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539172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4月第2 8 卷第2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Apr.2024Vol.28 No.2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许晓峰1,魏则胜(1.合肥大学,安徽合肥2 3 0 6 0 1;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 6 3 1)摘要:数字媒介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底层技术架构,元宇宙的出现及其具有的全感官沉浸、具身交互等功能属性,再度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关切。本质上元宇宙变革了人生存的时空场域,依托虚拟空间与数据身体“实体化”重塑人的实践形态与

2、思维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转型,但亦带来虚拟生存经验现实化遮蔽教育实践需求、数字主体“实体化”引发教育关切错位以及思想建构实践媒介化依赖等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风险。为此,遵循“虚拟-现实”“技术-价值”等范畴,立足“现实的人”与“实践”,澄明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拓展的边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要求。关键词: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研项目“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2 0 2 2 sxzz078)作者简介:许晓峰,合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

3、教育与道德教育、科技哲学研究;魏则胜,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编号: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0 8 6-0 9 收稿日期:2 0 2 3-0 5-3 0DOI:10.19411/j.c n k i.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0 9文献标志码:A人类历史中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会给社会发展、人的存在带来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变革,并促使教育实践持续聚焦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

4、。伴随着作为元宇宙“前世”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元宇宙重塑主体间精神交往形态,拓展教育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已然不再是某种隐喻,而是成为能够预判的现实趋势。尽管当下仍无法窥测元宇宙的全貌,却可以从宏观上、方向上对元宇宙触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解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元宇宙进行实践创新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以矫正过度迷恋虚拟现实等技术引致元宇宙崇拜的偏第2 期见,主动破解虚实融合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转型的困境。一、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构的逻辑关系再阐释当前,讨论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主要存有两种视角:一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溢出的关于元宇宙

5、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论辩,主张元宇宙是互联网技术演进的未来趋势,将塑造真身互联网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或是循迹于元宇宙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实践场域,探讨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是将元宇宙视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应用的技术或是人的精神建构载体,聚焦元宇宙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具身性等功能属性,探讨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克服数智化发展过程中“身体缺席”、交往缺位等肘的价值意蕴,引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照元宇宙功能维度,探索、反思应用元宇宙的实践路径。两种视角虽看似不同,但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展开研究,将元宇宙视为一种“独立的技术”或者“封闭的场域”,“

6、脱域”于社会而存在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联系,使得对元宇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认知更贴近于“元宇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立场。然而,“元宇宙可以被视为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集成机制或融合载体,不同技术与硬件在元宇宙的“境界中组合、自循环、不断迭代”2 ,意味着元宇宙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形态,其功能逻辑也处于不断“进化”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诉之于元宇宙赋能,可能会遭遇元宇宙某些功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仍处于构思阶段,而这些功能却因元宇宙的“自我进化”远离研究视野。这不仅让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更重要的是可能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暴露的真实问题擦肩而过。再者,元宇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7、不仅限于网络实践形态,元宇宙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再组织”同样会作用于现实空间,进而影响教育实践系统的整体生态。因此,无论是将元宇宙视为技术手段抑或媒介环境,都应超越其为自身划定的“价值领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与本质要求,以“去功能化”视角探究元宇宙以及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在规律,以澄明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限度。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应然要求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3 。这就决定了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要求。相应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8、的内在动力,因而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定义为“以人的思想需要为逻辑起点,在特定意识形态导向下开展的思想生产、交往与消费的行动逻辑”4。但特定意识形态导向下人的思想需要满足未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的之维,进言之,“思想的生产在于建构阶级统治所需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分配是为维护政治统治而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即政治社会化 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以人的思想需要为逻辑起点,经过对人的精神结构的再生产实现人的思想转化,最终到达人的“政治社会化”这一逻辑终点。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人作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实现社会化生存的必然遵循,以其为终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社会性的思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

9、教育“虚拟化”边界探8788想实践,是个体思想与社会思想的互动,目的在于使个体思想、行为发展适应社会现实并能参与改造现实社会。为此,了解元宇宙对人的存在方式“重塑”导致的人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方式变革,是诠释元宇宙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演变的核心所在。二、元宇宙的本质及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向解析新技术的持续融入使元宇宙成为内涵不断延伸的开放性集合概念,已有的共识是它已然超越了斯蒂芬森首创Metaverse时所赋予的沉浸式3 D虚拟世界的内涵,而是拓展至物理世界中并构建虚拟空间与之进行因果上的交互,使得“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也变得直接”6 ,即虚拟空间可以直观地承载人们的生活实

