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52315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崔彩霞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艺术魅力在世界上经久不衰,先不说其整体价值,单论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就已具备长远的、深刻的思考价值,其中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积极乐观、勇敢无畏、至情至性、嫉恶如仇;同时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等级制度而又追求高官的矛盾体、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严格仁爱、勇敢、坚定;另一方面却呈现出迂腐、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其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严格与仁爱、坚定与动摇。二者虽然形象上天差地别,性格上矛盾摩擦不断,但又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良的本性和矛盾的双重人格。关键字:唐僧、孙悟空、形象

2、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3 二、唐僧的形象分析3 (一)严格仁爱、意志坚定的圣僧形象 (二)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三、孙悟空形象分析5 (一)勇于斗争、坚韧不拔、爱憎分明的英雄形象 (二)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个人形象 四、结论6 参考文献7 致谢8 一 、绪论不可否认,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耀眼的一个形象,而唐僧却实在算不上出彩。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唐僧,他们的形象都是十分丰富饱满的。孙悟空虽不凡,却也不乏缺点,唐僧则优缺点刻画得并不明显,但人格的复杂性并不逊色于前者。二者从内容和主线上构成了全书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的核心人物,本文通过个性化的手法用悟空

3、这一个个案形象的展现了一部分人类的追求史,书中的一个个情节都是人类追求史中每一个心路历程的形象展示。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西游记研究家张锦池先生说唐三藏“似扁型而实圆型,似苍白而实丰满”。“似”的就是表面的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以为的,而“实”的才是真正的内蕴,也即隐蔽性人格。分析一个角色,应该从“实”处着眼,而不是以“似”时为真。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对于唐僧的成见,静下心来仔细玩味书中关于唐僧言行的描写,就不难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包含丰富,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二、 唐僧的形象分析(一) 、严格仁爱、意志坚定的圣僧形象1唐僧的严格仁爱作为一名虔诚的僧人,三

4、藏基本上是严格按照佛教教义来要求自己的。送到眼前的钱财,他分文不取;投怀送抱的美色,他予以相拒;每一个生命,他都以慈悲宽恕来对待。除了守戒,在日常生活中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并不松懈。为了早日取到真经,他会在四更天就早起行路;宁可忍着饥饿也不肯吃别人有用的饭菜;当徒弟们已睡下后,他还要温习经文,挑灯夜读。就生活作风各方面来说,唐僧不失为一位严于律己的君子。对自己的徒弟,三藏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他与悟空的几次分歧,虽然被人们无一例外地归罪与他,但那基本都是因为在对待妖邪的问题上这位大徒弟没能秉守佛教信义,并非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而在大部分没有冲突的时间里,他对徒弟们主要是保持着一种慈爱关怀的心态。孙悟空

5、刚刚从五行山下脱身出来,身无寸缕,他将自己的一件白布小衣给其穿上;虽奉菩萨之命用紧箍咒收服悟空,却“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当悟空孤胆深入狮驼洞时,他心怀惦念,在洞外“望空祷祝”悟空的平安;当悟空与人斗法佯装身死油锅,八戒只管咒骂受连累时,又是三藏在大难当头之际不忘对这位劳苦功高的徒弟进行祭奠,一番祭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将平日隐藏在心底的师徒情谊和盘托出;对经常被耍弄的猪八戒,三藏更是嘱咐悟空“不可只管嘲他”、“你却莫去捉弄他”。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所不同,唐僧对徒弟们事实上是相当慈和且爱护的。对自己人如此,对毫不相干的外人,唐僧也备加仁爱。比丘国听得国王要吃小儿心肝,他滴泪大骂“昏君”;

6、风仙郡见三年大旱,他与心不忍,让悟空“与他求一场甘雨”;对遇难的路人,他毫不犹豫地相救,就算知道那张可怜面孔的背后是青面獠牙,他也拗不过心中的良知。他的迂腐皆起因于他的仁爱,如悟空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我们也许可以嘲笑他的迂腐,却没有资格嘲笑他的善良,在人情日渐冷漠的当下,三藏的仁爱更是显得那么可贵,那么难得。变通之举实在是片面的认识2唐僧的意志坚定意志坚定。唐僧的坚定是取经路能够走完,并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取经队伍就会解散,行程会耽搁,甚至放弃。从唐僧怀着西天取经的崇高理想至大唐出发,途经多少艰难险阻,路遇多少妖魔鬼怪,但是,每次九死一生后,他仍然选择往西去。

