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郭倩倩,李扬摘要:“画中女”故事是以人类男子与画中女子产生恋爱、婚姻等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在“AT分类法”中作“40 0 B画中女”。中国“画中女”故事自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在搜集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画中女”故事的流变,能够揭示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呈现特点,探寻古今“画中女”故事文本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方面的明显差异。“画中女”故事在本文结构与人物角色、民俗事象背后,隐附丰富的叙事与文化意涵:叙事层面,关乎性别、身份与伦理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叙事中完成关系的调和;文化层面,“画中女”角色与呼名、食饮等民俗事象映射原始思维与多重文化意蕴。关键
2、词“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古今载录;深层结构;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12 7 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3-6 6 44(2 0 2 3)0 3-0 17 9-14作者郭倩倩,女,汉族,山东省诸城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 0 2 1级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 6 6 10 0);李扬,男,汉族,四川省自贡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青岛2 6 6 10 0)。“画中女”故事,是以人与画中女子之间产生的恋爱、婚姻等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从故事情节上界定,“画中女”“恋爱婚配”是两个基本要素。19 37 年,艾伯华(W o l f r a
3、m Eb e r h a r d)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以“画中人”型为名,整理故事本文出处并进行初步的母题分析,指出该型故事的四个主要情节。19 7 8 年,丁乃通(Ting Nait u n g)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AT分类法为参照详索“画中女”故事文本,将该型故事命*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16 ZDA163)阶段性成果。艾伯华整理“画中人”型四个主要情节为:(1)一个穷人得到一张美女的画,他诚敬地供奉这幅画;(2)有一天他回家时,饭都做好了;(3)数天后,他暗地窥视从画上下来的美女,把她抱住,娶她为妻;(4)过了很久,当生下
4、几个孩子后,妻子又回到画中去了。参见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刘魁立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 9 9 年,第6 6 页。:179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名为“40 0 B画中女”。进人2 1世纪,金荣华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按AT分类法取其情节相近者进行类别划分,将“画中女”故事归于“神奇的妻子”类,作“AT400B画中女”;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将“画中女”故事列人“隋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故事”,命名为“画中人型故事”;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将该型故事作“40 0 B画中女”;漆凌云在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书中将该型故事作“画中
5、人型”故事,归于“得妻类天鹅处女型故事”。“画中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扩展其情节内容,呈现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叙事与文化意涵。学者们的既往研究大多将精力集中于“画中女”故事的情节界定及类型划分,而鲜少关注文本流变的历时性研究和故事叙事的深层结构及文化意涵分析。一、“画中女”故事的文本流变“画中女”故事在中国流传时间跨度大,流传地域相对广泛:魏晋时期“画中女”故事初具雏形;唐代“画中女”故事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本,并显现出民间文化色彩;宋明时期,“画中女”故事进一步发展,明代出现故事文本与戏曲创作并行流传的趋势;清代“画中女”故事文本的叙述更为详细,内容更加多元,部分文本出现叙议结合丁乃通
6、将“画中女”故事的主要内容确立为:“英雄爱上肖像中的女子,或她已应允许配给他。她和他在一起住了些时,是真人的样子。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离开了。有时他忧伤而死。有时他去寻找她,终于把她找回。”参见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威、李惊、商孟可、段宝林译,李广成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第7 6 页。祁连休将“画中人型故事”定义为:“某人得一画轴,上有一美女,见而心生爱慕之情。一夕,美女下画轴与某交好。后来竟变成真人,与某婚配、生子。或言多年后因尘缘已尽而诀别,或言人以女为妖,赠剑令某斩之,女遂携子进入画轴。”参见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卷中),石家庄:河北