10、践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生成一个“虚拟与现实呼应共生的社会 7。显然,元宇宙将“塑造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方式与新思想,是一种基于二维世界的具有三维属性的新的社会形态 8 。但其行为主体依旧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决定了元宇宙不可能超越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包含政治社会化在内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都将递归发生于其中。而对于空间感知的强调,让元宇宙“召回”以往抽象化数字社会形态中被遗忘的“身体”,奠定其围绕人的身体展开技术座架建构的逻辑理路,以维系人在现实社会与元宇宙间切换时稳定的“心流体验”。换言之,元宇宙以虚拟现实、数字李生等技术,“对世界与人的感知与行为进行数据化模拟与仿真”9,使其可

11、以产生“逼真的”现实经验,实现主体虚拟生存的“经验现实化”10 ,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壁垒。同时,人的感知与行为数据化即身体数据化也引人人的新型数字化存在方式一“虚拟化身”(Av-atar),作为“人的虚拟实体化”11 的产物,虚拟化身实现人跨越时空的具身“在场”,可以任意进入由虚拟空间和时间节点组建的表象空间,从而使得未来数字化交往与“媒介传播必然是具身沉浸的”12 1。由是观之,以往虚拟社会中相对缺位的空间与身体在元宇宙中的应用变得引人瞩目,成为了解元宇宙背景下人的思想行为发展的重要线索。1虚拟生存的经验现实化解构主体思想与行为发展的现实规定性。人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

12、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3。受益于虚拟现实、数字李生等技术,元宇宙将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世界以镜像方式集成于虚拟空间之中,辅之以体感媒介设备反馈数字信号取代人的现场感知,让虚拟空间能够产生“逼真的”现实经验,使人的精神建构不再是单一地诉之于现实的、感性的实践,而是可以转向元宇宙生产能被“真实感知”的虚拟空间来获取精神建构所需的经验。换言之,元宇宙可以重新整合事实和经验,甚至脱离现实社会进行经验生产作用于主体意识与意识交往,解构人思想行为发展的现实规定性及自我经验的连续性。如此看来,现实社会中人的身体差异性所决定的经验差异在元宇宙中变得无关紧要,意识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任何想要的经验。其

13、结果是对现实社会的文化生活与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将人的政治社会化引入更为复杂的境遇,比如精神生活中能动思考与技术依赖的博奔、目标投射下奋发性与臆想性的冲突等。无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念、手段等需顺应元宇宙到来后人的认知结构变化,由现实向虚拟拓展,并把转型主旨定位于“模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扩增实境和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虚拟实境让真实成为可以被建构的“混合实境 14 1,升级社会精神生产方式,对人的政治社会化予以指引。事实上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在逻辑亦是其“经验生产”特性契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观属性。可见,元宇宙中虚拟生存经验现实化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逻辑

14、“由实向虚”转变的根本原因。2数字主体的虚拟实体化解除主体交往与自我呈现的身体限定性。身体作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直接线索,是诠释元宇宙中主体变化的基点。元宇宙中数据化的人突破符号与身体边界以具身形态出现,经由人的意志与AI驱动形成“虚拟化身”和“虚拟人”,二者与现实的人共存锚定“元宇宙的第二属性是人机融生性 15。虚拟化身、虚拟人的融人重塑主体间交往的格局,拓展政治社会化体系中主体概念的外延,也使人机交互成为全新的教化形态。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虚拟实体化让人能够在多重时空系统中任意切换,满足人与人之间实时连接与多主体间共时、具身拟真性交往的需求,让对人的教化转向关注“在场”实时参与,重视以人为中心

15、的共识范式建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把“教育内容的传播逻辑转化为关系的连接逻辑 14 1。而在元宇宙应用中,主体会以具身化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即人们可以凭借虚拟化身打造不同的社会身份来提升交往过程中的吸引力与亲和性,也能在与虚拟化身的“对话”中让作为观念动物的主体拥有反身性能力 16 。于是虚拟化身成为主体获取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工具”,也因其数据化本质成为主体“量化自我”的中介。但身份建构的流动性也易于引发主体存在与身份认同焦虑,为稳固政治认同实现的身份认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得不利用虚拟化身的“量化”功能精准对身体进行监测,收集行为数据构造有迹可循的自反性网络以检视人的文化、政治认同实

