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Buildinga Learning Country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口肖正德摘要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其振兴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其文化生态的重构。文化生态学有助于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提供统筹全局的新视角。县中文化生态重构应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性,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开放
2、性,重构主体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县中塌陷;县中振兴;文化生态学;县中文化生态重构;五育并举中图分类号 G420DO110.15881/33-1304/g4.2024.02.0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2-0 0 0 8(2 0 2 4)0 2-0 0 0 3-0 7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失衡,县中振兴的一、引言关键环节在于其文化生态重构。文化生态学的引人,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既是县域基础教育的支柱,也是联结城乡教育的枢纽,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然而,近年来一种以县中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县
3、中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下滑、县域教育生态日益恶化为主要表征的“县中塌陷”现象引发广泛担忧。在建设教育强国新时代背景下,重构县中文化生态、促进县中振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分析县中振兴之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意义、文化生态重构之于县中振兴关键作用的基础上,阐释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主要意涵,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实践策略,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建构提供统筹全局的新视角。二、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理论意蕴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之振兴,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有助于教育强国建设
4、中县中振兴提供统筹全局的新视角,赋予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丰富意涵。(一)县中振兴之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2 0 2 3)。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充分论证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教育强国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使
5、命担当,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既是一县的教育高地与文化重镇,也是联结城乡教育的枢纽,应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当时代使命,引导与促进县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学子实现教育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景,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研究”(项目编号:2 2 JJD88001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肖正德,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浙江杭州3 1 1 1 2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吉林长春1 3 0 0 2 4)。引用信息
6、:肖正德,2 0 2 4.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 J.远程教育杂志,4 2(2):3-9.3远程叔育杂志学习型大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作用。虽然,县中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近年来随着省会城市、地级市高中的扩张,尤其是少数优质高中或“超级高中”的明星效应和虹吸效应不断扩大,县中优秀师资纷纷向这些优质高中或“超级高中”单向流动。在这一趋势带动下,家长趋之若将孩子送往这些高中,加剧了对周边县域优质师生资源的双重虹吸效应,县中教育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县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塌陷”。2 0 2 1 年政
7、府工作报告作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重要部署。2 0 2 1 年1 2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全面加强县中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可见,振兴县中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习近平,2 0 2 3)”这一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也揭示了基础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所在
8、(靳玉乐,等,2 0 2 3)。县中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县中振兴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实现县中振兴,能有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怀进鹏,2 0 2 2),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要义与重点。换言之,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县中振兴不仅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县中振兴,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布局,事关教育公平的实施,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确立县中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措
9、施,全面振兴县中,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不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坚实基础。(二)文化生态学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提供新视角人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生4态。2 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弗兰兹博厄斯(FranzBoas)和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ouisKroeber)通过对“北美土著民族文化是否由环境决定”问题的研究,启了文化生态研究的大门。1 9 5 5 年,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其所著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中率先将文化生态学释义为,一种“从人类生存的整
10、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学说”(司马云杰,2 0 0 1)。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范式,文化生态学融生态学于文化学研究,致力于“解释某一地域特定文化特征的起源,而不是总结那种适用于任何文化情形的一般原则”(Steward,1955),从文化与整个环境生物集的关系视角为研究文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引人,对于系统、多维、动态地审视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振兴的关键环境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把握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并通过不断优化要素来重构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是多维因素的综合,不单是学
11、校内部推进的教师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而是县中的整体教育治理以及各个改革发展环节都需要与新时代语境下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理念与要求相一致。因此,将县中文化重构置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进行新的理解更符合其发展规律。根据文化生态学,县中文化生态不仅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县中自身改革发展理念、内容、方式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学校周边文化资源和县中自身文化基础等中部因素的影响。故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县中文化生态系统:一是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县中发展出台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是深刻影响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外部文化生态;二是县中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就
12、是指县中内在的价值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内容及方式,这是县中的一种内生文化环境;三是学校周边的文化资源和县中自身拥有的文化基础,这是与县中文化生态重构密切相关的中观因素,构成了县中中部文化生态的基本格局。缘此,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要系统考虑上述三种文化生态系统。只有这三种县中文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不断优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中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Buildinga Learning Country县中文化生态的重构。(三)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及对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借鉴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教育文化生态
