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院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野人工智能环境下翻译教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冶渊项目编号院C2021311冤尧2023 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开放课题 野欧洲一流大学数字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冶渊项目编号院2023ktq003冤尧 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 野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研究冶渊项目编号院A202204冤尧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渊项目编号院2022113044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遥作者简介院王萍袁博士袁硕士生导师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渊上海 201600冤曰彭丽华袁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
2、域国别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渊上海 201600冤曰金慧渊通讯作者冤袁博士袁博士生导师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渊上海 201600冤曰张师语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渊上海 201600冤曰刘天乐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渊上海 201600冤遥引用信息院王萍袁彭丽华袁金慧袁张师语袁刘天乐袁2024.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要要要基于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袁42渊1冤院41-49.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阴 王萍彭丽华金慧张师语刘天乐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遥 尽管已有研究探讨
3、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袁但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遥 鉴于此袁以 25 所高校为案例样本袁基于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袁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袁从组态视角探究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重并发因素及其作用路径袁发现院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包括数字感知尧数字学习尧数字创新尧资源构建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袁且任何单一因素均非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袁多因素并发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曰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可分为资源利用主导型和数字创新主导型两类袁数字学习尧数字创新是提升高校数字化转型效果的重要因素曰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组合有三条袁其中袁数字感知因素在所有案例中
4、均有缺失袁资源构建尧资源整合的缺失也是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曰此外袁高校数字化转型水平受国家和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影响而存在不均衡现象袁要尤其关注高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系统要素遥 通过阐释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维因素及其复杂作用路径袁反映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特征袁揭示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证基础和理论参考遥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曰动态能力曰资源编排曰组态分析曰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渊2024冤01-0041-09DOI10.15881/33-1304/g4.2024.01.006一尧引言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
5、背景下袁 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一项紧迫任务袁 旨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并提升全球竞争力遥 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出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袁 我国也聚焦教育数字化战略袁加快推动教育生态尧学校形态尧教学方式变革袁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渊胡钦太袁等袁2024冤遥 高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袁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性角色渊舒杭袁等袁2022冤遥 然而袁尽管学术界已在数字化转型战略尧资源和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袁 但在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较缺乏袁 尤其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匮乏遥在高校这一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袁 影响数字化转型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袁涉及战略尧技术尧文化尧资源