7、二十六回的五庄观留友,四十八会的陈家庄待客,八十七回的风仙郡宴酬,九十六回的寇员外斋赠,对于长期过着风餐露宿生活的唐僧师徒来说,实是难得的舒适,但这无一能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二) 、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1坚定与动摇不管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作用多大,取经集体的核心始终是唐僧,行动的决策者也只能是唐僧。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凶险磨难,唐僧又偏偏是最没有抵御力的一个,自身难保的他要领导起取经大业,没有坚定的信仰是不可能的。唐僧的坚定他的坚心形成了汇聚力,“唯其如此,那三个桀骜不驯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没有拆散这小小的队取经伍。”是一根贯穿西行之路的线索,没有这个前提,队伍会溃散,行程会迟缓甚至放弃。在危险袭来

8、时唐僧诚然会表现出软弱的一面,但不应忽视每次九死一生的劫难后他的选择仍然是坚定的往西去。即使已落入妖魔手里的三藏,一面“眼中流泪”,一面心中想的还是“早赴灵山”。威武不能屈,富贵同样不能淫,如果说唐僧的坚定体现了他的佛性,那么他的动摇就体现了他的人性。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复杂的形象,所以在坚定中有着偶尔的动摇(用张锦池先生的话说就是“他还是个坐怀心悸的正人君子”)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怯懦不等于动摇,动摇不是因为危险而反应的畏惧,而是由人性而生出的徘徊。和尚也有人性,作者很明白这一点,并清楚地点出过“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胆怯的时候很多,而动摇对于三藏来说则

9、比较鲜见,主要是在涉及男女关系的几次考验中。事实证明,面对爱欲,三藏并非“禅心已作沾泥絮”,而是要么不知所措,狼狈不堪,要么紧紧念着取经大业,强迫自己定性,其集中表现为女儿国招婚。从表面上看,三藏对于女王招婚的态度仍是与其他一样地拒绝。可是只要就近取法,对照他在女儿国与紧随其后的琵琶洞中的表现,差别就可一目了然了。在琵琶洞时的唐僧是“面黄唇白,眼红泪滴”,在女儿国中却是“耳红面赤”、“似醉如痴”,差别何其大也!耐人寻味的是迎阳驿太师提亲之际,三藏的反应却不是当即回绝,而是“低头不语”。悟空征求他的意见,他也不像其余时候般一口否决,而是一句毫无主张的“凭你怎么说好?”这一句使人体会到他内心的挣扎

10、与犹豫,已是乱了分寸。每当笔者读至此处,都不由深深叹息这位长老此刻矛盾徘徊的心境,这一次的危难不是外界的妖怪,而是自己的心魔,这次徒弟们也无法帮他,要克服心魔,唯有依靠自己。更加细微的一处对比就是三藏在琵琶洞中咬牙说出一句:“我宁死也不肯如此!”而在女儿国中说的是:“死也不敢如此!”对女妖他是“不肯”,对女王他是“不敢”,虽差一字,而别已千里。研究红楼梦者常从只言片语中见角色心性,对于西游记也应如此,尤其是说话隐晦的唐僧,佛教徒的身份使他出言不得不严谨,而其本质就从这些遮遮掩掩的话语中隐显了出来。从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而不是孙悟空那样缺少人性的神仙。他有着正常的爱欲,却身担

11、了太重的责任,使得他对眼前的幸福“不敢”领受。无论如何,当唐僧在女儿国的温柔乡中停留之时,他的“羞答答不敢抬头”、战兢兢立站不住”的反常举止就已把他两难的内心出卖了。在那一刻,他产生了动摇,也就因为这个动摇,将他还原为一个本真的人2迂腐与变通其实唐僧的变通在西游记原著中是比比皆是的。多次出现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虽严守佛门戒律不饮酒浆,却允许自己的徒弟饮酒,只是吩咐一句“不许醉饮误事”便完了,在关键处,更是授意“顽徒三众代饮罢”。这睁一眼闭一眼的圆通态度,就已将“迂腐”二字大大抵消了。唐僧一方面坚持佛教原则,一方面在危机关头也能加以权变。如在第五十五回、八十二回中他为了悟空能够顺利降妖,就暂且搁下不

