、主义和强权主义政治的现代化。这样的话语表达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追求,生动彰显了中国价值。再次,对中华文化思想精华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注入了民族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脉,凝结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塑造着人们的认知结构和价值选择,是现代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根基。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当代建构注入巨大传统力量,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获得话语权威。二、“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构成在内容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特殊规定性,形成了概念阐释话语;规范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

17、的本质要求,形成了目标导向话语;明确了“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遵循,形成了原则方法话语。(一)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实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首先体现为对“中国式”学理内涵的深刻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揭示了中国特色所彰显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形成了概念阐释话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话语根本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首要特征,一方面意味着十四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需要面临更严峻的压力,但也因此更

18、能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意味着人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力量,巨大的人口红利、庞大的社会治理主体、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是中国过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取得更大成就8的核心力量。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话语阐明了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话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社会全面进步既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足,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世界现代化实践表明,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会导致物质主义膨胀,带来

19、信仰缺失、精神迷失、道德堕落等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全面平衡发展可以有效规避以资本为中心的单一发展弊端。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话语回应了如何处理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必须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现代化老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路,这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话语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人间正道。中华民族尚和合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和平的历史传统,近代以来民族危亡的深重苦难让我们更加珍

20、视和平,当前,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更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实现和平环境下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稳定。(二)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不仅包含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概括,还在未来建构的意义上对“实现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形成了目标导向话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现代化的最高政治原则,也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坚强保证,只有坚持这一政治原则,才能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将资源和力量集中到现代化建设这个根本任务上来。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

21、会主义。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走向,标识着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不同。第三,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只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拓新发展格局,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第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健全的民主法治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第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是精神文明

22、建设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文化滋养、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功能,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要素,只有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得益彰的精神文明,才能彰显出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优越性。第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促进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需保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同向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第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良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只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中国式现代化既聚焦破解国内发展难题,同时胸怀天下,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人类共同难题。第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9论、制度和文化的凝结,代表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三)对中国式现代化原则方法的应然明确原则方法是对目标导向的践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方法是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式的话语凝练,它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命题,在领导主体、道路选择、依靠力量、动力依托、精神引领等方面对“如何推进现代化事业”作了系统回答。其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24、导。这一话语规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求索,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这种政治优势仍是我国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也是汇聚发展合力和凝聚思想共识的强大政治动员力量。其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要素均通过道路载体得以实现。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立国”到“富国”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开端。要实现从“富国”到“强国”的跃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中推进社

25、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其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现代化事业既为了人民,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战略布局上,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培育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提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发展活力。其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化解我国发展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而言,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理念革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先导。其五,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意志合力是社会发展合力的重要来源,斗争精神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要素。在机遇与挑战错综交织

26、的时代背景中,斗争精神是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思维的思想武器,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先手准备。唯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方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破除一切阻碍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三、“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发挥着重要价值导向功能、理论阐释功能、实践引领功能、文化激活功能。(一)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3政治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首要属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首先是作为政治话语出场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不仅是解释现代化实践的客观要求

27、,更是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有助于深化理论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了客观总结和凝练表达,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从思想理论到话语表达的建构过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话语,具有解释现实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对我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成就的话语叙事,从学理上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可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难题的正确选择,从而有利于塑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知。其次,10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性,有助于增进政治认同。与西

28、方现代化“资本至上”价值指向相区别,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根本价值导向,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人民性体现了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道路,道路来自人民,道路依靠人民的艰辛探索,探索最终落脚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上。这种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进一步证实人民立场不是虚体性的存在,它具有深厚的实践烙印,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和信念的根本所在。再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性,有助于增进情感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完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走在生

29、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之路上,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奋进。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既反映了人民当下最真实的体验,又高度契合人民群众真切期盼,既是反映国家发展蓝图的宏大叙事,又与人民具体细微的日常生活关联,能够在社会心理层次上引起情感共鸣,激发最广泛的社会认同。(二)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直接理论来源。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凝练和外化表达,它的成功建构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价值性与道义性。诸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新概念新结论,

30、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又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的理论,是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科学理论,也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追求的理论,这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中西话语权较量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和传播意味着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当今西方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之所以对我们实行意识形态渗透,之所以对我国学术界及理论界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具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话语霸权的突围,成为言之有理、言之有声、言之有力的

31、话语体系,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壮大,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成功建构与国际传播,进一步筑牢了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有助于持续激发理论创新的勇气,从而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三)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实践,促使思想武器真正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实践引领功能体现为话语的制度化和社会化。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首先要建立起现代社会所需的生产力基础,而新型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打破封建羁绊,建立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

32、力。国家上层建筑的创设和国家治理的展开都以意识形态所捍卫的根本价值立场为价值遵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制度化反映。6因此,主导话语的价值倾向对建构什么样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求治理理念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塑造现代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介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可以社会化为大众的思11维方式,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思想先导作用,促进治理理念从单一主体管控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从以他治为主向他治和自治结合转变,从以行政命令为主向法治、德治、技术治理协同转变。此外,在实践层次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蕴的“以人

33、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时代要求,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法有序参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社会动员作用。(四)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命脉,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才能为现代化事业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

34、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新表述给传统文化中的安民富民乐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出了符合当代实际和民众需求的新表达,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与发展,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也是对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世界各国人民可以了解到其中

35、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韩庆祥.话语建设的核心首要是理论建设J.理论视野,2018(10).4宋健林.论意识形态话语的形成、发展与式微J.探索,2018(03).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贾鹏飞.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责任编辑李月明)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