6、等袁 大多数因素都不能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独立原因袁 某个学校或国家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也未必适合其他对象遥 这些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因素之间相互交叉尧重叠尧包含甚至对立袁以多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共同作用于数字化转型过程 渊陈向东袁 等袁2023冤遥 作为解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理论袁动态能力关注机构变革能力要素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曰资源编排理论则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新挑战的应对渊Amit袁et al.袁2017冤袁两者结合能够合理解释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及其组合关系遥同时袁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渊Qualitative ComparativeAnalysis袁QCA冤 方法能够通过挖掘各因
7、素间的复杂41关系和因果不对称性袁发现因果机制渊Ragin袁2008冤袁有助于突破单一变量分析不足的局限性袁 适用于多重并发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关系研究遥基于此袁本研究运用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袁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数字化转型的多因素作用路径袁 将围绕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展开院渊1冤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些钥渊2冤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哪些钥渊3冤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哪些钥二尧相关研究渊一冤教育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袁受各层次各要素的交织融合影响渊祝智庭袁等袁2022b冤袁包括数字化趋势识别尧 数字战略规划尧 数字资源组合尧数字技术
8、创新和数字思维塑造等遥从转型行动框架来看袁 趋势识别和战略规划是教育数字化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曰 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以驱动教育系统数字化和自动化袁 增强教育功能尧 变革教育生态系统袁体现了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渊HESS袁et al.袁2016冤曰实现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袁 助力实现人机协同的数字化转型袁 能够降低教育成本和负担 渊谢幼如袁等袁2022冤曰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并提高数字化能力袁有助于其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为教学赋能渊单俊豪袁等袁2022冤遥 除此以外袁数字学习能力和寻求外部合作能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渊Siachou袁et al.袁 2021冤遥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和
9、资源尧能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遥 然而袁一方面袁这些研究多聚焦企业而非高校层面曰另一方面袁高校数字化转型仍停留在理念构想尧 理论构建层面渊Ka鄄plan袁et al.袁2019冤袁少有从实证研究角度系统剖析数字化转型的多因素作用路径袁 导致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解释欠佳遥渊二冤动态能力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动态能力概念于 1994 年由蒂斯等人渊Teece袁etal.袁1994冤提出袁指机构整合尧构建尧重新配置内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遥 动态能力框架包括感知能力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遥 其中袁感知能力是指侦察尧规划以发展新战略曰学习能力是指鼓励研发实践并灵活更新规划曰 创新
10、能力是指改进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系统内部的变革遥资源编排理论关注资源相关的活动袁 强调通过资源管理实现各流程之间的协同以应对外部竞争环境遥 资源编排包括三个阶段院资源构建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遥 其中袁资源构建包括资源的采购和开发曰资源整合包括改进或拓展现有资源曰 资源利用包括部署尧协调和应用资源遥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源于资源基础论袁关注机构转型过程中资源和能力的持续调整遥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了机构能力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袁 弥补了资源基础论的静态不足渊张青袁等袁2020冤曰资源编排理论加速资源-能力-价值创造之间的转化过程袁打开了资源转化为持续竞争能力的 野黑箱冶渊张吉昌袁等袁2020冤遥 两
