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4543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康恩()男 河南睢县人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网络首发时间:网络首发网址:/./.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杨康恩(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开封)摘 要:奥尔巴赫的“悲剧现实主义”概念内涵的三个维度: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 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 心理意识经验与心理悲剧 悲剧现实主义并不必然排斥英雄人物 而是指涉世俗生活情感经验 问题呈现与独立意志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此概念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现实主义视角的转换 现实主义内涵的深化 悲剧范畴的拓展关键词:奥尔巴赫 悲剧 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2、:“”:.:.:摹仿论 在现代文学批评领域影响甚大 作者奥尔巴赫以文体混用对文体分用的两次突破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 用 章的篇幅讨论了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再现 奥尔巴赫关于文体分用的论述涵盖高、中、低三种文体 分别表现不同阶层的对象 具有高下之别的文体类型与审美风格:高等文体以悲剧表现君王和英雄的荣耀伟业与爱恨情仇 风格庄严崇高 中等文体以社会喜剧表现上等阶层的风雅趣事 风格端庄幽默 低等文体以民间笑剧表现平民的日常生活 风格怪诞粗俗 他把严格执行上述文体分用的作品称为古典主义文学 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与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代表 与之相对的是文体混用的作品 以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

3、纪教会文学与 世纪初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 文体混用对文体分用的突破不是文体层面的突然断裂 而是不同时代作品在文体层面的渐进式发展 其中“悲剧现实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具有悖论性的概念 厘清“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有助于理解奥尔巴赫的文学思想“悲剧现实主义”与悲剧、现实主义的概念内涵相互缠绕 分析奥尔巴赫的现实观和悲剧观是厘清这一概念内涵的前提第 卷第 期 年 月.嘉兴学院学报 一、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奥尔巴赫在 摹仿论 中所论现实有不同的内涵 他并不追求给现实主义一个规范的定义:“凡是用于比较、编排或区分现象的普遍性的术语就应该是灵活、有弹性的 它应该尽可能适用于就事论事 与之保持

4、一致 它也只能在语境中就事论事地加以理解”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能够从奥尔巴赫的论述中总结出他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现实境遇下悲剧的可能性 这种现实观和悲剧观首先表现为基于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奥尔巴赫在 芙尔奴娜塔 一章中分析了古典时代写实主义作品以及基督教作品的特点 前者以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小说片段和塔西佗的历史记载片段为代表 后者以福音书中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为代表 奥尔巴赫认为 不论是佩特罗尼乌斯所写的宴会上讲述的故事 还是塔西佗记载的士兵反叛的故事都不具有悲剧性 此类古典时代写实主义作品只能看到历史变化的表面现象 不能呈现生活包含的严肃悲剧性的问题 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

5、社会上的 因此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力量 与之相比 同一时期的 新约 对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描述 因为再现了彼得在特殊情境下具有强烈落差的心路历程 因而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和悲剧性 这种特殊情境下的悲剧性在 世纪神秘教徒雅各布达托迪的基督受难诗中具有类似表现 同样是面对儿子即将受难的场景 雅各布诗歌中的玛利亚比福音书中的玛利亚更加积极与生动 它展现了一个母亲在即将失去儿子的情境下“自由地发泄痛苦、担忧及乞求乃至可怕的惊呼”这种母亲哭泣的世俗化主题突破了基督教的受难与拯救框架而产生了悲剧性 因为主导玛利亚种种行为的是基督教思想之外的独立意志 具有相似母亲失去儿子题材的中世纪法国作家安托万德拉萨尔的文章

6、致慰迪弗仑夫人 也因同样原因具有悲剧性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 面对“黑太子”以儿子性命威胁 要塞指挥官德夏斯泰尔陷入两难:要么失去可爱的儿子 要么向敌人投降丢掉荣誉 面对儿子生命和丈夫荣誉之间的选择 他的妻子选择牺牲儿子以拯救丈夫的荣誉 帮助他从无益的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 奥尔巴赫认为 这个文体华丽的故事虽然对现实的描绘非常肤浅 但是该文本因为再现了人类在失去儿子的特殊情境下的最真挚的情感而产生了悲剧性上述文本的悲剧性都建立在一种特殊处境之上:彼得处在信仰崩塌边缘 夏斯泰尔夫人和玛利亚都处在失去儿子生命之际 这种特殊处境下的个体生活经验具有存在主义色彩 与萨特倡导的“处境剧”相似 萨特认为戏剧最能吸