13、重构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系统变革,既需要像生态环境修复那样在宏观层面做好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在中观层面提供指导、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学校自主在微观层面积极拓展和创新。美国学者欧阳莹之(Sunny Y.Auyang)指出,“由于任何可用系统观念描述的问题,都可适用生态理论来探讨动态系统中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Auyang,1 9 9 8)。文化生态学适合探讨与描述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问题,认为文化生态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呈现有机整体性、多样平衡性和互动开放性三大基本特征。我们可利用文化生态系统这三大基本特征为基础,有效指导与诠释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的
14、重构。第一,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有机整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在其运行演化过程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化生态学将人类文化视为由各种构成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整体和内部诸文化要素及其所包含的子系统都与总系统外在环境密切关联,而且每个文化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郭金秀,2 0 2 1)。斯图尔德认为,在文化生态系统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化的复杂性和它的层次结构,只有将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理解系统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郭金秀,2 0 2 1)。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特征表
15、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县中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县中发展受制于诸多环境因素。振兴县中,首先要解决制约县中发展的文化环境问题,奠定其发展的外部基础,优化县中文化外生态。第二,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性,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教育生态。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多元文化能够促进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文化因子之间的能量和信息的有机交流,从而促进文化生态系统良好秩序的建立,推动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斯图尔德,2 0 1 3)。文化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特征使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不同县中文化差异性,并借此形成县中多样化特色办学格局,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
16、系,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第三,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开放性,重构开放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积极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的复杂性互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文化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各文化子系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联系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不断交流,扩展了文化活动的生态位,并增强文化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斯图尔德指出:“我们研究生态的最终目标通常是探讨在特定环境或场所内自然、生物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郭金秀,2 0 2 1)”他认为人、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变量,且不可分离(斯图尔德,2013)。因而,主张采取互动的开放的视角来理解文化及其所处
17、的环境,并关注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开放性特征,县中要激发主体活力,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区域间交流与共享,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重构开放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三、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实践逻辑如上所述,培育良好的县中文化生态是一项复杂工程,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要系统考虑外中内三重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应当用整体的、系统的、开放的理念看待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县中文化生态环境,实现良好县中文化生态的构建。(一)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任何学校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校发展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据此,
18、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首先要解决制约县中发展的外部文化环境问题,重点是加强招生统筹管理,扩展专项计划,均衡配置资源,奠定县中发展的外部基础,优化县中发展的外部文化环境,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1.加强统筹管理,系统治理高中招生优质生源不断流失是县中教育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重构县中文化生态,促使县中走出发展困境,首先要稳住生源。立足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5远程叔育杂志学习型大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特征,要将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看作一盘棋,综合运用一系列公共政策工具,强化招生管理省级统筹责任、地市主体责任、县级落实责任,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统筹管理,对普
19、通高中招生进行系统治理。具体而言,一是全面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公民办学校都应主要服务办学所在地,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批次和方式同步招生。所有公民办普通高中实行属地招生,地处县城的公办普通高中应在本县域内招生。二是规范招生录取程序。强化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透明,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平稳有序。三是强化普通高中招生督查督导问责。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招生录取监督责任制,对学校招生公告、招生方案、登记报名信息、录取过程、结果公示等进行从严监管。地方党委与政府要将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纳入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招生全过程监管,严禁各种形式的跨规
20、定区域招生和“掐尖 行为,确保优质生源自然分配(Steward,1 9 5 5),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为县中振兴构建良好的外部文化生态。2.扩展专项计划,促进升学机会公平在影响社会流动性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因素至关重要。教育系统是一个能有效改变阶级相对优势的机制(安雪慧,2 0 2 2),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可通过接受教育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削弱代际传递的不平等。县中承载了县域人民群众对于实现社会流动的美好期待。但县中“塌陷”使得这一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甚至完全堵塞。对此,我们需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升学机会公平,扩大县中学子接受
21、高等教育的机会,打破县中学子向上流动的壁垒。自2 0 1 2 年起,我国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为县中学子提供更多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就读的机会,成为打破县中学子向上流动壁垒的一条重要通道。今后国家要采取更大措施,扩展重点高校招生范围,尤其是改变过去只集中在部分省属重点中学招生的局限;扩大国家与地方专项计划实施范围,以县域为主,将一定比例或者数量的专向指标定向投放县中,为县中学子提供更多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就读的机会(Parkin,1998)。这项作为统一高考的补偿性政策,可以让一部分老百姓重拾对当地教育的信心,促使一6部分优质生源回流,继而利用这部分人群的理性回归,影响更多
22、本地学生及其家庭的选择(张志勇,2022),从而缩小日益扩大的高中教育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形成县中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3.均衡配置资源,扎实推进教育共富县中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县中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整个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聚焦优质均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系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教育共富。首先,在教育投人机制方面,实现“以省为主”,上移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统筹级别,由省级政府统筹,促进辖区内教育资源均衡,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吴秋翔,2 0 2 2)。其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实施县中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提升县中学校办学条
23、件。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和办学条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国家应制定出台县中办学条件标准,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县中教师配备、校舍建设、教育信息化、图书及设施配备等(刘丽群,等,2021)。重点解决部分县中建设不达标、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补齐短板,抬高底部(张志勇,2 0 2 2),为县中振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要根据县中教育发展需要,完善县中师资队伍供给机制,合理确定县中教师编制,确保县中专任教师数量。除了部属师范高校外,支持本地师范本科高校面向县域高中定点培养免费师范生,补充县中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大中城市优质高中优秀教师支教县中。二