7、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58 1页。顾希佳论述“40 0 B画中女”的主要内容为:“一青年男子得到一幅画,他爱上了画中女子,天天呼唤她(或用别的办法表达爱慕之情)。终于有一天,此女子从画中走出,与他成为夫妻。后来往往因为某个缘故,此女子重新回到画中。或是历经磨难,他们最终仍旧团圆。”参见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14年,第48 页。漆凌云认为,该故事基本内容为:“(1)男子拥有一张画有鸟的画;(2)画中的鸟便为女子为男子解忧;(3)男子与姑娘结合;(4)姑娘让男子变富。其复合式是“两兄弟型+画中人型”:“(1)哥哥不孝为独霸家产,把弟弟和父亲赶出家门
8、;(2)男子和父亲带着孔雀画离开,画中的孔雀变成女子为男子解忧;(3)男子与孔雀变成的姑娘结合后变富;(4)哥哥到弟弟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而死。”参见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 0 0 8 年,第6 1页。180“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的叙事方式;当代“画中女”故事则呈现出更多样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亦趋于复合。对“画中女”故事文本进行历时性梳理,不难看出故事的古今载录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一)“画中女”故事文本的历时性梳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中女”故事魏晋南北朝是志怪之书兴盛的时代,涌现了大量情节新颖、构思巧妙的志怪之作,北齐
9、书记录一则“男子在梦中与画中女子相会而生痴病”的故事,因具“画中女”和“婚恋”两大要素,可视为“画中女”故事的雏形:北齐书日:“崔子武,季舒之族孙也。幼时宿于外祖扬州刺史赵郡李宪家,一夜,梦一女,姿色甚丽,自云封龙王女,愿与崔郎私通。子武悦之,牵其衣裙,微有裂绽。未晓,告辞,结带而别。至明访问,乃是山神。遂往祠中观之,傍画女,容状即梦中见者,裂裙尚存,结带犹在。子武自是通梦,忽恍成疾。后逢医禁之,乃绝。”画中女借梦与男子私通的行为背后,表达了女子主动追求爱情的美好意愿。“梦”,是恋爱发生的背景,亦是沟通人类男子与画中女子之桥梁,这种“梦即真实”的混沌态度,在呈现浪漫相会的同时,体现了原始思维无
10、法严格区分主观和客观、想象和实际的特征。2.唐代的“画中女”故事“画中女”故事在唐代体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画中女子不再局限于梦的虚拟空间,而于现实之中与男子婚恋,是唐代“画中女”故事区别于前代故事的重要表现。画中女子下画于人间,最早见于酉阳杂粗卷十四诺皋记上“屏妇踏歌”,晚唐则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画中女”故事文本-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日:“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日:“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日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昼夜一画工: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 6 0 年,第
11、32 6 7 页。段成式著,张仲裁译注:酉阳杂(上),北京:中华书局,2 0 17 年,第557 页。:181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不止。乃应日:“喏。”急以百家彩灰酒灌,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日:“谢君召妾,妾愿事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日:“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泣日:“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先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故事以进士赵颜见画求女始,叙述南岳女仙真真被画其形、呼其名而来到人间,却因男子
12、的猜疑携子重回画中,内容表现哀思婉转,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杜苟鹤松窗杂记、陶宗仪南村辙耕录、冯梦龙情史类略对此故事皆有记载,后世诗歌对其亦多有引用和描绘,见范成大去年多雪苦寒梅花至元夕犹未开诗“花定有情堪索笑,自怜无术唤真真”,张煌言和中峰韵题友人画像诗“冰雪聪明林下客,烟霞色相画中人”等。明清小说和戏曲作品亦不乏对画工真真故事的引用,剪灯转话渭塘奇遇记言“小小乘油壁,真真醉彩灰”,療姑羹有“他为你昏朝只把真真叫”。牡丹亭不乏从中寻得灵感,“画里真真故事,往往见诸词章说太离奇,本不足为典实。然词家既习用其事,不妨姑妄听之。或谓汤玉茗牡丹亭传奇,乃暗从此事脱胎者”。杜丽娘则引真真事作伤怀之语:
