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王瑞萍,朱安军(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新时代文化使命,把历史必然性发展出来的逻辑序列作为构建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出发,回答了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这种通过逻辑序列安排材料、构建思想的方法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结合”,体现了历史从哪里开始则
2、逻辑就从哪里开始的辩证法思想。这三个逻辑起点包含的客观前提,既是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反映,也是逻辑强制力的反映,使现实存在的一切都成为发展、联系和变化的产物,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关键词:文化思想;逻辑起点;新文明形态中图分类号:B27;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4)03-0028-09DOI:10.20076/ki.64-1065/G4.2024.03.002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所构成的秩序并非人们想象的是一个清晰完整的序列,而是一个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互相关联的需要思想梳理的整体。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在把握客观世界发展法则的逻辑起
3、点上创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使必然性的法则成为实践的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基于此,既不是简单的观念形态的构成,也不是简单的现实的再生产,而是体现了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原因与结果相结合、现象与本质相结合构成的表现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新现实的构建。这个新现实不是没有经过发展就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一个矛盾运动的漫长过程。从昨天到今天,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承担新的文化使命,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合力”结果。恩格斯在论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时明确指出,创造历史
4、活动的条件“十分确定”1604,创造历史最终的结果体现了“每一个意志”1605的作用。这就是说,时代环境和意志作用是创造历史的必备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是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和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意志的结合,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强制力突出反映在明确政治任务、聚焦文化使命、收稿日期:2024-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18XKS025);甘肃政法大学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22XZD02);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三全一新 育人理念下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合力联动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21YB0
5、86)作者简介:王瑞萍(1977),女,甘肃庆阳人,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朱安军(1981),甘肃武威人,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引用格式:王瑞萍,朱安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028指明基本遵循、明确提出要求等展现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气象、新作为方面。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构建自身的理论起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这个逻辑起点具有在理论和实践中构筑文化思想根基的历
6、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从承认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基本原理出发而建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承认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把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被动消极的反映者看待。实际上,这就是强调精神生产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特殊属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动物不一样,人不仅仅是感性的存在,而且是对象性、实践性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具有动物不具备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能够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不仅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而且受到“美的规律”“历史的规律”支配。马克思指出:“人也按
7、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57恩格斯在论及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如果忽视意识的作用,仅仅把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1604的东西。恩格斯指出的现实世界所包括的三个层面是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和理论状况,表明现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成。马克思指出,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很漫长,“只有经过新条件的漫长发展过程”3144才能实现。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之所以是一个艰难的转变,不仅表现在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而且表现在建立社会主义文化、消除旧的文化残余。列宁认为,不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变,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马克思主
8、义文化思想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不仅要有自己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精神的力量就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将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自觉走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舞台,把所有力量都凝聚在为国家繁荣发展作贡献的历史进程中,将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自发觉悟提高到自觉觉悟。(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完整全面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
9、不是将文化建设仅仅看作是精神的努力、自我意识的发展,而是人民群众的现实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的知行合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五个方面”“七个着力”包含的发展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可能与现实的统一、原因与结果的统一都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凡是在意识中存在的对象,都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在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的关系上,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对各级党政组织和
10、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和出谋划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并不是简单依附于人的存在,而是能动性、创造性地反映这个存在,可以对这个存在施加积极的有作为的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需要守正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029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精神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
11、的最有力体现。”4党的理论创新是文化主体性的表现,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是文化主体性的表现。主体性相对应的是客体性。文化事业之所以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创造新文化的主体,也是享受新文化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和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力量,所锚定的正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人的理论优越性。正因为“结合”进一步彰显了人民群众这个文化建设真实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才使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实现的必然性,文化属
12、于人民,是人民自己的创造果实。(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辩证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色。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中国文化建设规律,提出中国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法集中体现在“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法使理论的力量和现实的力量都转化为文化的力量。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是五四时期对旧文化全盘否定后的重新开始,也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照搬照抄的“以马代中”,而是兼顾中国文化传承历史和马克思主
13、义传承历史,将这两个方面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使之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在这个形态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民族遗产,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中国化时代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发生转化和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593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14、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特征,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共有要素,是中国文化建设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表现。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才能深刻、全面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法。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构建自身的对象性产物和现实性产物,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发的思想。从现实方位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个逻辑起点具有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中国特
15、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成功的历史规律。(一)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制度体系,作为理论体系,作为人类社会追求光明未来、实现理想抱负的文明体系,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创造人030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极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又在其后的报告和讲话中多次使用“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概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有自己的文明形态,但是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是更高级、更光明、更能够代表人类前进方
