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9567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题3分,共9分)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          近来,美宇航局的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同时月球轨道器也在扫描月表寻找光线信号——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证实月球并不是一个完全干燥的星球。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月球有水的确凿证据竟然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美国科学家在“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和火山玻璃中发现了水的证据,而含量最多只有千分之几,这也解释了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样本分析后为何会得出月球绝对干燥的结论。          美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月球样本管理员加里·洛夫格伦表示:“过去十年,科学仪器的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甚至能分析出含量如此少的水。”月球岩石样本中合有水的线索是根据2008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科学家当时的报告称,在“阿波罗”飞船带回地球的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不过,水分子是否是因某种原因(如操作失误)到了地球才有的,那个研究小组未能证明。美国卫斯理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詹姆斯·格林伍德表示,一个确定水分子诞生地的途径是,测量水样本中不同氢同位素的含量,那个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研究小组尚未掌握这项技术。             同位素测量数据的作用类似于人的指纹,例如,来自地幔的水的同位素比值不同于来自彗星的水。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那项研究公开时,格林伍德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从月球岩石遴选出的矿物磷灰石样本,用以确定里面水分子的“指纹”。          格林伍德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召开的第41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公布了他的研究发现。他表示这项研究证明月球岩石中的水“并不是来自地球”。在这次大会上。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了在含有磷灰石的月球岩石中发了水的证据。这些岩石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科学家认为该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电子微探针的粒子束轰击磷灰石,计算出岩石样本内氟气和氯气这两种气体的含量。根据用以计算磷灰石的已知公式,氟气和氨气的存在表明,要使得磷灰石的晶体结构趋于完整,还需要另一种化合物。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缺失的分子可能是氢氧化物——磷灰石的常见组成部分和水分解后的副产品。 地球学家弗朗西断·麦克科宾指出,虽然月球有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但它们其实只是杯水车薪:“尽管现在能证明月球上存在着水,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因此:现在的研究结论与40生前对月球样本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人员还计划调查月球上水的来源。最常见的几种猜测集中在月球的早期历史,即在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产生月球后不久。格林伍德说,一种可能性是,冰质彗星在月球固化过程中撞上了这颗年轻的星球,在上面留下了水。麦克科宾表示,另一种可能性是,月球上的部分水在地球分裂飞向太空形成月球过程中“捎带”过去的,换句话说,它们可能来自于古代的地球。 7.从原文看,下列能支撑“月球有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月球轨道器在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时扫描月表寻找到光线信号。         B.《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在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C.詹姆斯·格林伍德研究证明月球岩石样本中的水并不是到了地球后才有的。        D.月球岩石样本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这一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科学家坚信月球绝对干燥。        B.科学仪器灵敏度的提高导致对月球岩石分析的结果更准确。        C.月球上的水可能是小型彗星撞上固化过程中的月球后遗留下来的。        D.月球上的水可能是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后从地球上“捎带”过去的。 9.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月球上存在着一定量的水,虽然远远不能与地球和火星相比,但现在的研究 结论与40年前的研究结果还是不完全一致的。        B.月球含有微量的水,虽然这得到了证明,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我们对月球 的研究与40年前没有什么区别。        C.月球岩石样本中含有微量的水,几乎忽略不计,这一发现不足以让人们真正认可月球有水的观点。     D.