13、“虚劳,寄春容教谁泪落,做真真无人唤叫。”画工故事呼名下画、以彩灰酒灌活等情节,亦体现出若干民间俗信事象。3.宋明时期的“画中女”故事宋明时期,“画中女”故事进一步发展。宋代记载一则发生于旅店之中的“画中女”故事,言贡士张暮宿旅店,见画中女而求之,女子出画与之同寝,及期诀别,贡士求娶女子遭拒,却被指引得与画中人容貌一致之妻。寓宿客店,邂逅佳人,收获爱情,这种奇遇为每一个孤居的旅人所希冀,浪漫的文人想象在此中得以拓展。画中女在该故事中承担了恋人和媒人双重角色,情节上别具一格。李防等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 6 1年,第2 2 8 3页。范成大著,富寿苏标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4、社,2 0 0 6 年,第351页。张煌言:张苍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5年,第55页。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6 年,第2 7,2 7 页。蒋瑞藻编,江竹虚标校:小说考证(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4年,第117 页。汤显祖著,陈同、谈则、钱宜合评,李保民点校: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7 年,第41页。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 8 1年,第16 37 16 38 页。182“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明代的“画中女”故事文本与前代相比数量有所增加,内容也较为多样,有见画求女、思妻等情节,出现故事文本与
15、戏曲创作并行的趋势。见画求女,见陶宗仪南村辙耕录一则故事:女子因病而卒,父母为其设画像祭奠,某监郡之子得其画,画像中的女子便下画陪伴,监郡知晓此事后,力劝女子食用凡间食物,画中女也因此不能重回画中,二人结为夫妻;思妻情节,见冯梦龙情史类略薛雍妻,记薛雍失妻而倍加感念,日夕视妻画像而叹,画像由此具有精神、以妻形下画陪伴,薛雍却由此身体困痒、少时而亡,志怪之余,展现出浓厚的悼亡色彩。4.清代的“画中女”故事清代“画中女”故事发展更为繁盛,文本叙述更为详细、故事内容更为多元,曾衍东小豆棚、解鉴益智录、程趾祥此中人语、蒲松龄聊斋志异等对此类故事皆有所记载,叙述与议论的结合,极大丰富了故事的文本意义与文
16、化内涵。小豆棚涉及画版小青两则“画中女”故事,小青记“官宦公子于古董铺见一美人卷,重金购之,日夕焚香瞻拜,女子下画与之共结连理”,买画、拜画、生子的连贯情节,意味着“画中女”故事的程式化叙事形态初具雏形;画版则记“黎姓少年得僧赠画女图后耽于美色而形容枯稿”,有较强的戒示意味;解鉴益智录美人图故事言“楚人秋子丰之子盛食以供美人画,见女下画取食,与之结为夫妻,后男子家道中落,女子助其科高中举、兴旺家业,焚画离开”,情节婉转,叙后兼议,不吝赞美画中女子的美好品质一“图中人笃于友爱,南岳真真不如也”;聊斋志异画壁则颠覆了女子下画与男子婚恋的情节,由男子人画中异境与女子相会,以男子下画的“帐然若失”表现
17、“幻由心作”的主题;程趾祥此中人语画中人则具有鲜明的报恩色彩,男子见画中女子被凶神胁迫,不忍其遭遇而对画添笔、助女脱困,女子感念其情,下画与之婚恋,报恩后离开,是民间“善报”思想融于文人浪漫情思的典型情节。陶宗仪撰,李梦生点校:南村耕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2 年,第12 9 页。冯梦龙:情史类略,长沙:岳麓书社,19 8 4年,第2 6 12 6 2 页。曾衍东著,徐正伦、陈铭选注:小豆棚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 8 6 年,第157 一16 0,165169 页。解鉴著,王恒柱、张宗茹校点:益智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9 9 年,第2 2 8 2 31页。蒲松龄:
18、聊斋志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5年,第2 3页。程趾祥:此中人语,上海:进步书局,第3一4页。:183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5.当代的“画中女”故事当代“画中女”故事是指流传于民间的、被文化工作者或故事家们忠实记录的口承故事。这些故事源自真实的民间生活,并在其传播中增加了新的认识和实践:一方面,“画中女”故事吸收融合了其他故事类型而呈现出复合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故事母题在流传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和扩展当代“画中女”故事的类型复合化,主要表现在故事吸收融合了两兄弟型、羽衣仙女型等其他故事类型情节,表达多元主题。例如,河南民间故事弟弟买画是融合了两兄弟型的“画
19、中女”故事,以“忠厚的弟弟在画中女子的帮助下获得幸福生活,贪心的兄嫂则受到惩罚”为核心情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画中人是融合羽衣仙女型的“画中女”故事,以“女子下画后男子藏画,女子无法回到画中而与之结为夫妻”“女子见画重人画中,二人分离”为核心情节,将画的存在状态作为决定女子去留的关键要素,表现了以“画”为“衣”的故事思想与前代故事相比,当代“画中女”故事在神奇的能力、难题考验等重要母题上发生了变异和扩展一一古代“画中女”故事对“神奇的能力”母题载录较少,仅益智录美人图有女子随意出人凡间、帮助男子中榜的记载,当代“画中女”故事则更为多样,女子可运用剪纸术、变形术等帮助男子解决问题、反抗强权;古代“
