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26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对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铸魂育人中的深厚力量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红色文化的特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进程之中,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而不断地进行话语转变,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2。1.1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创新的演进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到土地革命

2、时期的“长征精神”,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红色文化精神的演变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2丰富的多样性红色文化的具体形态是丰富多样的,既有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各种精神载体,例如“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有在各地形成的物质载体,包括各种战争遗址、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和历史纪念物等,例如“古田会议遗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先后涌现出许多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路线、红色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新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呈现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1.3永恒的开放性红色文

3、化不受地域限制,不会因为时空的局限产生隔阂,积极借鉴融合各地的先进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本土性,但是他们都是开放包容的,对各地形成的先进文化都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众多新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形态。2借助新媒体媒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必要性2.1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较强,所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强,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让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缺乏互动性。同时,传统

4、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重视课堂测试成效,而忽略了学生健康思想的养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滞后性,尤其是在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甚至连基本的常识性知识都严重缺乏。2.2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粘合性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之需,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发收稿日期:2021-10-08基金项目:安徽省思政能力提升项目(sztsjh-2020-7-18);池州学院校级一流学科(czxyylxk05)。作者简介:袁梦成(1995),男,安徽亳州人,池州学院

5、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叶三梅(1968),女,安徽桐城人,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袁梦成a,叶三梅b(池州学院 a.党委宣传部;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校园新媒体联盟矩阵、开展红色文艺创作和社会实践等,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模式。

6、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3)02-0111-03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2023年4月 第37卷 第2期Apr.2023 Vol.37 No.2DOI:10.13420/ki.jczu.2023.02.026池州学院学报第37卷展的现实之要3。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设的课程与红色文化存在高度交叉性,在许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中都含有和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组织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育活动,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元素,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结合

7、专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红色理想,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同根溯源,相辅相成。2.3新媒体在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成了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具有互动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3.1信息的超时空性有利于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创新授课形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外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平台接收学习内容,减少了时空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不同的地方接受同样的学习,更好地成为红色文化的接收者和传播者。2.3.2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互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式传播模式,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钉钉等平台发布学习内容后,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后对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师进行互

9、动,在平台里留言跟帖,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或者提出存在的困惑。教师根据大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反馈做进一步的解答,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习成效。2.3.3信息的即时性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时效性传统媒体从发出信息到反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新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社会热点,紧跟时事政治,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社会热点事件背后蕴藏的深层价值。在网络时代,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个热点事件很快就会被另一个热点事件覆盖,当事件失去关注后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因此,当出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热点事件后,教师可以快速在新媒体平台上加工处理成为教

10、学资料,实时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高效快速地完成辅助性教学。2.3.4信息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逐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视频号等平台日新月异,各个平台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满足学生对图文知识的需求,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知识的在线学习,抖音视频号主要以短视频的形式满足了学生的视频学习需要。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创作,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根据平台特点进行加工,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

11、策略3.1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面对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参加新媒体技能提升的培训,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学会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3.2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12、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在高校教育中融入这种力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重要,而最有效的阵地就是课堂。因此,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1123.3积极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抓住网络阵地进行红色文化育人是双赢

13、的选择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愈发成熟,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要着力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各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网络育人的重要作用。3.3.1建立校园新媒体联盟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媒体平台泛滥的情况,高校应建立校园新媒体联盟,把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新媒体平台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实现各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学校新媒体平台为主体,开展学习红色文化的接力活动,先由学校新媒体平台发起学习红色文化的动员,各学院依次接力,围绕学院特色开展红色文化的接力学习赛,各班级

14、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接力学习。通过这种接力学习活动,有利于把学校新媒体平台统一起来,形成媒体合力,减少了网络平台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学生参与到新媒体平台创作活动中,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到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空洞性和枯燥性,提升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系统性。3.3.2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专题网站高校应当设立红色文化移动网站,利用新媒体平台快捷、便利的特点,推动红色文化走进校园。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时,许多高校开设了专题网站,挖掘本地和本校的红色资源,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专题移动网站,满足了思政课教师上课所需素材,也

15、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鲜活案例。学校利用线上虚拟仿真教学,将革命遗址和历史文物进行线上虚拟展示,运用情景模拟再现历史场景,开展“云课堂”教学。高校组织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定期发布红色文化相关学习内容,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许多高校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党史百年天天读”专栏,每天在微信中推送党史知识,便于学生在手机上随时自主查看关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内容,进行资料共享,打造“指尖上”的课堂。3.3.3开展校园红色文化作品创作活动高校拥有高素质创作型人才团队,在红色作品创作过程中,将优秀的红色文化充分地挖掘出来,把先进人物的事迹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让高校学生和

16、大众产生比较强的共鸣,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在思政课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借用新媒体平台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作品,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要结合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创作出同专业联系密切的红色作品,在作品中弘扬主旋律,奏响时代凯歌。例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高校还可以挖掘本地和本校的红色元素,将传统的红色元素与新时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容易被师生接受的文艺作品。3.3.4创新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高校应积极创建红色文化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重走红色经典路线,走访红色人

17、物,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深入了解红色故事背后蕴藏的精神内涵,形成生动、深刻、有生命力的调研成果。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前往各地开展红色文化的专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等形式,形成对红色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践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和创作,用新媒体平台记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形成独具特色的调研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有助于把红色资源融入到日常,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确自身使命,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4结语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18、。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媒体发展趋势,为红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搭建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载体,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参考文献:1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3-8.2刘黎.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4):11-14.3李维军,黄珊,董平.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J.宁夏大学学报,2022(2):156-162.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6葛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63-66.责任编辑:周芳袁梦成,叶三梅: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第2期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