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市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荷
张爱国
那年初夏,小荷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白色腈纶裤子、白色运动鞋出现在后弯坡的时候,没少受人们的非议和谩骂。在后弯坡一带,全身穿白,那是戴重孝,是死了爹娘。小荷不管,她就觉得白色让人清爽、干净。
最反对小荷一身白的是道子爹——小荷未来的公公、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小荷十四五岁时和道子订了亲,两人乃至两家相处得一直很好。小荷第一次一身白到道子家,道子爹一看就拉下了脸,要不是小荷还没过门,指不定他的反应会怎么激烈呢。下午,道子娘送小荷回家,路上,小荷问:“婶啊,叔今天怎么了,谁惹他了,怎么不高兴呢?” 道子娘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小荷穿了一身白,就编个借口搪塞了过去,接着又仿佛很无意地说“荷儿,下次来,就不穿这身衣裳了吧。”
小荷很惊讶,睁着双大眼睛问:“怎么了,婶?我穿这衣裳不好看吗?我们后弯坡的姐妹都说好看呢,道子上次也说好看呢。”
“不是不是,好看好看呢,我是怕……怕……”道子娘结结巴巴地说,“怕你走这么多路,弄脏了——白色衣裳容易脏,还不好洗。”
“没事没事,我喜欢洗衣服呢。”小荷笑吟吟地说。
那是盛夏的一天,空中、地上都像起了火,小荷穿着一身白,走在去道子家的路上。小荷正渴得热得难受的时候,看到了一块西瓜田,一个个西瓜皮球一般大,突兀在地上。小荷对着瓜棚喊:“有人吗?买西瓜。”没有应声。小荷走进瓜棚,没人,铺在地上的一个蛇皮袋上有半个切开的瓜。小荷也是急了,拿起一旁的刀,切下两块,吃了。
吃了瓜,小荷觉得身上凉快了许多,就坐在瓜棚里等主人来,付瓜钱。左等右等,主人还没来,小荷等不及了,决定下午回来再付钱,就走了出来。瓜棚外,太阳更厉害了,小荷想到道子的弟弟妹妹们现在也一定热得很,不如带个瓜去,让他们也凉快凉快, 于是摘了个瓜,搬往道子家。
道子的弟弟妹妹们一见小荷带来了西瓜,都高兴地围上来。小荷切开瓜,弟弟妹妹们狼呑虎咽地吃起来,吃完了还咂吧着嘴问小荷:“荷姐,这西瓜哪儿买的?这么甜, 还沙瓤的,多少钱啊?”
“不要钱,一分钱不要。”小荷笑咯咯的,“这个瓜是白来的。”
“白来的啊?荷姐,哪儿白来的?我们还要……”弟弟妹妹们围着小荷叫着跳着。“逗你们玩呢,哪有什么白来的?”小荷收住了笑,“荷姐路过一家瓜田,见没有人,就摘了一个……”小荷还想说等下午回去再给人家钱,内房的门“哐当”一声开了,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响雷一般:“三子,四子,都给我吐!吐出来!”一是道子爹。
道子爹大步走到道子两个弟弟面前,“啪!啪!”每人两个狠狠的大嘴巴:“好吃! 掌嘴!知道你们刚才吃的是什么吗?啊?盗泉,盗泉之水,孔夫子渴死而不饮……”
小荷懵了,她不知道怎么了。
道子娘从外面冲进来,捂着道子爹的嘴,拼命地往外拖,叫着:“好人啊,别说了别说了,再忍忍吧,忍个一年半载就好了……”
“我不忍了,你们也别忍了!”道子爹更来劲了,“我们家是什么人家?我们家怎么能吃偷盗之物?我们家怎么能有偷盗之人?俗话说,小时偷芝麻长大偷西瓜,这小小年纪就偷西瓜了,长大了那要偷什么?哼!穿得倒白如雪,白如玉,这心怎么却白不了……”
一切来得太突然,等小荷明白过来的时候,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小荷强忍着不哭出来,双手捂脸,疯一般地跑出去。
在后弯坡一带,从人家瓜田摘个把瓜,即便事后不告诉主人,也不至于被上升到什么偷不偷的程度,因此事后小荷家要退亲是自然而正常的反应。本来,道子爹如果登门认个错,事情或许还有转圆的余地,可这个一贯被称为“老学究”的民办教师就是不认错。更可气的是道子和道子娘,来到小荷家,说是道歉,但话里话外似乎又总是怨怪小荷,怨怪小荷一身白,怨怪小荷摘人家瓜……
这样的人家太不可思议了,小荷和她爹娘都这么想,于是坚决退亲,并加倍退还所有礼物、礼金。
两家本该两讫了,可道子一家却到处散播小荷的谣言,说:“哪里只是因为她偷人家一个瓜啊?那女子,别看她穿得白白净净的,那手脚一直都不干不净呢,譬如……”
假话被说得多了,也会成真话,小荷在后弯坡一带,渐渐成了偷盗的代名词,走到哪儿,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以致小荷后来不敢出门。
小荷的名声坏了,在后弯坡这地方待不下去了,一年后嫁到一个大山深处,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
(载于《奔流》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后弯坡人对小荷一身白的装扮非议和谩骂,而小荷不管不顾,表现的清新脱俗,这样就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写小荷常常以一身白的装束示人,又偷盗过一次西瓜,在行文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C. 小荷家退亲,小荷家与道子家最终不能联姻,表面是由于小荷爱穿一身白和道子家的误解,其实是两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分歧所致。
D. 小说结尾交代了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所嫁“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5. 主人公以“小荷”为名字,小说又以“小荷”为标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荷的形象特征简要分析。
6. 有人说小说写到退婚就可以结束了,而作者还在后面写小荷的遭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 效果?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参考答案:
4. B
5. ①象征小荷这个人物美丽纯洁的形象。“荷”具有清新、美丽、高洁的特点,人物以“荷”为名,所谓“人如其名”,小荷的确兼具外表和内心的美好;②反衬文末小荷退婚后的遭遇。形象好、心灵美的姑娘却难以顺利地迎来如意的婚姻生活,这不能不令人叹息感慨;③暗示小荷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美好的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而最终只能远嫁深山,缘于当地人们守旧、狭隘、固执甚至缺乏宽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环境。
6. 我为作者这样安排结尾点赞:①有利于突出人物的遭遇:小荷蒙冤背上偷盗之名,甚至不为当地人所容,这与人物本来形象极不相称;②使情节更加跌宕:谣言把小荷推向了当地人的敌对面,情节反转,出人意料;③可更好地展现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守旧、缺乏宽容,决定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小荷最终也不为人所容;④揭示主题,发人深省:小说通过小荷只有远离故土方可容身的遭遇,发人深省,可更好地凸显主题,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呼唤。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开头,B项考核主旨,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结尾,其中B项,“反封建主题”错,和“反封建”无关。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标题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以“小荷”为标题的寓意,注意从人物塑造、主旨、环境、手法等角度作答,此题标题“小荷”从人物的角度看,“荷”具有清新、美丽、高洁的特点,人物以“荷”为名象征小荷这个人物美丽纯洁的形象;从手法的角度看,形象好、心灵美的姑娘却难以顺利地迎来如意的婚姻生活,反衬文末小荷退婚后的遭遇;从环境的角度看,美好的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而最终只能远嫁深山,缘于当地人们守旧、狭隘、固执甚至缺乏宽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环境。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写到退婚后面写小荷的遭遇的效果,注意从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主旨的角度作答,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小荷蒙冤背上偷盗之名,甚至不为当地人所容,这与人物本来形象极不相称,有利于突出人物的遭遇;从情节的角度看,谣言把小荷推向了当地人的敌对面,情节反转,出人意料;从环境和主旨的角度看,小说通过小荷只有远离故土方可容身的遭遇,发人深省,可更好地凸显主题,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呼唤。