7、引人的东西是正在形成的性格 是主人公在面临特殊处境时自由作出决定的瞬间“为了使这个决定深刻地符合人性 为了使它能牵动人的总体 每一次都应该把极限处境搬上舞台”这种处境剧具有普遍性与自由两个关键特征 普遍性在于哲学层面上人类普遍的境遇 自由在于能够发现这个处境中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 夏斯泰尔夫人的悲剧具有在荣誉与亲情冲突中选择荣誉而牺牲亲情的概念化倾向 其悲剧性不如彼得、玛利亚强烈二、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奥尔巴赫的现实观和悲剧观还表现为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 他通过分析 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再现现实的特点 考察了人类生存中具有悲剧色彩的严肃问题进入现实

8、主义的过程即现代现实主义的生成过程 奥尔巴赫认为 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发展了民众对历史、社会事件的认识 进而动摇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亲身经历了这种巨变的司汤达将他遭遇到的现实变化与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 将他所意识到的社会环境问题作为表述的对象融入小说之中 因此 司汤达的作品往往能够“把人物置于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总体现实之中”在 红与黑中 主人公于连精神上的自负和内心的优越感与法国大革命后复辟时期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是造成他悲剧的根源 司汤达发现了以于连为代表的法国青年在动荡社会中的悲剧性因素 但未嘉兴学院学报 第

9、 卷第 期能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待时代的变化 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接近传统悲剧高大、威武的崇高风范 主人公所具有的英雄气质与平民气息之间存在距离 因此 司汤达这种再现现实的方式不能称为完全的悲剧现实主义 与之相比 巴尔扎克能够从历史主义角度把握时代进程 但是他精神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之不能够客观、严肃地面对时代现实 而是以戏剧性的夸张把每一个平淡无奇的人间纠葛都夸大成不幸 把平常的欲望均视为伟大的激情“随时会给任意一个倒霉蛋贴上英雄或圣人的标签 如果是个女人 就把她喻为天使或圣母 把每个精力旺盛的坏人 甚至每一个阴险的人都进行妖魔化”因此 他的小说人物虽然具有悲剧性 却具有概念化倾向奥尔巴赫认为司汤

10、达与巴尔扎克的作品都因为缺少了客观性而不能称为真正的悲剧现实主义作品 而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 虽然具有客观性却缺少现实性他对普通人物各自平凡且愚昧的人生进行客观陈述 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是独立的 相互之间缺少沟通的可能性 这样的现实虽然客观却不能代表普遍性悲剧问题 具有虚伪性 艾玛也因此既算不上一个悲剧式人物也算不上一个滑稽人物 奥尔巴赫认为把普通民众的普遍性悲剧问题用客观、严肃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悲剧现实主义的作家是左拉萌芽 用严肃的态度、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最底层的矿场工人饮酒狂欢的粗俗、下流场面 再现了煤矿工人贫困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了早期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 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 他们被

11、资产阶级压榨到只能维持勉强不被饿死的状态 没有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娱乐条件 这样严肃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反映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小说的悲剧性在于觉醒的工人阶级在逐渐认识到他们受剥削的根源后 组织罢工进行持久斗争却以失败而告终 被奥尔巴赫称为“历史大悲剧”左拉对工人阶级现状的描绘真实客观、风格严肃 对 世纪末法国社会和历史状况的把握精准 反映的时代问题具有历史悲剧性 符合奥尔巴赫的悲剧现实主义观念从司汤达、巴尔扎克到左拉 他们再现现实的方式被奥尔巴赫称为“当代现实主义”“一方面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凸显为表现生存问题的对象 另一方面将任意一个普通的人和事置于时代总进程这一历史发展的

12、大背景下”意味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成熟 虽然古希腊以后的各个时期都存在以模仿现实为创作方法的文学作品 但是现实主义直到 世纪才正式被德国评论家普拉奇提出 并在 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艺思潮 现实主义在 世纪取得长足发展和当时的现实观与历史观的变化有关 在 世纪 普通民众被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登上了曾经属于王侯将相的舞台 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可观可感的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并被加以强调 显然 奥尔巴赫强调的“当代现实主义”的基础就是历史观的变化 从个人特殊处境的现实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现实的转变背后是现实视域的拓展 在此基础上 悲剧涉及的不再是某个具体人物 而是代表了众多普