16、现。概言之,虚拟主体的出现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运行规律,奠定以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实践理念,注重数据化转型对于思想政治观念认同效度的激活作用。3社会生活深度媒介化重塑社会与个体关系连接的系统内涵。即便元宇宙为人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自由的精神空间,但终究没能为人“生产”更多的时间,时间唯一性决定了人在任意时间段只能够选择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时间因此成为元宇宙“争夺”的核心资源。为吸引人的驻留,元宇宙在加强人的具身体验感的同时,也将人类生产生活迁徙至高维的虚拟空间之中,让元宇宙成为一个“万事皆可为”的服务型媒介平台。伴随所有媒介的融入,元宇宙将具有超越现实社会的组织能力与社会性,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

17、依赖于各种媒介,从而步人安德烈亚斯赫普所预言的“深度媒介化”社会,重塑社会与个体间互动内涵。以政治社会化为逻辑终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系统内涵也随之“增容”:一方面,深度媒介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观、科技观培育以及与之匹配的高阶人格塑造,构建更为精准、更加具有凝聚力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实践目标。另一方面,元宇宙重塑人的精神交往空间以及推动身体“数据化”的技术逻辑实质上是媒介对时空的再造以及对人的感官延伸,人的生存对媒介的依赖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愈发重视媒介化建构这一过程逻辑,并且媒介化建构也是精准、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物质性”元宇宙

18、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8990基础。如何提升主体的沉浸媒介、智能媒介应用水平与媒介素养,如何打造现代化教化模式、构建智慧化教育体系由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生成新的路向。三、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的风险审思时空架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向的依旧是虚拟空间-数字媒介-物理空间的三元结构,只不过包含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元宇宙企图“建立在两个空间中共同运行的规则体系 17,把各种社会系统“卷人”“脱实向虚”的制度演化逻辑之中,以虚拟统摄现实来维系自身持存。这无疑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也会造成实践过程中“现实维度”的缺失。1“虚实失衡”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需求

19、。虚拟现实的时空属性升维,让主体的感知体验不再束缚于物理空间,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认知感官刺激,提升精神建构效能。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元宇宙化”的边界被无限放大,打破实践过程中“虚与实的内在统一性”,加速虚拟化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生成的现实需求因而被遮蔽得更加严实。实际上元宇宙将一切事物对象化,其结果便是,只要拥有进入元宇宙的“钥匙”,一切事物和实践场景都不再设有界限,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复刻”。所以元宇宙应用得越广泛深人,思想政治教育就越脱离其存在的现实情境,越来越依赖于虚拟场景给人提供的“间接”感知经验。然而,学界已指出虽然虚拟现实等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方式,但经验来源却是

20、现实实践,所谓无穷多的虚拟经验也只是对现实社会中实践经验的重复排列与组合。因而对现实社会的“舍弃”会阻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生成的经验来源,导致其囿于精神世界产生内在谬。毕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分化而出并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活动,无论是内容、形式抑或目的,都与人类变革自然、社会与思维世界的实践经验产生深刻关联,是主观与客观、精神建构与物质建构相统一的实践。这也意味着,脱离现实的虚拟实践场景建构,同样会因实践场景无法在现实中体验,导致主体产生认知扭曲与实践脱节,丧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甚至失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革新的动力-主体精神需要。2“主体性迷失”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规律。

21、虚拟主体对主体间关系生成和建基之上的思想交流产生的影响,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中的界定错位,都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 18 的风险。一方面,元宇宙时代人机交互成为新常态,若浅表地以为虚拟人能够承担教育主体角色,也是教育实践对象化的客体,便将其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要素,必然会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人的思想实践”19 的本质性规定。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以一定的问题意识确立为行动起点,问题意识的确定依赖于主体间的情感关切来实现。2 0 虚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多是单向度的,从而限定虚拟人的职责是遵循传播规律与价值要求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在教育实践中逾越这一界限会遮蔽

22、知识通达背后蕴含的精神与价值。另一方面,虚拟化身让身体与身份分离,但“如果多种身份仍然受制于同一个自我,多种身份就没有实现形而上的分身,只不过是形而下的多种伪装”10,让人在追求主体性建设的同时,迷失了更多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自我。实然虚拟化身拓展了虚拟交往中的非语言线索,消解主体参与思想交流的身份负累,进而增强主体间思想交流的效度。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若缺少身份规训,虚拟化身则会建构新型“中介式交往”让主体隐匿真实意识,带来主体间意识交往的虚假反馈,甚至解构主体认同抵悟教育实践开展。对虚拟化身的功能依赖也会打破教育主体间的社交空间平衡,造成主体间现实交往疏离。而当