12、近女色的铁律,与女妖虚与委蛇,应对周旋,甚而至于敬酒献桃,演出一幕幕假凤虚凰的戏来。再加上第十四回中他为了让悟空穿戴观音所赐的衣帽竟然“顺口儿答应”地撒起谎来。这样一来,僧侣五戒已有其三进入了他灵活运用的范围,这种见机行事的圆通,更与迂腐的一面相去甚远了。唐僧的变通,有时还会表现为亲切的情趣,在“春光明媚”的路上,他兴致忽至,放下了为师之尊,兴致勃勃地亲去化斋;在金平府恰遇元夜灯会,众僧邀请下,他也就“宽了禅性”,暂且小住,前去观灯。再者说,三藏虽迂,终不是冥顽不灵之辈,当历经无数磨难之后,他也在一点点改变。当老鼠精地涌夫人变化设骗局之时,他也回忆起相同手段的红孩儿,对八戒说道:“你师兄常时也

13、看得不差”、“不要管他,我们去罢。”所以说唐僧的迂腐也只是相对的,如果只抓住他迂腐的一面而罔视他的。三、 孙悟空形象分析(一) 、勇于斗争、坚韧不拔、爱憎分明的英雄形象1孙悟空的勇于斗争、坚韧不拔他在西天取经路上面对重重困难,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直到最后胜利。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在小雷音寺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仍旧与恶魔相斗;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等,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他不象唐僧那样动不动涕泪交流,也不象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动不动就“分行李”、“散伙。在五庄观

14、,由于孙悟空偷吃了人参果,推倒了人参树,师徒四人接连两次被镇元大仙擒住,进行严刑拷打,并要下滚油锅。孙悟空乐呵呵的,不当回事儿,以游戏的态度和手段对付这酷刑。当师徒四人被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和大鹏雕擒住以后,唐僧、八戒、沙僧都放声大哭,而孙悟空却笑容满面,没有一点悲观情绪。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中。唐僧师徒误入黄眉老佛假设的小雷音,遭了难。孙悟空为救出师父、师弟,完成取经的大业,几次三番与黄眉怪较量,战斗失败,失败再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实践表明: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2孙悟空的爱憎分明孙悟空

15、除妖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道路,要么是因其危害百姓,悟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生动、积极的。八戒称他“听见说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在乌鸡国,他听说国王的魂魄前来伸冤,十分兴奋:“分明是照顾老孙的一场生意”;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一方百姓除害,这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所作所为,给读者树起了一个典型的英雄好汉形象。(二) 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个人形象文中有云“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

16、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可见,孙悟空乃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无父无母,更别说生活礼仪之道了。一切都靠自己摸索,保持了天然的习气。这些先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早就了他性格中的率性而为的特点,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

17、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 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 四、 结论 我以为唐僧是佛教(包括其他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西游记中,唐僧是取经群体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依赖,他的虔诚,他的好生,他取经信仰的坚定,具有巨

18、大的精神震慑力和感召力。但在取经路上的世俗政权、妖魔鬼怪以及任何的强权面前,唐僧又显得是多么的脆弱无助啊!中国古代社会,即使是对宗教最开放的唐朝,皇权制度对宗教也是采取实用佛教或说是一切宗教一直是在强权政治的控制之下的,其处境就如唐僧一样脆弱无能,需要有强权保护,而这个强权又必须能置于佛法的控制之下的。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文人们有意识的去塑造唐僧的形象,以此来揭示中国的宗教状态,探讨世俗皇权和宗教神权的关系问题的控制态度。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悟空早期的的确确是一个妖怪,它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是否定贬低它。其实它也是有着英雄的一面的,这就是在取经路上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定顽

19、强,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断与自己的弱点劣根性做斗争,并最终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的意志和品质。所以承认悟空先前的妖性,更能突出地表现它的这些优秀品质,这对悟空来说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唐僧,也是一个有着复杂人格的人物形象,。他同样有着丰满的血肉,多层次的人格,以及矛盾抵触着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复杂又具有相当的隐现性。注释: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191页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第一版1页参考文献:1 亚当斯贝克夫人英著,刘君泓译:释迦牟尼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2002年10月,P822 孙德喜:西游记:神圣的解构,淮阴师专学报

20、,1997年第2期(总第75期),P26。3 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北京,1988。9, P5152。4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王一平 中华语文网2007年1月19日5 刘跃进: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中国社会科学,2004。5, P179。6大唐西域记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致谢 函授学习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又是一次人生的挑战,更是一次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学习生涯在人生之中只是片段,但却是我收益终生。在此,谨对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老师,本论文是在陈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