13、通民众的“典型人物”悲剧冲突是人与社会的冲突 这样的悲剧属于社会悲剧三、心理意识经验与心理悲剧奥尔巴赫在 摹仿论 最后一章介绍了伍尔夫、普鲁斯特等意识流作家的作品特征及其对现实主义内涵的拓展 奥尔巴赫认为 意识流小说作品具有相比于传统文学作品更新的典型特征:偶然事件引起的多元意识活动、不受特定思维限制地再现瞬间意识、短暂外在活动时间与漫长意识活动时间的对比、外部事件联系的松散等 这些特点与作家和读者的思想倾向有关 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西方社会各方面的急速变化导致了世界全方位的适应性危机 动摇了原本稳固的思想体系 导致作家在梳理现实时失去了可靠的标准 受现代哲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影

14、响 一批作家的笔触迈入了心理学领域 创造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 这种手法的叙述中心由传统小说专注外部命运变化转向随意性的、琐碎的内心活动 力图还原在无意之间捕获的任意瞬间所具有的真实与生活的深度 虽然这种意识瞬间具有随意性 但是众多的意识瞬间汇聚起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生活的全貌 因为人们相信“信手拈来的生活事件中 任何时候都包含着命运的全部内容”奥杨康恩: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尔巴赫在这里发现了意识流小说中内在精神与客观现实的统一 人物内在精神归根到底属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与外在世界紧密相连 因此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再现也能够把握外部客观现实 意识流小说“把客观的现实心灵化 赋予客观性因素

15、以主观的形式 把主观的心灵对象化 使主观性因素更具客观的特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属于心理现实主义范畴 在此意义上 伍尔夫与乔伊斯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可以看作是对现实主义内涵的拓展这种拓展的现实同样存在着悲剧的可能性 在上述意识流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为某种弥漫着世界末日气氛与死亡意识的心理悲剧 在托马斯曼的小说中 死亡是经常出现的主题 例如在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 中 家族的兴衰伴随着布登勃洛克家族成员相继死亡逐渐衰落先是老太太安东内特布登勃洛克毫无征兆地去世 两个月后老布登勃洛克去世 年后第二代布登勃洛克也去世了 家业传到第三代主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手上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难以

16、为继 托马斯曼在主人公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身上展示了德国 世纪初社会中弥漫着的痛苦和迷茫 以主人公经常思考死亡为表征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便开始探讨内心、死亡以及来世等问题 他读起无意间发现的一本书:“遇到很长的一章 他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他的嘴唇闭得紧紧的 皱着眉头 面容非常严肃 严肃得几乎到僵直的程度 四周的任何动静他都感觉不到了 这一章的题目是 论死兼论死与生命本质不灭之关系 他感到一种奇怪的压力 一种使他惶恐不安的紧张罩在他灼热的头上 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要爆裂似的 他不能集中自己的思想”他的儿子汉诺面对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 沉浸于瓦格纳颓废的音乐之中 呼唤着死亡以摆脱精神上

17、的痛苦 最终死于伤寒 如果说托马斯曼作品基调是对死亡的呼唤 那么伍尔夫作品的基调则是对死亡的恐惧 伍尔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伦敦的狂轰滥炸使她经常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 恐惧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 最明显的例子是 达洛维太太 与 到灯塔去 达洛维太太 开篇就笼罩在一片对战争的恐惧氛围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达洛维太太外出买花时感受着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战争已经结束 但对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这样的人例外 昨晚她在大使馆心事重重 十分悲痛 因为她的好儿子战死了 这样一来那所古老的庄园宅邸就定得归一位堂兄弟了 又如贝克斯伯拉勋爵夫人 听说她在主持慈善义卖开幕式的时候手里拿着

18、电报 她最心爱的儿子约翰战死了”到灯塔去 中拉姆齐太太的儿子安德鲁拉姆齐死于战争 伍尔夫对这个场景的描述简单而惨烈:“一枚炸弹爆炸 二三十个小伙子在法国被炸得血肉横飞 安德鲁拉姆齐也是其中之一 上帝保佑 他是立刻丧命的 没有遭受很大痛苦”奥尔巴赫认为 一种世界末日的气氛弥漫在这类作品中 具有一种生存构成问题的悲剧性 对死亡的恐惧把生存本身变成了一种悲剧性的问题存在 其中不存在希望、没有救赎的可能 经历战争残酷的民众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失望和幻灭 感到迷惘和茫然 这种感觉在文学领域造成的影响之一是“运用多元意识镜像的小说也大都会给读者一种毫无出路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由于心灵阻隔造成的孤独感、对现实