2. 阅读下文,完成第7-9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着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父亲的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风声大得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8.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9.小说为什么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B
A.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五个捕鱼人,并非全部。C.原文中强调捕鱼很多,主要是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丰及人们劳动丰收的快乐,而非暗示人类捕捞过度,索取没有节制。D.原文中父亲并没有“不以为 然”,而是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父亲也没有发生意外。因此“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有误。
8.①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连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入深思。②内容丰富,深化主题。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9.①借梦突出主题。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给我,这寓意捕鱼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了,给拉网人扎上红头绳的交代,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③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梦中的鱼儿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预言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的理解。
(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C
(2)一方面,作为梅家唯一的戏曲传承人,梅葆玖没有辜负父亲梅兰芳的殷切希望,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2分);另一方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京剧的繁荣和发展以及戏曲人才的培养,梅葆玖尽心尽力,成绩可圈可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共4分。)
(3)(3)①先天条件优越;②从小刻苦学戏;③深受父亲影响;④颇有儒雅气质;⑤致力传承创新。 (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结合原文分析,略。)
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题目要求概括“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答题时,找到关键语句,筛选概括组织答案。
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9分)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②,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③,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日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①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②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④洒然:惊异貌。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绝:隔绝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轻视
C.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D.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10.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 .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
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
C.文章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文章最后议论苏轼所追求 “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建亭的目的。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3分)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分)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3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刘基《郁离子》)
参考答案:
9、B(B项“易”应解释为“换取、交换”。)
10、D(③⑥不属于“适意而乐”)
11、B(B项,“并于此建亭”的说法不当。)
12、(1)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去。(“杖策”,拄着拐杖1分;“南”,名词作动词,向南而去,1分;大意1分)
(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中”,内心1分;“无责于外”,句式1分;大意1分),
(3)(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和“响”名词作状语,1分;“赢”担负 1分;大意1分)
13、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译文:有个人用笼子养了一只猿猴,已经十年了,心里十分怜悯它,就把它放了。过了两天这只猿猴又回了。这人心里想:“是不是放得还不够远的。”于是,他就派人抬着猿猴,一直送到深山大谷里。这只猿猴由于长期生活在笼子里,温饱不愁,忘记在野外觅食的习性,最后得不到食物,哀鸣而死了。