11、者能够联合解释组织机构面临环境变化时的内部变革遥综上袁 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的理论框架袁 从组态视角探究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重并发因素和作用路径袁研究模型如图 1 所示遥三尧研究设计渊一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渊fuzzy-set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袁fsQCA冤方法袁这一方法适用于分析多重并发因素及其复杂关系遥fsQCA 根源于组态理论和集合论袁是一种集合分析方法袁该方法认为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并非独立的袁 其作用路径取决于多变量的组合遥 fsQCA 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袁采取整体视角袁将每个案例作为条件变量的野组态冶袁
12、通过案例比较探究条件组态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遥fsQCA 能够从整体上理解并解释社会现象袁考虑影响结果的前因条件组合袁聚焦于事物野如何冶发生袁其具有理论依赖尧因果多重并发尧集合论表述尧因果非对称等特点袁可用于教育领域的因果机制探索和教育实践的理论构建渊陈向东袁等袁2020冤袁为本研究的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遥图 1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模型数字感知数字学习数字创新多因素过程调整微观体现资源利用资源整合资源构建高水平数字化转型低水平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荨荨42渊二冤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考虑到代表性尧典型性和多样性袁本研究选取了25 所高校作为数字化转型研究案例遥 案例选择参考了 2021 年和 2
13、022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渊Times HigherEducation袁THE冤联合法国咨询公司 Emerging 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最佳大学排名数据遥 该排名结合了全球领先数字公司高管的毕业院校和专业频次袁 以及对全球数字领域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袁 能够反映高校数字化转型水平遥同时袁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袁参考叶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曳和叶2022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曳袁最终选取美国尧英国尧澳大利亚尧加拿大尧挪威尧印度和中国的 25 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遥 25 所案例高校的基本信息见表 1遥在数据获取上袁 主要通过二手资料进行数据收集袁 来源包括院 学校官网提供的学校发展与规划报告袁学校公
14、开发布的新闻报道袁教育领域与学校相关的研究报告尧政策文件袁各类教育平台公开信息等遥共计收集各类文献资料 262 篇袁约 29.5 万字遥渊三冤变量分析与处理1.条件变量本研究基于蒂斯等提出的动态能力概念和维度袁结合焦亚等人渊Gioia袁et al.袁2013冤对动态能力的分析说明袁同时袁借鉴教育技术学领域专家提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渊祝智庭袁等袁2022a曰万力勇袁等袁2023冤袁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动态能力确定为数字感知尧数字学习和数字创新三个二级维度遥在数字感知方面袁关注高校对数字化趋势的识别尧数字战略的规划和数字思维的塑造遥 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文本数据和数字技术培训项目袁 量化高
15、校的数字感知能力遥 在数字学习方面袁评估技术人员比例尧外部合作伙伴数量等袁 以了解高校在数字生态系统重塑和寻求外部合作伙伴关系方面的学习能力遥 在数字创新方面袁通过统计在线平台尧实验室尧数字课程数量等袁 评价高校在数字产品研发和数字课程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遥本研究参考西蒙等人渊Sirmon袁et al.袁2007冤创建的资源编排量表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袁 确定资源构建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三个二级维度遥在资源构建方面袁 重点分析高校在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表现袁通过统计数字资源采购和开发的情况袁来评估高校在构建数字化资源方面的能力遥 在资源整合方面袁 分析高校数字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数字团队的配置袁
16、从数字资源改进和新功能开发的维度考察高校数字整合能力遥在资源利用方面袁着重考察高校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来支持教育教学的创新设计和评价袁包括分析高校如何通过技术应用来满足新的教育需求袁以及如何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以优化教育成果遥2.结果变量本研究的结果变量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遥在变量选择上袁借鉴吉尔等人渊Gill袁et al.袁2010冤的数字成熟度模型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框架 渊吴永和袁等袁2023冤袁从文化尧组织尧技术和洞察力四个维度设计测评题项遥具体而言袁文化维度考察高校在数字战略和愿景的设计方面的表现曰 组织维度评估高校在培养教师数字技能尧促进内部合作方面的努力曰技术维度评估技术开发尧应
17、用和产出情况曰洞察力维度分析高校对教育数字化过程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遥本研究编制了 12 个测评题项袁并按照成熟度由高至低设计了 5 个层次的评分标准遥将以上评估维度和测量指标转化为可被理解的测量题项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了结构化问卷袁得分 15 分别对应该指标野未实现冶到野完全实现冶遥为保证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袁 邀请了三位领域专业人员独立评分袁 并对测评维度和指标的含义与标准进行充分沟通遥在数据收集前袁进行一次预评分袁Kappa 一致性系数达到 90%以上袁确保了评分的可靠性遥 研究最终选取三位专家打分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各维度变量的分析数据遥渊四冤数据校准数据校准是使用 fsQCA 方法开
