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45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我国2 8个省份高校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构建D E A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算,得到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政府、市场以及混成组织4个条件下6个二级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从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与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归纳出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以及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四种高效转化模式。我国在各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完备,且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较强的区域,可以采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在创新生态系统条件较为薄弱、存在条件缺失,但是高校作用明显的区域

2、,可以采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在高校、政府与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均不明显的区域,可以率先发展混成组织,发挥混成组织的中介服务作用。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创新生态系统;D E A模型;模糊集定性分析;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中图分类号:G 6 4 0文章编号:1 6 7 3-8 3 8 1(2 0 2 3)0 4-0 0 7 6-1 1一、引言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不高,仅为8.1%,有效专利实施率与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仅为1 1.7%和3.0%,远低于全国的5 7.8%和4

3、 1.6%1,尚未摆脱“魔川 死谷 达尔文海”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困境。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政策引导、高校管理等层面开展相关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单个或多个独立要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但一方面,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区域要素禀赋差异的考量,忽视政策的“最佳匹配”。另一方面,当前创新范式已从线性创新模式转向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校、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流通与相互作用尤为关键,能够不断激发主体创新动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本研究突破组织边界,基于多主体协同演化和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寻不同区域条件下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的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针对不同区域及其发展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为此,本研究以我国2 8个省份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寻找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因素,继而运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政府、市场以及混成组织这4个关键条件维度下6个二级条件的组态形式,通过区分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从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与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层面探讨区域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条件组态与发展模式。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5、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许多有益探讨,认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大学的制度特征以及区域因素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产生影响3。这些不同维度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大多孤立存在、各自为营。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不是孤立的,受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且各主体嵌入在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博格(M i c h e lV a nD e rB o r g h)等通过实地研究发现,单个创新主体的变化不会必然或直接影响到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但这种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或减少创新主体与

6、创新环境的匹配程度4。可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单个要素的变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降低,而整体的协同与耦合作用变得更加突出。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描述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动态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大学、政府和产业之间的资源流动提高了各主体持续创新的能力5。与此同时,三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等混成组织的产生,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物理空间与服务空间。德兹萨(J a m e sD z i s a h)和埃茨科威兹(H e n r yE t z-k o w i t z)认为,三螺旋相较于其他创新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一是大学的主体地位6。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国家创新

7、生态系统理论将企业、政府作为创新的主体,而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大学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般性主体上升为主要主体,从次要或从属地位提升到与企业、政府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成为有影响力的参与者和平等的合作伙伴。二是创新主体之间的动力机制6。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主体之间静态时的内核与外场特征,每个螺旋同时具有内核区和外场域,内核区负责与其他机构保持相对独立,外场域负责与其他主体产生联系7。具体来说,大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挥大学的知识溢出作用;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研发、吸收以及应用能力,积极与外部创新主体建立联系;政府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等发挥保障作用,并参与到研发竞争中;混成组织提供额

8、外的创新空间。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中各主体存在功能上的重叠,主体间存在动态交互。综上所述,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一方面能够以一种整体的视角探究区域高校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另一方面凸显了主体间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更加关注市场驱动力、高校驱动力等创新主体的作用8。由此,本研究基于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高校、政府、市场及混成组织4个条件层面构建分析框架。1.高校条件,主要包括高校集群与组织激励两个二级条件。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区域创新活动的产生需要具备知识空间、共识空间以及创新空间。知识空间以区域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度及其研究成果溢出的强度为基础,当知识空间达到“临界质量”时,这个

9、区域空间中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材料或生产要素。因此,高校集群能够提供知识溢出,为企业与高校建立联系提供便利;组织激励能够从内部激发高校研究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外部建立联系。大量区域经济学的文献证实了区域内学术研究的聚集程度与创新活动具有正相关关系。在组织激励层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受到组织激励制度的直接影响。贝科维茨(J a n e tB e r c o v i t z)等以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发现,组织结构是高校知识向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组织激励尤为关键9。我国许多研究表明,研究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识与积极性不高,高校组织内部对

