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_吕建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6400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_吕建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_吕建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_吕建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7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23 年第 4 期第 44 卷总 1070 期No.4,2023 Vol.44 General No.1070作者简介吕建强(1 9 8 4-),男,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讲 师,研 究 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曲阜,2 7 3 1 6 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国际素养及其培养体系研究”(B J A 2 1 0 0 9 9),主持人:王琪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吕建强摘 要 组织关系是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视角。当前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松散耦合关系之中,松

2、散性源于双方相互独立运作且可以自由调整承诺,耦合性源于双方资源的相互依赖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松散耦合关系增强了合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但在实践中,存在忽略组织差异致使校企双方缺少理念认同与行动协调、依附式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缺少稳定性与持续性、口号式协议引致校企合作规制性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利益嵌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责任嵌入构建校企责任共同体,知识嵌入构建校企知识共同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组织关系,进一步提升合作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组织关系;松散耦合;关系嵌入中图分类号 G 7 1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8-3 2 1 9(2 0 2 3)0 4-0 0 4 7-0 6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从组织视角解释校企合作是研究者常用的出发点。诸多研究表明,组织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矛盾性的复杂体,由职业院校和企业构成的校企合作组织更是因参与者的组织特性差异、利益诉求差别、文化价值观分歧,使整个合作过程充满了需求冲突、观点分歧以及行动矛盾,进而导致校企合作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往组织研究多是静态的,侧重探讨组织特点与属性的差异,缺少对组织关系的关注,显示出较低的收敛性与判别效度1。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授卡尔 维克(Karl E.Weick)将松散耦合理论(Loo

4、sely Coupled Systems,LCS)引入组织管理研究,从组织关系的视角审视组织间的合作问题。松散耦合概念中的“松散”表明构成系统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是可变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耦合”表示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2。松散耦合理论是一种明确关注组织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强调组织研究应同时考虑组织间作用模式的相互依赖性和不确定性3,抓住了组织作为系统交互模式的本质,凸显了组织要素间确定性(耦合)与不确定性(松散)之间的张力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系合作形成的人才培养系统,人才培养过程分散于职业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组织,涉及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阶

5、段,这种合作机制与运行特征表明了其与松散耦合理论的适切性。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松散耦合关系分析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较强异质性的组织具48校企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有共同的目标与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适应各自发展需求的开放系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校企合作系统的整体运作,还需要各自适应不同的情境变化。与科层组织的强约束力不同,校企合作以协议的形式约束参与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组织距离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松散性组织距离是合作伙伴间在制度传统和组织文化中存在的不同5。组织距离会增加组织间交流的障碍与冲突,导致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而导致彼此

6、间的合作创新不能顺畅进行6。在松散耦合系统中,任何一个维度的变化或一个子系统内的变化对其他维度和子系统的影响比紧密耦合系统中产生的变化少。因此,松散耦合系统中的成员在试图影响系统其他组织的行为时,容易经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距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功能上的独立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松散性。松散耦合系统的每个要素在功能执行和实现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取决于其他要素的实现情况,通过各要素之间功能的输入与输出实现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属于完全自主行为的经济主体,基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实现其经济功能;职业院校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组织,为

7、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实现其教育功能。职业院校和企业功能上的相互独立决定了其“交集”不会太大,导致两者合作的松散性。其二,组成上的开放性决定了合作的松散性。组成上的开放性是指组成松散耦合系统的组织可以动态加入或退出系统,而不需改变系统基本结构和组织方式7。校企关系属于组织间市场关系,企业用工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而变动的,加之校企合作系统对企业约束力不强,导致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很可能经常变动,合作关系呈现松散性的特点。在此种关系中,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随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三,空间上的分布性决定了合作的松散性。松散耦合系统的各个组织是相互独立的

8、,不同组织在空间布局上呈离散状态,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各自的空间布局。组织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空间分布策略不同,企业布局往往受上下游生产环节影响,选址以靠近原材料和市场为主要依据,形成区域和产业集聚现象。职业院校布局受教育政策左右,区域分布相对分散。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在空间上并不是就近分布,这也给彼此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二)资源依赖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耦合性 从资源依赖角度而言,校企合作是对所需资源的选择、配置与利用,是利益相关主体以资源交换作为互动关系的纽带,其目的是获取各自所需要的资源8。可以说,校企合作建立的最根本基础是资源与能力的互补,只有在资源、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同优势的合作伙

