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纺织文创 2023 年 第 4 期 化纤与纺织技术184贺州市瑶族女子头饰美学研究王 涵1,杨兴泽1,何子怡2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2.南宁理工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瑶族支系众多,服饰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其头饰的部分属于服饰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生活在贺州瑶族的同胞们,其女子头饰文化极具有代表性,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信仰。文章针对贺州女子头饰中比较有支系特点的帽饰,从造型样式、色彩、工艺、图腾纹样进行分析,挖掘其头饰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瑶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其服饰上面,起到功能性的装饰作用,也代表着贺州瑶族人的民族信仰与精神象征,是一部浩大的“无
2、字史书”,默默地书写着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败。社会发展速度快,做好关于头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服饰文化才尽可能保全所有。关键词:瑶族服饰;图腾纹样;贺州女子头饰分类号:TS941.12随着近两年,民族风与国潮风的走红与兴起,许多青年又重拾繁重的衣着饰品出现在国外街头,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地域文化下的贺州,生活着一群古老的民族 瑶族,她们的衣着服饰多与祖辈历史发展习惯有关,千百年来以服饰方面为代表书写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1 贺州历史文化概况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湘、粤三省交界处1。是一个多族群聚居的城区,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居住着古老的少数民族“瑶族、苗族
3、、壮族、汉族”等十多个民族,组成几十个族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过山瑶、平地瑶、土瑶这三支被学者公认的瑶族支系群,占据了贺州瑶族的大多数。贺州历史上处于偏僻蛮荒之地,许多政策因距离、时间等各种原因在贺州实行得不彻底,导致各地移民不断涌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文化,也是瑶族聚居地最多的地市之一。蛮夷列传中记载:“蛮瑶者,居山谷间不予赋役,谓之瑶人。”居住在贺州的瑶民多依山而居,村寨平均海拔在 1 000 m 左右,多则几十户,少则几户,聚族而居。清代苏煜坡贺县志中记载,瑶居山冲,亦聚族成村。多盘姓,自称盘瓠后。贺州瑶民自认为是盘瓠的后代,信仰万物有灵,对头饰极为重视,身着五色彩衣,妇女头饰分为
4、尖头状与头帕式。2 贺州本土瑶头饰基本样式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瑶族支系众多,分支庞杂。过山瑶中女性头饰多以尖头样式为主,采用织锦工艺,颜色上是传统的五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保护作用与图腾信仰之说。2.1 过山瑶头饰尖头式样:以东山瑶、西山瑶、小尖头瑶为例(见图 1)。贺江为界,居住在江东侧的为东山瑶族,西侧为西山瑶。二者头饰皆为尖头状帽饰,东山瑶女帽呈尖头状,垂直竖立不倾斜,两侧有双层帽耳。帽檐边有彩色丝穗,帽尖多为黑色,中间以黑红白三色条状出现,帽檐较宽。西山瑶女帽同样为尖状式样,不同的是西山瑶帽尖向后倾斜,额前缠绕的布层多达几十层,帽檐前高后低,整体颜色和谐统一,帽檐处有红黄两色串起
5、来的珠串与流苏。小尖头支系的帽檐较小,整体尖头形状较小巧。帽心呈空心状,两侧伴有红、黄、绿三色流苏悬挂耳朵两侧。头帕式样:以天堂瑶与盘头瑶支系作代表,天堂瑶的现存服饰较少,比较珍稀。头饰多以头帕为主,带有织锦图案的 5 层帕子叠加起来,绣缎长度可达 40 cm,靠近头部那一层帕子,方便清洗与打理。第三层绣有盘王印图案,长度一般到肩部。盘头瑶女子的头饰比较特殊,一般白天用作饰物,到了晚上作为枕头。女子的头饰不能随意乱动,用黑白格子的粗花布从额前作者简介:王涵,女,贺州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文章编号:1672-500X(2023)04-0184-03化纤与纺织技术 第 52 卷
6、2023 年 4 月 纺织文创185开始缠绕,随着女子年龄的增长,所缠的圈数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个平面的帽盘,帽盘外饰有挑花瑶锦,颜色多以大红色、桃红色、枣红色等为主,剩下的以蓝、白、黑等色为辅。2.2 土瑶女子头饰土瑶这一支系主要聚居在贺州市,虽迁徙至定居时间久远,但人口稀少,是贺州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贺州市平桂区的 6 个行政村中,延续至今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女子头饰是以青竹编制而成的帽子,彩色的绣线裹绕铁球垂挂至帽子两侧,显得极为厚重。红色与绿色的流苏作为装饰,垂挂在帽子边缘处。在以前,土瑶女子佩戴桐木或竹子帽子时会剃光头。在制作时,也会事先测量好每个人的头围,用树皮