10、研究人员的激励制度尚需完善。因此,高校组织激励作为一个前因变量,是77第4期谢静雨,等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政府条件,主要是政府层面的科技支持力度这一核心二级条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都至关重要,其深刻影响着高校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研究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通常会面临两个重要障碍期:“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死亡之谷”是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初期,政府资助的短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降低,甚至进一步阻碍创新活动。“达尔文之海”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后期仍然存在融资风险

11、等难题,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因此,政府资金能够弥补市场资金缺口导致的知识商业化风险。许多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总体上呈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不足现状,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3.市场条件,包括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与市场开放程度两个二级条件。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区域的科技市场环境、创新活力,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外部动力,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在市场开放程度上,市场开放程度越高,技术资源的流动性越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越高,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也就越低。因此,在对外开放程度更高的区域,企业的创新需求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在市场中,且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加快创新科技

12、的引进,加速本地科技市场的竞争,激发科技企业寻求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1 0。4.混成组织条件,主要是大学科技园这一核心二级条件。大学与产业的目标相异,前者更偏重公共服务,崇尚学术自由,后者则通常以营利为目标。因此,两者的信息披露机制与激励机制均存在较大差异,合作存在诸多阻碍。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成形态的混成组织,在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能够促进产业、高校等主体不断互动,达成战略共识,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理念上的分歧,进而为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创新空间。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大学科技园是联通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对接市

13、场需求1 1;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大学研究人员疲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琐事,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知识创造。上述条件组合如何与区域禀赋相耦合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我国各区域创新条件、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将不同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放置在同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会造成结果偏差。事实上,即使是在资源禀赋条件较弱的区域,也能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与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用以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资源更加充裕,资源组合密度相对较大;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高

14、校、政府、企业等主体资源相对短缺,资源组合密度较小。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基于组态视角,构建“高校 政府 市场 混成组织”4个条件层面下6个二级条件变量的模型,用以区分不同区域的核心条件和发展路径,从而因地制宜促进区域高校科技 成 果 高 效 转 化,具 体 理 论 模 型 如 图1所示。图1 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理论模型87 第1 7卷三、研究方法与数据(一)研究方法1.D E A模型。D E A模型将每个决策单元投入生产前沿面,通过比较各个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面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其有效程度,能够测算决策单元多个投入与产出下的效率值。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测度涉

15、及资金、人力、项目等多种投入,以及发明专利、专利转让与许可收入、技术转让合同数、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等多种产出。因此,本研究采用D E A模型测算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更为适宜。在D E A模型中,以投入为导向的C C R模型能够判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否同时具备技术有效与规模有效,计算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率值,故本研究选用C C R模型对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算。2.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探究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与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集合论为基础,基于组态视角,不仅可以对小样本案例进行定性比较分析,而且能够解释自变量间相互依赖

16、等复杂的因果关系1 2。在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集群、组织激励、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市场开放程度及大学科技园等条件之间往往是相互依赖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受到上述条件的组合作用影响。二是各区域条件禀赋不同,相同的条件组合在不同区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市场条件与高校条件的相互作用能够对A省份产生作用,但可能并不适用于B省份,这种匹配性是传统回归方法难以观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能够弥补该局限,针对不同的区域条件匹配不同的发展路径,且该方法的组态视角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理念相吻合,更适用于探究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路径。(二)各省份高校科技成

17、果转化效率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由于青海、西藏、新疆的数据存在缺失,易对效率测算产生偏误,因此,本研究将其剔除,最终以2 8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高校为研究对象。2 0 1 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解答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何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因此,本研究将2 0 1 6年及之后三年的数据作为观测数据。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高校成果转化存在一年的滞后期1 3。故本研究选用最新的2 0 1 9年产出与2 0 1 8年投入的数据测算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将2 0 1 9年的产出与之前三年平均投入的效率值进行后续的稳健性检验。在数据