18、展因果分析前的一项必要步骤袁 旨在将案例原始数据转换为集合隶属度遥由于动态能力尧资源编排和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均为连续变量袁因此本研究采用模糊集校准方法遥这种校准方式使变量能够表示案例从野完全不隶属冶到国别案例编号性质比例美国15袁8常青藤盟校6渊24%冤10普通大学1渊4%冤英国67罗素大学2渊8%冤澳大利亚11八校联盟1渊4%冤加拿大12U15 研究型大学1渊4%冤挪威13北欧地区四大学府1渊4%冤印度9普通本科1渊4%冤中国1419袁23双一流7渊28%冤2022袁2425普通本科5渊20%冤表 1案例院校基本信息渊N=25冤43野完全隶属冶的整个隶属度范围遥 由于在高校层面缺乏明确的外部标
19、准来界定高/低水平的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要素集合袁以及高/低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要素集合袁本研究基于样本特性采用了直接校准法袁依据案例在同一评价层次下的相对位置进行校准渊Fiss袁2011冤遥 具体地袁将完全隶属尧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 的 三个校 准 锚点分 别设 定为 上四分 位 数渊75%冤尧中位数渊50%冤和下四分位数渊25%冤渊Fiss袁2011冤袁如表 2 所示遥 为防止在交叉点的案例数据丢失袁 对校准后模糊集隶属分数为 0.5 的数据增加了最小常数 0.001渊张明袁等袁2019冤袁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的准确性遥四尧结果分析渊一冤必要条件分析野必要条件冶 意味着该条件总在结果存在时出现
20、袁即袁没有该条件袁结果就无法产生遥在开展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之前袁 需检查是否有任何变量对结果来说是必要的遥 表 3 给出了促进和抑制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分析结果袁一致性均低于 0.9 阈值渊程建青袁等袁2023冤袁表明任何单一因素均非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袁 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 fsQCA 进一步分析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关系遥渊二冤组态分析组态分析可用于探讨前因条件组合引发某种结果产生的充分性遥根据已有研究建议袁将组态分析一致性阈值设定为 0.8袁案例阈值设定为 1袁PRI 一致性阈值设定为 0.75渊程建青袁等袁2023冤遥 fsQCA 结果分析得到三类解袁分别是简约解尧中间解和复杂解遥
21、确定既在简约解又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为核心条件袁只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为边缘条件渊程建青袁等袁2019冤遥表 4 和表 5 给出了组态分析结果袁同时对数字化转型路径组态进行分析命名袁 以促进组态理论化遥1.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袁 有 4 个组态渊H1a尧H1b尧H1c尧H2冤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袁如表 4 所示袁总体一致性为 0.943袁高于 0.8 的一致性要求袁解的可靠性较高遥 依据核心条件袁H1a尧H1b 和 H1c 为二阶等价组态袁可以归为一类遥参照组态命名野简洁表达尧捕捉整体和唤起组态本质冶的要点渊杜运周袁等袁2017冤袁将两条组态分别命名为资源利用主导型和数字
22、创新主导型遥通过对比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的组态袁从覆盖度指数来看袁组态 H1b 解释结果变量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组态袁 表明动态能力更强且具备资源构建和资源利用组合的高校更有可能实现数字化转型遥条件和结果变量二级指标描述性统计校准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完全隶属动态能力数字感知 3.85 0.61 4.89 2.223.443.89 4.33数字学习 3.70 0.51 4.44 2.333.443.67 4.00数字创新 4.07 0.41 4.89 2.783.784.11 4.33资源编排资源构建 3.87 0.43 4.83 2.833.53.83 4.17资源整合 3.91 0
23、.43 4.67 2.834.174.00 4.67资源利用 3.73 0.47 4.67 2.673.503.67 4.00数字化转型3.66 0.41 4.39 2.583.363.75 3.94表 2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数据校准表 4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结果H1H2H1aH1bH1cH2数字感知荫荫茚茚数字学习荫荫荫茚数字创新茚荫茚荫资源构建荫茚荫资源整合荫茚荫资源利用荫荫荫茚一致性10.93410.965原始覆盖度0.2090.5980.0940.089唯一覆盖度0.0630.4530.0440.040案例数21011解的一致性0.943解的覆盖度0.751条件变量结果变量高水平数
24、字化转型低水平数字化转型一致性覆盖度一致性覆盖度高数字感知0.870.870.260.26低数字感知0.260.260.870.87高数字学习0.890.820.320.30低数字学习0.240.260.810.88高数字创新0.750.710.400.39低数字创新0.360.370.710.75高资源构建0.870.780.370.35低资源构建0.280.300.770.86高资源整合0740.840.310.37低资源整合0.440.390.860.77高资源利用0.870.850.270.27低资源利用0.250.250.860.87表 3必要条件分析注院荫=核心条件存在曰茚=核心条
25、件缺失曰荫=边缘条件存在曰茚=边缘条件缺失曰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遥教育数字化荨荨44资源利用主导型路径包括三种袁分别是 H1a院高数字感知*高数字学习*高资源整合*高资源利用*低数字创新曰H1b院 高数字感知*高数字学习*高数字创新*高资源构建*高资源利用曰H1c院 高数字学习*高资源利用*低数字感知*低数字创新*低资源构建*低资源整合遥在路径 H1a 中袁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为核心条件袁数字感知尧数字创新和资源整合为边缘条件袁资源构建对数字化转型无影响遥高校在感知数字化趋势和制定数字化战略的基础上袁不仅关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袁 还聚焦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袁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以把握发展机会遥该