现在的研究成果表明月球中的水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存在大量的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15分)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15、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 16、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答: 参考答案: 14、(5分)A C(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 15、(4分) 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16、(6分)(1)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3分)(2)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 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 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 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A项,“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背景”错,属曲解文意。“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 全球化”是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观点持有者的看法,而非现实背景,并且原文首句强调的是“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而非“推动政治、文化全球化”。 B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错,属缩小范围。原文是“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错, 西方人鼓吹的“文化全球化”才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D项,“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错,属混淆关系。原文是“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而不是“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C项,“对比论证”错。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属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如果……就……”错。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没有这层意思。 故选D。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字长儒,状貌伟丽,善于容止。齐神武至信都,以为开府谘议参军。神武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言节闵帝贤明,可主社稷。作色而前曰:“若其贤明,自可待我高王。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节闵及中兴主皆废。更立平阳王,是为孝武。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天平中,授徐州刺史。初,?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又欲陷收不孝之罪,乃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备刺史卤簿迎之,使人相闻收曰:“勿怪仪卫多,稽古力也。”收语蹇,急报曰:“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自以门伐素高,特不平此言。 ?以籍地自矜,每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崔暹闻而衔之。神武葬后,?又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暹启文襄,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那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赡有新生女,乃许妻元康子。元康为言于文襄曰:“崔?名望素重,不可以私语杀之。”文襄曰:“若免其性命,当徙之遐裔。”元康曰:“?合死。朝野皆知。公诚能以宽济猛,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乃舍之。 五年,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冯氏受纳狼籍,为御史劾,与?俱召,诏付廷尉。寻别诏斩冯氏于都市,?以疾卒狱中。?历览群书,兼有辞藻。自中兴迄于孝武,诏诰表檄多?所为。然性侈,耽财色,于诸弟不能尽雍穆之美,世论以此讥之。 (节选自《北史崔悛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 B. 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 C. 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 D. 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废立是帝王废置皇后、太子,诸侯或大臣废除旧王另立新君。 B.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指代国家并沿用至今。 C.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作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D. 表,古代臣子呈给帝王或上级官吏的一种文书;檄,多用于声讨和征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仗义执言,拥立孝武建功。在商议废立大事的时候,太仆綦俊极力推崇节闵帝,崔?站出来反对;最后改立平阳王为帝,他也因此被封为武城县公。 B. 崔?构怨魏收,受到魏收奚落。崔?看不起魏收,不请他修撰起居注,甚至想诬陷他不孝之罪;后来魏收受聘出使梁朝经过徐州,借机把他奚落了一顿。 C. 崔?轻视文襄,险招杀身之祸。神武帝去世,崔?瞧不起袭位的文襄帝;文襄帝得知想治他死罪,因元康的说情才赦免了他,于是崔?就把孙女许配给元康的儿子。 D. 崔?生活奢侈,和睦诸弟有失。崔?