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808756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1-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讲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1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精品文档刺法灸法学词解:头皮针、耳针、拔罐、行针、刺手、压手、直接灸、间接灸等填空:多针刺法、行气法、逼针法 / 间答:耳穴分布规律,头针分布规律问答:晕针的表现、处理方法,耳针的辩证治疗,得气的意义和临床表现,灸法的作用等1概论 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 (6页 表1-1) 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 泉石心金针赋: 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

2、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 杨继洲针灸大成 首先提出“刺有大小” “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2毫针基本操作技术2.1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3 针刺前的准备1)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2)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腧穴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治切)(按压)(分拨)(旋转)(摇滚)(升降)(摇滚升降)揣穴法。2.3.3 消毒法

3、1)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度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灭菌。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针和针具均泡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后擦干后使用。煮沸消毒法: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20-30分钟。2.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 刺手、押手的概念: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刺手。/ 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押手。* 押手法: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

4、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进针法的分类1) 以速度分:速刺法-插入法/弹入法/捻入法;缓刺法-缓慢捻进法/飞入法2) 以方法分:双手进针法(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行针的概念:针刺入腧穴后所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在针刺过程中通过此手法产生针感,得气,调控针感。 *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提插:上提下插,适当深度,一定幅度,反复操作。* 捻转:左右均为旋转,适当深度,一定角度,来回捻转,反复操作。* 留针法:针刺得气后,把针留置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再出针的方法。(静/动留针法)* 候气: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

5、或催其气至。3.1 临床常用刺法3.1.1. 透刺法的概念,种类、方法:透刺法:一针透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分为直透法(内关透外关)、斜透法(阳陵泉透足三里)、横透法(地仓透颊车)。3.1.2 局部多针刺法(多针刺法)的概念,种类(4种)在病变局部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傍针/齐/扬/围刺法)傍针刺法:1+1(斜)痛症、痹症 /齐刺法:1+2(左右)压痛明显、范围较小(网球肘)/扬刺法:1+4(上下左右)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 围刺法:多+ 局限性肿块、结节。3.1.3 病位深浅刺法 (刺皮之法 / 刺肉之法 / 刺筋之法 / 刺

6、骨之法)1)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 刺皮之法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刺肉之法3)恢刺和关刺 刺筋之法4)短刺和输刺 刺骨之法* 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两旁皮肤,使其隆起,持针沿皮刺入。* 半刺法: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合谷刺法: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刺,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恢刺法: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身活动。* 关刺法: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短刺法:进针由浅入深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部,在骨膜处作上下捣动。* 输刺法

7、:直刺进针,深入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然后逐步退针。3.1.4 运动针刺法的概念(互动针刺法) 针刺得气后,医生进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选穴原则:远道取穴为主。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下取之上,左取之右,右取之左。3.2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3.3 针刺异常情况 晕针的处理方法-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初受针刺治疗患者精神紧张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失血后, 体位不当,医生手法过重,空气闷热,过于寒冷,恶性刺激等。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均可发生。-症状: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慌心跳

8、,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重者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退出已刺之针,扶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给饮温茶或温开水,不能缓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人中、素髎等)。 滞针的概念/处理方法-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处理:精神紧张引起的耐心解释,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果因为单向捻转过度,需向反方向捻转;如因体位移动,须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4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术4.1 治神法和针刺得起4.1.1 治

9、神法 治神法:治神的概念,方法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1)针刺前必须定神(医生和患者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2)治神要重视心理安慰;(3)进针要注意守神;(4)行针宜移神制神; (5)治神可守气行气;(6)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7)针后要注意养神4.1.2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得气的概念,临床表现、意义(病人/医生)- 毫针进针后,通过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感就是得气。- 他觉指征:医生针下徐和或沉紧,出现如鱼吞钩饵等手感- 自觉指征:患者感觉酸、麻、胀、

10、重、凉、热、电触感、水波感,扩散传导感等。- 意义: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判断患者精气盛衰、取穴准确、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4.1.3 针刺得气的方法(留针候气法/崔气法/守气法)1)留针候气法: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经气来往的方法。2)催气法: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针刺入穴后,通过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3)守气法:推弩发/搬垫法。针下得气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使气感保持一定强度和时间)4.1.4 影响得气的因素(7个)1)取穴失准,2)浅深失宜, 3)手法失熟,4)用心失专,5)反应失灵,6)辩证失当, 7)环境和气候的因素(晴天、暖和时

11、,易得气等)4.1.5 气至病所和行气法 循经感传 / 气至病所 概念- 循经感传: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气至病所:通过一定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是行气的主要目的,得气的最高表现,循经感传的最佳表现) 行气法的概念,种类- 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按截法: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下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使经气上行;若按压上方,使经气下行。4.2 辅助针刺手法 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押手辅助手法:爪、循、摄、按、扪)1)搓法;2)刮法;3)弹法;4)飞法;