18、获取上,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数据来源于 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高校集群指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教 育 统 计 数 据;其 余 指 标 数 据 来 源 于E P S全球统计数据平台。E P S全球统计数据平台涵盖经济、金融、会计、贸易、能源、教育、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数据库,本研究主要使用经济、教育与科技数据库。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是D E A模型效率值测算的关键。在投入指标上,许多研究从人力、经费、项目及获奖等维度构建投入指标,包含R&D全时人员、科技经费、R&D项目当年支出经费、省部级成果获奖、论文与专著等;在产出指标上,大多研究将专利数、专利出售数、技术转让合同数以及技术转让当

19、年实际收入等围绕转化数量与经济效益的指标作为产出指标1 41 6。但现有研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测量仍然存在口径不统一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偏向于将应用研究商业化,而基础研究较难转化,产出的时空不确定性也难以分时段统计。因此,本研究基于王赵琛等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体系的研究1 7,剔除了论文、专著等过程性指标以及基础研究数据,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2.D E A模型效率值测算。本研究以滞后一年的综合效率值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后续的模糊集定性分析,即2 0 1 8年的投入对应2 0 1 9年的产出。为检验产出滞后一年的效率稳健性,本研究将产出滞后两年、三年以及前三年平均投入分别

20、进行效率值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总体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率值在不同时间跨度下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倾向,各省97第4期谢静雨,等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差距明显,东中西部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异,且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重庆、陕西等区域在这四种不同的投入产出时间跨度下效率值均为1,能够实现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表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投入指标R&D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人员人R&D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经费万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万元R&D应用与试验发展项目数项产出指

21、标发明专利数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万元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万元技术转让合同数万元表2 不同产出滞后期下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滞后期滞后一年滞后两年滞后三年前三年平均投入北京0.8 3 110.8 5 60.8 7 2天津0.7 7 60.7 3 30.9 0 60.8 3 9河北0.9 2 70.6 2 10.7 8 40.7 7 2山西110.9 5 60.9 9 9内蒙古0.3 7 30.3 6 60.3 9 20.3 7 9辽宁10.6 8 610.9 9 9吉林10.9 0 10.9 0 10.9 4 5黑龙江110.9 0 51上海0.9 5 610.8 7 71江苏1111

22、浙江1111安徽1111福建0.7 7 80.6 8 00.9 0 80.7 8 2江西0.8 4 90.7 2 40.6 7 20.7 2 3山东1111河南0.9 4 20.7 8 40.9 2 10.8 7 7湖北0.8 6 30.8 8 20.8 1 50.8 6 4湖南1111广东0.8 1 20.7 2 910.8 2 3广西0.6 6 40.6 4 10.9 2 40.7 1 4海南0.6 0 70.6 8 20.4 7 50.6 1 7重庆1111四川0.7 7 00.6 8 60.8 3 40.7 7 1贵州0.7 5 20.5 7 70.6 1 00.6 5 0云南0.5

23、2 70.6 5 90.4 8 30.5 4 8陕西1111甘肃0.4 9 50.5 4 60.4 4 20.5 0 1宁夏0.3 8 60.3 6 40.3 5 00.3 6 5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一)方法选取与样本选择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组态方式找到若干个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核心变量组合,从而探究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本研究具有2 8个样本,属于中等样本,中等样本的理性条件个数通常在46个或47个。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高校、政府、市场、混成组织这4个条件层面下的6个二级条件变量进行分析。(二)条件变量1.高校。各省份高校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单纯地用高

24、校数量只能衡量该区域的高校规模。因此,本研究用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测量高校集群条件变量,这种相对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高校集群程度。在高校组织激励上,大学往往采用薪酬激励的方式来促进研究者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张玉华等采用高校劳务费占总支出的比值来衡量科研活动的薪酬激励强度1 3,但高校劳务费中已经包含自身主动获取的外部资金,难以较为准确地衡量高校组织层面 对 个 体 的 薪 酬 激 励。因 此,本 研 究 采 用R&D高校科研人员费占R&D内部经费支出比作为衡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激励变量的指标。2.政府。本研究用R&D经费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比来