9、伴才能弥补自身不足,也才有合作的必要9。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跨组织合作关系,具有显著的利益契合点。职业院校具有的人力、知识资源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资金、设备、专业人员等是高职院校发展中所需的资源,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彼此间的互补与依赖10。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互补性。职业院校借助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等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了解市场需求和学习市场规则,不断强化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增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企业通过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未来员工,提高了自身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知识生产上具有互补性。新工业

10、革命背景下,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情境之中,知识的有用性成为时代的诉求。以应用为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深化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有助于更新职业院校的知识和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另外,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政策扶持,提高了其社会知名度和形象,增强了软实力;职业院校提高了其办学声誉,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展学生就业渠道。(三)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松散耦合系统的优势作为松散耦合系统的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松散耦合关系维护了校企合作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并降低了运行成本。松散耦合降低了校企合作系统对环境每个细微变化都作出响应的必要,耦合的要素是响应性的,但每个要素

11、同时保留了自身的同一性以及物理或逻辑分离性的一些证据11。校企合作系统的各参与者都具有独立的身份和功能,他们既要满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整体目标,又要维持其在各自组织中的职能。因此,每个组织都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如果是紧密耦合关系,每个组织的响应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整个校企合作系统的持续不稳定,增加响应成本。其次,松散耦合关系具备灵敏的感知度。研究表明,媒介包含许多可以被外部约束的独立元素时,其感知是最准确的。松散耦合系统保留了许多独立的传感元件,因此,它们对环境的了解比具有较少外部约束、独立元件的紧密耦合系统更具优势。校企合作系统中的学校和企业及其具体49VOCATIONALANDTECH

12、NICALEDUCATION2023 年第 4 期第 44 卷总 1070 期No.4,2023 Vol.44 General No.1070职能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感知单元,能够随时为合作系统提供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增强校企合作系统的敏感度、丰富合作的信息源。如企业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帮助职业院校及时了解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有效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第三,松散耦合关系增强了校企合作的适应性。一方面,松散耦合系统比紧密耦合系统在响应方面保持更多的多样性,能够适应比紧密耦合系统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另一方面,与紧密耦合系统相比,松散耦合系统可保留更多的“文化保险”,以便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

13、加以利用。由于松散耦合系统的分布式和独立性特点,当系统中的元素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的蔓延是被抑制的,松散耦合系统可以隔离故障点并防止故障扩散。校企合作系统的隔离机制可以最小化因故障而产生的影响。企业某一技术研发的失利,对合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影响较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失败,对合作企业的影响较低。二、作为松散耦合系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点尽管松散耦合系统对组织具有正向效应,但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负向影响。由于缺少约束性和参与者之间存在理性与自利行为的冲突,校企合作系统往往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即学校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校企合作的整体利益。(一)忽略组织差异:校企双方缺少理念认同

14、与行动协调校企合作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作为松散耦合系统的校企合作涉及多个跨组织工作流程,每个组织有一个本地工作流程并对其完全控制,组织不知晓对方内部工作流程,只有交互协议是公开的12。这种情形下就会出现组织间的“认知黑箱”,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认知图式与行为范式上产生差异,导致双方很难认同、协调彼此间的行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表明,组织间的差异性易阻碍各自资源和优势的发挥,引发兼容不良问题,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组织从产学研合作网络中获取资源的成功率,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绩效13。对商业合作的研究也表明,由于制度、文化与商业实践等的差异妨碍了合作伙伴对整体合作的认同,弱

15、化了合作者共同行动的期望14。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组织差异突出表现在两者的身份差异和组织架构差异上。首先,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单位。职业院校作为教育组织,具有公益性和普适性,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是其存在的目的。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借助各种资源向大众提供产品或服务。其次,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架构也有明显差别。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我国职业院校组织管理模式以严密的科层制管理架构为主,要求信息的上通下达和教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需要敏锐地感知和反馈市场信息,需要资源的高效流转,扁平化组织架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管理模式。缺少对上述

16、差异性的有效认知,势必导致校企双方人员缺少深度交流,难以化解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差异、利益冲突和行动不协调等问题,阻碍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的有效流动,甚至中断合作。(二)依附式合作:校企合作缺少稳定性与持续性资源的相互依赖是组织合作的基础,但不对等的依赖势必会对组织合作带来消极影响。依赖的不对等意味着合作双方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对等,使得处于合作组织中优势的一方不愿投入更多,而处于劣势一方发现自己的投入没有得到回报,由此缺乏继续合作的动力15,形成了不稳定的“依附式合作”模式。“依附式合作”致使校企双方缺少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长期合作带来不确定性。“依附式合作”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职业院

