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普满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6年12月,我国首个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明确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随后,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都对开展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全民阅读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立法的进程,直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功能,意味着图书馆要从藏书、管书为主,转向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要求地方政府把全民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这也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李苑、孙嘉靖《书香中国更可期》)
材料二:
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城镇成年居民2017年的图书阅读率为67.5%,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83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35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两项调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升反降。
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也表示,阅读基础设施建好后,要进一步激活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提升其价值。仅就目前而言,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确实存在短板,全社会要尽量向农村和农民子弟倾斜。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2017年有65.2%的农村成年居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村成年居民想通过阅读了解大山之外的世界,希望能与中国古人和东西方名家、大家成为面对面交流的朋友,渴望在字里行间丈量世界。
魏玉山和徐升国一致认为,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条件的农村要找喜欢阅读的村民来管理农家书屋,带领大家定期开展有规模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引领村民走进字里行间。
(摘编自刘彬《农村需要阅读推广人》)
材料三:
自“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后,中国出版界便积极行动起来。经过周密的顶层设计和精心准备,由权威的图书评测专业机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科教频道强强联合,组织开展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一份中国图书的权威榜单、一幅中国人的阅读地图。
至2018年,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已成功举办了5届,共有300余名各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审工作。每年优秀图书要历经近10道专业评审程序,才能从40余万种图书中产生这个好书榜单,上榜率仅为0.00007%。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榜单”,更是一幅“心灵榜单”。
“中国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
(摘编自杨平《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好书》)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情况统计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
7. 下列关于“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全民阅读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不升反降,其原因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远低于城镇。
B.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施行,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为全民阅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C. 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后,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D. 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的开展,既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也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广大农村地区,较低的阅读率和较高的阅读意愿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农村阅读短板的存在和农民阅读习惯培养的不易。
B. 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评审程序严、上榜率低,无疑提升了“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的含金量,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的上佳选择。
C. 上述的几则材料中,多处引用了权威部门统计提供的精确数字和权威人士的观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
D.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速提高,2014年已超越纸质书阅读率,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
9. 要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参考答案:
7. A 8. D
9. ①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加强对全民阅读的规范、引导和支持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强化人们的行动落实;②关注广大农村地区阅读现状,从政策上加以倾斜,消除农村阅读短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③加强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利用率,为全民阅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④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⑤加强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切实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信息筛选点时“‘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辨析,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其原因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远低于城镇”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中无据。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说法错误,从材料四的图表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速提高,2014年已超越纸质书阅读率”,但是并没有信息显示在“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本题,题干问“要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仔细阅读全文,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2016年12月,我国首个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明确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都对开展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立法的进程,直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功能,意味着图书馆要从藏书、管书为主,转向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要求地方政府把全民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这也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机会”“我国城镇成年居民2017年的图书阅读率为67.5%,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83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35本”“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两项调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升反降”“要进一步激活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确实存在短板,全社会要尽量向农村和农民子弟倾斜”“魏玉山和徐升国一致认为,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条件的农村要找喜欢阅读的村民来管理农家书屋,带领大家定期开展有规模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引领村民走进字里行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科教频道强强联合,组织开展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一份中国图书的权威榜单、一幅中国人的阅读地图”“‘中国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关注农村地区阅读现状,加强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以及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方面分条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关注农村地区阅读现状,加强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以及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方面分条进行整合概括。
2.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21-23题。 (14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的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的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裹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有删改)
21、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2、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23、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先生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藏与散”关系的理解。(6分(6分)
参考答案:
21.参考答案:(1)①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②在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4分,其中①②两点各1分,③点2分)
22.参考答案: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4分,其中①②两点各1分,③点2分)
23.参考答案:①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的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6分,每点2分,答全3点给全分)
3.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萝卜花
丁立梅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花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6、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分)
17、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着分析其作用。(4分)
18、作者以“罗卜花”为题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6.文中的女人是一个美丽温婉,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健全隐忍,热爱生活的妻子形象.具体如下:①美丽温婉."皮肤白皙",衣着干净,始终微笑面对顾客,例"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②勤劳善良.女人首先是在小巷子摆摊,后来攒了钱,出入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把丈夫照顾得气色很好,把酒店打理得井井有条;③富有智慧.用勤劳的双手雕刻出美丽的萝卜花,使之成为经营的特色;④坚强隐忍.面对家庭的不幸,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从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奋斗,改变生活现状;⑤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感.