25、衡量政府科技支持力度指标。科技支持力度能够体现政府对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保障。3.市场。外部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越可能会产生“虹吸效应”,也就越能促进大学和工业部门的技术和知识共享,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本研究将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作为衡量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的指标。市场开放程度能够衡量区域要素的流动能力,表明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故本研究采用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来衡量市场开放 程 度,该 值 越 大,说 明 市 场 开 放 程 度08 第1 7卷越高1 0。4.混成组织。大学科技园是联结高校与市场的桥梁,能够加速创新,将高校的科研

26、资源和市场创新资源进一步整合。蒋建勋等认为,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1 1。因此,本研究选用各省份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作为大学科技园变量的操作指标。各指标设置如表3所示。表3 条件变量的指标选取条件前因条件操作性指标高校高校集群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组织激励R&D高 校 科 研 人 员 费/R&D内部经费支出(%)政府科技支持力度R&D经费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地方财政支出(%)市场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技术市场成交额/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市场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值/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混成组织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个

27、)(三)数据校准与必要性检验在进行模糊集定性分析前,我们要考虑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隶属度。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每一个条件和结果都被视为一个独立集合,每个案例在这些集合中均有隶属分数,给案例赋予集合隶属分数的过程就是校准。本研究将各变量的锚定点定为完全隶属、交叉隶属以及完全不隶属,分别为样本的9 5%、5 0%以及5%分位数。在进行条件组态分析前,我们需要对各条件的必要性进行检验。当一致性大于0.9 0时,说明该条件即为结果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使用f s Q C A 3.0软件对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必要条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所有条件的一致性均在0.9 0以下,即所

28、有条件都不是影响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必要条件。在案例共属同一结果的一致性层面,学界普遍认为,其应高于可接受的经验临界值0.8 5或0.8 0,因此,本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 0,P R I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 5,案例数阈值设定为1。表4 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分析前因条件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一致性覆盖率高校集群0.5 7 70.8 0 5高校集群0.5 8 80.5 8 5组织激励0.6 4 70.7 5 4组织激励0.5 3 70.6 2 0科技支持力度0.6 0 60.7 6 0科技支持力度0.5 4 40.5 8 7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0.6 0 80.7 8 6外部技术市场吸

29、收能力0.5 4 70.5 7 6市场开放程度0.5 6 20.7 2 9市场开放程度0.6 3 00.6 6 1大学科技园0.6 2 80.8 0 8大学科技园0.5 9 00.6 2 4注:“”在逻辑运算中表示“非”。(四)组态分析已有研究认为,中间解的解释能力最优,故本研究将中间解作为解释最终发展路径的结果,辅之以简单解。在进行标准分析后,本研究得到4组高效率路径,具体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发现,各解的一致性均达到0.7 5以上,是对应结果的充分条件,总体一致性达到0.8 9 3,同样高于0.7 5,说明这7组路径都可视为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路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率解的覆盖度 为0

30、.6 0 9,表 明 这7组 路 径 可 以 解 释6 0.9%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表5 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组态结果(2 0 1 82 0 1 9年)条件变量组态1组态2组态3组态4组态5组态6组态7高校集群组织激励科技支持力度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18第4期谢静雨,等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续表)条件变量组态1组态2组态3组态4组态5组态6组态7市场开放程度大学科技园一致性0.8 8 00.9 8 00.9 9 00.9 9 00.8 8 00.9 8 00.9 9 0原始覆盖度0.3 9 00.2 4 00.2 6 00.2 2 00.3 4 00.2

31、4 00.1 8 0总体一致性0.8 9 3总体覆盖度0.6 0 9注:或表示该条件存在;或表示该条件不存在;或表示核心条件,或表示边缘条件;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下同。结合上述7个组态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从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与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两个角度绘制了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率路径表,并提出4种高效转化模式,具体如表6所示。表6 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率路径紧密型生态系统松散型生态系统市场拉动组态5(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广东)高校推动组态2(河南、江西)组态3(重庆、吉林)组态6(安徽)中介作用组态1(陕西、湖北)组态4(山东)组态7(黑龙江)1.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