19、的失落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共同组成了一种悲剧性心理经验 在此意义上 这类小说反映的心理现实主义具有的悲剧性可以称之为心理悲剧四、悲剧现实主义的生成条件奥尔巴赫关于悲剧现实主义的论述始终围绕着人物身份、问题意识与独立意志展开 涉及悲剧现实主义的生成条件与这三方面的关系(一)悲剧现实主义与英雄人物基于文体分用的西方古典悲剧与英雄人物紧密相连“构成悲剧的行为它必须是伟大的行为 包含伟大的人物”悲剧人物之所以是英雄人物 就在于悲剧人物的行为不是一般的行为 而是代表着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对抗 从反抗宙斯的普罗米修斯到对抗神谕的俄狄浦斯王再到弑母的俄瑞斯特斯 虽然 世纪莎士比亚等人的巴罗克悲剧题材从神话转入了历

20、史 但是悲剧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仍嘉兴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然是国王与英雄关于“高位陨落”的故事 悲剧观念与英雄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因就在于那些认为英雄人物的私事比普通民众的更能对公众或历史产生影响的观念 这种观念与“英雄造就历史”的历史观一脉相承 这里的英雄人物具有群体性特征 因为无论是神话还是历史都属于群体记忆的一部分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集体性经验 相比之下 奥尔巴赫更加推崇既有个人化又有普遍性的悲剧性生活经验 如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涉及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警察行动及其后果 无论彼得在这个场景中的心理钟摆多么巨大 他的心理体验始终属于个人性质的 同时 这种场景产生于“底层民众运动的兴起及历史力量的

21、发展”背景之下 个人性质的经验可能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而具有普遍性 显然 奥尔巴赫主张的悲剧现实主义推崇将普通民众作为表现对象 然而 这并不代表悲剧现实主义对英雄人物的绝对排斥 它探讨的是平凡与悲剧式严肃之间统一的可能性 只要主人公表现的是大众意义上的平凡生活经验 就具有了被纳入悲剧现实主义的可能性 例如基督教在 世纪的欧洲处于统治地位 圣母玛利亚经过长时间的形象流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英雄人物 上述雅各布的基督受难诗中没有表现其英雄母亲的一面 而是侧重描写了她作为平凡的母亲失去儿子后的哀嚎 这种所有母亲都具有的再平凡不过的情感被严肃地表现出来 诗歌也因此具有了悲剧现实主义风格 因此 奥

22、尔巴赫主张的悲剧现实主义与主人公的身份无关 所指涉的是世俗生活情感经验(二)悲剧现实主义与问题意识奥尔巴赫认为 悲剧现实主义与问题的呈现紧密相连 那些没有呈现内涵的深刻现实问题的作品不具有悲剧性 并以 十日谈 与 威尼斯商人 为代表进行说明 十日谈 中与中世纪基督教伦理相背离的爱情论和天性论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在 十日谈 中形成了一个以爱的权力为基础的完全属于尘世间的伦理道德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反基督教的”其中关于性爱的描写蕴含着情欲所代表的人性与基督教反人性的教条之间冲突的萌芽 十日谈 并没有揭示这种反映历史运动的问题 而是具体、细微地描述了包含其时代所有的社会阶层、职业和等级的丰富多元的世界

23、其目的是为中层阶级的年轻人提供乐趣 在奥尔巴赫看来 用高雅消遣的态度讲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使十日谈 对现实的再现逃避了问题性和悲剧性 因而也脱离了现实 奥尔巴赫在 疲惫的王子 一章中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与现实的距离 一方面 莎士比亚戏剧文体混用特点比较突出:悲剧情节与民间粗俗场景的结合 悲剧主人公与疯傻、滑稽可笑之人同时出现 悲剧主人公的怪诞气质等 其中在悲剧主人公身上的文体混用特征尤为突出 特别表现在哈姆雷特、李尔王等人身上 另一方面 莎士比亚并不认为日常普通的生活具有严肃性与悲剧性 他按照社会阶层划分悲剧与喜剧造成莎剧与现实存在距离 导致莎剧中普通人物的悲剧性被忽视 威尼斯商人 中的夏洛克是

24、个社会等级低微的人物 他所经历的民族歧视与压迫等问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却没有被莎士比亚严肃对待 因此 莎士比亚戏剧仍然属于分体分用式的 与悲剧现实主义还存在距离 由此可见 奥尔巴赫的所谓问题意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呈现社会现实中具有悲剧性的问题是悲剧现实主义的必要条件(三)悲剧现实主义与独立意志悲剧现实主义形成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独立意志 也是悲剧性问题能否被呈现的前提 奥尔巴赫认为 罗兰之歌 描绘的生活局限在一种童话般的中世纪封建上层等级的世界内 人物性格道德化人物关系与中世纪基督教所规范的世界秩序一一对应、毫无发展 作为英雄的罗兰勇敢、自信、绝对忠诚 其行为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考虑 是完美的骑士形