23、人们希冀以内核为数据的虚拟化身能对主体的思想予以“监控”时,实则倾向于预设人的精神可控,将因果性思维转向相关性思维、化约精神建构为技术活动,将人降格为“物”背离教育实践规律。3“媒介化依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趣。德布雷曾指出媒介域的演进与消亡会导致它所培育和佑护的社会意识形态衰退 2 1,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媒介集合体,以数字语言构建场景化传播促逼“图像域”退场并推动“拟态域”生成。再度激发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书写及叙述能力等特质要求,会冲击传统意识形态象征体系。然而这却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形态东一一“灌输”对于传播效能的关注,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得直观化、具象化、简明

24、化,易于为主体接受,加深思想建构实践对于媒介化体系的依赖。实际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目的是于人的生存空间中,塑造主体精神世界完善所需的文化、知识泛在的“场域”,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辩证共存。但元宇宙作为媒介集合体的形成不仅与人的需求相关,更因技术的推动以及利益的驱动使它不再与人的存在相关联,不再是生产性、启发性的,而是消费性、掠夺式的。这意味着元宇宙中媒介逻辑表现为重视对人“作为网络节点”的“激活”、关注人与人连接的确立与信息传递,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在意传递过程与教育对象的状态符合,思想建构很容易演变为取悦人的表演,变得娱乐化、浅薄化,丧失了帮助人在生活世界中追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同发展

25、的目的性指引,导致人进人“无思状态”,生活的、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为技术化、理性化的教育形态所挤兑、驱逐。四、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及实践路向未来元宇宙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虚实失衡现象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异化”的根源,即实践中过度依赖虚拟感知等技术,进而偏离对人的精神结构再生产的本质规定。因此从“实践”与“现实的人”出发,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区隔虚拟与现实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1以生活实践为边界形塑虚实统一的教育实践生态。实践活动是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方式,而生命存在是识别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必然条件。“元宇宙中各种实践是由人的意识操控

26、的结果”2 2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精神结构再生产的社会实践,如若因重视精神建构而过分倚重虚拟空间的仿真实践,一方面会使得以指导人的实践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偏离教育主旨,另一方面则会因缺少生活实践的指引,使虚拟空间建构超过人的感知阀值成为“虚幻灵境”,失却教育价值。可见,现实的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元宇宙的边界,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元宇宙建构虚拟实践场景时应注重生活实践意蕴生成,让教育元宇宙成为能为主体认知与体验的生活实践空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9192间,维系主体精神建构的稳定性。首先,要让虚拟教化场景与生活世界互相映射,实现主体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中认

27、知体验连续性,即虚拟实践应遵循人的生活维度,立足生活世界的精神、意义与实践经验进行场景创设,并让虚拟实践获取的经验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具身体验的延续性实现经验意义的统一性。有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区分为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 2 3 。也就是说要把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嵌于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中,以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指引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其次,只有真正观照人的生活实践与生命意义,将人的虚拟体验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实践动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这意味着即使利用元宇宙摆脱线性时间束缚,构建人与过去、未

28、来对话的教化情境,也必须关联生活实践的生成性,唤醒主体对于内心世界中生命意义的体认。质言之,唯有思想政治教育元宇宙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才能与现实教化相融,维系人的思想行为不因虚实差异而扭曲。2以身体实体为边界构建和谐互动的教育实践格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存在本体与行动主体是统一的,即对象和目标都是“现实的人”,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目标的人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规定的“角色规范”,摆脱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元宇宙过程中,面向的虚拟社会角色实际上源于外部预设,背后实则是人的意志与力量,预示了虚拟人治理必须回归对“现实的人”予以指引。此外,虚拟化身则是“现

29、实的人”在虚拟交往中的数字化呈现策略,减少因虚拟化身生成的虚假反馈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交流真实的保障。对此,应以身体实体为界限,倡导教育者以实体身份往返于虚拟和现实空间,因为教育者接受教育具有时间先在性,唯有承担相应伦理角色才能获取教育对象认同建构有效的交往关系。对受教育者的虚拟身份设定虽无法限定,却可以通过强化对实体身份的正向激励予以引导,一方面,“化身也会带来化身认同”6 ,削弱化身认同能够巩固人的实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以思想行为评价对象的唯一性肯定实体身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能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原则,毕竟身份的建构具有主观与客观双重要求,既依赖人的主观认同,也离不开客观的社会性

