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4、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一、 导入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
2、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
3、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二、 板书课题三、 释题并简介作者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
4、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四、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1、读准字音2、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读出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讨论明确: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五、 自学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5、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不会读的字不明白的词语读不懂得句子总结:1.重点词语名:灵:斯:馨:鸿儒:白丁:调素琴:金经:丝竹:案牍:劳形:庐:何陋之有2.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
6、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一词多义: 1.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4.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4.乱: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八、 布置作业1、 朗读课文,反复体味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2、背诵课文,背诵课下注释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