26、路径覆盖率为 20.9%袁对应案例为序号 4 和 7 两所高校袁分别是美国常青藤盟校和英国罗素大学遥 在路径 H1b中袁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是核心条件袁数字感知尧数字创新和资源构建为边缘条件袁 资源整合对数字化转型无影响遥在高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袁当动态能力各要素同时出现袁且具有资源构建和资源利用时袁高校更容易实现数字化转型遥 该路径的覆盖率为59.8%袁 对应案例为序号 13尧56尧8尧1112尧15尧17共 10 所高校袁分别是美国常青藤盟校尧英国罗素大学尧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尧加拿大 U15 研究型大学以及中国的双一流高校遥在路径 H1c 中袁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为核心条件袁其他因素为边缘条件遥当
27、高校缺乏数字感知和数字创新袁 且资源构建和整合水平较低时袁 高校可以借助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的协同作用实现数字化转型遥 该路径覆盖率为 9.4%袁对应案例为序号 10袁即美国普通大学遥数字创新主导型路径 H2 为高数字创新*高资源构建*高资源整合*低数字感知*低数字学习*低资源利用袁 当高校具备数字创新能力且伴有资源构建和整合的基础时袁缺乏数字感知尧数字学习或资源利用并不影响数字化转型结果遥 以上所有条件均为核心条件遥 该路径的覆盖率为 8.9%袁对应案例为序号 16袁即中国的双一流高校遥2.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本研究发现了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 3 个组态渊NH1尧NH2尧NH3冤袁 如
28、表 5 所示袁 总体一致性为0.970袁高于 0.8 的一致性要求袁具有较高的解释度遥低水平数字化转型条件组态 NH1 为低数字感知*低数字学习*低资源构建*低资源整合*低资源利用袁数字学习尧资源构建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为核心条件袁数字感知为边缘条件遥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袁依赖合理的资源编排结构和数字感知尧数字学习能力袁当以上因素缺乏时袁不论高校创新能力如何袁都会抑制数字化转型遥该路径对应的案例为序号 9尧14尧19尧22尧24 共 5 所高校袁为印度尧挪威尧中国的双一流尧普通本科院校遥低水平数字化转型条件组态 NH2 为低数字感知*低数字学习*低数字创新*低资源整合*低资源利用袁数字学习尧
29、数字创新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为核心条件袁数字感知为边缘条件遥无论高校在资源构建方面的投入水平如何袁只要动态能力尧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方面能力缺失袁 都会导致低水平数字化转型遥该路径对应的案例为序号 13尧18尧21尧23尧25 共5 所高校袁 为美国普通大学和中国的双一流和普通本科院校遥低水平数字化转型条件组态 NH3 主要表现为低数字感知*低数字学习*低数字创新*高资源整合*高资源利用遥当动态能力缺失时袁资源编排能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受限袁 由此说明了动态能力对于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影响遥 该路径对应的案例为序号 20袁为中国的普通本科院校遥通过比较低水平数字化转型的三个组态可以发现袁低水平数
30、字化转型路径并非高水平数字化转型路径的对立面遥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变量存在非对称性袁高资源利用与高动态能力尧高资源构建组合能够促进高水平数字化转型袁然而袁高资源利用和低动态能力尧低资源构建则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抑制因素组合遥渊三冤稳健性检验本研究对高低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进行了稳表 5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结果注院茚=核心条件缺失曰荫=边缘条件存在曰茚=边缘条件缺失曰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遥NH1NH2NH3数字感知茚茚茚数字学习茚茚茚数字创新茚茚资源构建茚茚资源整合茚茚荫资源利用茚茚荫一致性0.9840.9830.993原始覆盖度0.6200.6020.115唯一覆盖度0.1070.0
31、810.002案例数551解的一致性0.943解的覆盖度0.78245健性检验遥调整 PRI 阈值 0.75 为 0.8袁高低水平组态数量和组合均没有变化渊见表 6尧表 7冤遥 因此袁本研究的前因变量组合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具有稳健性遥五尧研究讨论本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发现袁 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中的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袁 高低水平的数字化转型均依赖于这些因素的组合作用遥渊一冤强化动态能力以突破高校数字化转型抑制作用2020 年袁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协会渊EDUCAUSE冤发布的 叶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曳渊DrivingDigitalTrans鄄formationin Hi
32、gher Education冤 强调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共同迈向目标尧强化变革管理袁并提升灵活性袁 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 渊Christopher袁et al.袁2020冤遥教育数字化转型要首先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设计袁以引领转型实践过程的稳健推进遥数字感知和数字学习强有力地影响教育数字化活动袁 是高校紧跟数字趋势尧保持数字竞争力的不竭动力遥本研究的发现支持这一观点袁 并进一步探索了外部合作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遥例如袁案例 6 中的高校在 2014 年秋季学期通过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数字教育战略工作组袁并在 2015 年制定了叶数字教育战略 2016要2020曳遥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战
