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尚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9分,每小题3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
2、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
3、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
4、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泰山的祭祀与封禅)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
5、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仪式。B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C封禅泰山,与泰山的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2下列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支持封禅泰山理论,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但要封禅只能到泰山的传统,让不可一世的帝王只能低头妥协。B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登
6、基后首先就要进行封禅。C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D儒家因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而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则因秦皇汉武对封禅理论的实践才真正确立了下来。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具体表现。D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
7、、一座山来代表,那么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就是那个代言人,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那个代表。参考答案:1A “基本照搬了他的仪式”表述不对,文中说“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是说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不知“封禅之礼”。2B “历代帝王登基后首先就要进行封禅” ,“历代帝王”不对,属于以偏概全。3A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而非“创立者”2.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
8、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
9、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
10、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
11、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
12、富累积等方面。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
13、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参考答案:1D(A、B、C三项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2B(“延续”并不是要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3D(A错在“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 B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C两种理念只是不同,原文没有说谁对谁错。)4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与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的。)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冯端:人生四境1923年,冯端生于苏州,起名时适逢端午佳节,父亲冯祖培便为他取了这个简单的名字,冯端也就一辈子端端正正地做人。冯祖培鼓励子女们自由读书,按照
14、各自的意愿发挥潜能。而目不识丁的母亲却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常背诵唐诗宋词给孩子听。宽松的家庭环境,在冯端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要允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已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和观点。”房龙所著宽容一书,带给冯端深刻的启迪。宽容之精神,也成为冯端一生的信仰。他成长为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的物理学大师,无不是延续这一精神。1942年,冯端考入中央大学,选择物理学。吴有训、赵忠尧、施士元等学术大师皆汇聚于此,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冯端系统学习物理知识,至此终身与物理学结缘。在中央大学学物理,学业艰难,学成不易。入学时班上物理系的同学有十多个,最后坚持读完四年大学毕业的仅
15、沙频之、赵文桐与冯端三人。徜徉知识的海洋,学生时代的冯端有企鹅的秉性,抗拒严寒,沉下去,潜入水中,聚精会神地积蓄力量。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是冯端科研的基调。“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
16、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冯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重大奖项。教书育人这件事,冯端做到了极致。从教近70年,冯端采用“分类教学”法,观察学生不同兴趣,以启发为主,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冯端也不赞同分科太细,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交融。在学生眼
17、中,这位高山仰止的物理学泰斗,是一位谦虚开明的老师。让李齐记忆深刻的是1982年,冯端的一项科学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项公布后,李齐发现自己的名字竟在获奖名单中。“当时我只是在读研究生,”再提往事,李齐感触颇深,“真没想到,先生居然把这个大奖与我分享。”当被问及一生培养了多少学生,冯端淡淡一笑,微微摇了摇头,嗫嚅道:“记不得了,记不得了。”198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正式建立。但实验室尚在初创阶段,经费紧缺、工作繁重。他便分期分批将出国名额推荐给系里的年轻老师,并为他们指明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方向,自己则一心扑到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上。很快,以冯端为核心,一批优秀
18、的学科梯队呈辐射状向外拓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早在1997年,实验室就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列为“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单位。此情此景,一如月亮周围所呈现出的美丽光环,故有人将其称之为冯端的“月华效应”。2011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而冯端心中最亮的星,则是妻子陈廉方。妻子陈廉方懂他。“冯先生貌不惊人、不善辞令,但外拙内慧,不露锋芒。”陈廉方说,先生像一块璞,外表是粗糙的沙砾杂质,经雕琢剥离,呈现出的则是光芒四射、晶莹剔透的晶体。今年恰逢冯端夫妇六十周年钻石婚。回想起携手走来的风风雨雨,夫妻俩觉
