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731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第 期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引用格式:徐向阳.“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体性”与“风骨”:文心雕龙身体诗学论徐 向 阳(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汉中)摘要 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之后文心雕龙把文学创作视为作家血气、精神、情志等抒发表现的结果认为作品优劣高下犹如人情之变“苦虑劳情说”“为情造文说”的提出将文章与人的形神、气血、五脏、六腑、脉韵贯通统一起来赋予诗学以人的性格与精神气象 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同样受到了“体验哲学”的影响 在刘勰类比性论述中诗文有辞采风骨人的身体对应有五官形骸 艺术作

2、品是情性和文采的融合这与身体是肉体与精神统一的观念相一致发中国诗学借体论艺、以身论文之滥觞关键词 文心雕龙 身体诗学 身体隐喻 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徐向阳()男陕西城固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诗学与文艺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一般认为身体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人的身体本身还包括了物体这一内涵故本文身体兼含人与物的双重指涉义 身体包含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作为肉身化的身体器官及结构如五官、皮毛、筋骨、心、血、形骸作为五官的功能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作为身体的精神形态如气、神、韵、妙、品、能等内容 中国诗学本身就具有心

3、灵化和自然对象的人化特征概括地说身体诗学研究已成为继新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休闲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认知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汉语美学流派 面对西方身体美学的推进态势中国古代身体诗学研究将有助于与西方美学研究进行平等对话受外来佛学的冲击与融进形而下的身体实存开始让位于形而上的“无”本体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古代身体诗学流光溢彩时代的来临 自西风东渐以来在现代性危机冲击中国哲学的自觉反省等合力影响下中国古代身体观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对身体的研究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对于“身体”中西方有迥然不同的认识以身心二元论建构的西方身体观经尼采、梅洛庞蒂、福柯、德勒兹等人的大力

4、推进在现象学研究方法和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概念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中国学界对于身体的研究大体可以描述为:“西方学界从根本上敞开了身体问题日本学界首先将中国身体观纳入研究视野并特别注重身心关系的探讨中国台湾学界与西方汉学界在日本学者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身体观的内涵、发展及其思想史与文化史意义中国大陆学界受到西方、日本与中国台湾学者的影响开始从思想史角度系统探讨中国身体观并反思中国当代身体观的建设”魏晋士人对于诗的品评以“身体隐喻”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领略艺术的身体象征功能“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有大量的身体隐喻流行 古代不仅诗歌制作被描述为一种身体行为诗歌品评更是常常被描述为一种身体元素或身体

5、体验似乎只有借助身体隐喻才能充分表达古人对诗的欣赏”文心雕龙原道有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通过周览玄鉴使外在的客体进入人的心灵世界反求诸己与身同化一、心灵与性格:借体论艺、以身论文的审美精神身体既是包含自然生命和生理活动的血肉之躯也是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共同塑造的价值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既是究天人之际的中介也是人自我发现、自我理解的起点是沟通自然、社会和人生并在历史语境和文化因袭的深层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纽带 在探究人的本质和衡测人的现实处境时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以身体为问题意识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探讨诗学本质论等一系列问题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凭藉 中国诗论以身体为对象以身体与

6、万物之比附为形而上思考的旨要 具体来说精、气、神、筋、骨、体、质、容、颜、形等多种语汇从文学理论与当代艺术的比较中就能明显看出身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脉、髓、神、貌、尾、首、魂、力、气”等一系列身体话语、范畴和范式的提出为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诗学体系提供了可能.性情风标依体显道的艺术精神“体”的主要对象可以是道通过观察物象来体会客观事物的性能取象比类来归纳事物特性立卦象以表达客观事物的认识 巽象辞云:“随风巽”说卦传曰:“巽顺也 风教所以能顺性命之正修人道之常也 巽入也 风教所以入人心之深体民情之切也 巽柔也”体民情之切矫正人欲以趋中正诗谓之风 风教的实情在人性情温柔敦厚是诗教达情至

