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香菱学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者
康博
教法、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说阅读法
教具
歌曲《葬花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情感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学习重点
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学 习 过 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葬花吟》,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香菱学诗》。
二、预习助读:
1、《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关于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香菱的身世和处境: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4、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声( ) 应瑒( ) 阮( ) 庾( ) 鲍( ) 请柬( )
蘅芜苑( )( ) 三昧( ) 暧暧( ) 胡诌( )颦( )
嘟哝( ) 姊( )妹 怔怔( ) 暖香坞( ) 鳏( )
三、自学探究:
1、围绕香菱学诗的过程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2、香菱一共写了几首诗?请结合课文简单评价香菱的几首咏月诗。
(师生共同评价,老师适当点拨)
四、合作交流:
1、结合课文内容,请各用一句话评论文中的香菱。文章又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交流,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中运用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结合课文内容,请各用一句话评论文中的黛玉。
我认为黛玉是个 的人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明确:香菱(学生)——勤奋好学(多读、多记、多写)
黛玉(老师)——耐心、指导有方
大观园的氛围(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4、根据本文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五、拓展延伸: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薛宝钗和林黛玉文采不相上下,而香菱不拜自己的小姑子薛宝钗为师,却舍近求远的去找林黛玉,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a、林黛玉与香菱命运相似,很同情香菱,会热心帮助;
b、薛宝钗坚守封建伦理道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会教得深,不会全力以赴,香菱学诗就会很肤浅。
六、小结:
(1)、谈通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有何启发?(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跟音乐朗读香菱写的三首诗。
七、课后作业:
(1)、《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孱弱多病、多愁善感、生性敏感,而文中又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性格呢?
(2)、课后继续阅读《红楼梦》,了解小说中更多的艺术形象,探究为什么说《红楼梦》既是一部女性的悲歌,也是一部女性的赞歌呢?
方法
措施
课前预习时,先了解作品作者及背景等相关情况。
第一遍读课文时,注意在教材中标记并解决字词。
第二遍读课文,思考完成自学探究1-2题。
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
板
书
设
计
香菱(学生)——勤奋好学(多读、多记、多写)
香菱学诗
黛玉(老师)——耐心、指导有方
成功原因
大观园的氛围(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畅所欲言,大胆交流,让学生悟出了学习的秘诀,特别是语文学习的秘诀。而且在本节课,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此同时,我发现学生对《红楼梦》了解不多,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红楼梦》有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