24、要加大县中教师培训力度,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新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县中教师队伍,促进县中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三要切实保障和提高县中教师待遇,使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三者形成合力,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区学校到县中抢挖优秀教师,维持县中教师队伍稳定。(二)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文化生态学认为,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每一个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整体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据此,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应当加强特色高中建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县中发展
25、的中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Buildinga Learning Country部文化环境,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1.利用文化优势,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性特征给县中文化生态重构以重要启示:高中教育也是一个复杂多样系统,每所高中的发展犹如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因子,都是在复合的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其发展离不开周围的文化环境。每所高中要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适者生存与良性发展,一定要按照自已的文化优势和社会需求,找到并确立自己发展的定位。即要实现分类发展,积极探索县中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县中教育新格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26、规划纲要(2 0 1 0 一2 0 2 0)指出,要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但长期以来,在以高考升学率为核心评价指标背景下,县中往往陷入以高强度应试为主要特征的“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窘境,渐渐地失去了办学活力和竞争力。振兴县中,就得支持县中立足人才培养需要和自身办学实际,鼓励县中充分利用县域地方文化资源,定位特色发展新方向,激发办学新活力,形成德育、人文、数理、科技、体艺、国际化等新特色,同时加强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体育美育教学成果,完善县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县域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普通
27、高中育人模式。2.注重个性发展,满足多元发展需求文化生态学认为,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对于教育而言,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生态不同,其表现的文化素养必定各异。因此,针对具有不同文化差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是县中文化生态重构中的重要课题。县中要在认可学生差异、个性、多元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成长,最大限度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创设更多成才路径,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应自已的发展道路。然而,反观当下县中境遇,形成以投人大量时间为代价,将教师和学生集中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为表征,采取高强度应试为主要方式,
28、以获得高考佳绩为唯一目标的“县中模式”。这种通过大量时间投入和封闭式学习来提高高考升学率为主要表征的“县中模式”,室息学生生命气息,压制学生个性发展,无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重构关注学生身心成长、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县中文化生态。在其实践逻辑中,要认识到不同生活环境下学生的文化差异性,设置多样性课程,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做到有选择、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高效地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能够平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使得学生的生命成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关注,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多元发展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3.尊重文化基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文化生态系
29、统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据此,应尊重县中发展的文化基础,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学校要构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性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的评价,五育并举,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评价,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质量评价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关注学生认知能力成长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县中走出“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陷阱,促进县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要落实全
30、面教育质量的评价思想,打破唯升学、唯分数教育评价现象,切实减轻县中教师工作压力,提高县中教师职业认同度。要坚持正确的育人质量评价观,不得单纯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县中办学质量和教师工作能力的依据,更不能将升学率与学校教育经费分配以及评先创优等挂钩。概言之,只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县中教育活力,才能构建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生态。(三)重构开放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调整系统内各文化因子以适应系统外部变化,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系统的稳定延伸和自主创新。据此,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要激发学生主体活
31、力,坚持开放进取,推动县中创新提质,优化县中发展的内部文化环境,构建开放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1.激发主体活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动态系统,其远程叔育杂志学习型大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中每一种文化总是将自已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与环境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中,主动汲取良性因子(朱永新,等,2 0 2 1)。振兴县中,就要激发主体活力,主动实现自身生态位的拓展,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发展。首先,应重塑学校精神,积聚自主发展力,建构立足当下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促进教育价值的形成、教育情怀的培育、教学氛围的营造,不
32、断激发县中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其次,应根据县中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相对自主的教师聘用制度和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县中教师队伍,构建县中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县中教师工作热情。再次,应给予县中自主发展的制度空间,根据县中独特的生源特点、教师特点、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找到促进其发展的独特文化生态位。既不能用符合省市高中的一套标准要求县中,更不能对县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标签化”甚至“污名化”,而是应该认识到县中文化生态的独特性,给予其自主发展的制度空间,允许县中勇于探索自我发展之路。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广度和深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资源
33、、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时间、了解课程知识,实现个体发展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郭金秀,2 0 2 1)。县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较好地协调系统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合、利用、生发各种资源要素(严必友,2 0 2 2)。通过价值引导、逻辑构建,充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自主创新的县中文化生态重构。2.坚持开放进取,扩大区域交流共享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整个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黄正泉,2 0 1 5)。县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独特子系统,也需要保持系统的动态开放,经由与外界