7、性的身体目的 艺术成为人体结构的审美对象诗以言志文如其人 “体物”原指天地规律、意志普遍体现于万物之中在文论中这种含义被赋予人的情感色彩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云:“赋以陈事故曰体物”此处“体”即为亲近、悟解义体物指具体地描写事物的声貌与形态 谢赫古画品第一品“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又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包含了“体物”和“写志”两方面强调描绘、铺陈物状而又感发心志的思想情感谈艺录四十八篇钱锺书在论述“文如其人”时引王充论衡佚文中语:“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则眸子瞭”可证眼睛的特殊性之于精

8、神全貌的关系体性篇中所言之“体”主要指文章的风格体貌“性”则指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性情“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可以按照对身体领域的不同指涉大致区分为身体形态和身体体验两者从外到里不断深入”“乐治心性使之和乐礼治行止使之庄敬其结果就是使人内心和乐而无怨行止庄敬、有序而不争”如“骨、气、脉、肌理等可归之为形态方面的隐喻词性、情、味、神、媚等可归之为体验方面的隐喻词 这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观物运思习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家不同才性各异文章风格也就迥异有别 所谓“体”就是指风格“性”则指人的情性 这种体物意识反映在作品上正如法国文论家布封所言“风格即是人本身”风格是作家风貌的表征在刘勰看来既是作品情理的

9、外观同时也包含了人的气质、才能、学习和创作习惯等各方面的内容“体”在文心雕龙中共使用 余次主要涉及义项有物之躯体物的显现与描摹文章篇体文章形制事物各自不同的形式文章的面貌、形状、风格、体式、治国方略等丰富的内涵“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骨)“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诠赋)“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练字)“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物色)“情与气谐辞共体并”(风骨)“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 文皇诔末旨言自陈其乖甚矣!”(诔碑)“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此圣人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10、宗经)“源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论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风骨)“人之外表形骸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辩骚)“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亳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附会)“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体性)“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诠赋

11、)从明诗到书记文心雕龙共有二十篇是文体论分别论述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辨体一说在曹丕典论论文里将文体分为八大体而及陆机文赋则将其扩展为十体及至文心雕龙又演为三十余种 根据有韵、无韵的不同进而将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别其各占十篇“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文心雕龙宗经)五经就是最好的“文”“体有六义”指文章的诸多面向如“情感、风格、叙事、论理、文体、文辞”等 这是后代诗家最应该向五经学习的地方为“体义”之典范依艺术特色与审美风格进行文章风格划分体性篇有“典雅、远奥、精约、壮丽、显附、新奇、繁缛、轻靡”等八种风格 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章分为四科八体“雅、实、理、实”四种风格 陆机进而对

12、“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体裁进行风格的归纳如“绮靡”是诗体的风格、“浏亮”是赋体的风格 刘勰摆脱传统的风格分类方法认为“体有万殊”即文章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文体 体性主要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犹如人的心灵和性格不同的性情和个性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诗就是作家心灵的形式一切的艺术作品都天然地打上了人的意志和烙印 柏拉图甚至说:“作者对于所写所说的每个题目须先认明它的真正的本质能把它下一个定义再把它分析为种类分到不可分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心灵的性格找出某种文章宜于某种心灵然后就依这种分类来草创润色所要做的文章对象是简单的心灵文章也就简单对象是复杂的心灵文字也就复杂在他还没

13、有做到这步工夫以前他就不能尽量地按照艺术去处理文章无论他的目的是在教学还是在说服”文学作为艺术品的审美高度是由“品格”而非“体格”决定就像身体的精神品格比物理体格更为重要故此审美特质成为风格的主要依据 刘勰将八体分为相互对应的四组类型具体来讲就是“奇正、显隐、繁简、轻壮”刘熙载艺概诗概亦说:“诗格一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不肖也一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贫富贵贱也”人的贫富贵贱是后天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贤愚、智肖是人的一种先天禀赋 因此一个人德性的高下不由社会地位而是由内在品格决定的.才气学习、学以外成的作家生命精神文学创作由心而言由言而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心雕龙原道)风格不可避免的与作家精神涵

