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达州市龙会乡中学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各国的民主化进程都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定法律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参考答案:
D
《独立宣言》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对于整个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选D。
2. 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古希腊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
B.从侧面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的情况
C.形成的根源是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D.与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答案:
C
3. “行万里路”,进行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
参考答案:
C
4.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 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 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参考答案:
C
5.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反对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B.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参考答案:
B
6.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参考答案:
D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德意志帝国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重点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由“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可知普鲁士的地位应该高于其他各邦,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并非处于完全平等地位。故B项错误。从普鲁士国王希望称“德国皇帝”遭到各邦反对和“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这种政治架构实际上考虑到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用各邦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7.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
B
8.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管理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参考答案:
D
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9.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参考答案:
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10. 庆历新政是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的原因是( )
A.遭到官僚地主强烈的反对
B.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C.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D.保守派当政,反对新法
参考答案: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等反映了当时保守派实力的强大,新的改革派不足以战胜保守派,故A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11. 下图是1895年5月刊登在西方杂志的一幅名为《好狗》的漫画,其寓意是( )
A.讽刺清朝腐败无能
B.同情中国所受遭遇
C.揭露日本侵华野心
D.策划共同瓜分中国
参考答案: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2.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是( )
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 ②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
③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13. 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参考答案:
D
14. 用音乐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用不同流派表现不同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B.民族乐派:柴科夫斯基《天鹅湖》
C.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
D.现代主义音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参考答案:
D
15.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选择A符合题意。BCD三项也是董仲舒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16.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参考答案:
D
【详解】材料用“天降灾异”来警醒实行暴政的统治者,既体现了要求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宣扬了“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学说,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的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强化了君主的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是关键信息。
1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B
18. 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A
从材料来看,此人指责三代以后所有的制度都是私心私欲的反映,所以程、朱等理学家才要求君主要正心诚意,纠正偏差。据此可知,此人认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是君主的私欲,有利于约束君主行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19. 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 )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体现的是持久抗战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0. 下列康熙帝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到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是
A.平定三藩 B.设台湾府 C.三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参考答案:
D
21. 《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上依子数均分……”该规定沿袭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B
“嫡庶子男”、“先尽嫡长子孙”可以看出嫡长子继承制,“依子数均分”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所以综上所述,题干说到的是在沿袭宗法制,故选B;禅让制只适用于原始社会,故排除A;礼乐制度强调的是等级,而题干强调的是血缘,故排除C;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22.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毛泽东思想
参考答案:
C
23. 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确的排序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粙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参考答案:
B
24. “战争是革命的加速器!”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华盛顿领导的北美独立战争 B.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
C.19世纪末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D.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
参考答案:
D
考查一战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所以应选D。
25. 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的是
A、程颢、程颐 B、朱熹 C、孟子 D、王阳明
参考答案:
D
26.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这个“新的、不同类型”国家创立过程中,华盛顿
A.迫使各州议会通过联邦宪法 B.创新制度确保权力制约平衡
C.作为联邦党人两次当选总统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参考答案:
B
27.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28.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参考答案:
A
29. 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参考答案:
D
30. 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和控制 B.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C.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D.选举的依据始终是门第族望
参考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近 代 化(现 代 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社会法制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10年是孙中山(如右图)逝世85周年,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海峡两岸
都展开了纪念庆典活动。简要概述孙中山蝗主要革命贡献。(1—2例即可)。孙 中山 临 终 遗 言 “革 尚 未 成 功 ”的依据是什么?海峡两岸将举办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有何现实意义?(6分)
(2)、国共两党是怎样应对“魔爪”的凶残?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自中日之间发生撞船事件后,有人主张“抵制日货”来表达反日情绪,你是怎样看待的?(4分)
参考答案:
(1)孙中山的主要贡献: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的观念深入人心;创建了黄埔军校,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任2例即可)(2分)依据: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2分)现实意义:(开放性答题)纪念革命先烈、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开创海峡两合作新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等等。(2分)
(2)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看法:(开放性答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维护和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抵制日货”有爱国的一面,但这种狭隘的民族爱国情怀不值得提倡,应理性爱国!(2分)
32. 【重大历史改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致,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苏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惩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税(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苏绰改革的相同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绰改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9分)
(2)促进了西魏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翻译,解决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意译。概括材料六条诏书,通过修心整顿吏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农业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整顿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两者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迁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和西魏同属于少数民族,都处在国家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的时期。同时要关注材料的注释——“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首先要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丞相杨坚,就是后面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综上分析,西魏苏绰改革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西魏苏绰改革?作用。
【名师点睛】改革规律性总结:
(1)改革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③统治面临危机,内忧外患(阶级矛盾,财政收入,民族危机)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3)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思考);③改革者的政治素养(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内外环境是否有利。
3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經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总会。保留和新建了一些综合经济部门,如组建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经过改革,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由原先68个调整为59个,各部门人员精简平均为20%左右。省自治区党政机构由平均76个减为56个,直辖市党政机构由平均101个成为73个,市地县的党政机构人员约减少200万,占原有行改编制的23%。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周志强、曾云燕《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参考答案:
(1)背景: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党政机构臃肿;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
(2)评价:经济机构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政企分开和保障政府机构精简,改革成效有限。
本题考查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对这一改革的简单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从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党政机构臃肿、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等方面来回答。
(2)简评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经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总会”“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等信息概括得出,并联系所学当时社会状况的有关内容来回答。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海国图志》一书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材料二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四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分)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 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①创办近代工业;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④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2)改革的核心是军事改革。采取的措施:①创办了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②招募士兵,加强训练。③不断扩建军营,加紧征兵,使军队数量迅速增加。④大力发展海军。
(3) ①从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从改革过程看,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采用的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不善,生产混乱。
③从外部原因看,外商不愿传授先进的技术,破坏生产,引进的设备也比较陈旧。
④从发展进程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不断侵略东方国家,致使改革不能成功。(任答三点6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