25、象 故事发展与人物命运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 故事本身成为基督教世界秩序、封建社会秩序的完美演绎 这样图示化的故事充满了宣传教育的目的 其中不会产生悲剧性的问题 相反 同时期的民族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 则没有受到基督教影响 以人物形象为例 如果说罗兰的勇敢更多源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与忠君爱国的信念 那么 尼伯龙根之歌 中的英雄则充满了人性而更加真实 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的英勇来自因沐浴龙血而刀枪不入的身体以及尼伯龙根宝藏中的隐身帽 与罗兰的绝对忠诚相比 尼伯龙根之歌 中一向作为忠诚倡导者和忠诚美德化身的哈根却恳求匈奴大将吕狄格把盾牌送给他 并承诺不伤及对方 匈奴杨康恩: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大将

26、吕狄格既将忠于国王视为他应尽的义务 又将保护作为客人的勃艮第人的安全视为他的责任 在忠诚与责任之间的冲突中 他选择以死亡来消除心灵的痛苦、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这种由于伦理两难造成的悲剧性接近黑格尔所推崇的悲剧 哈根和吕狄格的行为都打破了那种把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视作绝对的、无条件的义务的封建等级观念 罗兰的行为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图解 缺乏独立意志哈根和吕狄格等人的行为是基于人性的独立意志的选择 更加具有真实性 因此 罗兰之歌 不具有悲剧性 尼伯龙根之歌 具有更加深刻的冲突、人性刻画以及悲剧性堂吉诃德 没有形成悲剧的原因同样是主人公缺乏独立意志 在堂吉诃德误认村妇为公主的场景中 桑丘为了圆谎告诉堂

27、吉诃德三个农妇就是杜尔西内娅公主以及使女 农妇外貌以及行为举止与公主的形象完全不符 其中充满崇高与粗俗的强烈反差 幻想破灭的危机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堂吉诃德可能难以接受这种现实进而陷入绝望、走向疯狂 另一种是认识到这个场景的欺骗性从而清醒过来、得到治愈 这两种情况都以醒悟为前提 都以堂吉诃德跳出幻想、拥有对幻想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独立意志为前提 然而堂吉诃德却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幻想 认为他所看到的粗俗场景是因为公主杜尔西内娅着了魔法 堂吉诃德利用新的幻想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从而避免了走向悲剧的可能性 整个故事也因此走向了闹剧 在这里 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因素没能爆发的原因在于他缺乏脱离幻想进行独立

28、思考的能力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被幻想牢牢控制五、结语“所有形式的现实主义 不分时间、地点 都是以对某种 似真 的渴望作为特征 但不可能存在一种在真空管内进行的认知活动 不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性格等种种变量影响的表意系统也不可能存在”奥尔巴赫并没有用一个固定的定义规范现实主义的内涵 这也是不可能的 他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作家“处理写实题材时严肃性、问题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主题是世俗生活如何具有悲剧性 在此过程中 奥尔巴赫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首先 现实主义视角的转换 奥尔巴赫把现实主义这个文艺思潮概念转换为不同时代文学文本与现实生活关系辩证发展的历史概念 赋予现实主义以时代性 这种时代性要求将现

29、实主义与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生活情感经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并作出严肃、非理想化的表述 其次 现实主义内涵的深化 奥尔巴赫为适应现代文学注重意识与无意识内心活动的实践经验 把意识流文学也纳入了现实主义范畴 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囿于描绘客观生活的局限 在扩大现代文学影响力的同时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最后 悲剧范畴的拓展 悲剧在西方文学史上原本是一个具有严格规范的文体概念 其行为主体与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紧密相连 奥尔巴赫试图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经验中发现悲剧性因素 其理论预设是对悲剧文体概念范畴的突破 将之拓展到了世俗生活领域 这可以看作是 年代雷蒙威廉斯将悲剧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

30、理论先导参考文献: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 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吴麟绶 周新建 高艳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萨特.提倡一种处境剧 萨特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怀久.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傅惟慈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吴尔夫.达洛维太太.谷启楠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吴尔夫.到灯塔去.马爱农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德莱登.悲剧批评的基础 西方文论经典: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诺克林.现代生活的英雄:论现实主义.刁筱华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吴明敏)嘉兴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