32、拉动模式。该路径下的组态为组态5,其核心条件为高校组织激励、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以及大学科技园,辅助条件为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和市场开放程度,具有完备的高校、政府、市场及混成组织条件,且不存在核心条件缺失项,继而连接成一个紧密的创新生态系统。该组态中,市场作用明显,拥有较高的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和开放程度。因此,本研究将这种路径归纳为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典型区域有上海、浙江、北京、浙江、广东。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中,高校、政府、市场和混成组织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创新的三螺旋发展,即创新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更加通畅,每个主体的创新资源更加充裕,并进一步推动创新。在该模

33、式下,市场与高校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政府科技支持力度不是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核心条件,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2.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该路径下的组态有组态1和组态4,典型区域有陕西、湖北、山东,表现为较为紧密的生态系统,高校、政府、市场和混成组织条件均存在,且不存在核心条件的缺失。该模式能够借助混成组织的积极作用、较高的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以及高校集群优势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混成组织下的大学科技园这一条件是两个组态下的唯一核心解。因此,本研究将这种路径归纳为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中,混

34、成组织提供具有专业性、共享性与开放性的创新服务,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各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有序、高效地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降低高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和供需不匹配程度,从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质增效提供助益。3.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该路径下的组态2、组态3与组态6均存在一些缺失条件,表现为松散的创新生态系统。组态2的核心条件为高校集群与大学科技园,组态3的核心条件为高校集群、组织激励和政府科技支持力度,组态6的核心条件则是高校组织激励与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三个组态都具备高校层面的核心条件,但同时又都缺失市场开放程度这一核心条件,说明在资源要素流

35、动能力较弱的区域,高校条件与创新生态系统中任意一个条件有效联动即可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因此,本研究将这些路径归纳为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典型区域有河南、江西、重28 第1 7卷庆、吉林和安徽。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中,高校创新主体条件与外部任一创新主体条件的联结即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创新的双螺旋结构。虽然在创新条件、经济条件较为薄弱的区域,双螺旋创新模式更具成效,但是长久而言,由于双螺旋结构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高校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冲突,限制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4.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该路径下的组态为组态7,典型区域是黑龙江。相较于组态1与

36、组态4,该模式虽具有大学科技园这一核心条件,但高校、政府、市场以及混成组织这四个主体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资源相对稀缺,主体资源组合密度较小,条件缺失较多,表现为高校集群、组织激励以及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条件缺失,仅具有政府科技支持力度与市场开放程度这两个边缘条件,因此,表现为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中,混成组织虽作用突出,但也离不开政府的经费支持与开放的市场环境。黑龙江按照3年投资1 0亿元的标准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推动混成组织建设,依托混成组织的中介服务作用,激发高校与企业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弥补外部技术市场与高校条件的不足。(五)稳健性检

37、验为进一步检验组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首先将一致性阈值提升到0.8 5进行组态分析,发现组态结果未发生变化。随后,本研究将三年的效率平均值替代滞后一年的效率值作为结果变量重新进行组态分析(见表7)。从表7可以发现,替代后的组态结构依旧包含上述7种构型,仅在一致性、原始覆盖度、总体一致性、总体覆盖度等数值上存在细微差别。这说明各组态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果是稳健的。表7 稳健性检验结果组态1组态2组态3组态4组态5组态6组态7高校集群组织激励科技支持力度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市场开放程度大学科技园一致性0.9 1 00.9 4 00.9 9 00.9 9 00.9 2 00.