17、校“依附”于企业的合作模式。企业是合作的优势一方,相关资源投入较大;职业院校处于弱势一方,资源投入较少。办学经费和实习实训场地不足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短板,借助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成为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此种依附式合作,职业院校往往要求企业持续地投入资源,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不能付出能够与企业参与成本相平衡的资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处于净投入的状态,没有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或有效收益。这种依附式合作违背了企业性质与意愿,很难具备可持续性。另一种合作模式是企业“依附”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是优势一方,相关资源投入较大;企业处于弱势一方,合作资源投入较少。企业出于利用职业院校的

18、人力资源和社会声望等目的参与校企合作,合作过程中往往将学生作为“准员工”使用,较少考虑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对部分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83%的企业单方面根据自身生产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只有17%的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16。甚至出现企业借助职业院校社会声誉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实际却没有投入任何实质性资源的现象。这些行为都损害了职业院校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因此,缺少对等协商、互惠互利式合作,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很难实现。50校企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三)口号式协议:校企合作规制性与操作性不强较之紧密结合的组织系统,松散耦合系统的组织间

19、缺少相互制约,单个组织也缺少对耦合系统的明确责任义务,导致此类组织的效率很难保证,容易发生彼此间的相互推诿。一方面,指导校企合作的地方政策较为模糊,缺少操作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日益重视,陆续出台了强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要求,职业学校和企业应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积极主动开展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7;2020年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

20、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18。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地方下位文件依然停留在政策性指导层面,缺少可操作性规章制度。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目标尚未实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具体合作中呈现出合作对象选择的随意性和零散化、合作协议的弱约束力和低效益状态。其一,由于缺少前期系统调研和前瞻性规划,校企双方合作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和零散化特点。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实习资源的供给存在显著差异19。一些职业院校选择的合作企业资质不够、行业代表性不强、参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弱,导致学生实习实训多是从事临时

21、性、技术含量低、缺少创新思维锻炼的工作。其二,部分校企合作的协议约定不明、权责不清、约束力弱,致使协议在具体执行阶段缺少明确标准和依据,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由于缺少后期监督评价,一些校企合作协议甚至沦为“烂尾工程”。对2011年以来的校企合作判例的分析发现,因约定不明导致违约或不能履约,校企对簿公堂的案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由于对权责利的界定与划分模糊,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没有形成较强的约束力,无法建立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校企合作育人质量不高。三、基于关系嵌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路径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只能获得一般性资源,只有嵌入性关系才能获得组织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21。因此,校企合

22、作需要由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升华为互惠互利的嵌入性关系。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的校企组织间异质性出发,还是基于实践层面校企根本利益的差异性考量,作为松散耦合系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组织很难实现“结构嵌入”,采取和而不同的“关系嵌入”,既有利于保留校企既有组织性质和结构,又能够适当加深两者之间的关联,增进两者合作的紧密度。(一)利益嵌入: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校企合作中应当把握好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点,兼顾校企双方利益,并引领双方朝向共同利益而努力22。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是各方利益的耦合,寻求合作中双方的利益契合点,求同存异,最终给参与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和获得感23,才

23、能促进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而是要找到企业参与合作的利益点,并在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合理利益诉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只有充分考虑了它们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才能推进24。只有当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不影响其资产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25。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明确和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强,校企合作已经走过松散联合的初级合作阶段,开始向深度耦合阶段发展。校企在不断深化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日益增多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重合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校企双方的冲突甚至合作关系的破裂26。当前,职业教育正从经济社会

24、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结构转型战略的“核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体系与人才市场需求体系之间的“粘合度”逐渐加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27。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需要关注参与者共同关注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等利益问题。在合作初期就应明确校企双方利益关系、成本分担和产生利益冲突时的预案办法。明确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成果归属和使用,照顾校企双方的彼此利益诉求,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责任嵌入:构建校企合作责任共同体校企合作双方在享受合作带来的利益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各利益攸关方须明确各自责任,实现利益与责任适配对应,只讲利

25、益而不讲责任的合作是不可持续的28。作为公共产品,教育使全社会共同受益,按照市场经济的“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教育责任也应全社会共担。从企业角度而言,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因此,职业教育责任就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51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23 年第 4 期第 44 卷总 1070 期No.4,2023 Vol.44 General No.1070参考文献 1 WE I C K K E.T h e c o n c e p t o f l o o s e c o u p l i n g:A n a s s e s s me n t J .A