30、建构。2 4 1且实践中应遵循以情感人、实时互动等原则引导教育对象保持思维“在场”,谨防其“化身在场、意识缺席”,从而导致双向的思想交流演化为单向度灌输。最后,正因为虚拟化身是人寻觅精神自由的形而下“伪装”,无法映射人的真实意识,所以必须坚持实体身体行为发展的主导地位,将数据作为决策参照以最大限度克服教育实践中人为假设的对象化思维。3以“思”的激发为根本走向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建构澄明。媒介横亘于人与社会之间,催生的诸多问题实质上是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共在问题。作为媒介集合体,元宇宙拥有双重教益,即让人在其存在的世界境遇中领悟存在与意义,同时又隐匿自身遮蔽社会与人的存在。应用元宇宙等技术引发的思想

31、政治教育媒介化困境恰在于,媒介双重教益激化信息高势位供给与主体精神建构高自主需求间的矛盾。媒介进化是以人主体性增强为内核,进入教育元宇宙后获得的信息与连接自由,必然削弱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者信息供给的依赖。为此,教育者会千方百计地以技术化手段或娱乐化形态与教育对象展开思想交流,甚至忽视教育权威树立和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和维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建构应“面向思本身,重新探寻看、听、说的本真力量,让人回到本质直观,激发人学会去思 2 5。这种“思”指向的是主体主动思考的精神建构状态,而不仅仅是适应计算思维的媒介素养培育。因而,要善用媒介再造时空的

32、本质属性,构建辩证、动态、全面且蕴含实践性问题的教育情境与场景,不断激发教育对象认知客观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在引导其解决内心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者亦需摆脱价值观念传输者的角色定位,面对各种技术手段唾手可得的元宇宙,主动抑制对于媒介形态的关切,探索富有教化智慧的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深度媒介化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建构应前瞻社会发展与教育模式变革趋势,主动增强教育体系内部要素运用数字媒介技术的能力,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构建实践性、生活化的教化体系,以应对未来新型科技社会形态的挑战。参考文献:1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吸引力EB/OL(2 0 18 0

33、 4 0 5)2 0 2 3-0 1-12 h t t p:/w w w。g o 杨丹辉元宇宙热潮:缘起、影响与展望J人民论坛,2 0 2 2(7):16 2 0.3 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158.4 杨晓帆,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概念提出和意涵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 0 19(1):3640.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3 7 3.6 彭兰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J新闻大学,2 0 2 2(6):1一19.7 易欢欢,黄心渊。虚拟与现实之间:对话元宇宙J当代电影,2 0 2 1(12):4 一12.8 王卓,

34、刘小莞元宇宙:时空再造与虚实相融的社会新形态J社会科学研究,2 0 2 2(5):14-24.9 段伟文探寻元宇宙的价值锚点一基于技术与伦理关系视角的考察J国家治理,2 0 2 2(2):3339.10赵汀阳假如元宇宙成为一个存在论事件J江海学刊,2 0 2 2(1):2 7 一3 7.11彭兰。“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2):154163.12 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3):110 118.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5

35、7.14卢岚,李双胜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三维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 0 2 2(6):2933.15沈阳元宇宙不是法外之地J人民论坛,2 0 2 2(7):4 4 一4 7.16赵超反身性视野下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知识、社会与行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 0 15(2):21-26.17 李玮,马磊论元宇宙时代的个体生存:一个文本区隔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化”边界探9394会科学版),2 0 2 2(4):9 8 一110.18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0:8.19孙其昂。论个人在思想政治

36、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形态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 0 17(4):131142.2 0 魏则胜,邱翔翔论思想政治教育关切法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2):177-182.2 1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M陈卫星,汪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14:2 7 2.2 2 王苇琪。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教育元宇宙应用的伦理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 0 2 2(4):2 7 一3 3.2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9 5.2 4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3 7 一4 0.2

37、 5周廷勇人的媒介化生存与教育的澄明J现代传播,2 0 18(11):16 4 一16 8.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A Probe into the Boundary of the“Virtualiza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MetaverseXU Xiaofeng,WEI Zesheng?(1.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Anhui,China;2.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38、,Guangdong,China)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is the substrat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emergence of Metaverse and its functional at-tributes such as full sensory immersion and embodied interaction have again aroused thepractical co

39、nc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essence,the metaverse changes thespace-time field of human existence,reshapes human practice and thinking mode by relyingon virtual space and the“substantiation of data,and promotes the“virtu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it

40、also brings ri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ienation,such as virtual survival experience obscur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duca-tion,the“substantiation of digital subjects causing educational concerns to be misaligned,and the reliance on media for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

41、e.Therefore,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lls for clarifying the boundary of the virtual ex-pa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averse,followingsuch categories as“virtuality-reality and“technology-value and holding the position ofreal man and“practice.Key words:metaver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irtu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责任编辑冯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