14、养相关 体性篇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情感、精神的外化作家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旨趣“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诗人的性情还来自于后天的习得 与曹丕所言的天资禀赋不尽相同“才、气、学、习”四个方面的因素中“才”和“气”分别指才性和气质而“学”和“习”乃是后天形成的 学习和习染是后天人面对环境变化而变异情性的两个关键因素才性有庸俊之别气质有刚柔之异学识有深浅之殊习染有雅正之判这些不同的因素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才力

15、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文心雕龙体性)“才”是为文之才也是屈原“露才扬己”之才是作品的外在表现“气”属于情性是作品的内在因素体现为作者的气质修养和创造力“气”愈足则作品的情感就愈充分 刘勰说:“文章由学能在天资 才能内发学以外成 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文心雕龙事类)固然先天的气质才性对文学创作意义非凡但后天的性情陶染才是决定文章风格的关捩作品风格与作家的生命精神相一致刘勰的体性论是在“辞为肌根志实骨髓”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人心不同文体各异”等命题都说明了这一点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师法古人学贵有恒“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

16、文心雕龙体性)学习和师承对作家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构成文学发展外部规律的变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如社会气候、历史变迁、朋际交往等因素都是习染的来源作家如何在流俗中脱尘而出凸显个体的风格特色是诗家面对的大哉问“才、气、学、习”四者紧密关联形成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立足于文学创作论基础之上的风格成因论将主客、天人、内外予以立体透视其八种风格又有高下主次之别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四组类型“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心雕龙体性)“典雅 新奇、壮丽 轻靡、繁缛 精约、远奥 显附”共同构成了高、中、下差异化的风格品评倾向均值得关注二、气度与骨力:风清骨峻、刚健既实的审美风格人物品藻术

17、语被广泛运用于品评文艺之中古人论艺总是联系身体书画诗文评的“骨”“风骨”“骨气”等概念被广泛运用开来“风骨受面相之术与人物品评的影响两汉相人偏重以骨法气色推察人的命禄汉末魏初品人虽重骨法但稍趋神理性情至两晋六朝则将骨与气、力直接组合并新铸风骨”汉代面相之术讲究骨相、骨体、骨法王充论衡有骨相篇 魏晋人物品藻也重视相法由骨相外貌去鉴识人物才性品质.重视相法由骨相的外貌鉴识人物法“风骨”一词有中性和褒义的两种用法 中性的指人的风度或文的格调褒义指人的刚正气概或文艺作品刚健、雄迈、遒劲的格调 风骨归根结底来源于气是气的表现见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周振甫对“风骨”杂说有专门

18、文章考论参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二十二讲重庆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对文心雕龙“风骨”也分析得很透彻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岳麓书社 年版指出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即以身体为喻如前文所论世说新语士人品藻用语人的体骨形貌与才性修养、风度仪容为一个整体“风骨”一词以指称“人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精神风貌 品鉴人物重视风采、风神、风韵在世说新语中就有不少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的地方 如形容王弥“风神清令言语如流”(世说新语赏誉)赏誉注引文章志云:“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骨”不仅强调人物外貌、形体的骨节突出还指人物内在的气韵 正如世说新语赏誉中云“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蔡叔子谓韩康伯虽无骨干

19、然亦肤立”形容孙权“形貌魁伟骨体不恒”(品藻)也有“风骨”合用在世说新语里这种词汇更多一些“王右军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此人”(赏誉)“旧目韩康伯捋肘无风骨”(轻诋)“羲之风骨清举也”(品藻)“形貌魁伟骨体不桓有大贵之表”(容止)“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赏誉)等不一而足 可见世说新语中“骨”往往与“风”相联出现了“风骨”的说法但其已经开始超出相命之术的狭隘范围具有了审美的性质用来肯定和褒扬身体形体外貌流溢出的神采和气度其后“骨”用于评论书法、绘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首标“骨法用笔是也”作为绘画“六法”论的重要内容谢赫讲“骨法笔法”这和绘画中用笔立干的道理是一致的“风骨”在形式方面讲究“