33、略中的问题袁 他们在 2022 年通过了 叶数字教育战略 2023要2027曳袁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渊Chen袁etal.袁2022冤遥 此外袁案例 4 和案例 7 的高校在管理学专业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袁 近年来不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意识袁 并积极探索 ChatGPT 等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遥然而袁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存在诸多障碍遥缺乏数字感知能力的高校可能会偏离数字化转型的轨道袁无法有效地规划和实施数字化策略曰缺少数字学习能力可能会阻碍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曰 而缺乏数字创新能力则可能负面影响高校寻求外部合作鼓励创新的努力遥 案例 20 是一个例证院该校在 2015年提出了数字
34、化校园建设规划袁但在随后的几年中袁其数字化转型在战略更新和技术开发上成效甚微袁转型工作大多集中在传统专业改革上袁 且外部合作局限于参与各类大赛袁 未能形成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系统袁最终导致其数字化转型水平相对较低遥渊二冤整合资源编排以促进高校实现数字化转型众多研究已经强调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与规划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渊White袁et al.袁2021;Jiang袁et al.袁2018冤袁数字感知有助于高校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袁但这些促进作用必须在资源利用等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遥本研究的案例既支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袁又从组态视角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讨论遥数字感知能
35、力的提升促进了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协同效应袁高校对数字学习机会的感知能力越强袁其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的活动也会越活跃袁越能够保持对复杂数字化环境的敏感性遥资源利用促使高校对资源进行重构以匹配新需求袁 具体表现在重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上袁表 6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稳健性检验表 7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组态稳健性检验H1a爷H1b爷H1c爷H2爷数字感知荫荫茚茚数字学习荫荫荫茚数字创新茚荫茚荫资源构建荫茚荫资源整合荫茚荫资源利用荫荫荫茚一致性10.93410.965原始覆盖度0.2090.5980.0940.089唯一覆盖度0.0630.4530.0440.040解的一致性0.943解的覆
36、盖度0.751NH1爷NH2爷NH3爷数字感知茚茚茚数字学习茚茚茚数字创新茚茚资源构建茚茚资源整合茚茚荫资源利用茚茚荫一致性0.9840.9830.993原始覆盖度0.6200.6020.115唯一覆盖度0.1070.0810.002解的一致性0.943解的覆盖度0.782注院茚=核心条件缺失曰荫=边缘条件存在曰茚=边缘条件缺失曰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遥注院荫=边缘条件存在曰茚=边缘条件缺失曰空白代表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遥教育数字化荨荨46从而推动教育结构的重组袁促进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渊Chen袁et al.袁2022冤遥案例 1 至案例 3 的高校在数字化战略的驱动下袁专门开设了
37、数字化转型项目袁包括数字战略尧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应用等主题袁 学校的资源投入和数字化创新活动稳步推进遥 案例 10 高校启动了野优化教科书冶渊BETTER BOOK冤项目袁着重于构建网络平台以支持在线教科书的开发袁并在 Canvas 等多个学习管理系统呈现内容渊White袁et al.袁2021冤遥 而在数字创新主导下的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组态中袁 当高校缺乏数字化的感知和学习能力时袁 则需要积极依靠资源投入和整合等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遥案例 16 高校近年来逐步加大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袁探索建立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袁致力于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创新遥渊三冤推动
38、构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要素协同机制高校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和能力基础上的全面变革渊李滋阳袁等袁2021冤遥 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袁 这在高低水平的教育数字化路径中均有体现遥 数字学习与资源利用的结合袁 以及数字创新与资源构建和整合的结合袁都能够促进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遥而当数字感知尧数字学习和资源利用出现缺失时袁数字创新则必须依赖于资源构建和整合袁 才能有效地推进数字化转型遥同时袁资源编排的单独作用对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袁 这进一步证实了多维度和多要素结合的重要性遥例如袁案例 15 高校作为我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育的标杆院校袁从顶层设计入手袁建立了完