很有文学才华,诏书诰命表章多是他写的,但本性奢侈,沉湎于财色,与各个弟弟不能和睦融合,受到舆论的讥讽。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能以宽济猛,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 (2)冯氏受纳狼籍,为御史劾,与?俱召,诏付廷尉。 参考答案: 10. B    11. D    12. C    13. (1)您如果能够宽容和严厉相辅而行(相互弥补),减轻对他的贵罚,那么仁德就越加显明,天下都归心了。 (2)冯氏受贿名声不好,被御史弹劾,与崔?一起被召见,下诏交付廷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译为:于是锁住崔?押赴晋阳,讯问他,他不服。崔暹请邢子才作证,子才坚持说没有此言。邢子才出来,对崔愤的儿子崔赡说:“尊公的意愿,正想和陈元康结为亲家。”此句中,“锁?赴晋阳”意思是“锁住崔?押赴晋阳”,“赴”与“锁”是两个表承接关系的动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子才执无此言”意思是“子才坚持说没有此言”,能够独立成句;“邢出”意思是“邢子才出来”,主谓结构完整,可以独立成句;“告……曰”意思是“对……说”,引起下一个句子,排除D项;所以正确断句为:于是锁?赴晋阳/讯之/不服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邢出/告?子赡曰/尊公意/正应欲结姻陈元康/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D项“表”解说不正确。呈给“上级官吏”错误。依据文化常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来判断。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因元康的说情才赦免了他,于是崔?就把孙女许配元康的儿子”分析不正确。结合原文“赡有新生女,乃许妻元康子。元康为言于文襄曰:‘崔?名望素重,不可以私语杀之。’文襄曰:‘若免其性命,当徙之遐裔。’”来看,崔?把孙女许配给元康的儿子后,元康才替他说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公诚能以宽济猛,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翻译为:您如果能够宽容和严厉相辅而行(相互弥补),减轻对他的贵罚,那么仁德就越加显明,天下都归心了。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诚”,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济”,弥补;“轻”,形容词作动词,减轻;“著”,显著,显明。   (2)冯氏受纳狼籍,为御史劾,与?俱召,诏付廷尉。翻译为:冯氏受贿名声不好,被御史弹劾,与崔?一起被召见,下诏交付廷尉。翻译时注意得分点:“狼藉”,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为”,被,表被动;“付”,交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崔?字长儒,相貌壮美,注重仪容举止。齐神武帝(高欢)到信都,任命他为开府谘议参军。高欢进入洛阳,商议决定废弃或存置帝王的大事。太仆綦俊极力申说节闵帝贤明,可以主持国家大事立为君王。崔?变了脸色上前说:“如果他还算得上贤明,那么自然可以等待我高王。既然是叛逆的胡人所拥立的,怎么还能当天子呢?如果听从綦俊的话,怎么还能称得上是义举呢?”因此节闵帝和安定王都被废黜。改立平阳王,这就是孝武帝。崔?因为拥立孝武帝有功,被封为武城县公。东魏天平年间,任徐州刺史。起初,崔?任常侍,找人修撰起居注,有人说:“魏收可以。”崔?说:“魏收是轻薄之徒。”改请祖鸿勋修撰。又想诬赖魏收不孝之罪,就用卢元明取代魏收当中书郎。魏收因此记恨他。到魏收受聘出使梁朝,经过徐州,崔?准备了刺史的仪仗迎接他,派人相传告知魏收说:“不要怪仪仗卫士多,这是研习古代的做法。”魏收说话口吃,急忙回复说:“崔徐州有拥立皇帝的功劳,怎么要靠研习古代的例子?”崔?自认为门第素来很高,对这句话心里特别感到不平。 崔?以官宦门第自负,经常对卢元明说:“天下的豪门望族仅有我和你。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怎么能相比呢!”崔暹听说后记恨他。神武帝下葬后,崔?又私下说:“黄颔小儿能当得起重任吗?”崔暹(听说后)启奏文襄帝。于是锁住崔?押赴晋阳,讯问他,他不服。崔暹请邢子才作证,子才坚持说没有此言。邢子才出来,对崔愤的儿子崔赡说:“尊公的意愿,正想和陈元康结为亲家。”崔赡有个刚生下来的女儿,就许配给元康的儿子为妻。元康就替他向文襄帝说:“崔?名望向来很重,不能因为私下说的话就杀他。”文襄帝说:“如果要赦免他的性命,应当把他流放到远方。”元康说:“崔?应该处死,朝野都知道。您如果能够宽容和严厉相辅而行(相互弥补),减轻对他的刑罚,那么仁德就越加显明,天下都归心了。”于是赦免了他。 北齐天保五年,任东兖州刺史,又携带冯氏部属。冯氏受贿名声不好,被御史弹劾,与崔?一起被召见,下诏交付廷尉。不久皇帝另外下诏在都市斩了冯氏,崔?因病死在狱中。崔?博览群节,又有文采。从中兴年间到孝武帝,诏书诰命表草多是崔?所写。然而本性奢侈,沉湎于财色,与各个弟弟不能和睦融合。当时舆论用这个来讥讽他。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始仕幕府          仕:任职、做官   B.未可干也          干:冒犯,冲犯 C.计不复生          生:活着、生存   高考资源网 D.乃敕各持一把茅    敕:嘱咐、命令 8.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出为海昌屯田都尉 B.逊开仓谷以振贫民 C.备知其计不可 D.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直接表现陆逊军事指挥才能的一组是(   )(2分) 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        ②此必有谲,且观之 ③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④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⑤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          ⑥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对“所以不停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敌也”翻译正确的是(   )(2分) A.因此不听从你们进攻吴班的建议,是揣测他定有诡诈的缘故。 B.之所以不听从你们进攻吴班的建议,是他一定揣有诡诈的缘故。 C.因此不听从你们进攻吴班的建议,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 D.