12、5)颤法;6)摇法;7)盘法;8)弩法;9)搜法5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5.1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虚实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补法:通过针刺能辅助经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的手法。 泻法:通过针刺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机能恢复到正常的手法。 针刺补泻的依据(原则):辨别虚实 / 审察经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1)机体反应状态(通过腧穴的双向作用来不虚,泻实)(2)腧穴的特性(关元等多用于不虚,大椎等多用于泻邪(3)针刺手法5.2 针刺补泻手法5.2.1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6种) 概念+补泻操作方法1)徐疾不泻法:根据穴位的深

13、浅进内和退外动作的快慢及出针和按穴动作的快慢来决定补泻。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补:进慢出快/泻:进快出慢。2)提插补泻法:根据提插手法的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轻重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3)捻转补泻法: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和力度的大小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4)呼吸补泻法:针刺时根据配合病人呼吸节律决定补泻的手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5)开阖补泻法:根据出针后是否闭按针孔来决定补泻的方法。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6

14、)迎随补泻法:根据与经脉走行的方向异同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迎而夺之者泻法,追而济之者补也。”5.2.2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1)烧山火:深度,浅、中、深三层(天人地)重插轻提各个9次,治顽麻冷痹。 进针(呼吸补泻),行针(提插补泻),出针(徐疾、开阖补泻)2)透天凉: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从下往上,轻插重提各个6次,治实热火邪致中风闭证,热痹。进针(呼吸),行针(提插),出针(徐疾、开阖补泻)。5.2.3 飞经走气四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苍龟探穴法/赤凤迎源法)6灸法和拔罐法6.1 艾灸法* 灸法: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或熏熨, 借用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

15、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 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法等。1)艾炷灸:将艾绒制成圆椎形艾团施灸的方法,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a. 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大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非化脓灸(无瘢痕灸):用麦粒大的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麦粒灸) 化脓灸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1) 化脓灸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2) 适应证 b. 间接灸: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面施灸的方。隔姜灸:厚约0.3cm的生姜

16、片,用针扎孔数个,放置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每次5-10壮。 温中、祛寒、止呕、解表,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隔蒜灸: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每次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痈疽疮疖,肺痨、腹中积块等。隔盐灸:把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气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灼痛更换艾炷(可加姜片)。 一般3-7壮,不限制。回阳、救逆、固脱,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脱证。隔附子灸: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肌肤内温热、局部红晕为度。日灸1次。 温肾壮阳,各种阳虚证(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2)

17、艾条灸:将艾绒用纸包裹成长条形的艾条,进行施灸的方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明代开始。(20cm * 1.5cm) 分为悬起灸(单纯艾条灸)和实按灸(药物艾条灸) a. 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熨热灸(回旋灸);穴位上3cm处。* 雀啄灸是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施灸5分钟,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 b. 实按灸(药物灸):用加药艾条施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3)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毫针留针时,在针尾裹艾点燃的温针灸法。* 非艾灸法:用艾绒以外的灸材(大多易燃药物)进行施灸的方法,包括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天灸:用药物敷贴使皮肤发泡的治疗方法-腧穴药物敷贴法) 艾灸的

18、施灸方法和程序(p.90):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后四肢,先阳后阴,先少后多。 灸法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1)禁忌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酒;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面部,眼睛周围 大血管走行部位,心前区 肌腱部位禁用化脓灸 孕妇腰骶部,腹部此外,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睾丸、乳突、阴部不可灸。2)注意事项:施灸前必须做好解释,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症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晕灸虽然罕见,若一旦发生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施灸过程中和施灸完毕后,应处理好灸火以免烧伤衣物、被褥或发生火灾。* 艾灸法作用特点和适应范围

19、: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主要用于寒证。* 适应范围:温经通络,祛风解表,温中散寒,温肾健脾,回阳固脱, 益气升阳,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防病保健。6.4 拔罐法 拔罐的概念: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部位产生刺激造成瘀血现象,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方法。 作用原理:通过自家溶血现象,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调解大脑功能,也有双向调节作用。 治疗作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

20、扶正固本。* 竹罐/陶瓷罐/玻璃罐;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发/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气法)*临床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针罐法(留针罐法/刺络罐法)/药罐法7。耳针/头皮针/7.1 耳针法 耳针的概念: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 耳穴的分布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为: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部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

21、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耳穴的分布(名、区、穴):耳轮(12、12);耳舟(6、6);对耳轮(13、14);三角窝(5、5);耳屏(4、9);对耳屏(4、8);耳甲(18、21);耳垂(9、8);耳背(5、6)。 三角窝部分区方法等(点穴法) 耳针的处方选穴原则:辨证取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选用相关耳穴,如胃痛选脾、眼痛选肝);对症取穴(根据现代生理知识选用相关耳穴,如胃痛选交感);相应部位取穴(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关耳穴,如胃痛选胃);经验取穴(根据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经验来选用相关耳穴,如胃痛选神门以止痛)。 耳针的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晕针时按体针处理方式处理(头低脚高,饮温开水);有习