34、和其他教育子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等多方位的积极互动来实现自身文化生态位的提升。尤其是通过与城市优质高中的交流互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增量发展,促进县中文化生态向开放创新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通过构建新时代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共同体、建立城乡普通高中教育联盟和实施县中对口托管帮扶工程等有效路径,扩大区域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建构县中开放办学格局。具体而言,一是组织与城市优质高中8师资层面的互动交流,建立常态化教研指导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教研,加强帮扶县中教师培训与学习,着力提升帮扶县中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二是组织与城市优质高中学生层面的互动交流,促进县中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学科视野,开拓高阶思维,提
35、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使得县中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三是组织与城市优质高中教育管理层面的交流与学习,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健全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促使县中教育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县中教育管理效能。由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深人认识县中与城市优质高中互动交流的意义,从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及其实施策略等问题入手,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推广,积极构建县中与城市优质高中互动交流机制,扎实推进县中与城市重点高中互动交流,不断促进县中文化内生态的优化。3.推动创新提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动态且富有创造力的关系(罗伯特F墨菲,1994)
36、。保持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开放,才能推动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同理,保持县中教育生态动态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县中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县中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推动县中振兴。一是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中课改的核心,也是县中特色发展的基础。县中应科学制定课程实施规划,在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的同时,还要依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在借鉴与吸收优秀教学成果基础上,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学科、学校特色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鲜明、具有活力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推动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
37、,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动力。县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国务院办公厅,2 0 1 9)。借此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结语县中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振兴县中是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Building a Learning Country教育强国建设的当务之急。从文化生态学视阈来审视,振兴县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建构一个良好的县中文化生态。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文化变革过程。一方面,文
38、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因而文化变革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就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就决定了良好的县中文化生态建构绝非一而就。此外,文化变革要求作深层次的结构性改变,这就决定了良好的县中文化生态建构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由此,我们需要从文化生态学的出发,观照县中文化生态重构的内在诉求,系统地思考其外中内三种文化生态建设,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积极的变革,不断优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发展格局,保障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的振兴。参考文献安雪慧,2 0 2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J中小学管理(1):1 0-1 3.郭金秀,2 0 2 1.文化生态学视野下
39、中国红色文化的当代发展 J理论导刊(1 1):1 1 8-1 2 4.国务院办公厅,2 0 1 9.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Z.国办发 2 0 1 9 2 9,2 0 1 9-0 6-1 1.怀进鹏,2 0 2 2.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NJ.人民日报,2 0 2 2-1 2-2 1(0 9)黄正泉,2 0 1 5.文化生态学(上册)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6.靳玉乐,王鉴,吕立杰,等,2 0 2 3.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的使命及其践行(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 1-3 2.刘丽群,张文婷,2 0 2 1.振兴县中: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 J湖
40、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6):8-1 3+2 1.罗伯特F墨菲,1 9 9 4.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 M.王卓君,吕酒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5 0-1 5 1.司马云杰,2 0 0 1.文化社会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3.斯图尔德,2 0 1 3.文化变迁论 M.谭卫华,罗康隆,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9-3 2+2 9-3 2.吴秋翔,2 0 2 2.县域普通高中,振兴之路如何走 N.光明日报,2022-03-29(09).习近平,2 0 2 3.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J.求是(1 8):4-9.严必友,2 0 2 2.县中振兴关键是提升学校自主发展力 N.中国教
41、育报,2 0 2 2-0 5-1 4(0 7).张志勇,2 0 2 2.国家教育治理视野下的县中教育振兴路径 .教育学报(5):7 2-8 3.朱永新,郝晓东,2 0 2 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J.人民教育(1):1 3-1 6.AUYANG S Y,1998.Foundations of complex-systems theoriesin economics,evolutionary biology,and statistical phys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404.PARKIN F,1998.Cla
42、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Socialstratificaion in capitalist and communist societieMj.NewYork:Praeger:109.STEWARD J H,1955.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J.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36:256.收稿日期:2 0 2 4 年1 月1 1 日责任编辑:陈媛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Cultural Ecologic
43、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ySenior High Schoo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Xiao Zhengdel.2(1.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121;2.China Institute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44、Changchun Jilin 130024)Abstract Basic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As a leader in county-level basiceducation,the revitalization of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education powerhouse.The core iss
45、ue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e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lies in the imbalance of its educational andcultural ecology.The key to revitalize the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l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y.Cultural ecology ishelpful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46、practical logic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ecology of the countysenior high school: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grity of cultural ecosystem to reconstruct the outside education ecology of high-qualityand balanced;Based on the diversity and balance of cultural ecosystem to reconstruct the mid edu
47、cation ecology of diverse andmultivariate;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nd openness of cultural ecosystem to reconstruct inside education ecology of subject andinnovation.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Collapse of the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ySenior High School;Cultural Ecology;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The Five Great Discipline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