20、骨法用笔”古画品录“六法”论钱锺书管锥编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与风骨用词契合 晋代卫夫人笔陈图有“患其无骨”“善笔力者多骨”“多肉微骨”等评书之语 可见骨法论取譬于人体的骨骼结构画家之笔就是人体之骨赋予人物以动态的精神力量在文心雕龙中“风骨”内涵为何?其美学特征有哪些?我们溯源可见“风”源于“诗三百”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有风力、风动、风化之义抒情而言具有化感作用并将其归为诗“六义”之一 钟嵘更以“风力”“骨气”论诗如“干之以风力”“建安风力”等 钟嵘认为好诗在于“丹彩”(辞采)和“风力”诗歌感染力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那么“风骨”有何具体内容

21、呢?文心雕龙风骨开篇就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这里明确说明“风骨”的喻体就是身体“骨”是由人伦鉴识而转移过来的术语“骨气”作为作品的生命力在人物品评时形容一个人具有清刚的性格“风骨”是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一种清越有力感的形相之美 由身体骨相结构显示出来的气势使作品具有力量之美并由此产生感染力 文章必须有“风”这种艺术感染力为情感意志所体现的峻爽之气就好像身体必须充满生命力 身体必须有骨骼和躯干文章同样需以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为主干“骨”本义为骸骨、骨

22、骼文章要有结构的骨架表现“力学的崇高”美“骨”不离辞是说端直劲健的语言所产生的风貌指文辞的精炼、词义的直切、表达的爽利等特点而非仅仅指辞本身“风”离不开“情”但“情”不等于“风”“骨”在人体中起到了支撑、扩展的作用 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文章析辞精要富有坚实硬朗感的骨力刚正峻爽的质感“骨”与词采有密切的联系文辞端直才可以表现刚健辉光的气度“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要求骨多于肉淬炼用辞“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文心雕龙风骨)用词要锤炼使它难以改动 崇尚刚健遒劲的审美趣味“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语言形式阳刚劲健情感表达上有高昂峻拔的气势和力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艺术整体性风骨篇

23、所言之“骨”其实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则为技巧性、局部的骨是由字句凝练而成的骨的形式如“捶字坚而难移”“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同时刘勰还说“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此处骨髓已深入到精神性、全面性的层面成为一切文体的骨 强调艺术的有机整体性讲求“面目、肌肤、骨骼、筋络、血脉”在文章中的价值古代诗论家论文体形式目的就是让作品体制具备生命的根本特征 文心雕龙中还有筋骨、骨鲠、骨髓、文骨等不同的身体意象“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情采篇又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

24、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文章无辞采就像身体没有肌肤不能给人带来美感 有雅丽的辞藻而没有风骨辞采就会失去显朗骏爽的骨力 风骨作为崇高美的特征格调高雅其情怀壮烈、意气刚贞、劲健苍茫其形神之力动人心魄、摇荡心旌 刘勰进一步讲“事义为骨髓”骨髓和肌肤为内在的统一体以儒家美学的规范来要求文学文学作品是文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心雕龙情采)艺术品既不能没有情感内容也不能脱离辞采等形式美风骨文章的总要求赋予文学以中正、劲健的审美理想刘勰提出的“风骨”和钟嵘

25、的“风力”一样概括了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美学特点 魏晋六朝人物品藻重视骨力“健”“峻”“壮”“奇”“遒”“苍”“凛然”“精拔”等用辞往往用于诗文之中 刘勰提倡“为情而造文”旗帜鲜明地反对“为文而造情”高度肯定情感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同时作为二律背反的逻辑命题重视文采的意义“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情采)“言以文远”这种中和论的审美立场提供艺术观和价值判断的依据 以“风骨”为例孙连奎诗品臆说云:“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在书论里宋代米芾的海岳名言也说:“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甚至在丰坊书诀里也将“书有筋骨血肉”作为书法的审美追求三、人化与身化:借体论文、观物陈情的身体超越美是