7、或者竹片围成圆形的帽壳,帽壳整体呈亮绿色,用黄色的竖纹贴纸贴满整个帽檐。帽壳顶部会戴有一条白色毛巾,两端绣有精美图案。2.3 平地瑶女子头饰平地瑶服饰汉化较为严重,女子服饰方面比较单一,许多关于此支系的资料所存也不多,与过山瑶、土瑶有着明显的反差,盛行机织瑶锦。除盛大的节日之外,平瑶同胞们不再穿着传统服饰,女子头饰多以头巾为主,颜色多以蓝底白方格、黑白方格、白底桃红方格棉布为主,根据年龄的不同出现多种戴法。一般的中老年妇女将头部全部包住或者包住 2/3。年轻女子则将头巾折成条状,围在额头上。新婚女子在头巾的基础上会叠带有银质凤冠,织锦技术也在慢慢消失。3 贺州瑶族女子头饰色彩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
8、中,头饰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上瑶族先民经常遭受压迫,头饰的色彩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是瑶族标志性符号般的存在,更像一部无字史书记载着瑶族人民的兴衰荣辱。3.1 五色审美特征据隋书记载,汉代时期瑶族先民就已有“好五色衣裳”的习俗出现。“五色审美”的出现与其民族的历史经历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民族审美逐步形成,体现在服饰与头饰上。瑶族先民生活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相伴,在此过程中,其从自然界提取出青、赤、黄、黑、白,即所说的“五色”。服饰颜色绚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瑶族传统色彩的影响,颜色多以黑、黄、红三色为主色调,红色多活泼、喜庆之意,一般用在衣物的门襟和头饰的流苏、帽檐之上。黑色与深
9、蓝色是服饰中的主要颜色,蓝黑色粗花布上面绣有五彩刺绣,一般用于帽尖处,如过山瑶中尖头帽。自古以来,黄色皆为皇权贵族专用色,象征着权力。后因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关于五色的说法将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联系。3.2 民族精神特征在民间有流传,瑶族的始祖“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色犬,作为对祖先的纪念,瑶族同胞着五色衣裳、头饰。古代各王朝等级制度森严,在服饰上更是有着强烈的区分。平民是不能取五色中的任一颜色作为服饰色彩,只能取五色之中的间色为服饰主色。在历史上有很长时间,少数民族包括瑶族先民在内被打压。压迫。长久的民族压迫,迫使瑶族先民只好在服饰的色彩上寻求慰藉2。靓丽的服饰色彩下是瑶民的民族
10、情感集中体现,散发着自尊自爱的民族心理。五彩的服饰颜色,宣扬着其民族的价值存在与民族信仰。3.3 地域文化特征在历史上,瑶族先民所在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南蛮之地”,深处山林之中,交通多不便。其民族的文化和特色的服饰色彩脱离了中央的管控,得以保留下来。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环境极其恶劣,瑶民不停地迁徙、奔波,心中十分向往安定。将黑色作为服饰中的正色,黑色象征着土地的掌控权,而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平民对土地是没有所有权的,黑色表达了瑶族先民对土地拥有的向往,也透露着民族强盛的信仰。4 造型工艺和图案艺术特征4.1 刺绣工艺瑶族刺绣历史悠久,后汉书中就有记载过瑶族先民服饰印染工艺。汉朝时期瑶族印染技术就已经成
11、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其诗蛮子歌中便有记载:“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可知,唐朝时刺绣技术已进(a)过山(东山)瑶女子头饰(b)过山(小尖头)瑶女子头饰(c)过山(西山)瑶女子头饰图 1 过山瑶中女性头饰的尖头样式(资料来源:贺州学院瑶族服饰展示馆)纺织文创 2023 年 第 4 期 化纤与纺织技术186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工艺已达到发展顶峰。(1)挑花:在贺州,女子们擅用的挑花工艺有斜挑、平挑、十字花工艺等3。其中,最为特色的当属十字挑花工艺,绣娘通常在黑色或蓝色粗布上面绣制图案,在没有任何草图的情况下绘制在布料上面,通过“数布眼”直接在反面绣出图腾纹样,通常会绣有植物纹样、动
12、物纹样、人字纹等。这些纹样出现在女子头饰的帽檐处,或缠绕至头顶上的布边。全凭女子的心灵手巧,用“字形”“十字形”“米字形”绣法,呈现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样。(2)织锦: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自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们对其关注度持续增加。织锦伴随瑶族女子记忆的成长,其自孩童时期就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始接触这一工艺,已融入了生活当中。一块纯手工织成的瑶族织锦要经历选棉、轧棉、纺纱、盘纱、安机等十多道复杂工序4。织锦主要是由棉纱与彩色丝线构成的经纬网,由手工编织或者机器编制。多用于平地瑶女子的头巾、裹布、衣摆处,颜色靓丽多彩。(3)绣花:这种工艺一般多采用画草图,没有特定的针法。在纯色的布料上面用五彩的丝