20、画中女”故事对“难题考验”母题载录亦少,当代“画中女”故事则出现更多英雄历险的情节,满族故事上天寻妻意在表现男子寻妻路途之艰险;壮族故事一幅壮锦、彝族故事阿妈的一匹花丝绸则着重表现主人公履行承诺的坚定心志一小儿子为寻回母亲用心血织成的锦缎,战胜重重艰险,抵住重重诱惑,最终寻回锦缎并娶得锦缎上的仙女,难题考验的详细叙述,亦丰富了故事的人物形象。桐柏县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桐柏县卷第3分册故事,内部资料,19 8 7 年,第2 52 7 页。刘学军主编: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综合卷(三),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 0 0 8 年,第119121 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
2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 9 4 年,第440 443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 0 0 1年,第40 8 412 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下册),北京:中国ISBN中心,19 9 8 年,第8 538 56 页。184“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二)“画中女”故事的古今载录差异古代“画中女”故事的书写主体是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人,文本创作带有强烈的个性创编色彩;当代“画中女”故事的书写主体则是广大民众,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忠实记录不同地域口承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
22、,最大程度地保留故事的民间面貌。以古代文本的文人化书写与当代文本的口承记载为切入点,对不同文本故事的各项叙事要素进行归类、对比,不难发现古今载录文本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等方面的差异。1.语言与程式的差异古代“画中女”故事文本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精练叙事(晚唐闻奇录画工),又有大幅描写染(清代益智录美人图),亦有隽永诗文与留白之笔(清代小豆棚小青),这种以书面形式呈现的重视修辞、追求语言隽永的载录,是文人创编“画中女”故事的重要特点。与之相比,当代民间采录的故事文本体量则普遍较大,口语化特征更加明显,“啦”“啊”“呵”等叹词屡见不鲜,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如满族文本上天寻妻中的“跑腿子窝
23、棚”指单身汉住的窝棚,“挡马子”则指满族用来装钱物的背包;壮族文本一幅壮锦中的“阿咪”即“妈妈”的意思具有民族和地方语言特色的词语被忠实记录于民间口承故事中,展现了民间叙事的口语化特点,当代的“画中女”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保存民间特色语言的“活化石”功能。在古代文本中,“画中女”故事程式运用密度低,带有鲜明的个人创编色彩,北齐书崔子武故事男子在梦中与女子幽会的情节,聊斋志异画壁故事男子看画神思、由画进人异境与女子幽会的情节,无一不体现文人雅趣,男子思绪飘游而进入异境,这种“无目的”又“合目的”的神游状态,将“文”者之“心”跃然纸上。此外,部分“画中女”故事出现了悼亡情节,情史类略薛雍妻记男
24、子思念亡妻,日夕视画而叹,含蓄、深沉的情感在文人心中反复酝酿,愈现隽永之美;当代采录故事则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画中女子下画帮助贫穷的男主人公改善生活、男主人公在他人帮助下化解难题、恶人受到惩罚,是当代“画中女”故事的普遍程式。古今文本在情节上亦呈现出若干差异:古代文本中男子人梦、人画与女子幽会的浪漫叙事,以当代文本女子下画与人类男子婚恋的生活想象代之;“女子下画变为人类”的身份转换方式,古今载录亦有不同一一古代文本的画中女子主要通过下画食饮:185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的方式实现由异类到人类的身份转变,在当代文本中,画中女子的身份转变则多源于男子藏画,亦有部分当
25、代故事省略了变形的过程而直接呈现其结果。古今文本中身份转变方式的“食饮”与“藏画”差异,或可从民间俗信中寻得蛛丝马迹。2.主旨与情感的差异古代“画中女”故事大多是“向内看”的,文本的创编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浓厚的文人审美意识,主旨上更加关注文人内心的思想情质;当代采录的“画中女”故事则是“向外看”的,叙事亦多着眼于民间生活视域,关注现世的幸福,反映民众的集体意志。也因此,古代“画中女”故事更趋于分离的结局,以悲剧为整体审美意向,当代则更趋向大团圆结局,主人公获得幸福,坏人则受到惩罚一一这种“大团圆”结局包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惩恶扬善”的集体道德意识,正如高尔基论民间故事提及的,“故
26、事在我面前展开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画中女”故事的情感异趣,主要表现为对画中女子的身份叙述和态度褒贬上。古代载录的“画中女”故事中,画中女子为“仙”或“妖”,为“仙”者少(仅见闻奇录画工故事,真真为南岳地仙)而为“妖”或“精灵”者众,以“精灵”身份存在的“画中女”在古代文本中亦以“妖”称,但她们并不为祸男子,而是具有自我意志,能够与人类男子产生情感共鸣。古代载录故事对“画中女”的情感态度褒贬不一,赞语如清代益智录美人图“图中人笃于友爱”,褒扬女子的美好品德,贬弃则多因“男子与女子恋爱而身体赢弱”(见清代小豆棚画版),画中女子