19、得很不容易。冯端要给妻子买一枚钻戒,却被陈廉方拒绝了,她说,冯先生就是她心中最光彩夺目的钻石。(光明日报2015年7月30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父亲给新生儿取名为“端”,一是取名时适逢端午佳节,二是寄寓孩子能端端正正做人。B“房龙所著宽容一书,带给冯端深刻的启迪。宽容之精神,也成为冯端一生的信仰。”可见,房龙的影响远远超过家庭氛围及家庭成员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C冯端从教近70年,采用“分类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启发、引导,这和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相通之处。 D冯端记不得培养了多少学生,一是他对这方面不在意,另
20、一原因是采访时他已年老,确实记不清了。 E本文语言流畅自然,完全以时间为序来组织材料,因此思路清晰。为了刻画冯端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注意正面、侧面描写的结合,使形象变得丰满。(2)冯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分析。(6分)(3)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是对冯端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除了主观因素,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文章题目是“冯端:人生四境”,文章写了哪四境?试就其中一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8分)参考答案:(1)A ,3分;C,2分;B,1分(B绝对化,而且家庭教育中也体现了“宽容”的精神。D这主要从他性格方面分析,
21、说明他淡泊名利,说他“年老,确实记不清了”不妥当。E“完全以时间为序”错误,应该是“纵横交错式”)(2)献身科学,矢志不渝,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宽容,标新立异,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创新意识强;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采用“分类教学法”,重视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谦虚开明,淡泊名利。记不清育人多少,发表论文不占功,给青年科研工作者外出学习的机会。(考查“分析传主事迹,概括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分析,每点2分。从其它方面入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3)良好的家教家风。良好的家教家风在冯端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使之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大师的指引。在吴有训、赵忠尧、施士元等学术大师的谆谆教诲
22、下,冯端系统学习物理知识,至此终身与物理学结缘。美满幸福的家庭。这是他潜心工作的坚强后盾。生活在一个渴望人才的时代。他正好处于新中国发展最需要人才的时代,他得到的机会也就很多。(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结合材料分析,每点2分,答三点给全分。从其它方面入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4)求学时的沉潜,科研时的凝聚,教学时的月华,家庭中的守恒。(从其它方面入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4分)启示:作为一名学生,要明白学习只有沉潜下来,静心坚持才能有收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一定要爱一行,钻一行,让自己真正有所成就。(写出两点就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
23、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梦麟,字文子,西鲁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尚书宪德子。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十五年,迁侍讲学士,再迁祭酒,提督河南学政。十六年,授内阁学士。十七年,湖北罗田民据天堂寨谋乱,梦麟以河南商城邻罗田,驰往捕治,上嘉之。疏言:“商城界江、楚,峻岭深岩,易藏奸宄,请增兵巡察。”下河南巡抚议,移驻守备,增兵百。十八年,署户部侍郎,充江南乡试考官,即命提督江苏学政。二十年,授工部侍郎,代还,调署兵部,兼镶白旗蒙古副都统。二十一年,命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大臣在军机处,资望少浅者曰学习行走,自梦麟始。是岁,河决孙家集。二十二年,河道总督白锺山奏请开荆山桥河,命梦麟驰勘,趣即兴工,
24、工竟,议叙。上南巡阅河,以六塘河以下积潦,桃源、宿迁、清河诸县卑成浸,令梦麟勘治。寻奏:“六塘河上承骆马湖,至清河分两派,由武障、义泽等河汇潮河入海,长三百馀里,中间淤浅数十处,已令速疏浚南北两堰。并去年水坏宿迁堰工及诸缺口,俱加修筑。诸县积水,开沟十五,设涵洞五,建闸四,俾得宣泄。”工既竟,又奏:“荆山桥河道经铜、沛、邳、睢四州县,分设四汛;黄水自丁家楼汇入苏家闸,荆山桥正当其冲,应令堵筑。微山湖至荆山桥河下游王母山,纡长湾曲,每岁霜降后应令疏浚。居民就湾筑堰坝捕鱼,渡口叠石为步,皆阻河道,应令严禁。”上命如所议行。山东巡抚鹤年奏金乡、鱼台、济宁诸州县水患,命侍郎裘曰修偕梦麟驰往相度,合疏言
25、:“诸县久为微山湖水所浸,当筹分泄之路。韩庄闸南伊家河至江南梁旺城入运,今已久淤,当开浚引积水东注。”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 二十三年,复调工部,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卒,赐祭葬,年仅三十又六。(摘自清史?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B. 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C. 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D. 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乾隆,清高宗年号。年号始创于汉武帝,有时一个皇帝换
26、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B. 进士,是指中国古代会试及第者。清代的进士分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C. 祭酒,官名,西汉称博士之长,东汉改为博士祭酒。此官职历代沿置,隋、唐国子监都以祭酒为长官。D. 学士,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六朝以后为掌管编纂撰述的官,本文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指的就是后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梦麟家族显赫,出身显贵。他是正白旗人,家族地位相当显赫;而他的父亲宪德又位居尚书,也是朝中大员。B. 梦麟反应机警,有预见性。罗田有乱,他驰往捕治;商城地势险要,易藏违法作乱的人,他提醒朝廷增加了守
27、备的兵丁。C. 梦麟精于河务,能因地治水。他成功开凿荆山桥河,发现并治理好六塘河下游积潦问题,修堰、开沟、设涵、建闸等各得其宜。D. 梦麟年轻有为,政绩卓著。他二十三岁就在朝廷任职,三十四岁又进军机处任职;他兵事、河务兼善,后者业绩尤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十七年,湖北罗田民据天堂寨谋乱,梦麟以河南商城邻罗田,驰往捕治,上嘉之。(2)居民就湾筑堰坝捕鱼,渡口叠石为步,皆阻河道,应令严禁。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乾隆十七年,湖北罗田的人占据天堂寨谋反叛乱,梦麟因为河南商城邻近罗田,便迅速前往逮捕、惩治了(叛乱分子),皇上嘉奖了他。(
28、2)当地居民依据河湾地形修筑堰坝来捕鱼,(在)渡口处叠放石块作为徒步过河的途径,(这些)都阻碍河道水流,(官府)应该下令严加禁止。【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疏入,上许为颇得要领,调户部。冬,工竟,还京师”,这段话是说“奏疏递呈上去,皇上认为所奏都说中要害,调入户部,到了冬天,工程结束,又回到京城”,考生可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疏”“上”“要领”“户部”“工”“京师”,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