13、线绣制出各种图案,大多为写实性图案,颜色上以红、黄、绿、紫、粉色为主,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4.2 图案艺术特征(1)图案内涵。常见的纹样有盘王印、八角花、禾苗纹、人字纹、犬纹等。其中,盘王印就像瑶族人民的“通行证”一样,是极具代表性的图腾纹样。没有本族的文字,图案纹样的存在就好似一本无字书,记录着瑶民故事的载体。历史上瑶民不断迁徙,途中为了避免本族落人民走失,便在衣服上绣有盘王印。纹样多来自大自然,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提取出来,女子通过主观的创造与之结合,形成精美的纹样。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神灵的信仰。(2)图腾地域特征。贺州多山,瑶族同胞居住在秀美山林之中,有着本民族的生产生活
14、方式,形成了特殊的审美,其中刺绣纹样受到极大的地域审美影响。瑶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多与动物有关,以动物为题材的纹样具有原始性。常见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飞鸟走兽这些多来自贺州瑶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多用以抽象的线条表现,可以看出这些皆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体现出贺州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尚热爱。5 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趋势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分支,导致了各支系间不同的服饰文化。服饰可以直观地区分两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差异,其中服装式样方面大同小异,头饰却是可以直截了当地区分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支系。头饰是各支系标志性的饰品,象征着灵魂深处的信仰,尤其是民族信仰在遭到挑战时,头饰在服
15、饰中带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人们不再过多地去了解头饰带来的民族意识,更多的是在乎其装饰意义。瑶族的服饰文化像是瑶族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瑶族的精神信仰,反映着本族的民族信仰。随着科技社会到来,瑶族逐渐被汉化,除了各种重要庆典活动,瑶族同胞们不再穿戴传统服饰。手工艺人的不断老去,致使各种传统工艺逐渐流失,只有做好传承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瑶族服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时,贺州市开始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项目,在政府的带领下,创办了多家瑶族刺绣传承馆,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解到贺州头饰文化。同时,在当地贺州学院内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关于瑶族服饰的课程内容,扩大了传承范围。6 结束语
16、瑶族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让贺州女子头饰文化发扬下去,将对其支系的发展继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其支系的民族内涵。其色彩、造型、刺绣纹样等充满浓厚的瑶族传统文化,也显现出瑶民对于生活的热情、积极之态。瑶族作为一支特殊的少数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传统民族之中,让其服饰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绽放。参考文献1 李晓明.七彩八步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 袁兴.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形态及设计转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2):81-89.3 李建建.瑶族刺绣文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6):10-12.4 马卓娜,李嘉.瑶族织锦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以湖南江永县勾蓝瑶寨为例J.湖南包装,2019,34(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