26、生命的象征中国古典诗学以生命体喻诗论、画论和书论丰富的感性形式与作品的生命内容泯然一体 诗文肌肤丰满、血脉通畅、骨骼朗健则愈发感荡人心 诗之形貌如植物生长姿态亦可以植物比附诗学 人化文评以身体隐喻为思维基础刘勰风骨篇说:“词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白居易亦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以诗言诗、以文言诗还是明喻、暗喻、比附的言说方式都是隐喻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可以按照对身体领域的不同指涉大致区分为身体形态的和身体体验的两者从外到里不断深入 如骨气脉肌理等可归之为形态方面的隐喻词性情味神媚等可归之为体验方面的隐喻词”日常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普遍的有序形式代表了诗学“诗性智慧

27、”发生的内在机理.借体论文、文人一体的艺术创作思维批评家把艺术视作有生命的身体传统诗学诸多范畴如气、骨、风、神、肥、瘦、壮、弱、韵、魄以及文心、句眼、眉目、筋骨、面目、血脉、精神、天真、妩媚等无一不从身体直接或间接移植而来“把艺术作品比喻为一个生命体意味着它应该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成为独立自主并蕴含着情感与生命运动节奏的整体 正是艺术的结构才使得作品成为独特的有生命力的存在 有机的统一这其实是中西方共通的古老的美学原则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一切要素都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结构处于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之中”如“气”既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又是身体、艺术品生命力的象征 后文将专题论述此不赘言文章结构

28、与人身体结构同形同构在气血经络的作用之下互相融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察文之人人之杰也 有根珠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匹壳于外 文墨辞说士之荣华皮壳也 实诚在胸臆”(论衡超奇)诗家常用拟人化把物与人的“四肢百骸”“情感意志”相比拟同时也有将身体与物相模拟的情形 所谓“文”是文实并茂的充实结果并非徒藻饰以五色禽毛妄生矣 邵雍伊川击壤集中说:“性者道之形体也性伤则道亦从之矣 心者性之郛廓也心伤则性亦从之矣 身者心之区宇也身伤则心亦从之 物者身之舟车也物伤则身亦从之矣”这种人化的自然把物体与身体的相似性结合赋予身体以引类譬喻的特征 文章内部

29、所讲的“宫、商、角、徵、羽”犹如人的各种生命器官的有机组合在诗学实践中常“把文章通盘的人化和生命化”艺术与人体的异质同构用具象化的身体概念认识诸如“道”“气”等抽象出理论的一般认识论规律由表及里进行开掘 作为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由人物品藻而延伸到文学的审美批评人化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鲁迅先生讲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政治的黑暗与高压士人退而内求诗学批评初步形成了人化批评的格局中国传统诗

30、学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在诗人手舞足蹈的动感中身体意义已经凸显出来 孟子大力发扬“心之官”的功能“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大写的身体脱尘出新 魏晋时代玄风思辨的崇尚士人追求玄远与超诣人的自觉所催生的文的自觉带来了中国诗学理论的繁荣和创新 从人的生命征貌来论诗重“体悟、心志、世事、人情”诗韵与神韵相合 严羽沧浪诗话说:“此盖以诗章与人身体相比拟体制如人之体干必须佼壮格力如人之筋骨必须劲健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兴趣如人之精神必须活泼音节如人之言语必须清朗 五者既备然后可以为人亦为备五者之

31、长而后可以为诗”文章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比拟为人之体干、筋骨、仪容、精神和言语 诗从“人喻”走向“人化”与人的身体互相比拟的人化批评“拟物”走向“拟境”又进而以人之性情作为批评的准则.以文拟人、形质相容的身体超越人化是把文章本身看作元气淋漓、形神俱佳的人 体是形的物质形式形则是体之呈现神是形的精神内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形是身体、生命寓所气是生命之源神是生命的主帅形、神、气三者构成完整的生命 王充论衡订鬼云:“阴气为主骨肉阳气主为精神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 精气为知骨肉为强故精神