17.作用有两个方面:①女人的穿着打扮,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洁净,"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并且不断更换围裙和袖套;其次是有亮色,"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说明女人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的人.。②为下文写女人在困境中挑起家庭重担,不怨天尤人,坚强面对现实,笑对生活作铺垫.
18.①"萝卜花"是小说的线索.一朵朵美丽的萝卜花贯穿全文,也开在了读者的心中,使小说呈现出淡雅,诗意的审美境界.②"萝卜花"烘托了女人美丽的形象——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魅力的内心,是女人美好精神的化身,体现了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人也正是在它的帮助和鼓舞之下才有了挑起生活重担的勇气和力量. ③"萝卜花"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普通人的生活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唯有追求与抗争,才能战胜苦难,改变生活.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阳请督师 阳:表面上,假装
B.而阴使其党留己 阴:暗地里
C.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 随即
D.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纵:放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故列城从之皆遁 以文相逊
B.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 乃械系送杭州
C.雅礼重之 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
D.文龙焚书斩其使 其可相逼邪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B.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C.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D.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4分)
②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文龙“负气节”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陈文龙,字君贲,是福州兴化人。文章写得很好,具有志气和节操。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以礼相待,十分器重他。他能担任监察御史,就是出于贾似道的举荐。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御史台谏官都(表现)无能,所有向上呈交的奏折,都要先呈交贾似道,(经他同意之后)才能上呈。到了陈文龙任这个职务时,只有他不这么做,就冒犯了贾似道。
临安知府洪起畏请求实行类田,贾似道支持他的建议,陈文龙上疏认为不行,贾似道发怒,扣留了他的奏章。襄阳长久被围困,贾似道每天恣情淫乐,根本不放在心上。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竭力陈述他的过失。
范文虎统帅部队没有建树,贾似道庇护他,让他做安庆知府,又任命赵溍为南京知府,黄万石做杭州知府。陈文龙说:“范文虎丢失襄阳,现在反而被提升任用,这本是应当惩罚的事结果反而奖赏了。赵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凭什么担当重要的职位?黄万石对政事懈怠荒疏,让他做京城的行政长官,怎么能够治理好?请全部罢免他们。”贾似道大怒,贬黜陈文龙去抚州做知府,随即又让御史台的官员李可弹劾罢免了他。不久,吕文焕引导元军东下,范文虎第一个迎敌投降,和吕文焕一起向东进兵。贾似道在鲁港战败,赵溍最先逃跑,因此各城守将随后都逃跑了,贾似道这才后悔没听陈文龙的话。
这个时候边境地区形势非常危急,陈文龙上疏说:“《尚书》讲到,‘大家同心协力,致力于治世之道’。蒙古兵今天攻取某城,明天修筑某堡,而我们却用文书表示退让,只对他们的踪迹表示怀疑,就好像在拯救落水的人或救火的时候,却还讲究缓步慢走的礼仪。请诏令大臣们同心图治,不要只发空洞的议论。”
降将王世强引导元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守军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投降,陈文龙把使者杀了而把副使放还,让他带信去谴责王世强、王刚中背叛国家。跟着就发动百姓和士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一千,元军大军却没能攻下。(元军统帅)让他的亲家拿着书信来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书信杀了他的使者。有人劝他投降,陈文龙说:“你们只是怕死罢了,却不明白谁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把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元军军营,想让他投降,(文龙)不屈服,元军对他动刑,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元军再三强迫他,最终他也没有屈服。于是元军将他戴着刑具押送到杭州。陈文龙从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他的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厉害,没有医药,身边的人看着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也死了。众人叹息:“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把她收殓埋葬了。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五岁行冠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称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惜。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长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参考答案:
12. B 13. A 14. A
15. (1)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属文日数千言”的意思是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日”做状语,“属”做谓语,“文”做宾语,“数千言”做定语修饰“文”。句意流畅,语法合理,所以应在其前后停顿,排除A、D项。“口未能言”的意思是嘴里却说不出来。其中“口”作句子是主语,而不是作“见”的宾语,所以应在“口”之前停顿马鹏程C项。综上分析,本题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错在“男子十五岁行冠”。正确理解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本题选A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正确理解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才真正信服。故本题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若”:“如果”;“为”:“成为,做”;“许”:“允许”;“顾”:“难道”。第二句关键点:“浑涵”:“博大丰富”;“光芒”:“光辉灿烂”;“盖”:“大概”;“鲜”:“少”。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那样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支离破碎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名,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