27、在此被视作为祸男子的妖邪,体现出人类与异类对立的思想,亦与正心、禁欲等教化主张相关;在当代采录的民间故事叙事场域中“画中女”多“以仙视之,为男子之妻且贤”,她们善良、勤劳、智慧,重情义,不图回报地帮助人类男子改善生活、渡过难关画中女子的美好品质与幻想故事中一贯呈现的美丽仙女形象相契,不失为民众集体想象中“理想妻子”的具象化表达。二、“画中女”故事的意涵阐释“画中女”故事自魏晋产生至今,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文人书写与民众口述中高尔基:谈谈民间故事,高尔基:论文学续集,冰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第49 5 页。李丽丹:18 一2 0 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
28、版社,2 0 13年,第146 页。:186“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流变出多种故事异文,具有丰富的文本意涵。“画中女”故事的意涵阐释可分为叙事与文化两个层面:以结构间的二元对立为切入点深层次解读故事的叙事意涵,以“画中女”这一符号化的文学意象和情节中的俗信事象为对象阐释故事的丰富文化意蕴。(一)叙事意涵:结构的对立与关系的调和结构主义叙事学者认为,支撑故事叙事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在“画中女”故事中这种二元对立不同程度表现为“人类异类”“男女”“善恶”之间的对立,无论是文人叙事还是民间叙事,无一不显示出这种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然而,需注意的是,结构上的对立并非关系之间的对立,恰恰
29、相反,结构的二元对立往往伴有关系的调和一一所有二元对立都存在调和的可能性,甚至有的对立开始即为了最终的调和。1.性别的对立与调和“画中女”故事叙事所展现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男性占叙事的主导地位上。在“画中女”故事中,人类男子往往率先出场,“从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出场的往往最先对接受者(读者或听众)发生首位的影响最先出现的信息往往会惯性地引导接受者的心理直至故事结束”。这种男性首先出场的叙事,契合了中国古代叙事尤其史传叙事素以男性为主的叙事传统,深刻影响着接受者对叙事文本的意义阐释。此外,在叙事过程中,主导者亦往往是男性,男性是婚恋的主导者和难题的解决者:男子见画而求女的行动是
30、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要素,男子的行动决定了故事的最终走向,男子是完成考验、解决难题的核心角色,女子则在难题考验故事中充当被寻求者和帮助男子通过考验的助手角色,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空间多被置于家庭活动场域之中,其行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因如此,她们被认为更加需要男性的庇护,也难以在故事中具有主导叙事的力量。男性虽为叙事的主导者,男主人公却常被塑造成穷苦、悲惨的形象,正如陈玉平在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中陈述的:“孤儿角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父亲去世即意味着父亲角色的消隐。父亲是儿子的角色楷模,同时也是儿子最重要的保护者和帮助李丽丹:18 2 0 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
31、 0 13年,第16 8 页。:187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者。父亲角色消隐的目的是期待男主人公成年品格的完成。”男主人公需经历多重磨难才能获得幸福,女性角色则以超自然的能力或勤劳、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帮助男主人公获取成功,性别的结构性对立也由此在叙事中进行关系的调和。2.身份的对立与调和“画中女”故事的人物身份较为复杂:人类男子大多被塑造为多情浪漫的文人(古代文本)或心地善良的贫民、孤儿(当代文本),异类女子则为“仙”或“妖”,样态多样。“画中女”故事中的身份对立,主要体现在人类男子与异类女子的身份阻隔上。然而,身份对立的最终目的,是将不可通融的身份阻隔以变形、婚
32、恋等方式产生联系,女子下画婚恋或男子上画婚恋,都是在场域的变化中实现身份的转变,于情感互动中完成“异质”身份的调和。3.伦理的对立与调和“画中女”故事伦理关系的对立与调和,主要体现在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上,并借由男女婚恋阐发有关人性、情爱、婚姻、家庭等多方面文化共识,通过扬善惩恶,实现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衡,伦理关系的调和结果能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故事的结局也往往在符合社会伦理、贴近文化共识的范围内进行。个人美德是“画中女”故事伦理表达的重要内容,故事叙事虽很少出现对人物品德的直接评价,却多在结局中暗含伦理的倾向一一善良的男主人公因无私帮助他人而获得画像、觅得良妻,凯舰女
33、子美貌或贪心财产的反角则得到相应惩罚。男性主人公若不能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动,亦会以失去女子为惩:河北民间故事李货郎买画即因丈夫贪心未能经受妻子的试探,致使妻子重回画中;闻奇录画工故事则因男子听信他人谗言而动摇对女子的坚定心志,导致女子携子上画。从个人与家庭、社会成员的关系层面看,只有当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各方面文化共识和谐一致,结局才较为美满,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都会造成美满的缺失。举例而言,家庭成员若因贪心、嫉妒而伤害画中女子,女子陈玉平: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民族文学研究19 9 6 年第4期。女子下画的结构叙事,容易出现“神格降级”。朱永远、庞立恒、杨树人主