32、言谈形体固守骨肉精神合错相持故能常见而不灭亡也”把神韵、意境看作艺术的最高迫求作为生命的有机体艺术作品包含的形式、感受、功能等内容尤应重视 取象比类思维基础上的人化批评艺术形式结构如同人的形体构成辞采犹如人的肌肤义理、题旨当为文之纲维支撑起全文的骨架宫商声气是行文运气的血液贯通全身 吴沆环溪诗话说:“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 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能无骨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 四者备然后成诗”则是相当精要的一种回应文心雕龙认为诗文谋篇布局之根柢在于人体借身之形、态、质、气等生命表现及人与社会形成的关系设喻构成人化批评的独特景观“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文心雕龙风骨)风、气相通

33、互用皆指人的生命凭附 骨、体属人形体体有骨则立肉附骨则成体 刘勰云:“辞为肤根志实骨髓”(文心雕龙体性)进而说“夫才童学文必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附会)都以人体部位构成称代文章体制 肌肤、筋脉、心肾、声气、骨骼形成身体全貌神明、事义、辞采、情志、宫商构成文章形制 容貌之别也是形异的内容身体的美丑妍媸亦可论诗 艺术创作可以生命运动节奏、气度为审美内涵“于是后进之才奖气挟声轩翥而欲奋飞腾掷而羞跼步”(文心雕龙夸饰)为文要像飞鸟一样高翔于晴空由于缺少夸饰文章就像小步行走踯躅难行 尤其像通感这样的描写手法古代诗学理论家并没有专论日常生活里人的五官感觉如眼耳鼻舌

34、身分别代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调通打破了官能领域的各个界限 诗关雎序云:“声成文谓之音”毛诗正义释为“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礼记乐记说:“故歌者上如抗如下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均以耳为目感官之间的联类与沟通形成了丰富的美感 文心雕龙比兴也有“以声比心”“以容比物”等说法这都是诗文身体表达的有益实践.风力有骨、诗艺合一的艺术本质文心雕龙“全文大量运用人体隐喻以文拟人将人体结构(身体器官)与文学作品结构对应起来从而实现从身体域向作品域的隐喻映像”“在传统诗文评论的话语体系中体有一种义项是指文章或者文学的整体性存在或整体风貌 体本指人之身体体概念进入文

35、论与魏晋以降的人物品藻相关而以人体由外而内的肉、骨、气、神等构成之整体结构来比附文章及书画诸艺术的由表及里的体貌体性等结构层次则体现了近取诸身的致思范式与远取诸物的象喻批评特质”最终“风骨”一词由人伦鉴识的气质与性格移用到美学或文艺批评中特指艺术作品劲健硬刚的风格 纵观汉魏诗学的流变可以看到在人物品藻中与“风骨”相关的语汇还有风气、骨气、风神、风韵、风范、风采、风度等在深刻把握艺术的本质后这种诗学意义上概念的嬗变在刘勰这里真正得到了回转和确证 总括来说刘勰、钟嵘将“风骨”“风力”的范畴引入诗论这种以阳刚为美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总结是对艺术力量本源所进行的本质抽象和概括成为后世诗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可见

36、文章贵在因情以立体刘勰以儒家美学和哲学伦理观来看待文学创作注重对作家心灵和性格的探讨追求情采相容的艺术美感以阳刚为艺术美的理想原则对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体性篇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决定风格的根本因素是作家自身的生命质感 刘勰物色篇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充论衡超奇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元代傅若金诗法正论也说:“诗源于德性发于才性心声不同有如其面”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过程不仅涵盖了作家经历、气质、个性、心态、情感、鉴识、人品、道德等相对固化的因素同

37、时也包含着灵感、天机、感兴、境遇等不确定性因素此外作家的才能、学识、习尚、趣味等也对文学风格深有影响 这些论断使得文心雕龙借体论艺、以身论文强调艺术的审美精神更具光辉 参 考 文 献 李清良.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哲学动态():.王柏华.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东方丛刊():.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徐向阳.诗心与天道:诗经教化之旨与乐教的融通.文艺评论():.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杨明照校.黄叔琳李详注.北京:中华书局.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吴承学.生命之喻 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文学评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刘永静.文心雕龙人体隐喻的美学阐释.社会科学家():.党圣元.体貌与文相.贵州社会科学():.责任编辑:陈 曦 责任校对:周 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