26、n a l o g,1 9 8 5:1-1 4.2 G L A S S MA N R B.P e r s i s t e n c e a n d l o o s e c o u p l i n g i n l i v i n g s y s t e ms J .B e h a v i o r S c i e n c e,1 9 7 3(1 8):8 3-9 8.3 OR T ON J D,WE I C K K E.L o o s e l y c o u p l e d s y s t e ms:A r e c o n c e p t u a l i z a t i o n J .T h e A

27、 c a d e m y o f Ma n a g e me n t Re v i e w,1 9 9 0,1 5(2):2 0 3-2 2 3.4 B E E K UN R I,G L I C K W H.O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f r o m a l o o s e c o u p l i n g p e r s p e c t i v e:a mu l t i-d i me n s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 J .D e c i s i o n S c i e n c e s,2 0 0 1,3 2(2)

28、:2 2 7-2 5 0.5 S I MONI N B L.T h e I mp o r t a n c e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k n o w-h o w:a n e mp i r i c a l t e s t o f t h e l e a r n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J .A c a d e my o f Ma n a g e me n t J o u r n a l,1 9 9 7,4 0(5):1 1 5 0-1 1 7 4.6 C UMNI NG S J L,T E NG B S.T r a n s

29、f e r r i n g R&D k n o w l e d g e:t h e k e y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k n o w l e d g e t r a n s f e r s u c c e s s J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Ma n a g e me n t,2 0 0 3,2 0(1-2):3 9-6 8.7 赵阳,易先清,罗雪山.松散耦合系统动态资源组织方法研究 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 0 1 4(7):1 3 2

30、8-1 3 3 3.8 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4(4):1 7 4-1 7 9.9 刘克寅,宣勇.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匹配规律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为例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4(4):5 0-5 6.社会责任29,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也将教育责任列为现代企业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明确将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鼓励并规范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责任。发达国家大都在国

31、家层面制定了职业培训标准,对职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作了清晰规定,在规范企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澳大利颁布法规要求收入高于22.6万澳元/年的企业用于员工资格培训的额度为工资预算的1%,后来又将该比例上调至1.5,未达到最低费用的企业需要向政府培训保障机构补足差额30。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德国制造: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以引导并规范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策约束成为企业履行校企合作责任的保障。从职业院校的角度看,与产业的密切相关性和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求除了关注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教育技术革新之外,更要关注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提出的新挑战。在继承工学结合传统理念与经验基础上

32、,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趋势,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回应产业变革需求,与企业联合探索新时期校企合作新思路与新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三)知识嵌入:构建校企合作的知识共同体随着校企合作的日渐深化,校企之间的知识交流逐渐从规则、协议等显性知识向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等隐性知识扩展和深化。相关研究表明,强联结有利于交换更深入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有利于知识创新31。与企业的知识基础相同,职业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是源于生产的技术知识32。技术知识的生产与行业企业管理以及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跨界的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实现技术知识生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错位的重要根源在于作为教育组织的职业院校与

33、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对称。应客观认识校企文化差异,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互动开展必要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文化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文化育人合作,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动33,构建校企合作的知识共同体。理念层面。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术研讨、师生参观、校企交流会等形式,向职业院校推介企业文化,同时增进企业对职业教育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中,同时向企业传播教育理念和情怀,促进校企文化和谐共振。另一方面,吸收企业先进管理制度或经验增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质量,如引进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吸收各专业团队中的优秀成员加入相应的技术委员

34、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教学标准34,提高学校管理绩效。实践层面。应借助新兴数字技术联结企业生产过程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打通技术知识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传播的阻碍,实现技术知识的跨界生产与交流。通过创设数字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整合职业教育的物理、资源与社交空间,帮助职业院校师生与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实时交流互动。职业院校师生可以随时就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中的难点请教企业相关人员,切实提高技术知识和实习实训水平;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邀请职业院校师生通过虚拟仿真参与企业生产或研发环节,通过验证新技术或新概念为实际生产或决策提供服务。52校企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