不听从你们进攻吴班建议的原因是揣测他定有诡诈的缘故。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陈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陆逊开始任职幕府,后来又担任过东西曹令史、屯田都尉,大都督等职务。 B.陆逊在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理县事的时候,爱护百姓,重视农桑、显示了才能。 C.陆逊在作战中,申明军令、赏罚严明、加强纪律,统一步调,克敌制胜。 D.刚担任大都督的陆逊,统帅吴军把“天下枭雄”刘备打得全军覆没。 参考答案: 7C、8B、9D、10B、11C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也。曾祖蕤,谯郡太守。祖允,芜湖令。父济,安东参军。逌少孤,与从弟灌共居,甚相友悌,由是获当时之誉。逌避乱屏居,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本州辟从事,除佐著作郎,并不就。征北将军蔡谟命为参军,何充复引为骠骑功曹。以家贫,求试守,为太末令。县界深山中,有亡命数百家,恃险为阻,前后守宰莫能平。逌到官,召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朝廷嘉之。 中军将军殷浩甚重之,迁长史。浩方修复洛阳,经营荒梗,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谓将校曰:“今兵非不精,而众少于羌,且其堑栅甚固,难与校力,吾当以计破之。”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集襄营。襄营火发,其乱,随而击之,襄遂小败。及桓温奏废浩佐吏,遂免。 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书》洪祀之制,亲执虔肃于太极前殿,冀以免咎。帝使太常集博士草其制,逌上疏谏曰:“德礼增修,则殷道以隆。此往代之成验,不易之定理。顷者星辰颇有变异,陛下祗戒之诚达于天人,在予之惧,忘寝与食,仰虔玄象,俯凝庶政,嘉祥之应,实在今日。而犹朝乾夕惕,思广兹道,诚实圣怀殷勤之至。然洪祀有书无仪,不行于世,询访时学,莫识其礼。且其文曰:‘洪祀,大祀也。阳曰神,阴曰灵。举国相率而行祀,顺四时之序,无令过差。’今案文而言,皆漫而无适,不可得详。若不详而修,其失不小。”帝犹敕撰定,逌又陈古义,帝乃止。 逌在职多所匡谏。著《阮籍序赞》《逸士箴》及诗赋奏议数十篇行于世。病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B.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C.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D.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除,是我国古代任用官员的词语。“辟”,一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B. 友悌中的“友”是指友爱、亲爱;悌,是指尊重长辈。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古代五伦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 C. 洛阳,拥有多年建都史,东周、西汉、东汉、西晋、隋朝等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古都之一。 D. 阮籍,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有《咏怀诗》八十二首,王勃作品中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语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逌家族的人关系融洽。江逌曾祖曾做过谯郡太守,祖父曾任过芜湖令,江逌自幼父亲去世,与堂弟江灌共同居住,互相十分友爱,因此获得当时人的称誉。 B. 江逌抚慰百姓有功绩。江逌任太末令时,因县处深山中,有几百家逃亡的,凭借险阻,让先后县令不能平定,江逌到任后,召集他们的首领,抚慰使之归顺。 C. 江逌作战有谋略并能取得胜利。江逌与姚襄作战,曾取来几百只鸡用长绳连在一起,在鸡脚上系上火把,群鸡惊骇散开,飞落敌营导致其起大火,江逌取得了一次小的胜利。 D. 江逌勇于进谏。他认为根据文字祭祀礼仪宽泛无边,不能得知详尽的做法。假若不知道详尽的做法却编纂,那误失不小。江逌反复上疏苦谏,皇帝被迫停止。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逌避乱屏居,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 ②逌到官,召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朝廷嘉之。 参考答案: 10. D    11. B    12. D    13. (1)江逌躲避叛乱隐居,不与世人来往,修剪茅草建造屋宇(房屋),潜心研究(专心研习)典籍,有终老于此的志向。(2)江逌到任后,召集他们的首领,重重地加以抚慰,用祸害福利晓谕他们,旬月之间,他们就携带家小来归顺,朝廷嘉奖了江逌。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匡弼”“军中”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军中”修饰“书檄”合在一起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姚襄”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悌,是指尊重长辈“错误,应该是“尊敬兄长”。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 “帝被迫停止”分析概括错误,原文说“帝乃止”,没有“被迫”的意思。“反复上疏苦谏”说法也不严密。故选D。 【13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重点词语,(1)屏居:隐居,结宇:造屋,耽:潜心,焉:兼词,于此;(2)到官:到任,魁帅:首领,谕以祸福:状语后置句,用祸害福利晓谕他们,襁负:携带家小。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江逌,字道戴,是陈留圉人。曾祖江蕤,是谯郡太守。祖父江允,是芜湖令。父亲江济,是安东参军。江逌自幼父亲去世,与堂弟江灌共同居住,互相十分友爱,因此获得当时人的称誉。因躲避叛乱隐居,不与世人来往,修剪茅草建造屋宇,潜心研究(专心研习)典籍,有终老于此的志向。本州征召他为从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