16、向的文明形态。这是一个照耀人类伟大世纪的光明时代,是一个刺痛那些习惯于旧时代黑暗的眼睛的时代。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最初以空想的形式出现,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再到现实的过程。被称为“工人阶级代言人”的圣西门的新科学以社会主义改写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以全世界的联合代替全世界的支离破碎,以全世界的协作创造人类美好幸福生活为基本内容。“圣西门深切地感受到他周围环境的空虚,它那冰冷冷的寒气,它所渗透的利己主义。然而他对人类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感到自己有足够的生命力、足够的爱,能够使这个世界恢复活力。”667他倡导按才能计算报酬,按功效计算才能,继承权到此为止终结。傅立叶的新社会观认为,人类社会文明衰落的
17、最终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商业时代产生的资本主义商业精神,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使文明衰落和退化,使一切罪恶行为都戴上假面具,是制造罪恶的根源。傅立叶认为,在商业时代,文明将会衰老,人的卑鄙无耻将比任何时期都变本加厉,商业时代文明制度的灵魂就是犯罪,文明制度依靠犯罪为生,就像乌鸦依靠腐烂的肉为生。欧文的新社会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愚昧、可憎、无组织的悲惨社会,阻碍了人民享受幸福美好生活。人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环境的产物,改变环境就能改变人,改变人就能改变社会,因此,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是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扭曲的重要措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设想的新的文明形态已经明显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基
18、本特征,但是这种以理性和想象为基础的新科学、新社会观只不过是改良思想的再现,真正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航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始,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多措施和办法超越了苏联的实际,带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印迹,反映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成熟、不完整,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人民群众和外部敌对势力的围追堵截,最终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巴黎公社只是简单掌握现存的国家机器,简单利用这个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而没有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
19、阶级自己新的国家机器,无情、彻底消灭反革命势力,这其中也包括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系统。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认为“公社的最伟大的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3152。这个存在不仅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与资产阶级抗衡的新的社会力量,而且彰显了巴黎公社作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列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巩固一个政权比夺取一个政权更困难。(二)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合体相适应的新文化,其依赖的经济基础比资本主义先进,而且与先进的上层建筑构成了和谐
20、的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文化虽然要经过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但是就文化本身来说,其先进性、纯洁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超越。资本主义文化比之前社会形态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但是因受到“异化”的侵蚀,其本身表现出不可避免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与生产力发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机制和新体制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对人本身的分裂,使人被物奴役,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分裂,难以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促进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摆脱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低级趣味,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尚情操。以今天的视野反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不难发现,因为时代的局限,他们0312024年第3期(总
21、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的文化思想是一个理论框架、愿景目标,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为建立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膀上。经过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长期探索和艰难实践,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特征。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人民始终是文化发展创造的主体。毛泽东认为,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是一切文
22、化形态和活动的主体,毛泽东特别强调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就是大众的科学的人民的文化。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至今仍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指南。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路线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包含了文化建设的一
23、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提法,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思想更加深邃。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实践发展,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鲜明特征,其中三个方面引人瞩目。一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批判庸俗的唯物主义只重物、不重人,只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不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倾
24、向。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就要注重恩格斯指出的一种倾向对另一种倾向的掩盖,那就是防止夸大经济因素的作用。如果把经济因素看成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恩格斯指出的,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事实上,恩格斯在分析德国近代发展史的时候正确运用了这个原理:“他们的个人才能和勇敢,他们的自由意识,以及把一切公共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的民主本能”1172,按照恩格斯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精神的力量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反作用力。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25、价值观是富有远见的,是从根本上确立中华民族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的战略性举措。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凡是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民族就是有希望、有未来、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的民族,反之就是沉沦的、堕落的、深陷黑暗、没有希望的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的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人民放在文明的最高处,人民可以运用文明的手段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在这个文明创造中是国家的主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三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明确的任务和更艰巨的使
26、命。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风险挑战,只有完善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系、协作体系、话语体系、保障体系,才能迎接中032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挑战,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态势,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完成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从而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体现。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如果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任凭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
27、泛滥,随意侵蚀人民群众的灵魂,那就会带来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恶果。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成长的轨迹,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成长的轨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可以避免把历史人为地变为人物事件的史料堆积,也可以避免把历史变为形而上学的纯粹思想史。习近平文化思想除了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外,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时代硕果。(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重视考古学
28、,与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分不开。正是考古学的成果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了直观的认识,看到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723在考古学的新成果中,中华文明的起始时间不断被提前,五千年只是一个近似的提法,更多考古成果的出现将修改这一时间概念。中华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所承载的巨大体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家国一体、遵道贵德、穷则思变等中华传统观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历程,也表达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
29、改造世界的初心使命。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凝结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生存而斗争、为胜利而斗争的胆略和智慧。从三皇五帝开启的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谋求“大一统”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和合心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精神空间和心灵世界,以儒法相通、儒道结合、能生诸缘和至精不杂的方式锻造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以柔克刚、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强大内核,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正是源于此。从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司马迁在 史记 中提出的“华夷一家”,再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国,和谐、和睦、和顺始终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成为中