38、9 7 00.9 9 0原始覆盖度0.4 1 00.2 4 00.2 6 00.2 3 00.3 6 00.2 4 00.1 8 0总体一致性0.8 9 5总体覆盖度0.6 3 6五、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一)研究结论本研究以我国2 8个省份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D E A模型测算各省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随后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探究区域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发展路径,得出如下结论。1.从整体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高校、政府、市场以及混成组织四个条件均能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条件,但这些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构成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必要条件。可见,单个要素的

39、缺失不足以成为限制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不同组态,也印证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所强调的创新主体条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38第4期谢静雨,等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条件组态上,实现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路径有四种:一是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典型区域有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二是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典型区域有陕西、湖北和山东;三是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典型区域有河南、江西、重庆、吉林和安徽;四是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典型区域是

40、黑龙江。其中,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是创新条件最为完备的,呈现高校、政府、市场和混成组织之间的三螺旋创新结构;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表现为高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任一条件的联结,呈现双螺旋创新样态。3.区域高校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是多个条件组合的结果,混成组织条件发挥着相对普适的作用。不管是在紧密型还是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混成组织的中介作用都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核心条件。这一方面表明了创新生态系统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非对称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与企业的直接交互较为薄弱,应积极发挥混成组织的中介服务作用。4.在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

41、组态中,政府条件下的科技支持力度仅在组态3中成为核心条件,说明政府应适度发挥引导与服务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涉及商业逻辑与学术逻辑的矛盾,我们需兼顾不同区域高校与市场条件的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二)实践启示1.在各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完备,且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较强的区域,可以采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具有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先天优势,创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间的流动更加通畅,呈现创新的三螺旋结构。针对这类区域,我国应充分发挥市场与高校的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减少直接干预,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

42、度与税收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地区性集中化的知识产业布局,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发挥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快速与共享便利的优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2.在创新生态系统条件较为薄弱、存在条件缺失,但高校作用明显的区域,如重庆、河南、江西等,可以采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通过给予研究人员一定激励,落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与收益权,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专门培训和资助计划等,增强研究者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积极性。同时,我国要发挥区域高校间的知

43、识共享与溢出效应,推进实验室开放、仪器设施共享、科研人员有序流动,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条件较为薄弱的区域,虽然高校条件与任意一个外部创新主体条件的联结即可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呈现创新的双螺旋结构,但这种双螺旋结构较不稳定,容易对大学的学术身份造成威胁,限制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故这种模式作为短期模式发展后,我们要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条件,弥补市场、混成组织等外部创新主体条件的不足。3.在高校、政府与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均不明显的条件下,可以率先发展混成组织,发挥混成组织的中介服务作用。混成组织条件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不管是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中,均

44、具有混成组织发挥中介作用的路径。混成组织应充分挖掘企业需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高校成果库、企业需求库、专家库等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集成,强化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估,包括理论上的创新价值以及操作中的市场前景等,提供概念验证相关的“一站式”服务,为创新提供物理与服务空间。参考文献1 国家知识产权局.2 0 2 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R.北京:国家知识产权局,2 0 2 1:1 2 4.S t a t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P r o p e r t y O f f i c e.2 0 2 0 C h i n a48 第1 7卷p a t e n t s

45、u r v e yr e p o r tR.B e i j i n g:S t a t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O f f i c e,2 0 2 1:1 2 4.(i nC h i n e s e)2 罗 茜,汪若尘.创新生态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以江苏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 0 2 0(1 1):9 2 9 6.L UO X,WAN G R C.E x p l o r i n g t h e d r i v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46、c h n o l o g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u n d e r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l o g y:t a k i n g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a n e x a m p l eJ.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47、 y,2 0 2 0(1 1):9 29 6.(i nC h i n e s e)3 C A L D E R A A,D E B AN D E O.P e r f o r m a n c eo fS p a n i s h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a n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J.R e s e a r c hp o l i c y,2 0 1 0,3 9(9):1 1 6 0 1 1 7 3.4 B O R GH M V,C L OO D T M,R OM

48、ME A G.V a l u ec r e a t i o nb y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e c o s y s t e m s:e v i d e n c ef r o m af i e l ds t u d yJ.R&D m a n a g e-m e n t,2 0 1 2,4 2(2):1 5 0 1 6 9.5 P I QU E JM,B E R B E G A L-M I R A B E N T J,E T Z KOW I T ZH.T r i p l eh e l i x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e c o s y s t e m so fi n n o v a t i o n:t h ec a s eo fS i l i c o nV a l l e yJ.T r i p l eh e l i x,2 0 1 8(5):1 2 1.6 D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