34、编:滦南民间故事选(上册),滦南县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第17 19 页。188“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则会离开,河北民间故事画中人即因妻子被嫂子刁难陷害而离开丈夫和儿子;若该成员受到惩罚或幡然悔悟,画中女子也可能回来继续与男子生活,辽宁民间故事“红眼”媳妇因婆婆猜疑,媳妇受难而变回纸人,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婆婆诚心悔过后,女子又回到家中。在“画中女”故事中,矛盾出现后往往伴随伦理的调和,使结局趋于稳定和平衡,善恶有报的因果情节则鲜明地彰示出民众的群体道德观念,带有较强的诚示意味。(二)文化意涵:原始思维与民间俗信“画中女”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文学意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其一,“
35、画中女”意象本身包含原始思维的想象;其二,女子下画与人类男子婚恋的情节,涵括了若干俗信事象。1.“画中女”与原始思维“画中女”角色缘起,或可追溯于“物活论”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是“以好奇为基因,把外界的一切东西,不管是生物或非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物我混同,彼此互渗,是原始思维的基本特点,“物久则为妖”,概即如此。在原始思维的影响下,画中女子被视为在情感和意志上与人类并无二异的生命,能够对人的行为作出独立判断,只为善良的人采取行动。在“画中女”故事中,人类男子见到画像上的美丽女子或产生求娶的心理或行动,画中女子则容易受到男子的感召而下画婚恋。在“
36、画中女”故事中,男子修改画像亦会对画中女子的存在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原始思维中,人的肖像原本就包含有本人的灵魂,画像与真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结。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认为,“未开化的人们常常把自已的影子或映像当作解新占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蠡县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13年,第117120 页。大东区“三集成”编委会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沈阳大东资料本(二),内部资料,19 8 6 年,第549 552 页。袁珂:中国神话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 0 15年,第9 页。冯梦龙:情史类略,长沙:岳麓书社,19 8 4年,第2 6 2 页。189贵
37、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自己的灵魂,或者不管怎样也是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模拟术法”则能够通过对影子、肖像等影响而在其原型上产生真正的效果,“具有这样信念的人当然不愿意让人家给自已画像,因为如果肖像就是本人的灵魂或者至少是本人生命的重要部分,那么,无论谁持有这帧画像就能够对肖像的本人作出致命的影响”。此中人语画中人男子对画添笔帮助女子摆脱困境的故事情节,即源于画像与真人具有某种神秘联结的原始文化心理,“所绘之形由画感通而具备精神”的观念在民间十分盛行,通过改造画像对画中人产生影响的情节,尤见于各画家传说中名手,乃精神所泻;如僧、道子,笔笔通灵”,表现画
38、家创作技巧之高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形本是画,画以象真;真之所示,即乃有神。况所画之上,精灵有凭可通。此臣之所以有感,感而幻化”之语,亦在说明画中之像具有实感真形。受“物我混同”原始思维的影响,画像这一平面空间在“画中女”故事中扩展为多维的立体空间,成为女子栖身之所、归属之域,画的存在状态也成为女子人间去留的重要依据一男子藏画则女子不得归、女子得画则可上画离去。2.“画中女”故事与呼名、食饮俗信“画中女”故事在文人创作与口承叙事中吸收了若干俗信事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特质,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俗信事象表达主要体现在呼名、食饮等方面: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产生区分的标志性代号
39、,在“画中女”故事中,“呼名”俗信体现了古人对名字的重视和想象-一一闻奇录画工故事男子呼画中女子名百日,女子果应,下画与之婚恋,这是“名字”与其人具有神秘联系的体现,即呼唤某人的名字会对主体本身产生影响,江绍原先生论及封神演义中“呼名落马”之举、后世对皇帝或特权者名字的“避讳”制度,亦源于此种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亦可窥之一二一古代高加索地区阿尔巴尼亚人严格地遵循不说亡者名字的习俗,即是出于其自身对触怒未知力量的恐惧。食饮亦能反映人的情感需求,人们往往赋予食饮以文化和精神的寄托。在古代“若画出弗雷泽:金枝(上册),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汪培基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7年