(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樊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豁寺。(它们)背靠山梁,面临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空寂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往来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大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去。山中有几个青年儒生,待客热情,喜游山水,(他们)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走到深山尽处,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像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干坦的地方,游览者走到这里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看见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山丘,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背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大多都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来到树下,总是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将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开拓出倒树原来占据的地方,亭子就能够扩建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是(老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愿望吗?”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个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因为这件事极为高兴。
以前我年少,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到可登的山,可游的水,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前面的。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会因此失意、惆怅好几日。至于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尤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重要的是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无论好坏)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略
5.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①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①性定,时时刻刻正念现前,内外身心都清净就没有任何的烦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魂适相值,翕然而合 适:恰逢
B.钱簿谷籍,杂请会计 杂:纷纷
C.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 遗:遗弃
D.人或至其乡,敬造之 造:拜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众疑其谬,相视而笑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事之如平日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C.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路幽昧 险隘
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僧不自知死 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 D.事之如平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即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斜线“/”给文段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4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3分)
参考答案:
5.C(遗,馈赠)
语境
C. 夫人遣纪纲至, 多所馈遗
翻译
公子的夫人派管家来到(长清寺院),赠送了很多东西
6.B(A.副词,互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仲卿;B.代词,代指人;C.代词,他/副词,形容词词头;D.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7.A(A.宾语前置句,“不自知”为“不知自”;B.省略句,“勿俾(之)损坏”;C.判断句,“即”表判断;D.状语后置句,“如平日事之”)
8.A
选项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即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解说:对应文段在第二段中间,他们出发不是“当即”,而是在第二天。混淆时间。
原文
“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
选项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解说:对应文段在第三段中后,是公子的夫人派仆人到长清寺院,而不是夫人亲自去。混淆人物。
原文
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
选项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解说:对应文段在最后一段开头,蒲松龄认为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不是“因为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是因为“性定”。混淆原因。
原文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
9.(1)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每错漏断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采分点:但,仅仅,只是;申解,申辩解释;则……则……,并列连词,就……就……,各1分。
僧亦不自 申 解, 但 闭 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 酒肉则拒
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粗米饭就吃,酒肉就拒绝。
②采分点:托,推托,假托;“以病倦”状语后置;悉,都,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