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小学:卢世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 性。2、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化繁为简,探索理解分析的多种思路。 难点:能远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
2、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教材112页主题情境图。 学生看图,教师绘声绘色地读古文。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学生先理解词义,再理解句子的意思。雉:鸡。足:脚。几何:有多少只。(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吧!1、 教师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鸡
3、和兔。从下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测法:引导学生猜一猜:a、鸡4只 42=8;兔4只 44=16共计8个头,24只脚。脚的总数少了2只。b、调整只数,鸡少1只,脚少2只,兔多1只,相抵多2只脚,刚好比24只脚多2只脚,脚的总只数是26只。c、因此猜测、调整后,验证鸡有3只,兔有5只。 假设法:引导学生思考: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脚的总只数就会比实际少,而少算的脚只数就是少兔子的脚只数,每个兔子少算(4-2)脚,少算的脚只数里有几个2只,就有几只兔子。a、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
4、就有82=16(只)脚,这样实际多出26-16=10(只)脚。b、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c、 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教师:还可以怎样算呢? 用方程解:教师:怎样设未知数呢?你发现了等量关系吗?学生讨论,试做。然后各小组中发言汇报。 投影并评议。 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鸡兔只有26只脚,就是:4X+2(8-X)=26 2X+16=26 X=5 X-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3、 学生归纳小结。教师:在以上的三种思考方法中,假设法和列方程解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 试着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孙子算
5、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试做。 做后投影评议。5、 拓展延深。教师: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古人的巧妙思路,领略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吧!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的“阅读资料”,谈理解和感受。三、应用反馈 1、教材第115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指名汇报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如用假设法:鹤:(404-112)(4-2)=24(只) 龟:40-24=16(只)2、教材第115页“做一做”第2题。如列方程解: 解:设大船有X条,则小船有(8-x)条。根据题意得: 6X+4(8-X)=38 2X+32=38 X=3 8=3=5(条) 答:大船有3条,小船有5条。3、教材第115页“做一做”第3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学到了哪些本领?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1、 鸡 兔 脚只数 实际只数 说明问题猜一猜 4只 4只 24只 少2只 鸡多了调整 3只 5只 26只 =26只 正好2、假设法 兔子: (26-82)(4-2)=(26-16)2=102=5(只) 鸡:8-3=5(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3、 列方程解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鸡兔只有26只脚,就是:4X+2(8-X)=26 2X+16=26 X=5 X-5=3(只)答:兔有5只,鸡有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