39、善的多元化参与机制袁并构建了 3D 数字校园平台尧数据治理平台尧 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应用系统等一系列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数字化教育产品遥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学校内部数字化应用袁 还促进了数字生态系统的建设袁从而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遥相反袁 案例 18 至案例 25 的高校在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两个维度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缺失袁 案例18 虽然开发了大量的在线 MOOC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使用率并不高袁 大多数教师仅将这些资源作为非强制性学习资料袁 而未能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遥此外袁尽管学校系统开放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反馈袁但调查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作用仍不明确遥其他一些高校在战略和规划上
40、还未将数字化转型提上日程袁其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也相对较少遥六尧我国高校数字化转型建议与启示高校数字化转型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系统性审视袁 并关注其与社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渊见图 2冤遥 本研究不仅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因素袁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袁高校数字化转型受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袁呈现出不均衡的转型水平遥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袁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数字化转型并服务教育教学过程袁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遥渊一冤明确数字愿景袁推动数字战略落地实施高校需明确规划并灵活调整数字化转型战略袁积极识变尧应变尧求变遥 考
41、虑到目前数字化转型战略融入野十四五冶发展规划的高校较少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协助高校构建数字化愿景袁 并根据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袁共同规划数字化教学与业务流程渊姚晓霞袁等袁2022冤遥高校领导部门应主动提升数字化能力和素养袁培养敏锐的数字洞察力袁加速学校数字化转型步伐渊郁晓华袁等袁2023冤遥 教师和科研人员应成为数字技术的积极使用者和开拓者袁 发挥数字技术的助学促教功能袁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渊金慧袁 等袁2023冤遥渊二冤整合资源配置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机协同袁降低教育成本和负担遥 高校应精准识变袁加大对数字教材和数字化教室的投入袁 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图 2高
42、校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文化国家数字化转型政策宏观政策政治经济保障价值观高校数字化转型实践数字感知资源构建中观机制数字 创新高校数字化转型作用路径资源利用数字学习资源整合推动微观实践教学目标管理目标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学工具管理工具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管理内容循序渐进系统工程47构建多元交互尧虚实结合的教学和服务场景遥根据学习者特征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袁培养学生数字能力袁提升其服务数智社会的能力渊邱昆袁等袁2023冤遥 针对当前校企政之间数字化转型制度建设与协同实施推进的进展缓慢袁高等教育部门应推动校际尧校企的联结袁构建新型合作模式袁打通高校间的野数字孤岛冶袁共同推进符合战略发展需求的
43、数字能力建设袁 应对数字化新挑战遥渊三冤创新技术应用袁助力数字教育生态重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遥 高校应发挥数字技术在资源重组与工作流程重塑方面的双向驱动作用袁 并积极重构教育环境尧重塑教学方式袁推动数字化进程遥 高校教师应创新性地运用新技术袁 推动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和自动化袁增强教育功能袁共同推进数字教育生态的变革遥高校还应重视大数据分析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袁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应用袁弥补过去对经验依赖的片面性袁提高教学信息获取效率袁增强教育管理决策能力渊李铭袁等袁2022冤遥七尧结语本研究选取了 25 所高校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分析对象袁采用 fsQCA 方
44、法袁从组态视角探讨在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因素影响下的高校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遥 本研究所提出的分析框架考虑了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依赖关系曰 研究结果解释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条路径曰 研究中对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分析进一步拓展了动态能力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的应用遥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院渊1冤因数据来源有限导致研究收集的案例数量受限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合路径的丰富度曰渊2冤研究仅聚焦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两方面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袁未将可能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尧 文化背景纳入要素分析范围遥为突破以上局限袁未来研究将在数字化转型影响要素多样性尧 影响机制和案例丰富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遥参