35、TION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LV JianqiangAbstract O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36、 r a t i o n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e c u r r e n t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s i n a l o o s e l y c o u p l e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h e l o o s e n e s s s t e m s f r o m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d i s t a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37、 e s c h o o l a n d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a n d t h e c o u p l i n g s t e m s f r o m t h e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o f b o t h p a r t i e s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y o f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g o a l s.T h e l o o s e c o u p l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38、 i p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c h o o l s 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o c u l t i v a t e t a l e n t s o n a f l e x i b l e b a s i s,a n d e n h a n c e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I n p r a c t i c e,t h

39、 e n e g l e c t o f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t h e l a c k o f a t t e n t i o n t o e a c h o t h e r s i n t e r e s t s,a n d t h e w e a k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j o i n t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h a v e r e s u l t e d i n p o o r s

40、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n e d u c a t i n g p e o p l e.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o b u i l d s t r o n g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b y m e a s u r e s s u c h a s i n t e r e s t s e m b e d d i n g,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e mb e d d

41、i n g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e mb e d d i n g,s o a s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mo t e t h e h i g h-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Key words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42、t i o n;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l o o s e c o u p l i n g s y s t e m;r e l a t i o n a l e m b e d d i n gAuthor L v J i a n q i a n g,l e c t u r e r o f Qu f u N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Qu f u 2 7 3 1 6 5)1

43、0 董海燕,葛竹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 J .江苏高教,2 0 1 3(1):1 0 2-1 0 4.1 1 WE I C K K E.E d u c a t i o n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s l o o s e l y c o u p l e d s y s t e ms J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 e S c i e n c e Qu a r t e r l y,1 9 7 6,2 1(1):1-1 9.1 2 程绍武,徐晓飞,王刚,等.一个组织间松散耦合跨组织工作流的仿真模型 J .软件学报,2

44、 0 0 6(1 2):2 4 6 1-2 4 7 0.1 3 王丽平,栾慧明.组织距离、价值共创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J .管理学报,2 0 1 9(5):7 0 4-7 1 1.1 4 V A R G O S L,L US C H R F.I n s t i t u t i o n s a n d a x i o ms:a n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u p d a t e o f s e r v i c e-d o mi n a n t l o g i c J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A c a d e m y o f Ma r k e

45、t i n g S c i e n c e,2 0 1 6,4 4(1):5-2 3.1 5 李纲.合作创新组织间关系嵌入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1 0(1):1 3 0-1 3 3.1 6 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3(3):1 4 3-1 4 8.1 7 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Z .教职成 2 0 1 8 1 号,2 0 1 8-0 3-0 1.1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0:5 7.1 9 祝成林.如何

46、促进高职教育实习形成较高的质量基于“学校企业学生”的实证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2 0 2 1(1):1 0 3-1 0 8.2 0 解瑞卿.校企合作的判例分析与律师建议 J .职业技术教育,2 0 1 9(1 3):4 5-4 9.2 1 关志民,王帆.技术联盟网络中关系嵌入性对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沈阳机床集团的案例研究 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2(3):2 1 8-2 2 4.2 2 黄蘋,陈时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J .教育科学,2 0 2 0(2):7 6-8 1.2 3 2 8 康健.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J .北京大学学报(哲

47、学社会科学版),2 0 1 8(6):5-1 0.2 4 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8:1 4 4.2 5 肖凤翔,李亚昕.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供给路径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 J .教育研究,2 0 1 6(8):5 7-6 3.2 6 赵旖旎,买琳燕,齐立辉.“组织边界”理论视域下的多维校企合作机制 J .教育与职业,2 0 1 9(1 8):2 4-3 0.2 7 马廷奇.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视界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2 0(5):1 1 8-1 2 6.2 9 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

48、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 J .中国高教研究,2 0 1 5(5):8 5-9 0.3 0 D E B ORA H C OB B-C L A RK.H u ma n c a p i t a l t h e o r y: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 g o v e r n me n t d e c i s i o n ma k i n g i n e d u c a t i o n i n v e s t me n t M.S a n F r a n c i s c o:j o s s e y-b a s s p u b l i s h e r,2 0 0 0:3 6.3 1 关志民,王帆.技术联盟网络中关系嵌入性对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沈阳机床集团的案例研究 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2(3):2 1 8-2 2 4.3 2 张成玉.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知识论基础 J .高等职业教育,2 0 0 9(3):1 4-1 6.3 3 杨进,张健.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问题、博弈与整合对策 J .中国高教研究,2 0 1 7(3):8 8-9 1.3 4 刘红.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J .社会科学战线,2 0 1 4(9):2 7 7-2 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