30、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中华民族用“和而不同”处理各种文化关系,用“天人合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仁心仁政”处理人际关系、国家与民众的关系。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旋律、主基调不是扩张、侵略、抢夺,而是互惠互利、平等相待、和谐友好、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报效国家、家国一体等绵延持久的思想意识。(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原生态的文化形态,而是经过“结合”以新面貌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他所思考的重大问
31、题就是如何通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033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标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邃厚实的历史积淀、强大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基因的支撑,使中华文明接续发展、绵延不绝获取了强大的生命力。
32、“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做出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包含着解决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基因密码,使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新高度,具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以及主动作为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有时代的痕迹,如果原封不动拿来就用,容易落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窠臼。“结合”能够掸掉沾染其上的灰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
33、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画出一条线,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有举措都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出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会停滞不前,必将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担当新使命,成就新辉煌。(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滋养、社会主义的滋养,而且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和中国价值,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生命线。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
34、文化为起点,创新传统,发展传统,以“结合”的方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在这里,有三点创新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时代两个方面给予回答。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段中形成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时代发展看,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文化,一成不变的文化必然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必须与新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35、层建筑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强调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8。习近平总书记把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中华文脉看待,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华文脉不断正是盛世中国的写照和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此。通过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
36、中华民族的文脉,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推动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还可以认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看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正是借助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才能书写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史,才能以独特的文明形态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理论。三是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034希望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来对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转折时期,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率先以荀子提出的“群”的概念表述中华民
37、族整体。严复把他翻译的西方社会学称之为“群学”,引导世人将眼光投向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发。梁启超认为,“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9153。他的群治思想既包括改造旧国民、塑造“少年之中国”的一整套方案,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意指,即体现人民群众政治行为的政治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人民意志的中华民族整体的构建,但是这一概念显然无法完整表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作为一个各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断,是一个涵盖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实状况的体现辩证关系的概念,清晰、完整、全面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的关系,为
38、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是历史的、理论的、世界的、系统的、制度的、持久的、中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是现实的、经验的、国内的、大众的、政治的、传播的、刚性的。”10四、结 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分别从理论发展、社会进程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深刻回答了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向和路径,标志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在合目的、合规律的现实发展链条上实现交融统一,使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使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与必然性相结合,使现实状况的序列性与文明进
39、步的传承性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动能和无比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是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运动过程。作为现实性的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逻辑起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必然发生、必然出现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逻辑性和必然性。在看似偶然的形式之下,包含着思想产生发展的必然性法则,这个偶然性是由无数原因和媒介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以思想精神的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稳定快速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正是这三个逻辑起点共同发力的结果。在同样的国情
40、中,同样的逻辑序列中,思想的必然性与历史的逻辑性相统一就会形成新的文化思想,更深刻、更全面反映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展现“文化是中华儿女繁荣发展的价值基础”11的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着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文化支撑的深刻领会,蕴涵着对文化之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1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范畴,迅速找到认识和解决文化建设问题的支撑点,准确区分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精准定位文化发展的方位指向,牢牢抓住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文化建设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实践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飞跃、新发展和新境界。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35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42、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法巴札尔,安凡丹,罗德里格.圣西门学说释义M.王永江,黄鸿森,李昭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 江林昌.书写中国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8 景天魁,等.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9 崔伊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10 张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探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43、).11 刘德铭,方立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向度J.学术探索,2024(4).12 张红岭.习近平“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的蕴涵及创新J.社会科学家,2024(1).【责任编辑李小凤】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XI Jin-ping s Thought on CultureWANG Rui-ping,ZHU An-jun(School of Marxism,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Using the Marxist worldview an
44、d methodology,XI Jin-ping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era,and takes the logical sequence developed by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constructing cultur-al thought.Starting from Marxist cultural thought,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
45、acteristics,and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 series of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re answered,poin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This method of arranging materia
46、ls through logical sequences achieves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as well as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reflecting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that logic starts from wherever history begins.The ob-jective premise contained in these thre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conditions,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logical coercion,making everything that exists in reality a product of development,con-nection,and change.Key words:Cultural Ideology;Logical Starting Point;New Forms of Civilization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