29、关系进行排除,如前一句的主语是“疏”,后一句的主语是“上”,“上”指“皇上”,是“许”的主语,应在“入”和“上”中间断开,这就排除CD两项;“许”意思是“认可,赞许”,皇上认可的是前面所上奏的奏疏中内容“颇得要领”,如断为“上许”,则句意不完整,这就排除A项,故选B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进士,是指中国古代会
30、试及第者”错误,“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会试”的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故选B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梦麟发现并治理好六塘河下游积潦问题”错误,“发现”一说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上南巡阅河,以六塘河以下积潦,桃源、宿迁、清河诸县卑成浸,令梦麟勘治”,由此可知,不是梦麟发现,而是皇上,皇上南巡认为六塘河以下积潦,然后命令梦麟勘治。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31、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据”,占据;“谋”,谋反;“以”,因为;“邻”,邻近;“驰往”,迅速前往;“驰往捕治”省略宾语“之”,“治”,惩治;“嘉”,嘉奖,“之”,代词,代梦麟。第二句中,“就”,依据;“为”,作为;“步”,途径;“阻”,阻碍;“令”,下令;“皆阻河道”和“应令严禁”都省略主语,前者应是说当地居民的做法阻碍河道水流,后者是说官府应该下令严加禁止,翻译的时候要在“皆阻河道”前添加“这些做法”,在“应
32、令严禁”前添加“官府”。【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
33、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
34、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
35、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36、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5. 参考答案:5B 6A 7C 8A6.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
37、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
38、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zhu)。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
39、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B. 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 非:不是C. 数绝诸侯之地 绝:穿越D. 义者,众庶之所高也 高:推崇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B. 乃矫郑伯之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C. 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D.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作者看来,国家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B. 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
40、和周武王的出现。C. 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D. 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11.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12. 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13. “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41、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参考答案:8. B 9. C 10. B 11. 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现在夏桀、殷纣王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 12. 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实行仁义要合时宜。 13.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
42、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非其所行”,“非:不是”理解错误,“非”的意思是“否定”。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两个“所以”,都表示一种表示手
43、段或目的,“用来的方法”;B项,“乃”,均为连词,“于是”;C项,“以”,分别为动词,“率领,带着”和介词,“因为”;D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是,却”。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B项“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错误,原文中为“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
44、,即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取天下呢?所以并不是作者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导致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释”应解释为“抛弃”;“所以存”应解释为“国家赖以生存的
45、根据”;“所以亡”应解释为“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句。(2)中“审”,应解释为“审察”;“备”解释为“责备”;“在己者”,应解释为 “自己身上的责任”。【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分析“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由第一段“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可知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由第二段“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可知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
46、义;由第三段“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可知实行仁义要合时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和链接材料的理解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链接材料,理解文本思想,先明确观点,再结合原文分析。本题要求“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首先分析链接材料,选择自己理解透彻的一则,例如选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首先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
47、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然后谈这句话的影响,自古以来,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赵襄子只是凭借着晋阳小城就称霸于天下,而智伯拥有三晋却被俘虏消灭;齐湣王并不因为有偌大的齐国而不死于非命,田单并不因为只有一座即墨城而不立大功。所以说,一个国家要灭亡,即使国家再大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实施王道,即使国家再小也不可轻视它的变化发展。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狭窄。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致力于对领土的扩张而不致力于施行仁义,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致力于实