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弟子规看“孝”的三重填界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翟庆海 章爱先 何力军【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关键词】 弟子规 孝境界“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
2、剖析“孝” 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 的三重境界。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
3、冬则温,夏则,晨则省, 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5芒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
4、,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
5、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 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人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
6、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 (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
7、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 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 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
8、亲者,不敢慢于人。”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 勿喜新” ;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
9、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 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参考书目:【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2】孝经士章第五。【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4】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5】孝经天子章第二。(尹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