22、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禁针;对扭伤和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炎症,冻疮,溃疡患者(严重器质性病变)不宜针刺,年老体弱的高血患者,不宜性强刺激法*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耳尖:耳轮6、7交界处。发热外感、高血压、急性眼病,痛症。结节(肝阳):耳轮8区。头晕、头痛、高血压。风溪:耳舟1、2区交界处。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肠炎。交感:对耳轮6区前端。胃痛、心绞痛、心律不齐、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多汗、失眠。神门:三角窝后1/3上,三角窝4区。失眠、多梦、健忘,各种痛症,过敏性疾病。肾上腺:耳屏2区后缘处。三亢一低。抗风湿、抗过敏、抗炎、低血压(首选)。肾:对耳轮下脚下方

23、后部,耳甲10区。肾阳虚的腰痛,耳鸣,五更泻等。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耳甲14区。咳嗽,胸痛,皮肤瘙痒,痤疮。牙:耳垂正面前上部,耳垂1区。牙痛,牙周炎,低血压(升压点)。皮质下:对耳屏4区。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健忘),痛症,腹泻、高血压等。内分泌: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前下部,耳甲18区。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闭经,糖尿病,单纯性肥胖。* 耳穴针刺方法:毫针刺法:0.5-1寸毫针针刺耳穴,一般刺入皮肤2-3分就可以。留20-30分钟。埋针法:用皮内针埋于耳穴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疼痛的疾病和慢性病。压丸法:耳穴表面贴敷小颗粒药物的一种简易刺激方法。刺血法:用三棱针在耳穴处刺血的

24、一种治疗方法。7.2 头皮针 头皮针:针刺头部头皮针治疗现,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刺激部位:额中线: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督脉。额旁1线:眉冲穴起,向下刺1寸。足太阳膀胱经。额旁2线:头临泣穴起,向下刺1寸。足少阳胆经。额旁3线:在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无固定经脉、腧穴)胆胃。顶中线:自百会穴至前顶穴。督脉。腰腿足病症。顶旁1线:自承光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膀胱经。腰腿足病症。顶旁2线:自正营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胆经。肩臂手病症。顶颞前斜线: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督脉、膀胱、胆经、三焦。运动功能障碍病症。顶颞后斜线: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督脉、膀

25、胱、胆经、三焦。感觉功能障碍病症。颞前线: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胆经。偏头痛等。颞后线:自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胆经。偏头痛等。枕上正中线: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督脉。眼病、腰脊痛。枕上旁线:与枕上正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无经脉,无腧穴。枕下旁线:自玉枕穴至天柱穴。膀胱经。小脑疾病。 针刺手法:要求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术者可采用快速捻转手法。 快速捻转手法:不能上下移动,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留针30-40分钟。* 抽添手法:抽提法/进插法。 临川应用:脑原性疾病。脑实质的病变,颅脑外伤后遗症,脑功能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病症/疼痛和

26、感觉异常。* 头皮针注意事项:预防感染、晕针、出血。- 囟门和骨骼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 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 注意劈开发囊、瘢痕,要保证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 脑出血病史者,用头皮针治疗必须谨慎从事。8.1 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瘀血证、实热证、急症。(放血发属于刺络法或刺血法)* 针具: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75%乙醇浸泡30分钟消毒。 操作方法: 点刺法: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三刺法: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放血。 挑刺法:三棱针挑

27、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 泻血法:刺破穴位的小静脉而放血,泻的血量较多,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等。* 适应范围:行气血络,消肿止痛,泻热开窍作用,用于气滞证,血瘀症,实热证所致疼痛发热肿胀。8.2 皮肤针法: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毛刺,扬刺,伴刺”。- 皮肤针采用皮肤针叩刺皮部,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调整脏腑功能,通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也治疗皮肤病。(梅花针(5)、七星针(7)、罗汉针(18)* 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指沿着与疾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叩刺,督脉和膀胱经、三阴、三阳经。- 穴位叩刺:选取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叩刺,背俞穴、夹脊穴、特定穴、阳性反应点。-

28、局部叩刺:病变局部叩刺。8.3 皮内针法: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操作方法:图钉型皮内针法/麦粒型皮内针法)8.4 火针法:把特制的金属针烧白,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腐生新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痈疽、瘰疬、痔疮等。9.1 电针法: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体内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使用方法:一般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通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调波形、强度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一般5-10点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

29、治疗一次。急性患者每天2次,2个疗程个3-5天。- 刺激参数:波形、波幅、波宽、频率。波形:密波/疏波/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 注意事项:先检查机器,不要突然增大输出量,慢慢调节,逐渐增大。近延脑、脊髓等部位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不宜使用。9.2 腧穴注射法: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入体内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药物:中草药制剂(当归注射液),维生素类(维生素B1,B6),其他(阿托品等)。- 操作程序:刺入穴位,推进或提插,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一般是中等速度推入,若慢性体弱时缓慢推入,急性体强时强刺激快速推入。- 剂量:耳穴(0.1)面部(0.3-0.5)四肢(1-2)胸背(0.5-1)腰臀(2-5)。 注意事项:防治感染,给患者说明正常反应,注意药物的性能,作用,剂量,毒副作用。* 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脊髓腔),避开神经干。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