40、,第32 0,32 6 页。如顾恺之画女钉心故事:(顾恺之)“尝悦一邻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参见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 6 1年,第16 0 8 页。冯梦龙:情史类略,长沙:岳麓书社,19 8 4年,第2 6 2 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0 年,第2 18 页。:190“画中女”故事文本流变及意涵阐释“画中女”故事中,食饮实现“下画女子变为人类”的重要途径。南村耕录有(女)“或贲佳果我,我答与饼饵,则坚却不食。父母教其此番须力劝之。既而女不得辞,为咽少许,天渐明,竟不可去,宛然人耳,特不能言语而已”。女
41、子取用凡间食物而难以上画、留在人间的情节,与闻奇录画工故事真真“饮百家彩灰酒而不得去”情节相似,“食”在此具有转换女子生存空间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是,前一故事重在传达“食”之影响,后一故事旨在传达“酒”之精要重要构成,“百家彩灰酒”因集百家之长而具有特定的神奇力量,在文化意涵的表达上更为强烈。酒文化是中国餐饮文化不可或缺的三、结语“画”作为“画中女”故事发生的核心场域,既是通往“人间”与“异境”的人口,亦是通向文人与民众心灵世界的桥梁。以“画中女子”和“恋爱婚配”为核心要素的“画中女”故事,自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对“画中女”故事文本的流变分析揭示了该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叙事特点一
42、一古代“画中女”故事以文人载录为主,当代“画中女”故事则由民间文艺工作者于田野间忠实、科学记录,二者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展现了文人与民众的审美异趣:古代“画中女”故事重视修辞、追求语言隽永,程式运用密度低且主题多元,对画中女子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文人叙事特质;当代“画中女”故事则带有更加明显的地域化、口语化特点,故事主题更为集中,叙事亦趋于“程式化”,多为褒赞画中女子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体现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画中女”故事的文本意涵主要表现在叙事意涵与文化意涵两方面:叙事意涵层面,身份、性别、伦理在结构对立中进行关系调和,人类与异类、男性与女性、
43、善行与恶行在各自的“二元对立”中完成内在的整合;而与原始思维关系密切的“画中女”意象和呼名、食饮等俗信事象则展示出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共构“画中女”故事的文化意涵。陶宗仪撰,李梦生点校:南村耕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2 年,第12 9 页。:191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责任编辑:张莹】【责任校对:胡晓东The Story Texts of Ladies in Pictures:Evolution and Meaning InterpretationGUO Qianqian,LI YangAbstract:The stories of Ladies i
44、n Pictures focus on the love and marriage betweenmen in the secular world and the ladies in pictures.Based on the AT classi-fication method 400 B ladies in pictures are sorted out.Chinas stories of Ladies in Pictures started in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taking a complex
45、 look.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Ladies inPictures story text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we find their striking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formulas,and main ideas and emotions.Thesestories reveal rich narrativ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behind their narrativestructure and character roles and
46、 folklore incididences,show harmoniousnarrative relationships behind their narrative levels and the dual dichotomybetween gender,identity and ethics,and reflect primitive thinking andmultilayered cultural implications behind the Ladies in Pictures roles andsalutations and such folklore incidences as food and beverages.Key words:Ladies in Pictures;text evolution;ancient and present records;deepstructure;cultural interpretation: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