45、考文献陈向东,杨德全,2020.组态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新路径要要要质性比较分析渊QCA冤及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1):28-37.陈向东,褚乐阳,王浩,等,202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预见:基于 AIGC 的行动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13-24.程建青,罗瑾琏,杜运周,等,2019.制度环境与心理认知何时激活创业?要要要一个基于 QCA 方法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114-131.程建青,刘秋辰,杜运周,2023.创业生态系统与国家创业成长愿望要要要基于 NCA 与 fsQCA 方法的混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80-97.杜运周,贾良定,20
46、17.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渊QCA冤院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6):155-167.胡钦太袁王姝莉袁郭锂袁2024.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审思J.电化教育研究(1)院61-67+99.金慧,彭丽华,王萍,等,2023.生成未来院教育新视界中的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变革要要要叶2023 地平线报告 渊教与学版冤曳的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3):3-11.李铭,韩锡斌,李梦,等,2022.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尧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7):23-30.李滋阳,石宏伟,罗建强,等,2021.高校产学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尧机遇与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3):
47、110-118.邱昆,刘丙利,2023.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逻辑院在场尧样态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7):61-68.单俊豪,闫寒冰,2022.教育新基建赋能数字化教师培训资源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3):32-41.舒杭,顾小清,2022.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11):24-33.万力勇,范福兰,2023.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3-12.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2023.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25-35.谢幼如,邱艺,章锐,等,2022.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
48、评价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9):7-15.姚晓霞,高冰洁,2022.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愿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13-24.郁晓华,王津钰,2023.量子领导者院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学校 CIO的能力转变J.远程教育杂志(3):55-64.张吉昌,龙静,孙珂,等,2020.动态能力视角下科技企业新产品开发优势形成机制研究要要要基于 NCA 与 SEM 的混合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7):126-136.张明,杜运周,2019.组织与管理研究中 QCA 方法的应用:定位尧策略和方向J.管理学报(9):1312-1323.张青,华志兵,2020.资源编排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管理(9
49、):193-208.祝智庭,孙梦,袁莉,2022a.让理念照进现实院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设计及成熟度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3-11.祝智庭,郑浩,许秋璇,等,2022b.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J.现代教育技术(9):5-18.AMIT R,HAN X,2017.Value creation through novel resourceconfigurations in a digitally enabled worldJ.Strategic En鄄trepreneurship Journal,1(3):228-242.CHEN H,TIAN Z,2022.Envi
50、ronmental uncertainty,resource or鄄chestr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fuzzy-set QCA ap鄄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2):1-5.教育数字化荨荨48Influence Factors and Pathway Analysi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